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洲际导弹发射之后,若发现偏离目标,该怎么办?

用户7363392879422


图注:现代导弹一般都有自毁装置


靠自毁装置。导弹安全自毁装置在上世纪40年代初就出现了。当时德国研制V-2导弹,飞行故障很多,当故障弹在天上乱飞时,为消除落地爆炸产生对地面的伤害,最初是用类似对付飞机的办法,在地面用高炮将其在空中击毁、在空中爆炸。后来,德国人总结V-2导弹飞行故障造成严重后果的教训,想到可以为其安装自毁装置,让导弹出现飞行故障后自己引爆。后来美苏研制弹道导弹,都是二战后接收德国V-2导弹专家开始起步的,其最早的型号都已经开始有了安全自毁装置。

对导弹来说,自毁装置是必不可少的,试想一下,一枚具有洲际射程能力的导弹或运载火箭,特别是早期洲际液体导弹/运载火箭,推进剂重均超过100吨以上,以美国为例,“大力神”2导弹起飞重达150吨,“德尔塔”运载火箭起飞重达193吨,它们在飞行试验中出现故障,特别是低空时推进剂消耗很少,若不在空中炸毁而落到地面,爆炸威力可想是多么巨大,将对地面落点产生毁灭性的损伤。如果故障弹带有战斗部,特别是核战斗部,因故障导致弹头落地产生核爆,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以二战时期美国向日本长崎与广岛投放的原子弹为例,都只有2万吨当量,就造成当即各死亡7万多人,大面积放射污染而造成的事后伤病死残人数更多。何况战后出现的核弹头,威力远远超过2万吨,各国70年代研制的单弹头,威力己达到几百、上千万吨,即使是小型化分导式多弹头(一般为3~10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也达到5~30万吨,在地面爆炸形成的破坏力将是二战时期原子弹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另外,在中远程特别是洲际弹道导弹最大射程能力的飞行试验时,受国土纵深条件限制,不可能采用最大射程的正常弹道程序,通常采用特殊弹道,如高弹道、低弹道以及各种程序弹道或提前关机来实现,但如果飞行中出现弹道程序性故障或不关机故障,会使射程比原定程序射程大大增加,或者导弹出现重大偏离故障,都有可能造成导弹飞出国境、引起国际纠纷,在这种情况下安全自毁装置也会被激活,使自身在空中炸毁,以确保导弹不至于飞出国境。退一步说,如果导弹飞行中并没有飞越他国上空,而且落点也位于公海,但因故障导弹不会落在预定落点,此时也要提前将导弹自毁,主要是为了防止敌人获得导弹与新技术秘密,以及无线电各种指令代码的秘密。

目前,大多数导弹上都装有自毁装置,如果地面发现导弹飞行状态不正常或接到打击任务取消的命令时,也可以发出自毁指令遥控引爆导弹。有了自毁装置,导弹发射就少了不少“后顾之忧”。这一点在交战双方都有大量导弹对峙时尤为重要。因为如果导弹预警系统发出错误警报而导致导弹错误发射,导弹自毁系统将是防止核战争爆发的最后一道保险。


兵工科技


当导弹一飞冲天以极快的速度奔向目标点时,恐怕目击者心中多多少少会闪过一丝疑虑,导弹飞行的速度这么快,要是偏离了目标怎么办?这个问题绝非多余,毕竟作为杀伤性极强的现代武器,导弹一旦发错了位置,就将酿成大祸。

对此,担心导弹彻底失控的朋友们可以先舒一口气。要知道,无论是发射之前还是发射之后,导弹始终都处于相关人员的控制之中。其中,最为核心的机制是导弹的自毁装置。所谓自毁装置,顾名思义,由导弹自身对自己实施摧毁的装置。有了自毁装置,导弹偏离目标将变得不再可怕,因为只要在导弹误击目标前将其自我摧毁,危机就能顺利解除。

最早的导弹自毁装置出现在上世纪40年代,由导弹大国德国研制。当时导弹的忠实爱好者德国人,由于导弹频繁故障而深受其害。在一次次血的教训后,德国人总结经验终于想出了自毁装置这个巧妙设计。从此,疯狂的导弹拥有了最后一道钢铁般的防线。很快,这一设计由德国蔓延到全世界,各国纷纷效仿,为自家导弹“拴好铁链”。

