03.03 為什麼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心無止境ghyo


要數讓明朝滅亡的第一罪人,非萬曆皇帝莫屬。

明朝亡於萬曆這句話總結的十分精闢,明朝末年的種種弊病,實際上早已在萬曆年間埋好伏筆。萬曆雖然早年較為勤政,但是在張居正死後,淪為了一個放縱的敗家子,他的種種劣政摧毀了大明王朝的根基,直接導致了明王朝的崩潰。

其最大的兩樣罪行:一是動搖鹽鐵專賣。二是派遣礦稅太監搜刮財富,致使明朝財政病入膏肓。

一、動搖鹽鐵專營,危害國家財政

從漢朝開始,鹽鐵專賣一直是我國雷打不動的基本制度,國家通過掌握關乎國計民生的鹽鐵來實現對經濟的宏觀調控。鹽稅、茶稅、酒稅和鋼鐵買賣是朝廷財政最大的來源,直接關乎王朝的興衰。因此,歷朝歷代在鹽政上嚴禁權貴他人染指。

而如此重要的國家命脈,竟被萬曆皇帝直接賞給了自己的兒子福王。

我們知道,萬曆皇帝十分寵溺福王,為了福王,甚至不惜違背祖制,欲將其立為太子,之後在朝臣的反對下才作罷。立儲不成,萬曆為了補償愛子,先是給了兩萬頃良田,接著又將張居正的家產給了他,最後竟將四川的鹽稅茶稅也一併給了他。

給瞭如此多的好處,福王竟還不知足,要求萬曆每年給他1300引淮鹽,由他在洛陽設店銷售,河南地區本來吃河東鹽,福王獲得淮鹽專營權後,為了獲得壟斷利潤,竟下令河東鹽一併不許銷售。河東鹽產量銳減後,與之掛鉤的邊關軍餉立即陷入困頓,邊關將士頓時陷入了食不果腹的境地。

朝臣知曉後,希望萬曆能改賜福王河東鹽,不要與民爭利,但都被萬曆否決。福王獲得淮鹽專賣權後,大肆開設鹽店,將原本屬於國家的稅收全部拿進自己的腰包。朝廷對於鹽鐵的專賣被破壞後,朝廷因為萬曆的胡鬧收入銳減,無力支付邊關將士的軍餉,直接導致了萬曆後期軍隊實力的斷崖式下跌,間接導致了薩爾滸的戰敗和後金的崛起,其對明朝,貽害無窮。

二、派遣礦稅太監搜刮民間財富,致使經濟混亂,民怨沸騰

萬曆皇帝的另一大惡政就是派遣礦稅太監搜刮民間財富。1597年,紫禁城發生大火,致使三殿兩宮被燒燬。當時,由於剛剛打完萬曆三大徵,朝廷耗費白銀數千萬兩,國庫虧空,無力修建宮殿。萬曆遂決定派遣礦稅太監下民間開礦,掙得重建宮殿的收入。由此開始了一場民間的浩劫。

雖然名義上,礦稅太監是去開礦的,但是開礦,是一個複雜的技術活,絕不是短期能完成的,為了完成指標,太監們強令富戶承包,不足之數由富戶補償,而短時間內,礦根本不能開出,因此,富戶只能被迫捐出家產,以滿足太監們的驕奢淫慾。而那些交不足錢的富戶,則被扔入大牢,以重罪論處。當時的吏部尚書李戴記載了當時的恐怖景象:太監們指著一個屋子恐嚇說:“這戶人家有礦”這家便應聲破產。

萬曆的惡政本來已是可恨,但是更可恨的是,這些太監比皇帝還要貪婪百倍,往往搜刮來的財富只有一成交給萬曆,其餘九成都被其貪汙,因此,最後搜刮的總額是皇帝規定的十倍有餘。《明史》記載:帝所遣稅使,礦使遍天下,月有進奉,搜刮贏羨億萬計。

