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明朝到底怎麼樣?

果t自然瘋


作為一個明史愛好者,我覺得這個話題比較宏大,大致分以下幾個方面講:

第一從政治制度方面講,明朝的體制大體上是仿照元朝,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為了中央集權,廢除了宰相制,組建了一個直接聽命於皇權的錦衣衛,我們可以理解為特務機構,專門監視大臣的行為,搞得人人自危,朱元璋懲治貪腐問題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一度出現官員大部分空缺的局面,帶著鐐銬處理政務,做完事繼續服刑。


明初處死的貪官數量之多,恐怕後世無法比擬。廢除宰相導致皇帝一個人忙不過來,這就又成立了內閣,內閣有個首輔,從本質上講,內閣首輔其實替代了宰相。內閣制在古代乃至現代都是比較先進的制度,一定程度上約束了皇權,皇帝需要與內閣議政,內閣覺得皇帝的決策有毛病,可以在朝堂上反對。從這點來說明代政治制度相對皇權有一定約束。這是政治上的先進,但是錦衣衛後來漸漸壯大,發展成東廠到魏忠賢時期錦衣衛勢力達到頂峰可以干預朝政,這是政治制度的缺點。


第二,從經濟制度上講,明朝初期百姓交稅以上交糧食為主,官員發放俸祿也是折算成糧食,收稅的官員發明了一種踢斛法,通過這種漏洞獲得額外的利益,朱元璋給官員的俸祿很低,宋濂窮到家裡需要自己修補房子的地步。讀過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都知道他的一個觀點,明亡於財政危機。雖然明朝中後期萬曆皇帝的老師內閣首輔張居正實行了一條鞭法,改革經濟,仍然不能挽救大明的經濟敗局。

第三,人文制度。明代相對漢代、唐代、宋代來說在文學詩歌,文化自由上氣氛很緊張。錦衣衛對文人的監控很嚴密,文人士大夫言論自由收到限制,明武宗朱厚照時期宦官劉瑾把持朝政,導致明代大儒被貶龍場,後來成就了王陽明心學,大部分文人不敢為正直的大臣上書言事。明成祖朱棣雖然修書《永樂大典》,但是對待士大夫方孝孺卻是誅滅十族,可見文人在明代的言論受到限制。到了明代晚期以顧憲成為代表的讀書漸漸形成了團體,史成東林黨,目地就是牽制宦官魏忠賢。文人很多宦官魏忠賢迫害,雖然三國演義,西遊記,金瓶梅都是出自明代作家之手,但是整個明代的文人是大夫的創作都是處於壓制狀態,人文關懷很少。



第四,明代的軍事制度,明代軍事上把土地分給皇帝的兒子把守,這樣外部勢力不容易入侵,解決了宋朝的類似困境。但是這種制度會引起部分實力強的王爺傭兵自重,比方明成祖朱棣就是靠謀反,清君側取得皇位。寧王朱宸濠起兵謀反如出一轍。外部軍事力量打得蒙古不敢再來侵犯,倭寇來騷擾,戚繼光打的他們屁股尿流,對外在的侵犯明朝還是比較強硬的,當時明朝在世界的軍事實力可以說是一流的,火銃的發明對戰鬥力大大提升。


第五。外交上,明朝國力還是在世界上比較靠前的,各國都來朝聖,明代朝鮮附屬明朝的臣下,明朝幫助朝鮮打敗日本人。總之明朝在當時對外國的軍事是絕對強硬。

總結,明朝是一個統一的王朝,直到李自成攻下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長達276年。後來作南明的困獸鬥。又維持南方几十年。政治、經濟,軍事,都比較穩,加之如果不是吳三桂,明朝或許會多延續幾年。明代在外圍治理穩定,對外比較強硬,缺點是內部黨爭嚴重。明末的閹黨與東林黨之間的內耗的也拖垮了明朝。具體請讀者參考黃仁宇《萬曆十五年》,黃宗羲的《明儒學案》,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冷成金教授的《讀史有智慧》。



說健康侃歷史談哲學


明朝是最典型的內法外儒。以孔聖人哄天下,以韓非子治天下。



明朝皇帝張嘴閉嘴聖人孔子。卻用法家思想治國。

《大明王朝1966》開頭,周雲逸被梃杖打死,就是法家思想的完美體現。

韓非子有曰:主握度量,是所以操生殺之柄。

明朝有詔獄和梃杖制度。詔獄,就是不用刑部審判,皇帝一個命令,就能定你死罪。

明朝把臣民當奴才。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韓非子謂之:主而誅臣,焉有過!



