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小孩子做錯事,實行批評教育,還是鼓勵教育?

ARkam


各位夥伴,大家好!我是渡仁心理諮詢團隊的CBT君,也是一隻在心理諮詢行業一直勤勤懇懇的心理諮詢師,曾經做過兩年的家庭教育講師,對於家庭教育和親子關係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想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這一代的父母已經從關注孩子的吃穿的基本需要轉移到了對其的教育人格的塑造這些方面,這也給新時代的父母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懂孩子的心理,會培育孩子而不僅僅是教育孩子。


一方面現在每個家庭一般也就1-2個孩子,全家人的愛都給了孩子,父母常常會擔心會不會太嬌慣孩子了,另一方面,當遇到孩子犯錯的時候又害怕批評教育了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良影響甚至是心理陰影,往往左右為難,不知道怎麼辦。


記得房祖名吸毒被抓的時候,成龍面對一眾新聞媒體記者,給廣大觀眾鞠躬道歉,說“是我教子無方”,其實我覺得他錯了,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所以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教育方法。同樣的,在遇到小孩子做錯事了,是批評教育還是鼓勵教育,我認為沒有統一的標準,最瞭解自己孩子的是父母自己,遇到這樣的情況,需要每位父母按照自己孩子的特性,進行個性化的教育,而不是一刀切。


這是個大的原則,在這個原則之下,我想再詳細談談自己對於教育孩子的幾點理解。


1.“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多,只會不夠。”

很多父母會害怕自己太愛孩子了會讓孩子很嬌氣或者沒有教養,但我想說,愛不會多。之前看到過一個兒童教育學家分享了一個她與自己孩子的例子。


她的孩子是個8歲的男孩,從小到大都非常喜歡吃甜食,尤其是巧克力,而全家人一直擔心甜食吃太多孩子會太胖或者牙齒壞掉等等,總之就是非常嚴格的控制孩子吃甜食的頻率,但常常會發現孩子會偷偷用零錢去買巧克力或者用玩具換其他小朋友的糖果,這樣其實孩子還是攝入了很多的糖分,全家人對此都非常頭疼,很多時候因為一顆巧克力的問題對孩子大發脾氣。


有一次這位老師去歐洲出差,在機場的免稅店看到種類繁多且看起來很美味的巧克力,作為媽媽她也是很愛孩子的,就買了非常多的巧克力(滿滿一行李箱),回到家之後,她告訴孩子說,這一次他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孩子非常開心,真的吃了很多很多。自那以後,她發現孩子慢慢的對巧克力失去了那種狂熱,有時候家裡有巧克力他也不吃了,這個問題就這麼輕鬆的解決了。


以後,每當兒子不聽話的時候,她就會溫和地和他說:寶貝,是不是媽媽愛你不夠多啊,你才讓媽媽生氣了。這一招非常奏效,孩子很快就安靜下來了,慢慢地親子關係也越來越融洽。說這個事例是想傳達一點:對孩子的愛永遠不會多,而孩子往往越缺乏的東西越需要,所以放心的給孩子全部的愛吧,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才不容易缺愛。


2.“孩子真的做錯了嗎?”

這一點也是前面的朋友談到的,確實,很多我們大人看起來錯的事情,也許在孩子眼裡根本不是錯。


我有個4歲的小侄女,已經是初夏了,有次和我們出門接她媽下班的時候,一定要在千鳥格連衣裙裡面再穿一條牛仔的半身長裙(確實很醜),我們拗不過她只能由著這樣了,結果我姐(她媽)看到了瞬間就很生氣,在大街上就強行把她的半身裙拖了,還打了她一頓,孩子當然哭得不行,邊哭邊說:我討厭媽媽,我就要這樣穿,這樣穿很漂亮。


後來我和我姐說這個事情,她也承認,其實是她覺得穿這麼醜她很丟臉,而不是孩子自己覺得丟臉。很多父母也是這樣的,孩子稍微皮一點就覺得很生氣,其實生氣的背後,是大人的面子受傷了。在遇到我們覺得孩子做錯事的時候,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真的很重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會更容易處理一些日常的“孩子錯事”。


3.“請在養育孩子的時候,先把自己當成一個正常的人,然後才是父母。”


