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補氣第一名方——四君子湯演義(1)

補氣第一名方——四君子湯演義(1)

四君子湯來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是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基本中草藥為主的古方劑,四君子湯治脾胃氣虛。該方為治療脾胃氣虛證的基礎方,後世眾多補脾益氣方劑多從此方衍化而來。臨床應用以面白食少,氣短乏力,舌淡苔白,脈虛弱為辨證要點。四君子湯是從《傷寒論》中的“理中丸”脫胎,把原方中秉性燥烈的乾薑去掉,換成了性質平和的茯苓,由驅除大寒變成溫補中氣。方中只人參、白朮、茯苓、甘草四味,不熱不燥,適度施力,從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

用量:人參、白朮、茯苓各9g,甘草6g。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兩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時候;入鹽少許,白湯點亦得。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氣健脾。

主治:脾胃氣虛證。面色萎黃,語聲低微,氣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弱。常用於治療慢性腸胃炎、慢性肝炎、貧血、胃腸虛弱、四肢無力症、痔疾、脫肛等症。

方義:本證多由脾胃氣虛,運化乏力所致,治療以益氣健脾為主。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氣虛,受納與健運乏力,則飲食減少;溼濁內生,脾胃運化不利,故大便溏薄;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四肢肌肉無所稟受,故四肢乏力;氣血生化不足,不能榮於面,故見面色萎白;脾為肺之母,脾胃一虛,肺氣先絕,故見氣短、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均為氣虛之象。正如《醫方考》所說:“夫面色萎白,則望之而知其氣虛矣;言語輕微,則聞之而知其氣虛矣;四肢無力,則問之而知其氣虛矣;脈來虛弱,則切之而知其氣虛矣。”方中人參為君,甘溫益氣,健脾養胃。臣以苦溫之白朮,健脾燥溼,加強益氣助運之力;佐以甘淡茯苓,健脾滲溼,苓術相配,則健脾祛溼之功益著。使以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四藥配伍,共奏益氣健脾之功。

該方與理中丸比較:兩方均用人參、白朮、炙甘草以補益中氣,僅一藥之別,而功能相異。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乾薑,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於中焦虛寒證。

補氣第一名方——四君子湯演義(1)

藥理作用

調整胃腸功能:調整胃腸功能《新中醫》1978(5):53,《新醫學》1979(7):305,四君子湯主要通過調節植物神經系統,拮抗乙酰膽礆和組織胺等作用,促使處於紊亂狀態的胃腸分泌、消化、運動及營養功能恢復正常,並可減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因而亦有利子胃腸潰瘍的癒合。

增強機體免疫機能:增強機體免疫機能《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6):63,四君子湯中黨參、白朮、茯苓二藥配伍或三藥配伍(除配炙甘草者外),都能提高小白鼠腹腔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單味黨參作用最顯著。炙甘草為一拮抗劑,其拮抗作用與其在配伍中的用量有關(含1/3時,拮抗作用明顯,含1/5或1/7時,作用不明顯)。《新醫藥學雜誌》1979(6):60,《江蘇中醫雜誌》1980(2):32,四君子湯在體外能夠較明顯地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及活性花斑形成。該方去甘草後煎湯內服,可使人體血清IgG含量較顯著地上升,使自然玫瑰花的功效與作用瓣形成率及淋巴細胞轉化率顯著上升。《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6):366,對營養不良所致小鼠胸腺萎縮和功能降低者,可促使其恢復。以上結果證明,四君子湯能夠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機能,為該方扶正御邪的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

促進骨髓造血功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加速紅細胞的生成《中醫研究通訊》1963(8):3,四君子湯能使失血動物血象中的網織紅細胞明顯增多,並可促進網織紅細胞轉化為紅細胞。

促使血壓上升,改善休克:其它《教學動態》1979(1):23,四君子湯能使服藥小鼠肝細胞內的肝糖元含量顯著增加,因而有利於肝組織的修復。《中醫研究通訊》1963(8):3,四君子湯通過調整人體的內在因素(包括神經、心臟和內分泌腺)而促使血壓上升,改善休克。

其他作用:現代研究表明,該方具有調節胃腸運動的作用,既能抑制胃腸推進運動,減輕腹瀉;又能使運動降低的小腸恢復正常。能減少胃液分泌,降低其PH值,有利於胃腸潰瘍的癒合。能提高胃蛋白酶活性,改善消化吸收功能。能增加紅細胞、血紅蛋白、網織紅細胞數而促進機體的造血功能。此外,該方還具有增強免疫功能、促進代謝、護肝、增強垂體一腎上腺皮質系統功能、抗腫瘤與抗突變、改善微循環、抗血小板聚集、延緩衰老、抗應激反應等作用。

補氣第一名方——四君子湯演義(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