周雲逸的罪名是誹謗罪。即誹謗朝廷,罵天子之罪。

秦始皇為扼殺思想,扼殺言論,實行文化專職的愚民政策,首次定立誹謗罪。這是中國法治史,華夏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倒退。

漢文帝時,重用儒家大師張倉為丞相,廢除誹謗罪,放開言論。這是中國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進步。

漢武帝時,重用法家酷吏,再立誹謗罪。隋文帝時,再次廢除誹謗罪。

明朝再立誹謗罪。社會再次倒退。

總之,從社會發現角度看,明清與隋唐宋相比,嚴重倒退。明清時期五百多年法家思想的統治,孕育了中國人根深蒂固的奴性。

附錄:明朝皇帝中,仁宣和崇禎三人。是以儒家思想為主。其他皇帝,都是95%的法家思想治天下。


楊朱學派


總的來說: 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 明代,無漢之外戚、唐之藩鎮、宋之歲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清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評價為“治隆唐宋” ,《明史》評價明成祖為“遠邁漢唐”

1 明朝開國的有洪武之治,朱元璋即位後採取輕徭薄賦,恢復社會生產,落實賦稅勞役的徵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整頓吏治,懲治貪官汙吏,促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

2 後經過建文改制、靖難之役 到達永樂盛世,1405年,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 1420年遷都北京,永樂時期武功昌盛,天下大治,實行積極的外交策略,自1405年開始派鄭和下西洋,與各國進行政治經濟來往 ,增長財政收入 的同時將朝貢制度推向巔峰,平定安南,五徵蒙古,幅隕之廣,遠邁漢唐

3 到仁宣之治統治偏向保守固本,注重休養生息,土木之變和,兵部侍郎于謙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奪門之變與石曹之亂

4 弘治中興 明朝國力有所恢復 嘉靖時期 大禮議、嘉靖中興、壬寅宮變、南倭北虜、世宗崇道

5 隆慶新政、張居正改革、萬曆中興 推遲了明朝滅亡40年

6 陽明心學的出現,東林黨爭與國本之爭

7 崇禎治亂 崇禎用人多疑、剛愎自用、舉棋不定導致局勢愈加糜爛

1629年皇太極改採繞道長城以入侵北京,袁崇煥緊急回軍與皇太極對峙於北京廣渠門。經六部九卿會審,最後殺袁崇煥,守護明朝最有力的將軍袁崇煥被殺,明朝逐漸滅亡。


另一方面也有

陽明心學 火藥武器的發展

1552年 李時珍 《本草綱目》

明代四大名著《水滸傳》,《西遊記》為禁書,《三國演義》,《金瓶梅》

地理: 《徐霞客遊記》

1598 戲曲家、文學家 湯顯祖 《牡丹亭》


信息2屋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各個角度來分析。首先,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統治的封建王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究竟明朝在哪些方面佔據了當時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我們先來說說明朝的思想學術界到了什麼樣的程度和地步,建議大家可以去看一下,明朝思想界之開放活躍,眼界之宏大,簡直讓人不敢相信,明朝思想家遠遠走在了同期西方思想家的前面。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明末大思想家的出現,這三個人不過是明朝思想界在滿清殺戮之後僥倖存留下來的只鱗片爪,但這是這樣他們的學術成果也讓後期的滿清文人望塵莫及! 而在自然科學領域同樣也出現了非常驚人的成果,比如在數學上,明朝的中國數學家先於牛頓發明了導數的數學工具,而這個數學典籍的意義直到最近才重新被認識到。在工業上,煤礦開採技術也領先於世界,象煤礦瓦斯排除技術都是從中國流傳入西方,還有鋅的發現,鋅銅合金的冶煉,都是當時中國獨有的技術。據統計明朝領先的技術有瓷器、造紙印刷業和礦冶業等等!

明朝甚至和西方國家也交過戰,英國皇家海軍軍,葡萄牙海軍和明軍水師交戰皆敗退。而明朝成祖、宣宗等都親自帶兵出塞北征。明武宗甚至親自上陣砍殺蒙古兵。

而明朝的GDP也約佔當時整個世界的百分之45左右,在當時可比今天的湯姆大叔牛多了!