後世學者統計,從萬曆25年到萬曆34年,礦稅太監向內庫進奉白銀569萬兩,平均每年進奉50萬兩,而明朝一年的財政收入不過才360多萬兩。而太監所得又是萬曆的8-9倍,光廣東稅監李鳳就貪汙白銀5000萬兩,還不算其他金銀珠寶,7年間,他向內庫進獻的白銀僅僅36萬兩,其私吞的總數是進貢稅銀的139倍,足見其搜刮數額之巨。

礦稅太監們的惡行讓原本富庶的江南水鄉怨聲載道,當地謾罵朝廷和太監的歌謠詞句數不勝數。:山摧茶死,江枯魚無。”老百姓發出這樣的詛咒,足見對朝廷和太監的恨意之深。也正是在萬曆的橫徵暴斂下,10年內,明朝爆發了多次民變,包括湖廣民變,江西民變,雲南民變和臨清民變等。

根據戶部尚書趙世卿統計,礦稅太監搜刮後,臨清原有的緞店32家,關閉了21家,布店72家,關閉了45家,雜貨店65家,關閉41家,商業極度蕭條。

可以說,萬曆在位期間,不僅花光了張居正留下的積蓄,還大肆破壞了明朝的財政基礎,然原本因戰爭元氣大傷的明朝更加雪上加霜。

萬曆皇帝不合時宜的愚蠢行為提前透支了明朝的國力,使得流弊四起,崇禎時期的邊關軍事衰弱,財政困難,民變四起,無疑不是萬曆惡政的結果。要數讓明朝滅亡的第一罪人,非萬曆皇帝莫屬。


沉思的托克維爾


因為萬曆時幾十年不上朝,使朝政荒疏,權力機關幾乎停滯,作為一國之君他還貪財如命,巧設名目,大肆搜剮,使民苦商窘,經濟日益困難。張居正十年新政留下的大好局面很快蕩然無存,三大徵又使國家財力不逮,國力消耗很大。萬曆的任性胡為給後世留下個爛攤子,最終使大明在內憂外患中走向滅亡。

萬曆皇帝從萬曆十三年(1585)起,就再也沒有踏出皇宮一步,直到他駕崩後被扛著去定陵,前後達30餘年之久。

  他雖是這個帝國的皇帝,卻不大想承擔他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他寧願呆在宮中,與宮女、太監們廝混,喝酒作樂,醉生夢死,用自己的方式享受人生,也懶得理會宮外的文官,幾乎到了天塌下來他也可以不管的地步。

  他幾乎不見朝臣,即使像首輔之類的文官首領也很難見到他。大臣的奏章大多“留中”,不作任何處理。甚至連帝國最神聖莊嚴的廟祀,萬曆帝也不親祭,而是派員代祭。帝國的政治中樞機構實際上處於半停頓狀態。

  他的這種做法,自然引起了大臣的不滿,他們紛紛提出批評。萬曆十八年(1590)春正月,有一位名叫雒於仁的大理寺評判,上了一個措詞激烈的奏章,痛斥萬曆帝“聖體違和”的病因,就是酒色財氣: “我在朝做官已一年有餘,僅朝見過皇上三次。此外只聽說聖體違和,一切皆免。郊祀廟享,遣官代行,政事不親自處理,講筵也停止了很久。我知道陛下之病,是有病因的。我聽說嗜酒則腐腸,戀色則伐性,貪財則喪志,尚氣則戕生……”

  接著,這位大理寺評判一一列出萬曆帝嗜酒、戀色、貪財、尚氣的事實,毫無遮攔,淋漓盡致,把萬曆帝罵得是體無完膚,也罵出了當時不少大臣的心裡話。萬曆帝自然十分震怒,要嚴辦這位膽大妄為的評判。幸虧有申時行從中全力調和,這位評判才保住了性命。   首輔申時行的日子已越來越難過。儘管他竭力調停皇帝與文官之間的緊張關係,竭力維護文官間的信賴和團結,但這種做法已越來越不起作用。至萬曆十九年(1591),申時行最終因立儲問題而不得不離開相位。

