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吃喝這件事,一旦講究起來真是可以玩出花的。

話說令狐沖在華山被成不憂一掌打成重傷,內力全失,之後跟隨眾人來到開封,看見小師妹和林平之親暱地出去逛街,覺得身心俱疲苦悶難當。恰好這時有人送來了酒,於是不顧有傷在身直接在船裡開喝。剛喝一碗就聽到岸上有人讚道:“好酒!好酒!”,然後就有了祖千秋的一番酒器論。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祖千秋見令狐沖遞過酒碗,卻不便接,說道:“令狐兄雖有好酒,卻無好器皿,可惜啊可惜。”令狐沖道:“旅途之中,只有些粗碗粗盞,祖先生將就著喝些。”祖千秋搖頭道:“萬萬不可,萬萬不可。你對酒具如此馬虎,於飲酒之道,顯是未明其中三味。飲酒須得講究酒具,喝甚麼酒,便用甚麼酒杯。喝汾酒當用玉杯,唐人有詩云:‘玉碗盛來琥珀光。’可見玉碗玉杯,能增酒色。”令狐沖道:“正是。”祖千秋指著一罈酒,說道:“這一罈關外白酒,酒味是極好的,只可惜少了一股芳冽之氣,最好是用犀角杯盛之而飲,那就醇美無比,須知玉杯增酒之色,犀角杯增酒之香,古人誠不我欺。”

這一回,祖千秋一共說了8種酒具,分別是羊脂白玉杯、翡翠杯、犀角杯、古藤杯、青銅爵、夜光杯、琉璃杯、古瓷杯,各有各的用法和搭配,讓令狐沖大開眼界。

所以古代有句話,叫做“飲酒須持器”,喝酒用什麼器具是很講究的。中國古代的酒具種類非常豐富,按材質分,有陶、銅、漆、瓷、玉、金、銀、象牙、犀角、玻璃、竹木等;按用途分,有釀酒、儲酒、盛酒、溫酒、冰酒、斟酒、飲酒、挹酒等。此外,酒器的名字也很多,譬如我們熟悉的“觥籌交錯”裡的“觥”、“流水曲觴”裡的“觴”,還有尊、壺、區、卮、皿、鑑、斛、翁、瓿、彝等。

名器眾多,我們今天先說一個厲害的,宮鬥專用道具—鴛鴦轉香壺(就是甄嬛毒死果郡王那傢伙)。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鴛鴦轉香壺,古代一種神奇的酒器,它能在一個壺中倒出兩種酒來。這種壺何時出現已不可考,但後世多有借它的名號來安排下毒的故事。比如說,軍功赫赫年富力強又給皇帝帶了綠帽子的果郡王從邊疆凱旋了,皇帝賜了一壺酒,並且提前做了安排:若是娘娘出來便宣讀聖旨,若還有旁人,一律格殺勿論。皇上賜的酒便盛在這鴛鴦轉香壺裡。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除了《甄嬛傳》之外,曾經熱播的剪胸大戲《武媚娘》裡也出現了它的身影。在劇中德妃娘娘答應幫助鄭婉言除掉武如意,於是送給她一把鴛鴦鴆壺。原本以為勝利在握的鄭婕妤,卻遭遇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悲劇,把自己給毒死了。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壺的造型和上文《甄嬛傳》中造型相似,在壺柄處留有機關。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中了鴆毒的鄭婉言七竅流血而死。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那麼,這種殺人於無形的壺到底藏有什麼玄機?為什麼受到眾多心機boy和心機girl的追捧呢?其實,撇開喜歡演繹和編纂的宮鬥不談,在民間它還有一個名字—兩心壺。這種壺是在倒流壺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一邊裝上酒,一邊裝上水,通常在宴飲中用來做弊或者取樂。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兩心壺肚子裡有兩個獨立的內壺,一個為正常的壺式,一個是倒裝結構的倒流壺。兩個內壺是獨立的,不會相通,但共用一個流口。機關就藏在兩個注水孔之中。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注水孔1很好理解,就是一個普通的壺,從上方把酒倒進去,然後從壺口流出來。那麼下方的注水孔2是怎麼回事?其實下方是一個倒流壺,把壺倒過來,往裡面注酒,之後再把壺正過來放,酒並不會從下方的孔裡流出來。

下圖為倒流壺的原理:

比起白酒,中國的酒器文化更讓外國人拍手稱讚

所以,在鴛鴦轉香壺裡分別灌入兩種酒,按住其中一個注口,倒出的將是另外小壺中的液體。這是因為,一個注口封閉以後,由於大氣壓力的作用,該小壺內的液體無法流出,而另外小壺內液體的流出並不受影響,實際上,如果把兩個注口都封閉,就無法從壺中倒出任何液體了。

電視劇裡出現的“暗中撥一下機關”的設計,也許只是為了向觀眾展示一個轉換的過程,目前仿製成功的鴛鴦壺裡,用的都是小孔來控制出酒。另外,由於兩個內壺用的是同一個出口,所以下毒務必要在給自己倒過酒之後,不然壺口沾了毒酒,少不得自己也要跟著遭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