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假如宋江和方臘聯手,會推翻大宋江山嗎?

百姓看春晚


水滸傳是以梁山為背景的,固然主角必定得是梁山的人,就連朝廷也是打醬油的,但在最重要的節骨眼上殺出來個程咬金,江南方臘硬是把梁山給拖垮。雖然終極是梁山打贏了,但那也是贏的相稱慘,往日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108個兄弟健全回來的只需27個,馬革裹屍的59位,這就是說剛好犧牲了一半。

我有個大膽的設法,若是宋江沒有和方臘開戰,非要去拼個令人切齒的,而是聯手了,也假設他們沒有損失兄弟就推翻了朝廷,那麼,他倆誰更合適當皇帝呢?別說都合適,由於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必需只能一小我來做絕對的老邁。

第一,要有影響力,這是取決於民心所向的身分,你再能打,得不到百姓的認可仍是枉然,這就比如李自成和洪秀全,實力已經到達可以滅掉朝廷了,但三幾天還不是夾著尾巴滾開了?由於是配角的緣故緣由,書中沒有過多的描寫方臘的內部人物事蹟和南方老百姓對方臘的立場,但可以明晰的看出,方臘憑著步步為營的推進,已經佔據了江蘇、浙江、安徽、江西這些省的六州五十二縣,並且手下已經具備朝廷的規模和設置裝備安排了,本身加冕“聖公”之位,年號“永樂”,這不是後來朱棣的年號嗎?這麼大的消息,朝廷都沒反響過來,可見本地百姓是支撐的。在宋江征討方臘時本地百姓並不接待宋江,其實宋江是代表朝廷的,百姓根柢沒人幫手,這就能看出方臘的影響力已經跨越朝廷了,最最少方臘能讓他們過上比朝廷統治時更好的日子,這很關頭。干戈,特別是在別人土地上,得不到本地百姓的支撐,是相稱被動的,弄不好就會陷入泥潭。

反不雅觀不雅觀宋江,也就是梁山,他們不外佔據一個水泊罷了,就算有八百里,也就是一個縣的面積,最多不跨越一個州,這和六州五十二縣比起來就是毛毛雨。況且梁山不息在百姓眼裡就是匪徒窩,除了朝廷明著叫梁山賊寇,老百姓把揭竿而起的也叫上山作賊,聲名梁山鐵漢仍是寇,是匪徒。梁山出動根基上都是救人然後殺人,不僅單針對朝廷,像李家莊、扈家莊、曾頭市一樣被梁山血洗了,這裡面根基都是百姓。梁山的人殺氣太重,動不動就砍人,尤其是煞星李逵,劫刑場時根柢不看人,傻不拉幾的一起砍老百姓到河干,這裡面能有幾個是官兵?還滅了扈三孃的門,硬是把大佳麗強行給了醜八怪王英,這完全不是起義者的風格。

第二,用人。先來說宋江,他當上老邁後並不所行無忌的來個排坐次,人盡其才的任用,而是和書痴人吳用裝神弄鬼的埋石碑。明眼人一看就曉得其中的貓膩,不管是天罡仍是地煞,根基都是各個山頭互相牽制,山頭人員搭開任用。這本來是防止出現山頭主義,但無形中減輕了殺傷力,也就是和諧不一致了,特別是宋江和盧俊義分兵時,各兵種戰役力降落。而方臘就不合了,本身心中有個概略的數,其餘的完全由手下本身做主,把兵權交給有才能的人,只需大局還在本身掌控就行了。人家已經有了一套完好的體系,文的武的都有人在管,本身在幕後當個皇帝悠哉悠哉,現實證明人家那一套很管用,整個和梁山的戰役中方臘從來沒出過面,更沒有親自上陣批示,仗一樣在人家的意料中停止。除了方臘的兒子方天定,侄子方傑、尚書王寅、國師鄧元覺、南離上將軍石寶、護國上將軍司行方、樞密律師襄,這小我都有必定的兵權,可以不消上報方臘而本身調兵,戰術矯捷,可以在敗局中很快調解計策。而梁山至始至終都是宋江一小我坐鎮批示,就連盧俊義的每一步步履都要報給宋江決計,如許就很僵化,說白了就是宋江除了本身誰都不信託,他要把權利鎖在本身手中不放。

