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9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今年春节,黄章晋先生与各色研究员们打了一个赌。

他认为,饮食习惯可能比基因更能决定一个人是否容易发胖。重口味的饮食,是影响一个地区肥胖人口的主要原因:热量比较高,还容易引起食欲吃得更多。

而春节之后大规模跟踪调研的数据表明:

重口味地区的参与者没有比其他地区更胖。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华北的朋友,让我看到你们的小手!

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

西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华中: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华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

华南:广东,广西,香港,海南

西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让我们胖起来的不只是美味,还有可能是压力」

除了华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外,其他地区的体重变化相差不大。口味重、能下饭的华中地区以及西南地区没有赢得体重变重的第一名。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华北地区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蒸花馍(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各地区的体重变化呈现「北方变化大,南方变化小」的趋势,不过在统计意义上各地的体重变化没有区别。

不过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我还有意外发现,那就是......

经过分析,我发现...不是籍贯,不是有关运动相关的因素,最影响体重的是...心情不好就吃吃吃吃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情绪性进食」。它指的是一种以进食行为作为应对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孤独和压力等)的行为反应。

翻译成「人话」就是:心情不好就吃吃吃。

毕竟食物是最触手可及的美好吧。

加班到深夜,外卖APP上的烧烤图片正在滋滋冒油。

亲密关系让人火大,1kg的家庭装草莓冰淇淋才勉强可以浇熄怒火。

孤独失眠的晚上,一次磕掉一斤松子完全是与人生和解的代价。

吃的时候固然开心,也会欺骗自己“冰可乐这么凉,怎么会有热量呢”,可是低头看看又长了一圈的肚子,显然肚子比自己更诚实。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为了深入探讨这个行为,我筛选出了 630 名「过年你会胖几斤?」研究参与者的数据进行分析。他们不仅给出了春节前后的体重数字,还有更多基因性状数据来参与研究:

你也同意「何以解忧,唯有吃肉」?

根据参与研究时,两周内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各色将参与者分为:「压力水平低」、「压力水平中等」和「压力水平高」三类。

我比较了这三类参与者在「情绪性饮食」上的得分情况。分数越高,说明此类人群越可能选择用吃东西来缓解自身的情绪压力。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控制变量后,用「主观压力感受」对「情绪性进食」进行回归,回归模型显著。

从上图可知,「压力水平低」的群体得分最低,「压力水平高」的群体得分最高,「压力水平中等」的群体得分位于两者之间。

数据发现,吃吃吃的确可能是人们在受到压力困扰时,用来发泄压力和情绪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进食的时候,大脑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到来自食物的快感,从而缓解压力以及不高兴的情绪状态。

这种缓解压力方式在短期内也许能起到缓解压力情绪的作用,但长期而言,它有可能对我们产生不良影响,例如发胖、增加过度进食的风险等等。

讨厌的压力吃下去会变成讨厌的赘肉

「BMI 指数」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标准。它能够控制个体身高对体重的影响,相对客观的反应个体的胖瘦情况。

根据参与者通过吃东西缓解压力情绪的情况,可以将他们分为三类:「不吃吃吃」、「偶尔吃吃吃」和「总是吃吃吃」。程度越高,说明越倾向通过吃东西缓解压力。

我比较了三类参与者,在一个月后体重和 BMI 指数的区别。BMI 指数得分越高,说明该类参与者的肥胖程度越高。

之所以选择一个月后的体重和 BMI 指数,是希望研究情绪性进食是否能够对个体的肥胖程度起预测作用。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在控制了 T1 时间点的体重、BMI 指数和主观感受压力后,用T1时间点的「情绪性进食」分别对 T2 时间点的体重和 BMI 进行预测,两个回归模型都显著。

从上图可以知道,「总是吃吃吃」组的 BMI 指数最高、体重最重,「不吃吃吃」和「偶尔吃吃吃」组的 BMI 指数和体重相近。

数据发现,如果参与者为了发泄压力和情绪而选择吃东西,那么他一个月后的体重可能会越重,BMI 指数也可能会越高。

我国 BMI 的标准是低于 18.5 为过轻,18.5~23.9 为正常,23.9~27.9 为过重,28 以上为肥胖。「总是吃吃吃」的参与者虽然没有达到过重的标准,但与其他两组相比,已经很接近标准线了。

根据我国 BMI 的标准,我们还考察了不同胖瘦人群中,情绪性进食组别的分布情况。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从上图可以发现:过轻的人群中,有 43%的参与者都选择「不吃吃吃」,只有20%的参与者会「总是吃吃吃」。

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选择「总是吃吃吃」的参与者比例逐渐增加。在肥胖人群中,选择「总是吃吃吃」的参与者高达 51%。

如果你在压力大的时候选择吃东西缓解压力,可能会成为肥胖人群中的主力军。

为了更直观查看体重的变化,我还对比了三组参与者在一个月内体重变化的情况。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同样,在控制了 T1 时间点的主观感受压力后,用T1时间点的「情绪性进食」对 T2-T1 时间段的体重变化作回归,回归模型显著。

从上图可以知道,「总是吃吃吃」和「偶尔吃吃吃」组的体重变化最明显,「不吃吃吃」组的体重似乎没有变化。

从上面关于体重、BMI 指数以及体重变化的结果发现:

「总是吃吃吃」组在一个月后的体重最重、BMI 指数最靠近过重标准、体重的变化最大。

体重最重、BMI 指数最高可能是因为「总是吃吃吃」的参与者已经形成了用吃东西缓解压力情绪的习惯,也有可能他们本来就热爱吃东西。

当遇到压力和心情不好时,吃东西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却忽视了向朋友寻求帮助或者运动锻炼等其他舒压方式。长此以往,他们的体重会比其他类型的参与者更重。

体重的变化最大,说明了即便在一个月内,这种因为压力情绪而胡吃海喝的习惯也是会让人变得更胖。

「偶尔吃吃吃」组在一个月后的体重一般、BMI 指数一般、体重的变化最大。

体重和 BMI 指数与「不吃吃吃」组的参与者相距不多,可能是因为「偶尔吃吃吃」组的参与者并没有养成用吃东西缓解压力的习惯。偶尔因为压力吃多一点没能让他们长得更胖。

他们可能只是存在用吃东西缓解压力的倾向。也许在遇到压力和情绪的时候,他们还会选择其他缓解的方式。

尽管如此,他们在一个月的时间内,体重依旧变化很大。可见,只要存在情绪性进食的倾向,就很可能对体重产生影响

「不吃吃吃」组在一个月后的体重、BMI 指数以及体重变化都是三组里面最少的。

简而言之:选择吃东西来抒发压力和情绪,很可能会变得更胖。

作者的话:

我偷偷做了一下这个问卷,结果显示,我的「情绪性进食」得分比肥胖人群的平均分还高...

于是我开始每日三省吾身:晚上是不是肚子又饿了?是不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心情不好?昨天是不是才点了外卖?

好在各色近期推出了「情绪性进食」的基因解读,从基因来看,我情绪性进食的倾向并不是最高的,看来还有机会改变。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除此之外,各色的解读项目中还有「脂肪代谢能力」、「血糖调节」、「运动减肥」等和肥胖相关的解读项目。清楚自己是怎么胖起来的人,更有可能通过调整行为和生活习惯瘦下去。毕竟,夏天都到了呀。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告别无效减肥

首先需要了解你对食物、

情绪和运动的反应

快动下大拇指

长按下方二维码

让你的基因告诉你

什么是适合你的减肥良方~

胖不怪你,可能怪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