遇到過一些父母,為了在孩子面前樹立威嚴,往往把自己裝成一個“假父母”,在孩子面前都不敢有太多的喜怒哀樂,對於孩子來說,他感受不到父母的情緒,也處理不好自己的情緒。我們都知道,孩子最擅長模仿,尤其是模仿父母,如果在孩子眼裡父母常常都是喜形不於色,孩子也學不到如何更好的覺察表現自己的情緒。


在王菲與竇靖童、李嫣相處過程中,我常常能看到一個真實的媽媽,她會和孩子一起笑一起打鬧,這也感染到了她的孩子們,從而成長為有著獨特個性的個體。從心理的角度來說,這是最符合人性的孩子模樣了。


4.“你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情緒,但請不要帶著情緒去教育孩子。”


當孩子真的做錯了事情,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前提下,作為成人,是需要教育孩子的,古語有云“小時偷針,長大偷金”雖然我不贊同,但從某個方面來說,小時對孩子沒有好的指引,確實可能會導致他未來成為我們眼中的壞人。


就像成人在管理自己情緒的時候,我們常常說“表達憤怒而不是憤怒的表達”,我想說的是,當我們有情緒的時候可以用語言去表達情緒(潛意識意識化),然後在雙方情緒都平復之後,再教育孩子,這時候孩子也更能聽進去。


很多父母,都是第一次當父母,而這個角色沒有練習,也不能反悔,把自己和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真實的去面對孩子的一切,相信,一定能與孩子融洽相處的。

(關注渡仁心理,長在心裡,用於生活的心理學,才是我們的心理學)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現在講究的是正面教育,以正面引導為主。學生更加願意聽你的話,更加容易知道和改正錯誤。

小編本身我也是一名教師,在教學中也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學生在排隊過程總是在打鬧,影響老師的教學。我下課把他留了下來。我盡最大的努力,使自己平靜下來,然後我並沒有兇他,只是蹲在他面前跟他聊天,讓他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老師留下來,留下來做什麼。我語言藝術不怎麼高,沒有怎麼繞彎,只是以一種換位思考的方式問他事情。在最後,我表揚他,並且給了他一顆糖,說他其實是還是可以聽話的,可以排隊站好的,願意聽老師教導。然後就讓他回去了。我大膽嘗試這種方法,雖然不知道可以不可以行得通,但是我知道打壓,大聲吼是沒有效果的。

第二天,我又上了他們班的課,我發現昨天那個拿了我糖的學生今天居然站的很好,沒有跟其他同學打鬧之類的。我瞬間覺得很安慰。我在下課之後又表揚了他,讚揚他今天課很聽話,可以安靜的完成老師佈置的練習。

正面的引導是有效的,不要把學生想的複雜,有時他只不過是覺得你的課相對沒那麼吸引他,他就容易走神,做小動作。有時我們身為教師,應該學會反思自己,不能總怪學生不聽話。自己是否做好了?是否把課上的有趣了呢?正面教育,需要的時間很長,不可能一次就引導到位,所以教師要耐得住性子去引導學生。

現在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教師要不斷的充電。要想在教育路上走的更遠,你得駕馭語言,它可以使你成為“車神”,駕馭不好你或許就是“馬路殺手”。

我曾聽過這麼一句話:做一件事情,你很容易就因為不順而發脾氣,那是因為你還不夠強大。

教育之路漫漫長,吾將上下求索!

加油,我的老師們!


夜志情


孩子做錯事,最關鍵的是找到做這件事的原因,讓他明白規則,儘量讓他自己解決問題,鼓勵和批評要視情況而定!