  本來,在萬曆十八年(1590)春,申時行已與萬曆帝就立儲問題達成了默契。萬曆帝當時曾表示,假如朝臣能不再就此事繼續打擾他的話,他準備在兩年後冊立常洛為太子,否則,就要繼續推遲。申時行認為皇帝能作這樣的讓步,也算是有了交待,因此他要求朝臣不要再在這件事上刺激皇帝,以免弄巧成拙。沒想到第二年就有一位叫張有德的工部主事,又舊話重提,惹得萬曆帝十分生氣。而大學士許國、王家屏竟也順勢舉疏,要求皇帝兌現前諾。可能是為了增加分量,他們竟然把申時行的大名列在首位,而申時行本人對此並不太知情。在得知皇帝的態度後,申時行給皇帝上了密疏,說明情況。不想此舉引起了軒然大波。激進的文官指責申時行表面上佯附群臣請立之議,暗中卻又和皇帝勾勾搭搭,極不誠實。申時行有口難辯,終於在萬曆十九年(1591)秋九月致仕。

  申時行的下臺,給朝廷造成的後果是相當嚴重的。申時行在任之時,朝野幾乎一致認為他過於聽從皇帝,而不能大有作為。很少有人能真正體會到申時行的良苦用心。申時行所起的微妙作用,直到他罷職之後,才逐漸為人所知。申時行的繼任者,已根本無法像申時行那樣,左右逢源,維持朝廷的基本局面了。

  申時行下臺前,文官之間的矛盾已開始尖銳。申時行下臺後,更是愈演愈烈。到萬曆二十一年(1593)春天,王錫爵被重新任命為首輔。當時萬曆帝計劃同時冊封常洛、常洵兩子為王,表面上不偏不倚,實際上還是不想立長子常洛為太子。這一做法引起大譁,許多文官紛紛反對,新任首輔的王錫爵夾在中間,備受攻擊。最後,儘管萬曆帝暫時放棄了這樣的念頭,但文官的分裂已不可避免。

  在這一年的京察中,當時已掌握相當權力的顧憲成(吏部員外郎),與吏部尚書孫鑨、考功郎中趙南星縱吏部,把那些與內閣成員關係密切的官員儘量罷免。顧憲成等人的做法,實際是對閣臣不滿的體現,弄得剛剛回朝的首輔王錫爵很是下不了臺。這種水火不相容的做法,挑起了黨爭,結果是王錫爵罷職,而顧憲成之流也被撤職,朝廷從此不得安寧。


怪俠1枝梅


明萬曆15年是明朝的轉折年

萬曆皇帝前期有首輔張居正的督促,還算是勤政,且張居正推出的一些政策對於統治也是很好的方案,可惜並未完全執行下去

萬曆在位四十餘年,但是後二十年卻怠政,不早朝不看奏章不理國是,國是基本都交由內閣處置!而就在這二十年間東北女真建立後金政權,且統一女真各部,聯合蒙古,建立八旗,勢力不斷加強!

這一強一弱的對比,也就為後來清軍入關,明朝滅亡打下伏筆


慢說歷史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崇禎1644年身死國滅,歷經276年。

明朝,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典型封建國家,封建國家都有其命數,沒有哪個朝代能避免滅亡,縱然它曾無比輝煌。

明究竟亡於什麼?

1、直接原因

國內農民軍起義,李自成率部攻破北京城,崇禎走投無路,自盡於煤山,大明亡

2、間接原因

遼東戰事不斷,薩爾滸之戰、松山之戰等戰役,明朝損失慘重,精銳的部隊損失殆盡。

戰事不斷,國庫空虛,加大農民稅收,農民起義不斷,民心盡失

崇禎皇帝雖政事勤勉,但不會用人,也不會相人,天啟皇帝留下的猛將良臣經常受其猜忌,或殺或免,聽信奸臣讒言,且無力制止東林黨爭

3、根本原因

東林黨爭,朝政混亂,不歸附東林黨者,皆被其誣陷或設陷阱殘害,多少忠臣良將被殺被免。為維護東林黨利益,不徵商業稅,反而加大對農民的稅收,農民起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稅收太重,無法生活。

簡單介紹一下東林黨,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政治集團,口號很好,廣開言路,廉政奉公,整天滿口仁義道德,實際上淪為了大商人的代言人,因為江南商業發達,其本身就和商人或多或少有些關係。崇禎這個小憤青,相信了這些君子,將國家大事委以重任,結果可想知。

而黨爭是在萬曆年間發展起來的,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將朝政交給了這些士大夫們,各自代表了一個利益集團,如東林黨、楚黨、浙黨等,為了各自利益,相互傾軋,朝政混亂,這股官場之風一直吹到了明朝滅亡。

其實很好理解,一個國家就是一個人,農民階級就是腳,統治階級就是腦,腳走不動了,腦子還混亂了得了神經病,又有人從身體外攻擊你(女真),能不滅亡嗎?