第三,人才。梁山鐵漢雖然各顯神通,但那良多都是估客手法,登不上風雅之堂。做皇帝就必要有一幫驚韜偉略之才,文要能治全國,武要能安外邦,這不再是能砍能殺能坑人就能勝任的。梁山上其實是缺文人。吳用?算了吧,他就是一個代課教員,算計人有兩把刷子,大的計策和雄偉目光他不具備,當軍師還不如朱武,別把他和姜子牙諸葛亮車一塊。除了吳用彷彿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文人了,柴進老是深藏不露,到底有幾斤幾兩無從揣測,他也是屬於畏畏縮縮施不開拳腳的人,為難大用。朱武懂兵書陣法,但不懂治國,最多也就一軍事參謀。只需一個盧俊義能文能武,較著不夠用啊。武的方面,雖然小我才能爆表的良多,但編制兵獨擋一方的就不多了,盧俊義天然是可以勝任的,下來也就關勝、呼延灼、秦明、董平,有帶兵經歷,其他的都是些小偏將,衝鋒可以,對付高文戰和兵書就欠缺了。林沖、武松、魯智深這些人只是小我武功好,並不會干戈,更別談帶兵了。所以說梁山鐵漢中真正可以做大官的不多,其實是找不出幾個可以挑大樑的。

相反在方臘這邊就不合了,人家方臘已經配好了一幫人手,並且可以安心的做皇帝了。兵部尚書有王寅,頗通文墨,擅長盤算,盧俊義一樣的文武全才。日常事務措置的頭頭是道,並且可以上馬提兵,林沖孫立等五小我才合著殺死王寅,可見此人並不在比盧俊義之下。樞密呂師襄,年少就起頭飽讀兵書,會帶兵,手下有“江南十二神”,碰著此人,梁山的噩夢就降臨了。但凡開國,武將總比文官要職位高,人數也多,方臘更不缺武將,能帶兵的更多,比如國師有鄧元覺、護國將軍司行方、南離將軍加元帥石寶、鎮國將軍厲天潤、還有個龐萬春,這些都是能帶兵的,這聲勢梁山也只能望其項背了。

最重要的一點,人員身世。梁山鐵漢根基都是斷港絕潢才去的,並且大局部人都是抱著躲一躲的心態,網羅宋江當初上山也是想著暫避風頭,盼著朝廷大赦全國好回家,從來沒有一小我是好好的沒攤上事往梁山跑的。有一半人是被情勢強逼的,但本身緣故緣由也不成輕忽,那就是犯了法,被官府抓到要砍頭的。還有一半是被宋江和吳用設計讒諂騙上來的,這些人有本事,本來或是朝廷的官,或者是地方鐵漢,比如秦明、徐寧、盧俊義、李應,除此而外根基上都是朝廷要犯,或者是謀財害命的小人。梁山每次都是對官府洗劫一空,然後逃回山寨,雖然本身分金銀,從來不管老百姓的死活,這讓本地百姓很反感。方臘沒到一處,老是佔據土地,然後安撫百姓,和百姓是一家人,如許看來梁山是賊窩,而方臘的土地是按照地,兩者有不合的。梁山的人似乎抱團就是想報仇,即便是推翻朝廷,他們仍是感受本身爽了,至於百姓的餬口改沒改變,沒人會關懷,梁山只需一顆私心。

說是農人起義,梁山上有幾個農人?除了九尾龜陶宗旺和菜園子張青,還有誰?押司宋公明?擁有丹書鐵券的小旋風?十字坡人肉包子母夜叉?亂砍百姓的黑李逵?仍是宦海失意的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除了身揹人命訟事的“俠客”,其他羅羅也都是想著打家劫舍發橫財的,這根柢就不是農人起義!就算他們是替農人在起義,可是他們重新至尾也沒有給農人辦過半件好事。現實上方臘才是農人起義,手下從不亂殺無辜,也不會搶了官府的工具就跑,人家是想要推翻失利的當局,想替泛博百姓換一個天。

方臘的上風較著超出跨越宋江不止一個品級,那為什麼宋江能打敗方臘?這是作者編的,歷史上兩人沒碰過面,以實際的聲勢,宋江連一個回合都扛不住,但主角光環保佑著,死了後面的戲誰來演?舉著“替天行道”大旗的宋江在方臘面前根柢沒有競爭的份兒!