來說一下我家寶寶的咬人事件吧!她現在快三歲了,前段時間咬了鄰居家的小孩,鄰居家小孩五歲,事情經過是這樣的:鄰居家小孩來我家玩,剛開始兩個人還玩的很愉快,我在一邊看著就行了,他倆在玩積木,玩了一會,我家寶寶搭了一個模型,鄰居家小孩就說你這樣搭不好看,我給你改改,我家寶寶說我覺得好看,他倆就開始爭執,一個想改變對方,一個不願意改變,我當時就想看看這倆小孩會怎麼解決問題。可是,令我想不到的是我家寶寶猛的撲到鄰居家小孩身上把他咬了,我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晚了,鄰居家小孩哭的可悽慘了,我心裡那個愧疚啊,孩子都是心頭肉,怎麼向他父母交代。我內心的火焰蹭蹭的就燃燒起來了,當時真的想把我家寶寶打一頓,可我也知道,打一頓估計也解決不了問題,就努力的控制著自己。先把鄰居家小孩安撫好,領他回家,向他父母道歉,咬的都破皮滲血了,我看著都心疼,鄰居家小孩父母很大度,還反過來安慰我。把鄰居家小孩安撫好後,我回到家,很嚴肅的對我家寶寶說,你為什麼要咬哥哥,她說自己管自己,不能管別人,哥哥老是管我。這麼一說我就知道原因了,我給她說哥哥這樣做是不對(認同她的觀點),但是就算哥哥不對,你也不能咬人,咬人是不對的,咬人對自己對別人都危險。她又說但是哥哥管我怎麼辦?我說:你可以告訴他強迫別人做事是不對的,有什麼事情要說出來,這樣哥哥才知道啊!我看她理解了,又對她說,你做錯事了,不該咬哥哥,把哥哥的胳膊咬破了,哥哥很疼,你現在去給哥哥道歉吧!她說,你跟我去,想來已經認識到錯了。我就陪著她去鄰居家道歉了。小孩子之間不記仇,很快和好了,我也以為會這樣和平相處下去。但是,有一天又重演了。他倆在客廳裡玩,我在廚房做飯,忽然聽到鄰居家小孩哇的一聲,我心咯噔一下,完了完了,我家寶寶又闖禍了。進客廳一看,鄰居家小孩說:阿姨,她咬我。我家寶寶說他搶我的玩具。我趕緊看看咬的地方,還好這次隔著衣服,咬的不嚴重,稍微有點牙印,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趕緊哄哄鄰居家小孩,好在很快就不哭了。接下來,應該怎麼樣讓我家寶寶改掉這個壞毛病,我也意識到讓她道歉已經不管用了,懲罰肯定要有,我先告訴她,寶寶媽媽上次已經給你說過咬人是不對的,她情緒很激動,氣憤的說可是他搶我的玩具,我玩什麼他就玩什麼,再也不跟他玩了。。。我說,哥哥這樣做是不對,但是你也不能咬人,媽媽以前也告訴過你,遇到這種情況你可以告訴我或者告訴他媽媽,你咬人是不對的,現在必須接受懲罰了,罰你今天中午不能吃飯。她開始哭,說可是我餓。。。

那天中午,她就看著我們吃飯,很委屈的眼淚汪汪的,我和她爸堅持住了,沒讓她吃,一直到下午睡完覺五點多,才給她喝了奶。

從那以後,她沒再咬過人。

所以,做父母的要有應付各種情況的準備,很多時候都不能一種辦法,是懲罰還是鼓勵?結合具體情況來定吧!


平方格


爸爸唱白臉,媽媽唱紅臉!不能兩個人都捧孩子,也不能兩個人都批評孩子。在傳統的教育中,一般是黃金棍兒出好人為主流。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現代人都講究快樂教育,鼓勵式教育,但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嗎?

作為一個老師而言,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從身邊的小孩和周圍的同齡人來看,沒有哪個優秀的孩子在小時候沒被父母批評過,訓過。反而是那些極度溺愛孩子,從小到大舍不得孩子吃苦受累,生怕打孩子罵孩子的家庭,活生生的養了個二世祖出來,父母為了家庭為了孩子起早貪黑,而長大的孩子卻絲毫不知感恩,只知一味索取!

當然,說這些話的目的也並不是教唆大家要實行打罵管理,只是希望大家在孩子犯錯時,爸爸能做個嚴父好好管教,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媽媽能做個慈母給予關懷,及時正確地引導孩子。

好了,歡迎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獲取更多教育方面的內容!


考試筆記


對於大一些已經懂事了的孩子,也要分具體情況,要看是什麼樣的事從而分別來對待。

如果是無意中犯的錯、或者是好心但沒有做好而造成了損失,這時候應該先穩定住孩子的情緒,孩子這時候心裡非常害怕,大人不要上來就急於強調損失追究責任,而是要先說沒事的、不用慌,用語言先穩定住孩子忐忑的心,然後再具體瞭解下過程,這時候損失已經造成了再說什麼也挽回不來了,所以發脾氣就更沒有意義了。這時候如果沒有很多人在場,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哪裡不對,正確方法是應該怎麼做;如果這時候不方便說,那就先不提這事了,繼續進行下面的事,可以等過後找時間再說。