如果我們單純從以上的角度看明朝肯定在中國的歷史上是可以稱之為偉大。

但是,中國的文字最怕的就是但是,明朝同樣也有它的缺點,缺點和優點都同樣非常突出。政治上用分封,法律上用祖訓,官吏兇惡,太監橫行,君主荒淫(十七君,十個是壞蛋),形成歷史倒退,人性自由獨立程度很低,實施特務政治,實施酷刑,實施陪葬,實施文字獄,建貞女牌坊,不讓出海,等等不一而足。所以我們要準確的評價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不是一句話能概括的,不管怎麼說在中國的歷史上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有它特定的位置,也都有它的優缺點。能在中國的歷史長河裡存在就能讓我們去反思去學習,您認為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


厚重的歷史追記者


明朝是在推翻胡元建立起來的漢人王朝,將漢人從殘暴的異族統治中解救出來。不過明朝前期的武功也是有很大的建樹,明成祖的幾次北伐都打出了王朝的威望。不過在文治上,明朝的統治者們,到沒有多大的成就。

歌頌明朝功績很多,但是不得不說她的制度上有很多不足。首先是衛所制度,雖然在建立初期,衛所解決了兵源不足的問題,提供了穩定,足額的兵力補充。不過同府兵制一樣,這種世襲兵制到了長期和平時期,軍隊的質量就開始參差不齊,非常容易造成冗兵現象。

財政制度也是明朝的一大短板,明初朱元璋制訂了貫穿明朝整個統治時期的財政稅收制度,同其他王朝一樣,明王朝依然主要依靠田賦,對於田賦的收繳,明朝往往不允許官員直接插手,而是在民間建立起糧長,戶長制度。由糧長直接徵收田賦,運往中央,但是是沒有任何財政補貼,而且國家除此之外就沒有設立統一管理賦稅的機構。田賦依然類似於唐末兩稅法,不過變成了一種定額徵收,後世皇帝也沒有更改定額徵收這種不大合理的制服。雖然後來短暫執行過一條鞭法。

這裡說了兩點明朝制度上不合理之處,但是並不是說從建立之初就顯露弊端,而是在後來弊病已經顯現,但是幾代皇帝都沒有想過改革,這裡不免感嘆,改革才是長治久安之路。雖然明朝有某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遠遠比後世的滿清好太多太多。


上造閒談


在千年的封建王朝中,明朝是漢人政權建立起來的最後一個大統一王朝,同時也讓人宛惜和驕傲。明最初吸取宋滅亡的教訓積極拓邊,實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可謂將漢人自涯山之後打斷的脊樑骨重新接了起來,重鑄漢人鐵血氣概,宛惜的是明朝奇葩皇帝太多,不然後面我們會看到一個君主立憲制的國家,也可能會走上殖民主義道路,不會讓滿清奴役三百年,滿人見面就跪,見人自稱奴才,在明朝基本都很少,也不會自稱奴,大臣見皇帝都是不跪的,後期資本主義開始在中國萌芽各種科技得到發展。滿清的固步自封(禁止發展科技)和閉關鎖國,讓中國整整落後西方300年,最後落得個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下場。對比就是明朝後期的皇帝包括南明的皇帝最後都是自殺戰死和被殺沒有投降的,清朝後期的皇帝基本上是打不過就割地賠款,因為這不是他們滿人的士地是漢人的,滿人只需要奴役漢人就好了。


史話拾掇


最近看了一點明清方面資料,分享一下,希望有所幫助。從1368年朱洪武立國,到1644年崇禎帝煤山上吊死,大明曆經16帝,276年

總體來說,除去倒黴皇帝崇禎那十幾年,以及東北努爾哈赤反叛後那塊地,中原百姓,這兩百多年,過的還算安逸

當然,假如和藍玉胡惟庸方孝儒他們粘上關係,那就沒辦法了

明朝稅率低,無論是種地還是經商。農民種地,一畝地收300斤,交10斤的稅;商人做買賣,100塊交易額,收個2塊,而棉麻生活用品,朱家皇帝說,這些百姓穿的用度,就不收稅了。無論是做農民還是商人,都能過的滋潤

老朱貧苦農民出身,就想建立那種,輕賦稅百姓安居的小農社會……

為此,建立了皇帝私人武裝,錦衣衛,監控百官,後期又出現了監察錦衣衛的東廠等

大明官僚,真的被皇帝當成百姓公僕在用。讀書人待遇其實也不錯,種了舉人就有400畝免稅田,能多收4000斤糧食,海瑞那麼窮,只能說他不會持家吧!