山魚問仙


什麼是真正的盛世?開明開放、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寬鬆、人民幸福、主權完整、世界稱羨,應該是盛世的最高標準了。按照這些標準衡量,中國古代除了唐朝的開元年間可稱盛世之外,還有一段真正的盛世卻被世人長期忽視和誤解了,那就是明朝的隆萬盛世。

大明王朝立國二百七十六年,可以劃分為洪武創業、永宣之治、弘治中興和隆萬盛世這四個精彩的歷史階段。其中隆慶、萬曆年間(1567——1620)長達五十四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一段開明、開放、繁榮、穩定的輝煌時期,“十錢鬥粟”,“家給人足,道不拾遺,夜不閉戶”,堪稱“隆萬盛世”。

遺憾的是,由於清修《明史》詆譭、抹黑所造成的習慣性思維,這一段不遜開元、遠勝康乾的隆萬盛世卻少有提及和認識,更缺乏概念和研究。可喜的是,現在學術界開始提出和研究這一課題了。

隆慶元年(1567),仁厚、開明的皇帝明穆宗朱載垕頒詔解除海禁,開放海外貿易,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史稱“隆慶開關”。民間私人的海外貿易從此獲得了合法的地位,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發展,生產關係出現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到了萬曆年間(1573-1620),寬仁、有為的明神宗朱翊鈞使這一趨勢得以繼續和發展,國家綜合實力更為強盛,明朝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隆萬盛世。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裡,明朝在經濟、文化、科技、國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政治體制逐漸走向君主立憲,人民普遍幸福、健康、整潔、文明、自信,有禮貌,為當時的世界各國所稱羨、研究和學習。因此,這段輝煌的歷史也完全值得今天的國人驕傲與自豪。



事實勝於於雄辯,先看古代中國人對隆萬盛世的感受——

《警世通言》(馮夢龍)

掃蕩殘胡立帝畿,龍翔鳳舞勢崔嵬;

左環滄海天一帶,右擁太行山萬圍。

戈戟九邊雄絕塞,衣冠萬國仰垂衣;

太平人樂華胥世,永永金甌共日輝。

這首詩,單誇我朝燕京建都之盛。說起燕都的形勢,北倚雄關,南壓區夏,真乃金城天府,萬年不拔之基。當先洪武爺掃蕩胡塵,定鼎金陵,是為南京。

到永樂爺從北平起兵靖難,遷於燕都,是為北京。只因這一遷,把個苦寒地面,變作花錦世界。

自永樂爺九傳至於萬曆爺,此乃我朝第十一代的天子。

這位天子,聰明神武,德福兼全,十歲登基,在位四十八年,削平了三處寇亂。那三處?

日本關白平秀吉、西夏哱承恩、播州楊應龍。

平秀吉侵犯朝鮮,哱承恩、楊應龍是土官謀叛,先後削平。

遠夷莫不畏服,爭來朝貢。真個是: 一人有慶民安樂,四海無虞國太平。

《樵史》(江左樵子)

……傳至萬曆,不要說別的好處,只說柴米油鹽、雞鵝魚肉諸般食用之類,哪一件不賤?假如數口之家,每日大魚大肉,所費不過二三錢,這是極算豐富的了。還有那小戶人家,肩挑步擔的,每日賺得二三十文,就可過得一日了。到晚還要吃些酒,醉醺醺說笑話,唱吳歌,聽說書,冬天烘火夏乘涼,百般玩耍。那時節大家小戶好不快活,南北兩京十三省皆然。皇帝不常常坐朝,大小官員都上本激聒,也不震怒。人都說神宗皇帝,真是個堯舜了。一時賢相如張居正,去位後有申時行、王錫爵一班兒肯做事又不生事,有權柄又不弄權柄的,坐鎮太平。至今父老說到那時節,好不感嘆思慕。