斜槓先生zy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很理解題主問這個問題的心情,我有時候也會有,當看一本書,被其中的人物深深吸引,又對人物的最終遭遇感到惋惜時,就往往會有這種假設的想法,假設主人公們是不是可以有更好的結局。

可惜題主的心腸雖好,宋江的季節卻依然暗淡,無論是小說還是現實的角度來分析,宋江都不得善終的。

小說角度

如果從小說角度來分析,就要尊重原創作者的本意。

作者在水滸中設置宋江接受招安,最後火併方臘大傷元氣,不得善終的結局是有多方面的考慮的。


首先歷史上宋江起義是失敗的,因此作者給宋江的結局只能是死路一條。

但作者卻設置宋江接受招安,可見作者認為接受朝廷招安為國平叛是正確的,因為歷史上宋江並沒有接受招安,所以作者本來是可以寫宋江和朝廷死磕最終壯烈犧牲的,但是作者並沒有這樣寫。我們現在去說宋江是投降派什麼的觀點都是不客觀的,站在那個時代作者的選擇沒有錯,那時候為朝廷效力建立功名是很光榮的事。

關於宋江打方臘折損大半人馬的情節,也屬尊重歷史,歷史上方臘起義規模遠大於宋江,作者設定宋江折損大半人馬平定方臘,已經算是很照顧宋江了。

而關於宋江的死,原因始終都扣在高俅蔡京那幾個奸臣頭上,這幾個賊人從始至終都作惡。這也是作者的價值觀,朝廷永遠是好的,但是狗官是壞的。人們要做的是效忠朝廷,清除狗官。

所以水滸是個悲劇故事。



因此,從小說角度來說,宋江若和方臘聯手造反,是一定不會成功的。即便晁蓋,也只是坐佔山為王,偶爾下山驚擾地界,並未走到造反這地步。宋江如果公開造反打天下,作者是一定不會給宋江一個好結果的。

宋江的結果可參照書中方臘,其實那樣作者根本沒有寫的必要了。


歷史角度

有宋三百多年,農民起義大大小小有數百次之多,宋江起義只是其中規模與影響都較小的一次。

蔡東藩:“方臘、宋江,雖皆亡命之徒,而非貪官汙吏之有以激之,則必不能為叛逆之舉。就令潛圖不軌,而附和無人,亦寧能孑身起事?蓋自來盜賊蜂起,未有不從官吏所致,苛徵橫斂,民不聊生,則往往鋌而走險,嘯聚成群,大則揭竿,小則越貨,方臘、宋江,其已事也。惟方臘之為亂大,而宋江之為亂小,方臘之作惡多,而宋江之作惡少,本回分段敘述,於方臘無恕詞,於宋江猶有曲筆,而總意則歸咎於官吏。”

蔡東藩的這段評價還是比較客觀的,歷史上,方臘作亂的危害遠大於宋江。據傳方臘聚眾百餘萬,所過州縣,朝廷官員盡皆處死,且死狀悽慘。


宋江和方臘歷史上雖然沒有聯合,但起事時間線是重疊的。宋江起於宣和元年,方臘起於宣和二年,兩家都在宣和三年被剿滅。

雖未聯合,但同一時期於宋境內作亂,與聯合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歷史上記載方臘先於宋江被滅,方臘滅於韓世忠之手,宋江喪於張叔夜之手。


其實不單是這兩次起義,宋朝那麼多起農民起義,沒有一次是成功的。宋軍對外作戰往往不利,對內卻鎮壓有方,這也是一個奇特之處。

因此,從歷史上來看,即便宋江和方臘聯合,也是沒有勝算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簡單分析一下宋江方臘以及朝廷各方面的實力。