大明藏富於民,這樣的大明,假如沒有大的天災,沒有外敵入侵,一些人禍,都能自個兒消化平息

至於黨爭,黨爭怎麼了,不就是爭論出不出錢誰出錢問題嘛,誰都不想把嘴裡的肉吐出來

可惜,還沒等爭論出結果,遼東女真崛起,大清叩關,莊稼地又顆粒無收,據說李自成進京時,從庫裡也就搜出白銀十幾萬兩

大明亡了……

江南商業重鎮、東南海商集團,慘遭連根拔起,大明養商兩百餘年,紡織工人都能抗稅起義了,也一朝全滅

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大明前車之鑑,國破家亦亡


靈石蘊珠寶


明朝的基本情況百度應該講的比我的詳細。所以讓我談談對於明朝的感覺吧!

1、皇權勢力達到頂點

自明朝開始皇權達到至高無上。過去歷史中能夠威脅到皇權的一些“邪惡勢力”皆變的無關緊要。明朝的農民起義從未斷絕;權臣層出不窮(比如嚴嵩、張居正);閹黨屢屢當政(比如劉瑾、魏忠賢)。但是無論這些人掀起多大的波瀾,卻如同如來手中的美猴王,翻不出明朝皇帝手掌心。

2、官員工資史上最低

朱元璋出生寒微,也許是小農思想,他給手下的官員的薪資極低。舉個簡單的例子,五品官是朝廷的中堅力量。宋代他們正常每月俸祿摺合人民幣大概2萬元(以大米為參考系數);明代五品官每月俸祿卻不到宋代的十分之一。明朝官員的俸祿僅夠維持基本生活,其餘任何的業餘愛好,人情往來都不要想了。按照老朱想法,官員們就不要隨意走動,只要做好本職工作,沒事了就在家裡看聖賢書。可是權力讓人腐敗。明朝極低的俸祿,卻助漲了灰色收入的增加,原本的灰色收入逐漸常態化,變成了官員們的正常收入的一部分。

3、給你權力,不給你尊嚴

明朝的皇帝的治國方針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最大的體現就是明朝士人社會地位極高。再加上完備的科舉制度,功名免稅政策。明朝的文人生活是滋潤的。可是,朱家的皇帝給予他們優渥生活卻也剝奪了他們的尊嚴。從士子科舉的裸身檢查到官員下獄問罪、當眾脫褲廷杖等往往具有侮辱性質。按照馬斯洛的五項需求理論,士人們滿足了生理的需求,卻被剝奪了更高層次的尊重需求。這可能就是愛仕宋朝多烈士,明朝多走狗的原因。

4、難得的氣節

“不割地、不賠款、不和親,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是明朝近三百年曆史中堅持的原則,也是它有別於其他的漢家王朝的地方。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能做到這點的朝代不多。要麼是忍辱負重,要麼是屈辱一世。也許就是它的氣節才讓明朝那麼的讓人又愛又恨。

5、善於總結的老朱

朱元璋是個極有悟性的聰明人,雖然初始的學歷不高,但是經過不懈的學習,也表現出的極高的政治水平能力。就像任何一位開國皇帝那樣,朱元璋也想找到一條可以保證王朝千秋萬代的方式。於是借鑑歷史,總結前朝滅亡的因素,朱元璋制定了一套新的統治方針。諸如分封諸王、建立衛所制度、地方上軍、政、財權分離等等。這些策略在當時對政權的穩定、統治的延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可惜錯就錯在,自大的朱元璋不允許後世子孫隨意更改他的方針。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的切合實際的政策演變為國家發展的阻礙。


結語

明朝是一個奇葩而神奇的朝代,是一段讓人又愛又恨的歷史。


歷史的拐點


首先 這是一個並不嚴謹的問題 根本沒有一個方向或者說標準為之判定 故而答題區內諸位但憑好惡各抒己見 惟題主取捨 僕思慮再三 而以明代國家人口 疆域 政治 軍事 經濟 國防 外交 文教 科技各方面稍作敘述 以期補遺

論雲:

一、人口 明代人口之盛 有二億之說 甚且至四億 按國外《劍橋中國明代史·下卷·第九章明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謂極盛時人口大抵在2.3—2.9億之間 附圖如下:

神廟中 人數不出五千萬 三十五年以後 實錄不見載(或僕大意未加細覽)顧起元則謂:“萬曆六年,戶一千六十三萬一千四百三十六,口六千六十九萬二千八百五十六。”(《客座贅語·卷四·湖冊口數》)光廟時天下“戶九百八十三萬五千四百二十六戶,口五千一百六十五萬五千四百五十九口。”(《大明僖宗實錄·卷之四》) 反不如憲廟之世 憲廟十五年“是歲天下戶九百二十一萬六百九十戶,口七千一百八十五萬一百三十二口。”(《大明憲宗實錄·卷之一百九十八》) 按明代黃冊已腐敗 其人口所查難免失實 誠若顧起元所云:“冊籍雖具,漫難憑據。會典稱休養既久,生齒漸繁,戶籍分合及流移附屬,並脫漏不報者多,其數乃減於舊。” 按《大明會典·卷之十九·戶口一》雲國初太祖時“人戶、總計一千六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戶,人口、總計六千五十四萬五千八百一十二口。” 何至於明代戶口前後不實者 蓋“國初核實天下戶口、具有定籍。令民各務所業。其後休養既久、生齒漸繁。戶籍分合、及流移附屬、並脫漏不報者多。其數乃減於舊。”(《大明會典·卷之十九·戶口一》)是奴僕者多不入戶籍也 故今人史家雲明人口極盛愈兩億 姑從之

二、疆域 極盛時期此參見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明代卷》如下圖

三、政治 明代政體自丞相之廢 大抵以六部總攬 其後內閣 司禮權重 有票擬 批紅之跡 內閣 司禮所以權重者 乃君上不躬親國是 權柄下移 而內臣為天子親臣 日月之左右 故內閣與內臣相傾幾敗 遂養成權閹 若王振 劉瑾 魏忠賢之輩 憲孝二帝 皆不重內閣 故閣臣與天子懸隔 考《謇齋瑣綴錄·卷二》謂:“成化辛卯十一月末旬,彗見。廷臣建言皆謂君臣懸隔,情意不通,請時召內閣大臣面議政務。...上御文華殿召見眾先生,但初見時,情未浹洽,不宜多言,姑俟再見可說,先生諾之。至期將入,復約如初。既見,可齋(引者按:彭時)言:'天變可畏。'上曰:'已知,卿等宜盡心辦事。'可齋又言:'昨準御史建言,減京官皂隸與俸, 文職尚可,武官不免怨望,急須傳旨仍舊,以慰安之。'上曰:'卿即傳旨與該部。'萬先生遂呼'萬歲',三人皆同聲,叩頭,遂命光祿賜酒飯而退,自後再不召見。”雖賢明若孝廟者 予國是但委任馬文升 劉大夏 戴珊等 論明代內閣於國家權力結構之地位 歷代皆不一樣 若文廟以下至英廟皆重閣臣 至憲廟孝廟則反之 武廟荒道嬉戲 無所謂重內閣也 至世廟 穆廟 閣臣權位又重 神廟時張居正為相乃極盛矣 然則江陵以後 神廟慮大臣植黨 既不重內閣 亦不重司禮 蓋凡四十八載 留中之下 上下解體 門戶大開 礦稅四起 世人有謂明之亡 亡於萬曆者 確為一定之理 若朋黨之爭 此於國是爭論紛雲 當遼事之起 浙 楚 東林彼此用事 士大夫升遷罷黜皆繫於朋黨 萬曆時(及以後)吏治極其腐敗 以至於南明之亡(參見《甲申朝事小紀·卷八·弘光失德》《國榷·思宗崇禎十七年》《三垣筆記·下·弘光》等) 此與明士大夫精神風貌 社會經濟發展有一定關係 考《南疆逸史·卷五十三·列傳第四十九·武臣·鄭遵謙傳》謂曰:““明之紳士,大約榮利祿,趨聲勢,私妻子是計耳。寧有君父之戚,家國之感乎哉!故闖至則降闖,獻至則降獻,一降不止則再,其目義士皆怪物耳!” 又《萬卷樓集·卷一·遇言序》曰:“圖祿外之富,歸則華宮室,闢田土,飾子女,流飲宴,甚乃結交守令,籍勢罔利,...”云云 總而言之 明代吏治 當上有賢明之君 下有循吏 乃有可為 一旦君不賢 臣又愚 則吏治腐敗矣 明則萬曆以後極其腐敗 此與丞相之廢 有一定關係 按丞相為外廷政府之首腦 有其領導組織 一旦廢罷 國家中樞為之一壞 雖內閣之設 然其為依附皇權之存在 一旦皇帝腐敗 則必腐敗 神廟時 神廟不重內閣 票擬 不能行 章奏多留中 以神廟之怠惰 國是多不能決斷 閣臣不能票擬 所建言多不聽 遂掛冠而去 或杜門不出 以至於內閣空無一人 或一人而已 故皇權之腐敗 則內閣亦見敗馳也 此為國家中樞之缺陷原形畢露 不能承擔國是決策及執行之職能 此明代政治之敗壞也 故黃宗羲謂:“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明夷待訪錄·置相》)