如果是故意的尤其是惡意的犯錯,這時候當然不能放過,必須態度鮮明,首先就是讓孩子知道大人對這個非常生氣,然後談的時候必須把這種事的後果以及給別人造成的影響說清楚,讓孩子認識到這麼做給別人造成的後果是必須承擔的,不但讓孩子對事情認識清楚,還要知道自己因此必須受到懲罰,而且嚴重了可能家長都要因此受累,孩子必須做出反省。

現在的很多孩子總是沒規矩,不分場合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就是因為在家裡最開始家長不會管理,孩子犯錯了根本不管,更不知道給孩子講道理,只知道放縱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個個熊孩子就這麼出現了。

鼓勵教育一般都是用在學習上,在學習上多鼓勵為主,即使做的不好也少說一些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而在孩子犯錯這上面,不懂事的時候可以不追究不批評,但還是不能鼓勵的。


英雄一無悔


孩子犯了錯,批評教育是必須的。但分場合對症下藥,如果在公共場合下犯錯,父母應及時制止其錯誤行為,但不要當眾過度的斥責或批評,因為孩子也是要顧面子的,如果處理不當,孩子會當眾頂撞甚至撒潑耍賴,反而弄得父母尷尬下不了臺。回家後,可由父或母一人將孩子帶到臥室,進行嚴肅的個別談話,並指出白天犯錯的危害性,並暗示白天為何不嚴肅的批評他,是為了顧全他的面子,一般情況下,孩子對父母保全了他的面子,還是很感恩的,並能愉快的接受批評。若孩子在此時仍不認錯,可以適當給予體罰,直至他認錯為止。孩子若在家裡犯錯,如無客人在場,可當面批評教育,並令其當場改正。


莫姥爺6


都做錯了還鼓勵?鼓勵繼續錯下去麼?

我倒不覺得孩子會有太大、太多的錯誤,關鍵在於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還是得分孩子、分事情。如果特別小的孩子,其實對錯的概念不太強,但你必須告訴他有的事是不對的,比如打人、闖紅燈等,這是對他的教育,是父母的責任、義務。但如果他做錯了,其實也無可厚非,畢竟太小,還是要態度好點告訴他他做錯了。我女兒,兩歲半,她打我的話,我也會打她,並告訴她:她被打會疼,我也會疼,我不喜歡她打我,這是不對的。但小孩子打人其實有更深層的原因,比如跟其他小夥伴學;在剛開始與其他小夥伴接觸時產生了不愉快,進而對他們產生了敵意;跟父母學,我愛打我老公,我女兒就跟我學😂但是,我帶她回了趟老家就莫名其妙好了,再也不打人了。我感覺應該是城市裡孩子不怎麼跟人接觸,或者沒有深入接觸,所以容易對人產生敵意。當他體驗過農村那種人際交往環境就好很多了。

但如果大孩子,確確實實該明白這件事不對,他還是去做了,那麼問題就比較大了,必須明確管教。但因材施教吧,對於皮實、淘氣的孩子來說,打罵也不為過,更多時候,打罵他們也不理你😓有的孩子心裡比較脆弱,就不要太過激烈地說他,但還是要明確指出他的錯誤的。而且我覺得這類孩子,鍛鍊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很重要。我女兒就是,心裡比較脆弱,我最近在研究怎麼鍛鍊她堅強的內心。因為我發現有個良好的心理素質,孩子會終生受益的。


禪月嘚瑟


我覺得,無論是誰,做了錯事,就要進行批評教育,讓做錯事的人懂得他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傷害到別人,所以要進行批評教育。觸使他們能夠改正過來以後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了。

特別是小孩子,他們在思想上還沒成熟,做事都是從自己的喜好出發,還沒懂得為別人思考,所以做了錯事,成年人就要抓住機會對他們進行教育批評,使他們明白這樣做會給別人帶來了傷害或者帶來麻煩,讓他們懂得自己在事情裡面要承擔什麼責任,即使糾正他們的行為習慣和偏激的思想,這是為了讓孩子以後更好的成長,並不是傷害他們幼小的心靈的。所以進行必要的批評是應該的,但對待不同年紀的孩子,要選擇不同的批評方式,選擇讓孩子感覺不會太差的批評進行教育是最好的了。