《亂離見聞錄》(陳舜)

予生萬曆四十六年戊午八月廿六日卯時,父母俱廿三歲。時丁昇平,四方樂利,又家海角,魚米之鄉。鬥米錢未二十,斤魚錢一二,檳榔十顆錢二文,著十束錢一文,斤肉、只鴨錢六七文,鬥鹽錢三文,百般平易。窮者幸託安生,差徭省,賦役輕,石米歲輸千錢。每年兩熟,耕者鼓腹,士好詞章,工賈九流熙熙自適,何樂如之!

萬曆皇帝個人的品德怎麼樣?

《天問閣集·劉宮人傳》(李長祥)

  (劉宮人言):“一日內官以一朱票(相當於現在的法院傳票)進(萬曆)皇帝,皇帝看畢不言,內官奏雲:‘爺爺左右尚不肯容,尚來拿。’皇帝默然久之,曰:‘據他朱票是巡城御史,何可奪他權柄,撓他法?且爾等必有故,任他拿去,朕不管。’然不知何事也。”

  李長祥曰:“餘常覽《神宗遺事》——有人訟一內官於中城御史,御史不知其為已入皇城之內官也,即為之出朱票。持朱票之役又素非煉事者,即以向午門索問。諸內官憤奪奏之御前,上諭云云如劉氏言。嗚呼!聖人哉,聖人哉!東漢建武十九年,湖陽公主蒼頭殺人。蒼頭,公主人,與皇帝之人異,況在御前者乎?漢帝今猶稱之,神宗與之相較,豈不勝之絕遠?唐太宗謂:‘上畏天、畏祖宗,下畏言官。’考當日所為,亦飾語耳。若神宗乃真有其實,雖唐虞三代之令主,何以加此?其能使海內家給人足,道不拾遺,夜不閉戶者四十八年,有以哉!”

注:這是萬曆時進宮,明末流離出宮的一個劉姓老宮女被李長祥收留之後,對他閒聊的宮中往事,無意中竟與《神宗遺事》中的記載相吻合,令李長祥十分感慨,認為萬曆皇帝的品德勝過歷史上所有的帝王。

《長安秋月夜》》(丁耀亢)

……憶昔神宗靜穆年,四十八載唯高眠;

風雨耕甿歌帝力,邊廷遠近絕烽煙。

轅門大袖酣歌舞,海內文人恥言武;

馬政屯田久廢弛,禁兵糜粟空充伍。

物力太厚天時豐,十錢鬥粟羞為農;

健牛肥馬村巷滿,鳴雞吠狗桑麻通。

《秦淮感舊》(顧夢遊)

餘生曾作太平民,及見神宗全盛治;

城內連雲百萬家,臨流爭僦笙歌次。

萬曆時期的秦淮風光怎麼樣,下邊看《上元燈綵圖》——




再看古代外國人對隆萬盛世的評論——

《記大明的中國事情》(西班牙 馬丁.德.拉達)

“……把這個國家叫做大明,因為那是它的本名”,“現在統治的皇帝叫萬曆 ,他是第二十位,統治了三年,約三十歲”。

“以他們的吃食而論,他們不是大肉食者,據我們的經驗,他們的主要食物反倒是魚、蛋、蔬菜、湯和水果。我們看見的類似我們的東西(除開其他很多不同的品種而外)是:魚、小麥、大麥、米、豆、玉米和boiona。還有母牛、水牛,他們說內地也有羊,我們也看見豬、山羊,及像我們有的一種雞,另一種雞肉是黑的,更好吃,再有閹雞和黑尾鵡。我們沒有見任何野物,因為我們到過的地區沒有留下荒地,但他們說內地是有的。我們看見猛禽,也看見鵝和大鴨子,及大量的鴿子和斑雞。水果有黑白葡萄,但我們沒有見葡萄釀的酒,我不信他們知道怎樣用它釀酒。也有許多品種的橘子和檸檬、大佛手柑、梨、蘋果、野梨、桃、李、桑、堅果、慄、棗、南瓜、黃瓜、西瓜、白菜、小白菜、大頭菜、蘿蔔、大蒜、蔥和該國特產的其他很多蔬菜和水果。他們有大量的糖,而且他們製造很多上等蜜餞。”