四、軍事 太祖開國 平張士誠 陳友諒 明玉珍 伐元 及藍玉之破北元而極盛 又下雲南 太宗時又三犁北庭 下安南 設東北奴兒干都司 中則為土木之役所斷 後則李闖 張獻忠禍亂 遼事日熾 而明軍尤可抗擊之 雖建州八旗之強 不能破山海 苟非李自成攻山海 則建州之入關 何可得也 後滿清之亡南明 亦用以明軍投降者 明軍之降滿清 不下四十萬 其八旗之鋒 未可見幾盛 李定國衡州大破尼堪可知也 鄭成功北伐可知也 又嘉靖抗倭 萬曆援朝之役 亦見明軍鋒芒 世廟之世 誠若倭寇百餘於三十四年六月登陸上虞 沿途搶掠 至江寧 官兵戰死三百 而後直指南京 犯大安德門 為火銃擊去 走秣陵(參見《明世宗實錄·卷之四百二十三》《卷之四百二十四》)好不威風 卒被俞大猷 戚繼光諸人蕩平 且彼時倭寇沿途搶掠之處 衛所兵在多 而衛所於世廟之世已衰敗 其所養之兵乃不能與倭一戰 故當神廟之世 平秀吉合其國十餘萬精銳之師犯朝鮮 為李如松 麻貴等所挫 是役也 碧蹄館一戰憂烈 凡數萬日軍精銳為明軍數千精銳所破 雖敗猶榮 他若平壤 稷山 蔚山皆可見兩國精銳士卒之交鋒 言而總之 無論平秀吉生死與否 其十餘萬精銳皆為數萬明軍所卻 蓋非明之堅甲利兵勝於倭軍邪 而明代水師亦為其軍事上之色彩 自太祖開國 太宗時建鄭和艦隊 至鄭成功復臺 水師多有建樹 按明代以前 歷朝歷代于海洋權皆持有不重視態度 故水師未嘗有大發展 迨及朱元璋建國大明 我國家水師乃有一定力量 凡三百年傲視天下 前者鄭和下西洋 後者鄭成功收復臺 皆為史實 在此二者以外 又於大廈將傾之際對歐洲強國荷蘭進行戰爭 彼時戰爭 非抹黑明朝輩所謂微乎其微 不值一提 當神廟二十九年 荷蘭薄呂宋 被拒 轉至香山澳 以而澎湖 為沈有容提兵迫去 後荷蘭庫恩復遣兵攻澳門 敗績 遂復謀澎湖 掠奪中國人大興堡壘 建置防禦 迨及要塞功成 荷蘭又獲援助 凡戰艦十數艘 兵千餘 勢力不可謂不大 遂為貿易壟斷計 犯廈門 為趙一鳴拒 當荷蘭大肆擄掠國人 政府遂令予荷蘭大加撻伐 南居益乃調兵凡萬餘圍攻澎湖 荷蘭不能抗拒 大敗去 遁臺灣 至思廟之料羅灣大戰 復為明朝大敗 以後鄭國姓收復臺灣 復為中國大敗 凡此戰爭 皆是為貿易之壟斷而戰爭 荷蘭於明季與中國戰爭飽嘗失敗 終被鄭成功驅逐 蓋大明將傾之際 尚能驅逐西人最強者之荷蘭 比之清季為西人壓迫 分割 著實讓國人憤怒 不得不說比清時強勁 此粉清者不必黑明 粉明者亦不必黑清 蓋史實之明證也 若論粉清者黑明 試問 清代水師何至於敗績連連 遂割土而媾和 至家國不保邪