导弹自毁装置的出现,不仅给了人们一道坚实安全的防线,也为人类陷入疯狂后提供了一个反悔的机会。当今世界,谁拥有核武器谁就拥有充足的话语权。但两个核武器国家一旦对峙,就将给世界带来极大的危机。当迷狂的激进分子按下核按钮,谁来为人类的迷狂负责?幸好,带有核弹头的导弹发射后,我们还能通过自毁装置挽救自己的命运!


利刃号


现代的弹道导弹飞行距离在8000公里以上,命中精度可以达到200米以内,偏离目标20米、30米不算什么问题。不要求像激光制导炸弹那样,精确到10米以内。

现在的弹道导弹都有多种复合制导方式,比如无线电指导、惯性制导、星光制导等。

其中惯性制导利用自身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确定方位,不受外界的影响,不会被干扰,是弹道导弹最重要的制导方式。此外,还可以辅助星光制导,利用恒星的方位判定误差和陀螺漂移,对惯性制导误差进行修正。

复合制导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比如美国民兵III弹道导弹,射程13000公里,命中精度小于200米。基本不会出现偏离目标的问题。

陀螺仪

如果真的偏离目标,那也不要紧。导弹上都有自毁装置,如果导弹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击中目标爆炸的话,弹载计算机就会认为导弹发生故障而启动自毁。以避免给地面造成意外伤害,或被敌方捕获导弹,导致技术泄露等。

所以无需担心弹道导弹偏离目标,只需要祈祷弹道导弹永远不发射就行了。


和风漫谈


核弹之下无冤魂,发射核弹意味着全人类同归于尽,偏离目标算不上什么事儿


卡家海军


在导弹头体分离前,如果导弹发生“工作故障”,是可以自毁的。



2009年7月15日,俄罗斯“布拉瓦”导弹在进行试射时,导弹一子级舵机联动装置存在结构工艺缺陷,导弹偏离了原定飞行轨迹,就致使导弹自毁。


而导弹自毁装置在二战后,各国就开始装备了。

现在导弹的自毁装置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导弹本身有一套自我检测自毁装置,还有一种是接受地面无线电指令的自毁,两者互为备份。

导弹上的安全自检自毁系统;一般由敏感装置、安全程控器/安全计算机、和自毁爆炸装置等组成。

在程序上,由敏感装置实时测量导弹的飞行位置、速度、程序角与时间等数据,当发现导弹在发生“姿态失稳”、发动机点火失败、飞行程序故障、偏离飞行轨道、设备故障等情况时,安全程控器就会启动自毁爆炸装置,炸毁导弹。



而地面无线电指令自毁系统,则是由地面监控站与导弹“安全无线电指令接收机”与天线组成。


在发现导弹故障时,由地面操作无线电指令,通过安全程控器启动自毁爆炸装置。

但这是在导弹“头体分离”之前的自毁操作模式,导弹头体分离之后就没有效用了。

因为导弹的“自毁爆炸装置”是一种装在导弹关键部位(一般为燃料贮箱)的聚能爆炸装置(可以理解为反坦克导弹的聚能穿甲战斗部),导弹头体分离后,自毁爆炸装置对弹头就没有影响了。

同时,弹头狭小的体积,也装载不了整套“安全自检自毁系统”,并且弹头载入时的“黑障”效应,也对无线电有强屏蔽作用。


其实,现在导弹制导系统已经相比过去有了非常巨大的进步了,除了导弹有多重复合制导模式;

星光、惯性复合制导

GPS、星光、惯性复合制导

惯性、图像匹配、复合制导

惯性、图像匹配、GPS、复合制导

智能制导等多重模式外,弹头也有“弹头机动制导技术”,典型的就是分导弹头的“母舱”,而现在的机动弹头制导技术已经开始向,弹头独立“机动变轨”技术发展了。


所以,弹道导弹偏离目标的故障,不能说没有,但已经相比过去,大大减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