“就我們所見,他們的農田是靠灌溉的,河流水渠處處皆是。他們把桶安在大水車上,輕易地灌溉莊稼,那怕在山頭上也灌溉。我認為他們很少讓土地休息,因為當我們到福州時,我們看到所有土地都是如下所說那樣耕作的。稻米有的尚未移植,有的剛移植,有的長得老高,有的長得飽滿,有的則正在收割。當我們返回時,看見類似的情況,在頭一茬莊稼收割的,別的穀物己種植,而有的地方正在收割。”

《利馬竇書信集·四、利氏致西班牙稅務司司長羅曼先生書,一五八四年(萬曆十二年)九月撰於肇慶》

“中國土地的肥沃、美麗,富有和中國人的智識與能力,真是卓越異常,太高太大了。如把他詳細寫出,那就需要幾大冊。”

“在中國,人們雖儉於消費,但穿絲綢很是普遍的。此外也有麻類及其他東西製成的衣服,也是我們一般所沒有的,他們用高粱與米釀成的各種酒類;因此,即使很窮的人,買五毛錢的酒,也可足一天之用,而不習於喝水。”

“特別要提到的,麥子與稻米以及其他蔬菜,產量遠超過西班牙,這是我親眼見到的,至少每年收穫兩次;他們聽說我們歐洲要讓田地休息一年才能播種的事,無不感到十分奇怪;因為他們一年不僅兩次,也有三次收成的事,特別是麥子,它不象稻子那樣,需要很多的水,這方面歸功於照顧與播種的得法和土地的耕耘良好的關係,他們耕種似乎比我們更好。”

“中國天生好奇與樂觀,它整個看來象一座大花園,並有無可形容的寧靜與安詳。陸地上充滿著果樹、森林、蔬菜,大部分整年一片青綠,充滿著廣大的良好田地和豐盛的莊稼,各處全面淡水河流分佈其間,大部分都能航行船隻,大運河還可通航到北京,人們也可以由陸路前往,那需要三個月,總之,水陸兩路,任人自取,好象一個大威尼斯。這些河流真是非常的寧靜,兩岸的樹木成蔭,真是柳暗花明,處處一片青翠,至少廣東的情形是如此。”

“可以參與北京內閣的大官稱為‘閣老’,其權之大如皇帝一樣,他們的權威似乎比皇帝還要大。”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利馬竇中國札記》中對明朝政治體制的描述摘錄——

第一卷 第六章《中國的政府機構》

“我自己親眼看到即使皇上也不敢更改這次公開調查的審查官們所做的決定……我說看到,是因為所涉及的被判決的人的名單刊為單行本發行全國。”

“雖然我們已經說過中國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從前面所述應該已經很明顯,而且下面還要說的更清楚,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貴族政體……如果沒有與大臣磋商或考慮他們的意見,皇帝本人對國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後的決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須由大臣審閱呈交皇帝。”

“我已做過徹底的調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況是確鑿無疑的,除非根據某個大臣提出的要求,否則皇帝無權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大其權力。當然皇帝可以對和他家族有關的人進行賞賜,這種情況是經常發生的,但這筆賞賜不能列為公家贈款,皇帝所做的贈禮也不能從公款中提取。”

“他們(引者注:指明代都察院所屬的十三道監察御史)在某些方面相當於我們要稱之為公眾良心的保衛者的人……即使是最高的官員,即使涉及皇上本人或皇族,他們也直言無忌……他們如此恪盡職守,真使外國人驚奇,並且是模仿的好榜樣。無論皇上還是大臣都逃不過他們的勇敢和直率,甚至有時他們觸怒了皇上到了皇上對他們震怒的地步,他們也不停止進諫和批評,直到對他們猛烈加以抨擊的惡行採取某種補救的措施為止。”