1.宋江的實力。

宋江出身小吏,在中鼎盛時期有號稱一百零單八將。依託水泊梁山方圓百里做基地,有兵卒萬人。如果真實情況真是這樣,那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但歷史上的宋江,根本沒有這個實力。只是幾個江湖流寇聚在一起,打家劫舍,根本沒有明確的政治目的。以當時宋朝的國力來說,宋江的存在可以忽略不計。

2.方臘的實力。

方臘出生中產地主階級,家有漆園。因不滿官吏的壓迫而聚眾起義。方臘起義軍,最盛時期有兵馬幾十萬。佔有江南大片地區。並且自設朝廷。文武官員齊備,有明確的政治主張,這在當時是一股不容小覷的力量。

3.朝廷的實力。

當時的北宋朝廷,經濟實力強大。有各地軍隊百萬。並且佔據先進的兵器製造技術。擁有火器,神臂弓等先進武器。兩宋政府有一個特點,在對外戰爭中,多數表現的軟弱。他們認為外敵的侵略,只是肘腋之患。不足為慮。往往可以用金錢擺平。由於有這樣的認識因此對外戰爭總是輸。然而對於內亂,他們卻視為心腹大患。總是全力以赴,能剿滅的儘量剿滅,而且他們也有很多的方法對付內亂。因此兩宋的數次起義,都未能取得成功。

縱觀中國歷史,起義能夠取得成功的首要條件,是要得到仕宦階層的支持。只有明末李闖是個例外。那也是因為明朝對外面對著強大的外敵。反觀宋江方臘,雖然也具備一定的實力。但是並沒有得到仕宦階層的支持,即使聯手,實力與朝廷也相差甚遠,因此取得成功並沒有多大的可能。


雲淡風清29


無論是小說還是歷史,都很難推翻北宋王朝!

先不考慮宋江與方臘合作的可行性,即便兩者能夠聯合到一起,也很難動搖北宋王朝的統治。

歷史上來看,不管是宋江起義還是方臘起義,兩個起義都沒有逃出傳統農民起義的特徵,沒有一個真正的革命綱領,甚至都沒有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只是在特定時期利用某一區域內所發生的國內矛盾,趁機鼓動農民大眾作亂,由於在特定時期內存在某種矛盾,因此一旦有人帶頭,周邊地域的民眾都會參與相應,但絕大部分只是望風起鬨,真正的亡命徒只佔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農民起義往往都是拖家帶口,農民起義軍經常號稱數萬數十萬,但去掉沒有戰鬥力的女性和老弱病殘,還能剩下兩三成的青壯年就算不錯了,即便這為數不多的生力軍,在突發的起義面前也缺乏組織性和紀律性,造反初期利用政府的反應不及時還能佔一定得便宜,但政府隨後給與重視,並且調集各路人馬,屬於烏合之眾的起義軍對著成建制成規模的制式標準化軍隊,通常就只有捱打的份。

所以方臘起義初期雖然鬧得很轟動,一度發展到上百萬人(青壯年能佔個一二十萬就不錯了),但隨後北宋政府下死手,直接從西北調集15萬正規軍,方臘的烏合之眾瞬間就被鎮壓。至於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就更不用多說了,方臘好歹發展過數個省,宋江起義乾脆連根據地都沒怎麼出去,就直接被滅!他們兩家即便聯手,在武裝到牙齒的北宋正規軍面前,也仍然沒有對比性!

而在小說當中,兩家的聯合一樣很難對抗朝廷,北宋末年國內雖然腐敗頻頻,但經濟卻有相當幅度的發展,大部分地域的國內矛盾並不尖銳,從梁山想要對外拓展,卻連續遭到祝家莊和曾頭市阻擊的情況來看,別說面對政府軍,就是對抗這些地頭蛇,梁山也費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剷平,而且小說當中的梁山依舊沒有什麼正確的綱領,替天行道的口號完全是江湖作風,甚至梁山好漢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坑蒙拐騙裹脅而來,宋江一提招安就有相當一部分梁山好漢相應,指望這樣凝聚力的起義軍,去對抗北宋政府,也許能在特定時期內守住水泊梁山,但很難對外擴展,被宋江滅掉的方臘就更不用多說了。