五、經濟 明代經濟之發展 自農業發展外 又有手工業 紡織業 隨之而來則是商業繁榮 海外貿易 今即著眼於明代農業發展與海外貿易二點 明初 太祖開國 以元之白銀經濟體系崩潰而行寶鈔 然至仁宣即壞 後周枕行平米法 賦稅與徭役變革折納白銀 至正德以後 海外貿易大起 與中國貿易者 曰葡萄牙 荷蘭 西班牙 葡萄牙以許棟 汪直等收購貨物裝為中國絲織品 瓷器等 而中國得其白銀 此樊樹志先生《明史講義》有專論 言:“1636年從澳門運往果阿的生絲6000擔,價值白銀480000兩,利潤白銀720000兩。”云云 “崇禎八年運往長崎的生絲達2460擔,以每擔售價銀600—1000兩計,總價值達1476000—2460000兩。” 他若荷蘭 西班牙與中國貿易亦見貿易順差 白銀多流入中國 此多有大家專論 若梁方仲《明代國際貿易與銀的輸出入》 國外弗蘭克《白銀資本》 此等白銀之輸入 大抵歸功於明代手工業 紡織業之發達 明人王稚登《客越志》言石門鎮曰:“地饒桑田,蠶絲成市。” 正德《松江府志》言:“木棉,宋時鄉人始傳其種於烏泥涇,今沿海高鄉多植之。” 萬曆《嘉定縣誌》:“嘉土沙瘠,宜木棉,不宜禾。”“春作悉以栽花(棉花)為本業”云云 正德《姑蘇志》:“木棉布,諸縣皆有之,而嘉定、常熟為盛。”《寶山縣續志》:“物產以棉花、棉布為大宗。” 隨即而來則是紡織業 手工業之發達 此世人所知 僕自不贅述 可參見樊樹志先生《明史講稿·第八講·江南市鎮:多層次商品市場的繁榮》《劍橋中國明代史·第八章·明代中國與新興的世界經濟:約1470年—1650年》與《第九章·明代中國農村的社會經濟發展》 他若商傳 林金樹 傅衣凌 方誌遠 吳晗皆有論言 以篇幅所限 一言以蔽之 明代手工業 紡織業之發達 造就商業之繁榮 造就鉅額白銀流入 然而明代土地兼併嚴重 皇莊巨大 為一巨蠹 可參見《中國全史·第七十二卷·明代經濟史·皇室王府勳戚官紳兼併土地·明代的土地投獻》仁宗以後 歷代帝王皆有大肆賜田土 尤以憲孝二朝為甚 可私下參見《大明憲宗實錄·卷之五十三》《卷之七十》 《大明孝宗實錄·卷之八十》《卷之一百八十一》 明代皇權之盛 漢唐以來不能比肩 即權盛 則附之宗室 外戚 勳臣者自將請賜田 獲取利益 故明中後 貴族 縉紳地主階級經濟蓬勃發展 然而加速土地兼併 《明史·卷七十七·志第五十三·食貨志一》謂:“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額田已減半(此按開墾數而言 洪武時至八百萬 弘治時四百萬 然樊樹志《明史講稿》言黃冊之失實 而顧誠《南明史》謂軍屯未嘗計入),其非撥給王府,則欺隱於猾民。” 屯丁與自耕農土地流失 則使階級矛盾激化 以至於明代農民起義繁多 釀成李闖之禍 而亡國也 土地既流失 自耕農則無所依 多淪為奴僕 是明代奴僕之盛也 考《大明憲宗實錄·卷之二百八十》謂江西縉紳豪右:“藏匿流移之人,以充家奴佃僕。” 又《日知錄·卷十三》謂江南:“今日江南士大夫多有此此風,一登仕籍,此輩競來門下,謂之投靠,多者亦至千人。” 雖世宗之改革亦太息耳 此雖土地兼併 然而其經濟尚且發達 又此經濟若自社會發展而言分值可達9.3分 若但以國家政府財力而已 則明代政府財力睏乏 雖然流入鉅額白銀 然而政府並未獲利 此之失也

六、國防 明代對外戰爭 一以蒙古為大患 宣宗以前 蒙古不足為中國患 太祖時大破北元 太宗時三犁北庭 至土木之役 為蒙古大敗 世宗時又大敗 及穆宗和議 乃如釋重負 至思宗時不為中國患 為中國大患者 建州也 此二患 神宗之季 遼事起 及熹宗時日熾 李闖破京師 薄山海 迫三桂降建州迎其入關 中國之變乃由此起 三者倭寇 流毒江浙閩越幾十載 此明軍敗績者 他若與葡萄牙 荷蘭 英國等之戰 多見成效 又萬曆援朝抗倭之役 亦見成效 又可參見軍事一欄