如果擔心孩子做錯事了,批評會傷害孩子幼小心靈,選擇了鼓勵教育的話,效果有時候會適得其反的,會讓孩子有個錯覺,以為做的錯事是對的,沒有認識到事情會給日後帶來第二次的危害,就沒有好好改正以後也難免再犯錯誤。所以我還是覺得批評教育比鼓勵教育好得多吧。


雲10657


孩子做錯事後,批評教育還是鼓勵教育?我覺得是先批評指正在鼓勵教育,兒童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兒童不會自己判斷自己,他是以別人對他們的態度來判斷自己的。”所以孩子做錯事首先孩子第一反應是看父母的立即反應或者態度是什麼:是大聲呵斥?還是瞭解事情經過再糾正?

\n


\n

孩子做錯事後,處理方式上父母們普遍的憂慮在於:面對孩子存在的問題,如果不予以批評,擔心孩子認為即使做錯事也無非是輕鬆揭過。然而如果嚴厲批評,一方面擔心孩子受到打擊變得做事畏首畏尾,另一方面又擔心孩子今後可能不再提及自己所面對的問題,甚至對父母有所欺瞞。

\n



\n

下面是我家小熊貓做錯事我的處理方法,雖然不是處理得非常完美,但是起碼我沒有給小熊貓心理上帶來傷害:我家小熊貓20個多月,這個月齡寶寶已經喜歡跑來跑去喜歡模仿大人一些動作,我婆婆和我在家看到一些小紙屑、掉落的頭髮之類都會及時撿起來放入垃圾桶,小熊貓看後也看到紙屑也撿起來扔垃圾桶,我每次看到後都會說好棒哦,仔仔是個講衛生的寶寶,可是當天下午我上洗手間回來,發現小傢伙把客廳垃圾桶的垃圾全翻到出來,正在把紙屑紙團一點點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顯然他把垃圾桶垃圾全倒出來是做了件錯事,我應該批評,我當時心裡又擔心嚴厲批評後小傢伙會心裡有陰影,下次更會這樣做,所以我走到他面前半蹲著和他說“仔仔,你把地上垃圾撿起來扔垃圾桶是對的,頂呱呱的事情,還好你沒有把垃圾弄得客廳到處都是,下次不要這樣了哈,這樣吧,媽媽和你一起把垃圾一點點撿起來放回垃圾桶,好不好,好就說好,”小傢伙想了下看著我的眼睛說“好”,然後我和他一起撿起全部垃圾,然後牽著他去洗手,洗手的時候也和他嚴肅的說(我是臉上沒有笑容表情嚴肅但是語氣方面還是很溫和)“下次不能把已經裝進垃圾桶的垃圾倒出來,知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做法,小手也弄髒了”。小傢伙點點頭。後面我家小熊貓就沒有把垃圾桶垃圾倒出來過了。

\n


\n

所以我覺得孩子做錯事應該先是肯定他對的一方面然後再批評教育。


小熊貓媽育兒成長記


孩子做錯事應進行批評教育,而不能鼓勵。這裡的批評是廣義的,包括批評,疏導,耐心講解,反覆糾正等。



世間只有兩種人不犯錯誤,一種是還未生下的人,另一種是死人,但凡人活著總要有缺點錯誤。但重要的是要改正錯誤,人的一生就是不斷犯錯改錯,從而不斷飛躍的過程。 尤其是小孩子,天性活潑好動,不辨是非曲直,更未涉世磨練,故難勉這樣那樣的錯誤。當錯亊發生時,首先制止,指出其不對,引導其正確作法。若二次重犯,配合呵止批評,講深道理,促其改正。



對於小該不講道理蠻橫胡鬧不能遷就,通過慢處理讓其自覺不對,形成條件反射,以勉下次重犯。不管怎樣,小孩犯錯時不能膩愛,要抓住火喉進行疏導教育,必要是可批評稍嚴,分清是非。但無論如何不能打罵動粗,制止家長不文明行為。 一個關鍵,要抓緊平時的正靣l教育,身教重於言教,平時家長要以身作則文明作人,家庭活睦互敬形成愛的氛圍,不斷營造學習娛樂的環境,使孩子健康茁壯成長,儘量少犯或不犯錯誤。通過學習教育孩子是非觀念增強自愈能力增加,一切就輕鬆好辦了。 所以要功在平時,批評即時,孩子定會不斷成長成熟,在成才路上健康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