遼寧資深球迷


如果按小說來肯定能,說不定只有梁山或者方臘一方堅持下去就可以滅了宋朝。但是在歷史上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沒有可能。

公元1120年,爆發了方臘起義。方臘浙江人,出生於貧苦家庭,在大地主家裡做過僱工,忍受不了壓迫率眾起義,方臘自稱“聖公”年號“永樂”設置官吏將帥,建立的自己政權,漆園誓師以後率兵起義。

起義軍開始碰到了兵器不足的問題,他們就上山砍竹子,做成了竹刀和竹槍和宋軍作鬥爭,並且不斷的擊敗了宋軍,勢力得到了擴大,短短几個月就佔領了宋朝六個州五十二個縣,起義軍人數也發展到了10萬多人。


宋徽宗派朝廷,15萬禁軍南下鎮壓起義軍,並且迅速包圍了杭州,方臘親自率軍抵抗,但是杭州城中缺糧,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很快失守。公元1121年,持續不到一年的方臘起義,就被宋軍鎮壓。


宋江起義的名聲在歷史上不是很大,不如方臘起義,甚至被稱為一次民變而不是起義。因為力量不大,宋朝都懶得剿滅。從1119年宋江起義開始到1121年,他們只攻佔了幾個州十幾個縣城,後來宋朝派張叔夜鎮壓。方臘起義失敗後不到一個月,宋江起義也被打敗了。


紅雨說歷史


著重要說的就是鐘相楊么起義,他們才是《水滸傳》中的原型。

南宋建炎四年至紹興五年(公元1130—1135年),這是兩宋農民起義中堅持時間最長的,規模也最大。

《水滸傳》是以鐘相楊么起義為摹本,假借宋江之名。

有證據表明,鐘相、楊么和方臘一樣,受摩尼教的影響,才發動起義的。

鐘相、楊么政權趁南宋在江南立足未穩,曾與偽齊(金朝在北方建立的傀儡政權),金朝聯合攻宋,堪稱大宋吳三桂,最後被岳飛擊敗。


以前對鐘相楊么起義評價甚高,但近來隨著真相浮出水面。

這次農民起義的性質被徹底顛覆了。

四川王小波、李順的都江堰起義。兵力最高一萬人左右,堅持了一年半,起義失敗。

方臘起義,堅持了八個月。

宋江起義,36個人堅持了不到兩年。

王均領導下舉行起義,兵力七百,佔領益州,建立大蜀國。

一個月後被消滅。 陳進在帶領600人宜州起義,擁立盧成均為南平王,堅持鬥爭三個月。

慶曆三年(1043)五月,京東路沂一百多人在王倫(《水滸傳》中被林沖所殺)領導下起義,七月,起義軍戰敗。

同年十月,陝西農民一千人,在張海、郭邈山、黨君子、李鐵槍等人領導下起義,年底,起義失敗。

慶曆七年十一月,河北王則400人起義,經過兩個多月天的苦戰,起義被殘酷地鎮壓下去。
兩宋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富足,也是文官治國貫徹得最徹底的朝代,在整個中國封建歷史上,兩宋的農民起義次數最少,規模最小,在這一點上,早有公論,真相無法抹殺。


花近高樓1


宋江和方臘聯手推翻大宋,這個想法不錯。只是誰當老大呢?方臘兵多地盤廣,自然不肯居人下,宋江表面謙讓心裡必不痛快,在兄弟們面前擱不住面子。好吧,合併不可能,就算鬆散式散盟,口號暫定為"倒宋滅金,替天行道"。

就算宋江欲酬"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之志,從綠林好漢變身義軍,底下人等卻未必放得下招安之心,不過稱王封候的誘惑下,還是有願意拼一下,散夥走路的也不少。