“事實上,當冤情特別嚴重的時候,他們控訴的就一定很尖銳刺骨,即使設涉及皇上和朝廷也剛直不阿……所有這些呈送給皇上的書面文件和對他們的答覆,都要複製很多份,這樣在朝廷發生的事情就迅速傳遞到全國每個角落。這種文件編輯成書,如果內容被認為值得留給後代,就載入本朝的編年史。”

“幾年前,當今皇上想冊立他的次子而不是長子為儲君,因為這個幼子受到他和皇后的寵愛,這一更易違反了國法,皇上收到了大量指責他的陳情書……最後皇上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在大臣們以集體辭職為威脅的條件下,不得不表示在立儲這件事情上改變了主意。”

注: Discovery頻道拍的紀錄片《中國古代發明》明確指出:歐洲人對中國文官政治的推崇導致了民主革命。

《中華大帝國史》(西班牙 門多薩,約萬曆十年)

“在這個大國……人們食品豐富,講究穿著,家裡陳設華麗,尤其是,他們努力工作勞動,是大商人和買賣人,所有這些人,連同上述國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當地被稱做全世界最富饒的國家。”

一錢行贈林茂之

遺民吳嘉紀

先生春秋八十五,芒鞋重踏揚州路。

故交但有丘塋存,白楊催盡留枯根。

昔遊倏過五十載,江山宛然人代改。

滿地干戈杜老貧,囊底徒餘一錢在。

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漁船。

杯深顏熱城市遠,卻展空囊碧水前。

酒人一見皆垂淚,乃是先朝萬曆錢。

萬曆後期描繪普通百姓幸福生活的長卷《皇都積勝圖》——






用戶4125131872


關於“明朝亡於萬曆”的說法,各有說辭,看法也多!但是有一點大家都不推卻,就是關於萬曆皇帝在位後期之怠政對明朝發展的影響至今都認為是轉折點。

一:早期幹練,後期隱匿

萬曆皇帝執政初期,也算一代明君,在老師張居正的輔導下,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以及經濟都得到了比較大的提升!然後不知道具體什麼原因,他卻常年在宮中不見朝大臣,好多人想見更是見不到,史書上記載也是模糊,不管不問朝政陸續持續近30年,這對一個封建君主制家來說是相當滑稽的!具體不理朝政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恐怕永遠是個謎團了!

二:萬曆朝怠政影響

因為萬曆的怠政,萬事不理,國本肯定會動搖!萬曆久居宮中,卻不曾閒著,不僅派出大量的官吏搜刮民脂民膏,還增收鹽鐵等國之命脈之稅賦,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百姓的痛苦,搞得民怨沸騰。現在看來清朝的許多學者包括統治階級也都是從比處出發,得出了明朝亡於萬曆的看法。

三:矛盾激化

明朝滅亡的原因就是各種矛盾激化的結果。萬曆朝堆積的一些矛盾到了後期逐步擴大,比如“人主蓄疑”“賢奸雜用”以致潰敗決裂,不可賑救。崇禎皇帝雖然看到了弊端,但是一個病入膏肓,身患癌症的“人”只能施救以時日,卻不能祛病之根本啊!

以上看法,全是自己一家之言,願與大家交流討論!


施耐德林


萬曆皇帝最大的缺點是貪財。

他還活著的時候,就被指責視“金錢珠玉為命脈”,僅僅採辦珠寶,就曾用銀2400萬兩,而每年明朝“賦稅之額,乃止四百萬",就這一項就為國家年收人的6倍。

他親自為自己監造的壽宮也就是陵墓,竟然費銀800萬兩。就連宮中宮女的胭脂錢,每年都得用銀40萬兩。皇長子及其他諸王冊封冠婚用銀,也多達934萬兩,光做袍服就用了270餘萬兩。

