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茶人專欄丨最好吃的油茶在哪?當然是自家阿媽打的油茶

編者按:今天發佈的是茶語網茶人專欄第四篇文章《最好吃的油茶在哪?當然是自家阿媽打的油茶》。作者回憶了阿媽為自己打油茶的情景。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兒時舌尖上的味道,或許它並非山珍海味,甚至都算不上美味佳餚,但卻是我們永遠也忘卻不了的,因為那是隻有自己親人才能做出的味道,那是家的味道。

2003年7月畢業於西南農業大學。考取國家高級茶藝師、國家評茶技師(二級)。一直致力於茶文化教學及傳播工作。

正文如下:

記得我當時住在阿媽家。早上起來,她在屋後的幾棵土茶樹上摘下幾片鮮嫩的茶葉,然後用清水沖掉葉面上的灰塵。火塘裡的火心還在,她很快引出了明火,架上三腳架,置上鐵鍋,倒上茶籽油。

我問她:“這油是您自己榨的嗎?”

她說:“哪榨得了那麼多,趕集的時候買的。”

油熱,只見阿媽把蔥、姜、茶葉一起倒進鍋,在滋啦啦的聲響中,蔥、姜、茶在油鍋裡釋放出陣陣香氣,她撒上鹽和芝麻,再加水煮開。鍋邊的矮几上,早已放好阿媽配好食料的茶碗,每個碗裡有陰米、脆果、炸花生和頭晚上做好的豬肝、腸粉。

茶人專欄丨最好吃的油茶在哪?當然是自家阿媽打的油茶

陰米是糯米制成,廣西的稻米品質很好,所以陰米也格外晶瑩剔透;花生是阿媽所種,種在房前的沙地裡,皮薄色紅,飽滿香脆;還有脆果,也是幾天前阿媽用糯米粉搓成小湯糰,然後在油鍋裡一滾,便穿上金色的袍子,裡糯外酥。

茶水沸滾,阿媽用竹漏斗舀出鍋裡的茶葉渣,再用大勺把茶湯舀進碗中,撒上蔥花、香菜遞給我。我用勺子攪了攪,隨著熱氣,碗裡的鹹鮮一湧而上。輕輕吹開浮起的陰米,茶水濃郁,鹹鮮中有煙火味,完全打破我六大茶類的味覺體系。在熱騰騰茶水的浸泡下,舀一勺入口,鮮香細糯有層次的食料分解,讓我回味無窮。

阿媽見我吃得很香,笑著說:“吃得慣啊?”我連擦嘴的工夫都沒有,又把碗遞給她說:“還要吃一碗。”阿媽樂呵呵地給我打了第二碗。我一邊吃一邊說:“等我回去了,一定會特別想念您這油茶。”所以我記得,在阿媽家住了一週,每天早晨和晚上,阿媽就給我打油茶。

今天在一個微信群裡看見了這幾張照片,是幾位雲南農大的學生在他們的民族茶藝學裡擂茶,瞬間勾起了這些記憶……

茶人專欄丨最好吃的油茶在哪?當然是自家阿媽打的油茶

那年是非典的春節,在學校教書的我趁寒假隻身去到了廣西苗族腹地,偶遇當地電視臺做苗年紀實,隨行。我在攝像師的阿媽家借住一週,和他們一起吃野菜、抓竹鼠、喝山泉、跳踩堂。離開時,阿媽很不捨,便悄悄為我趕做了一套苗衣,也成為我的珍藏。

茶人專欄丨最好吃的油茶在哪?當然是自家阿媽打的油茶

大學生的客家擂茶與我記憶中的苗、侗族打油茶有許多共同之處。而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兄弟民族有著不同的飲茶風俗,比如蒙古奶茶、回族八寶茶、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傣族竹筒茶等等。這些民族茶俗為中國的茶文化增添了豐富多彩的篇章。《晏子春秋》記載,“晏子相景公,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有《爾雅》中,“苦荼”一詞註釋雲“葉可炙作羹飲”;《桐君錄》中,則有茶與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記載。由此可見,這些民族茶俗中多少還遺存著古風,所以也是值得我們去探尋和保護的。

這篇文章,是我的一道味覺記憶。雖然這份記憶僅存於我舌尖上的孤獨,可現在我願意將這份孤獨分享出來,或許能成為您的一份視覺記憶。然後,在某一天,當這份記憶被你們探索的胃真實打開時,我希望將成為你們特別的味覺記憶、嗅覺記憶、視覺記憶,甚至會讓您在心靈上有一份特別的感動吧!

圖文來自 月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