七、外交 此在張顯清《明代政治史·第九章·明代的外交關係》《劍橋中國明代史·第六章·明朝對外關係:東南亞》皆有論述 僕但稍述而已 明代外交大抵表現於朝貢體系之上 正德本《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五·朝貢一》謂明朝時 藩屬朝貢國幾至三十 其中東南夷上有十六國 若“隨使朝貢者十有六”云云 東南夷下有十三國 又有北狄蒙古 其餘大抵乃藩邦之安撫司 若海西 建州 野人女真等 可見明藩臣之盛也 此漢唐宋皆望塵莫及 又鄭和之下西洋 與海外之外交可知也

八、文教 大抵表現於學校之設 教化百姓 一國之安在乎民俗 太祖嘗謂:“明教化者,在於興學校。學校興,則君子務德,農桑舉,則小人務本。”(《大明太祖實錄·卷之二十六》) 太祖以元入中國“夷狄腥羶汙染華夏。”致“學校廢弛,人紀蕩然。” 故令“天下郡縣並建學校,以作養士類。”(《大明太祖實錄·卷之四十六》) 此為官學 又有社學 即基層學校 考《大明太祖實錄·卷之九十六》有“洪武八年,正月丁亥,命天下立社學。”云云 然旋廢 至十六年復設 明代社學之課程 有學《大誥》及《大明律》 使百姓知法守法 (《大明太祖實錄·卷之二十八上》有載 ) 明太祖意圖通過普及教育 使百姓知法守法 而後安分守己 則國家太平 此亦為明朝國家權力延伸至基層社會之表現 而明代書院林立 講學大盛 亦是儒學平民化與教育之通俗化 考李贄《焚書·卷三·羅近溪先生告文》言羅汝芳講學受眾“夫布衣韋帶,水宿巖棲,白面書生,青衿子弟,黃冠白羽,緇衣大士、縉紳先生,象笏朱履者哉!是以車轍所至,奔走逢迎,先生抵掌其間,坐而談笑。人望丰采,士樂簡易,解帶披襟,八風時至。有柳士師之寬和,而不見其不恭;...泛愛容眾,真平等也。” 學校既盛 故下民識字率增加 故明之小說 戲曲大盛 其要者 若《西遊記》《三國志通俗演義》《封神演義》《水滸傳》《金瓶梅》《三言》 《邯鄲記》《牡丹亭》《還魂記》者 此漢唐宋皆不能比擬 小說既盛 故明代雕版印刷 出版亦盛 成化時 憲宗令整頓出版之氾濫 至明季 則一發不可收拾 此明代印刷 出版之盛也 鄭振鐸甚至謂晚明文學有近代中國文學之起始(《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五十六章·近代文學鳥瞰》)

九、科技 明代科技大抵可參見其經濟之發展 軍事之發展 而海外貿易之盛 可見其造船之發達 醫學 天文 數學 地理 軍事有《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天工開物》《群芳譜》《徐霞客遊記》《武備志》等書 與紡織業 手工業發達 可證明明代農業科技之發展 而明代火器之進步發展 此世人皆知 不必贅言 此明朝科技漢唐以來 不能比 其實與西方亦不見衰敗

綜上所述 以期共鳴









張洵美


優點:

第一,明朝的政治體制很完備,內閣負責決策,司禮監負責審議,六科負責執行。即便皇帝不上朝,國家政權也能夠平穩運轉。

第二,明朝思想開放,思想家輩出。王陽明、王艮、何心隱、李贄、黃宗羲,這些思想家反對君主專制,提倡人文主義與啟蒙運動。明朝時期,基督教傳入中國。

第三,明朝科技和商品經濟發達。《天工開物》《本草綱目》都是明代著作,明代出現鏤機、水力紡紗機和水力織布機。明代商品經濟繁榮,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大的市鎮在江南拔地而起,大量人口從農村進入城市。

第四,明朝人有骨氣。大明276年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議和、不稱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缺點:

第一,明朝人以天朝自居,對周邊少數民族歧視、打壓,挑起戰端。統治者對底層人民漠不關心。

第二,明朝黨爭激烈,統治階級內部各利益集團自私自利,缺乏妥協精神,沒有全局觀念。

第三,明朝過於強調儒家思想,封建禮法,實行海禁,沒有跟上世界發展潮流。

關於明代的光明與陰暗可以參考明史著作《大明權力場》,裡面有具體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