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8 求證“中興事件”的不等式:創新>合規

“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裡,科技攻關要摒棄幻想、自力更新。”

4月22日,甚囂塵上的“中興事件”傳來消息,中興通訊發佈的《自願性公告》,再次把自己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正當網友“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時,這份公告稱,“中興把合規視為公司戰略的基石和經營的前提及底線。”一石千浪。因為看不到中興有一丁點自主研發創新的態度,這份公告引發眾多網友吐槽,“膝蓋軟、軟柿子”;“沒有底氣就把中字去掉”,云云。措詞嚴厲,不在話下。

眾所周知,戰略就是選擇,企業戰略決定其發展方向。既然中興選擇了“合規”,就意為著中興“只為‘合規’而生”。換言之,中興活著的全部意義也就只有“合規”罷了。

“合規”本身沒有錯。從管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似乎是一個連小企業都懂的制度流程問題,而不應當成為企業統攬一切、至高無上的戰略。方向錯誤,滿盤皆輸;寄人籬下,在劫難逃。網友認為,“中興事件”的教訓與反思都是深刻的。

求證“中興事件”的不等式:創新>合規

一家高科技通訊企業,一家著名的品牌企業,竟然輕易就被一次“事件”打回了原形,網友質疑其在技術上沒有自己的獨門利器,更沒有“殺手鐧”,並對此十分不解。

當然,“商海險惡,風雨飄搖”。偶等屌絲無法理解中興“合規”背後的艱難選擇。是幾十年發展經驗造成了今天的心態嗎?或者說,是市場慘烈的競爭造成的嗎?或許是這樣,但不完全是。“中興事件”背後隱藏著的,是一個企業在痛苦。它的全部痛苦就在於:創新力衰落了。

求證“中興事件”的不等式:創新>合規

與中興的選擇完全不同,另一家“中字頭”企業,中國鐵建重工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鐵建重工”),則選擇做“創新型、服務型”企業,著力提高“敢為人先的自主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與快速反應能力”等9種能力,並寫入《“兩型三化九力”發展戰略》。

在鐵建重工,創新蔚然成風。科技創新+管理創新+N種創新,正是創新讓它飽嘗了豐收的甘甜,這一連串數字就是最好的明證:30%以上的年均增長率;硬巖隧道掘進機國內市場佔有率85%以上;600餘件授權專利;800餘名研發人員,平均每週研發出2項新成果……

據報道,鐵建重工的創新始於一種氣節與情懷——為中國製造贏得尊嚴!與國外盾構機制造強國相比,鐵建重工在產品技術上,經歷了“跟著跑、並著跑、領著跑”的“三級跳”。董事長劉飛香說:“起初我們也考慮過與國外合作,但他們提出的條件,我們無法接受,要是他們來一個工程師,其月工資相當於我自己員工的年薪。”

求證“中興事件”的不等式:創新>合規

“外國人能幹的,咱中國人也能幹,而且能幹得更好!”劉飛香不止一次這麼樣。不請國外專家,不買國外圖紙,現實留給劉飛香團隊的只有自主創新一條路。除了臥薪嚐膽,日夜攻關,別無選擇。

如今,隨著“大國重器”盾構機產業的崛起,歐美等國際製造業巨頭的盾構機在中國紛紛降價,市場空間也越來越小,而鐵建重工研製的盾構機早已出口至伊朗、俄羅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兩家“中字頭”企業,不同的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命運。“生命不息,創新不止”,鐵建重工成為全球領先的隧道施工智能裝備和高端軌道設備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而這一切,掌握核心技術的鐵建重工只用了10年。

反觀中興通訊,我們沒有必要再去探究它被美處罰的原因了。僅僅一次被罰“事件”,就被無情的“諾米骨牌效應”致其“休克”,忙於“救火”、股票停牌……這是為什麼呢?偌大的中興通訊為何如此脆弱?我們在詢問現實,現實也在詰問我們。

求證“中興事件”的不等式:創新>合規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人們在每一次失敗的痛苦中,好像總需要這副“安魂劑”聊以自慰。希望善良的人們,別再用那些浮雲般的榮譽,還有那些泡沫的數據來安慰自己了。過去的輝煌,歷史的悠久,畢竟都是昨天的故事。

今天,要想在市場競爭中,擺脫別人的束縛,“秀”出自己的“肌肉”,還得靠真功夫,還得靠自主研發,敢於亮劍。摒棄幻想,刻苦攻關吧!這既是企業立命之本,也是我們深深的祝願。

“創新>合規”,這不是一道簡單的數學題,而是一道關於市場競爭的“考題”,它需要我們用行動來作答。痛定思痛之後的中興通訊,終將書寫出滿意的答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