好了來看看聯軍實力和宋軍的對比,雖然宋軍給人特別不能戰鬥的印象,但是戰爭勝率據考證達到了七成,贏多輸少,而且武官的忠誠度相當高,策反的可能性不大。

史上童貫這樣的奸臣,率兵十五萬南下,打得據有六州五十縣的方臘起義軍節節敗退。宣和三年正月出兵,四月總攻幫源城,七萬義軍犧牲,方臘被俘八月身死。三個月就搞定了,正規軍的戰鬥力,比遊兵散勇的方臘可強得多。

正是看到方臘的下場,先上梁山的宋江,不免膽寒與其戰敗身死,不若投降求個富貴,不久就率眾首領接受了招安。

實際上方臘宋江起義失敗後,全國仍有眾多大小的起義,如號稱有十萬之眾的張仙,戰敗後亦招安,還有規模更大的張迪,高託山等均兵敗或投降。在朝廷派大軍壓境,一交手就敗下陣來。更別說抗金名將李綱,种師道的部隊親自出馬。


還有一條宋朝的臣民,雖痛恨皇帝無能軟弱,卻有忠君愛國思想。當靖康元年開封被圍時,各地鄉兵和百姓都自發組織起來勤王,迫使宗顏宗望撤軍北歸。連宋江都覺得是奸佞當朝,矇蔽聖聽不恨皇帝,若聯軍真的危協到宋皇,恐怕老百姓又不答應了。

所以宋江即使和方臘精誠合作,要想打下大宋江山,也只是南柯一夢罷了。

當然以《水滸傳》書中,梁山108位好漢,破遼平叛都尤如神助,不損一將的傳奇,與方臘攜手,山東河北華南為據點,神兵天助推翻宋朝的統治,也是有可能的。只怕未入開封,便如項羽劉邦般自顧爭鬥起來了,各位看官不始預測一下,宋江方臘誰會當皇帝呢?


學有境,思無涯。元元金沙江邊的小閒🐟,期待你的關注點評。

元元的天下




茶韻禪風hj


這事得分正史還是小說。首先從正史看,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宋江勢力在正史中很弱,所謂“宋江三十六人,橫行河朔”,說穿了就是一支流寇,只有三十六個頭目,可能也有些嘍囉,但加起來應該最多數百人,並沒有梁山泊這樣穩固的地盤和數萬人的軍隊。方臘的實力則和正史差不多,幾乎佔領了浙江全省以及江蘇南部、安徽南部,但即使宋江軍加入方臘也是微不足道,改變不了方臘被平定的史實。

從小說看,從理論上或許是可能的。因為宋江軍對官軍是百戰百勝,甚至幾乎滅掉了和宋朝旗鼓相當的大敵遼國!小說中方臘能把宋江勢力打殘,也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如果兩支力量聯合起來,甚至再加上淮西王慶和河北田虎,四大寇東南西北同時出動,要滅掉宋朝也並非不可能。其實宋朝當時已經奄奄一息了,即使平定方臘之亂,僅僅六年就被金朝滅亡了。

但是小說不可能這樣寫,作者為了符合歷史結局,反而特意製造了宋江被方臘兩敗俱傷的結果,這樣才能起到迅速瓦解宋江集團的目的。最後朝廷要收拾宋江也簡單得多了。試想:如果宋江勢力還保留了元氣。高俅等人怎麼敢隨便殺宋江?即使如此宋江最後都要拖上李逵,就是怕李逵給朝廷添亂。如果高俅不敢殺宋江呢,那梁山好漢面對六年後南下的金人,是否又會改變歷史?


林屋公子


看現在拍攝的張涵予版水滸傳,不用聯合方臘,宋江也能推翻宋朝,因為宋江很會用人,108將裡也有許多曾經吃朝廷俸祿的人,如柴進、呼延灼、林沖、戴宗等很多,朝廷當時也沒有幾個厲害的人物了,就幾個奸臣了,宋江只要膽子再大一點,像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一樣來個陳橋兵變,照樣能推翻宋朝建立新王朝,關鍵是宋江受的教育,忠君報國思想被當時統治者從小就洗腦了,岳飛、楊家將不都是如此嗎?林沖呼延灼等人不滿朝廷奸臣當道陷害忠良,叛變了朝廷,到最後再歸順朝廷,他們心裡能願意嗎?沒有顧慮嗎?好馬不吃回頭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