這麼能花錢的皇帝,真是無語了。

上面花的還是明朝歷代皇帝的積蓄,下面這筆就是傷害百姓了。

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萬曆皇帝福王朱常洵去河南洛陽做王爺,萬曆皇帝下詔“賜莊田四萬頃”,嚇壞了大明朝的官員們,把河南全省的田地都拿來,也不夠。百官跪請,“得減半”,打了個五折,但是還是要“腴田不足,取山東、湖廣田益之”。這也是開了先河了,歷朝歷代分封藩王,都是“食邑”,沒聽說還有河南的王爺,要山東、湖北、湖南來供養的。

萬曆還辦過一件缺德事,就是不斷問各地派出大批礦監稅監,搞得大明朝“如沸鼎同煦,無一片安樂之地。”

浪費了這麼多錢,到了後金起事的時候,明朝已經很窮了,只能搜刮百姓掏軍費,這就又激起李自成、張獻忠起義。

所以說,明朝是被萬曆坑了,明朝亡於萬曆。


歷史有妖氣


神宗萬曆,神神叨叨西,三十年不上朝,成天混在女人堆顯,昏天黑地的,這可能就是神宗的來歷吧。這老哥怠政怠到了天荒地老,連地方官員的任命都省略了,很多地方十幾年沒有主政官員,真是無為而治到了極點。一個國家如果遇到這樣一個主兒,離死也就不遠了。後來的崇禎倒是勤政,但是勁使反了,很多統兵將才基本被他殺光了,為了面子守國門,不南遷,就後只好找顆歪脖子樹自我了斷。實際上崇禎的勤政,較之萬曆的怠政,對明朝自身的殺傷力更大,萬曆之害無處乎明朝自生自滅,走到哪站算哪站。而崇禎之害在於刀刀見血地砍向了大明王朝,就這樣明朝在李自成,張獻忠和清軍,再加上崇禎的合力攻擊下,最後土崩瓦解。


大帥252990946


頭條老不給我升Ⅴ,還老讓我回答問題,悟空問答不夠意思。

明朝滅亡,原因過於複雜,用明朝整個朝代歷史來講,有長,有中,有短,三個面。

長者,必須從朱重八說起,重八制定的制度,政策,絕對他孃的兩刃劍,它一面迅速鞏固了明朝滴社會秩序,另一面埋下了朱明後世亡國的禍根。

中:就要講講不論啥原因(可能有腿疾,怕失皇家威儀)老他娘十幾年不上朝怠政的萬曆,死胖子。還有泰昌帝的早亡,天啟皇帝滴閹覺,都起到了加速明王朝滅亡滴速度,這幾位都有責任。

短:就是那個,勤政無比,麼想過一天福,用人又不敢信人的崇禎帝,越是想當大明中興之主,命運確他孃的非常殘忍的讓這位勤政的人,當了大明王朝亡國之君。


莫高聲


你好,明朝亡於萬曆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在整個明朝期間,明神宗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主政的四十八年佔了明朝全部國運的六分之一。他即位之初,由於有張居正的輔佐而使社會一片欣欣向榮,明朝也出現了一箇中興的局面。但隨後,在立太子的問題上萬歷皇帝與眾位大臣僵持對立,以至於二十八年不上朝,只是依靠宦官大臣處理政務,這就導致群龍無首的局面,黨派之爭開始越來越明顯,這種態勢一直延續到了崇禎時期,這是萬曆不可推卸的責任,也為以後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一個伏筆。


那麼最終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有兩點。

1 內耗 縱觀大明276年的歷程,明朝最終被消滅是有多種因素造成的。明朝自萬曆在位期間的一場著名戰“役薩爾滸”戰役是明朝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再加上明朝中後期的宦官專權,腐敗朝政,黨派之爭,百姓疾苦無人理,皇上的不作為,導致朝綱敗壞這是內部原因。


2 外族入侵 明朝後期居於東北的滿族開始不斷對明朝的戰爭。最為著名的有代表性的就是薩爾滸戰役,明朝在此戰役的失敗是明朝滅亡的基礎,再加上吳三桂放清兵入關給了明朝最後致命一擊。這些內、外部眾多因素使明朝的敗國之相所需的條件都已具備。陷於內耗的明朝一次次錯過了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的機會,失去了改條件都已具備,變自己、淨化自己的原動力,社會在不斷開放,路卻越走越窄,最終滑向了毀滅的深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