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有句俗話叫“守業更比創業難”,從《資治通鑑》裡面所載的帝王來看,這句話很有道理。

《資治通鑑》記載了這麼多王朝興衰,各種各樣的君主多達數百人,但真正優秀的守成之君,人數遠少於創業之君,其中堪稱守成之君典範的,大概莫過於西漢時代的漢文帝。

漢文帝於公元前180年繼位,也就是西漢統治集團內部平定諸呂之亂之後。在此之前,整個國家可以說動盪時期遠遠多於和平時期。老百姓無論是在推翻秦朝,還是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漢文帝在位23年,

漢文帝的治理,不僅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非常成功,而且為漢朝統治儲備了充足的後勁。所以漢文帝歷來被認為是守成之君的典範。

漢文帝守成的“成”體現在哪裡?讀《資治通鑑》,我想可以概括出三點:

漢代的都城長安是臨渭水修建的。有一次,漢文帝的車隊經過架在渭水兩岸的橋上,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其他人必須迴避皇帝的車隊。

但有一個路人沒有迴避,結果驚到了漢文帝的馬。於是這個路人就被逮捕,並交給廷尉,也就是主管司法的官員處置,當時的廷尉名叫張釋之。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張釋之經過調查審問之後,認為這個路人的確犯了沒有迴避皇帝車駕的罪,按照法律應該處以罰金。

漢文帝看到這個結論之後大怒,說這個人這樣膽大妄為,萬一我的馬性格烈一點或受不起驚嚇,不是要傷到我嗎?

張釋之就對漢文帝說:

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資治通鑑》卷十四)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退一步說,當這個路人驚駕的時候,如果皇帝直接派使者誅殺了這個人,那是皇帝特旨特辦。但現在這件事情已經移交給司法部門辦理,那就應該遵照法律來制定懲罰措施,而不能由任何人隨心所欲。

漢文帝思考良久,認為張釋之講得非常有道理,就贊同了他的處理方案。

但之後發生了一件事,使得漢文帝和張釋之在執法問題上又有了意見衝突。

有個盜賊在祭祀漢高祖劉邦的高廟裡偷盜了玉器,這件事性質比較嚴重,交由廷尉張釋之來處理。

張釋之最後的處理意見是,根據法律,該犯應該棄市。所謂棄市也就是在鬧市執行死刑,陳屍街頭以示眾。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張釋之再一次據理力爭,對漢文帝說,對於盜竊高廟器具的懲罰,法律規定就是棄市,而沒有滅族一說。

一番爭執之後,漢文帝最終還是覺得張釋之講得有道理,又同意了他的處罰方案。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漢文帝的性格。漢文帝也是一個普通人,在處理關係到自己的事件時,表現出明顯的喜怒哀樂情緒,試圖依靠自己的權力改變法律。

但漢文帝又有勝過普通帝王的一面,他能做到克己守法,覺得司法官員說的是對的,就馬上能糾正自己。

一個有權力的人行使權力,並不稀奇,

除了守法之外,國君在治國時,很多方面都需要克己,也就是抑制自己。無論是創業之君還是守成之君,要想把國家領導好,都必須具備這一素質。

但守成之君和創業之君面臨的歷史環境必然大不相同,要做好守成之君,還有其特殊要求,這就牽涉到之前提的另兩條:不擾民和克服享樂主義。

民生安泰依靠君主合理治國

我們先來看,

創業之君都曾面對過強大的敵人,經歷過艱難的條件,知道最終的成功來之不易,不少人還能保持克勤克儉、關注民生,至少能夠做到行為舉止有節制。

繼承型君主則不同,往往自幼錦衣玉食,坐擁豐厚的祖業,不知稼穡艱難,很容易滋生貪圖享樂的生活習性。所以可以說,

我們還是舉漢文帝為例。

漢文帝曾經想在驪山頂上高顯之處建造一個露臺,供登高憑覽之用。對於這樣的事,一般皇帝都是想到就做,不問成本,畢竟皇帝富有四海,造一個小小的露臺算什麼?

漢文帝跟這些皇帝不同,建造之前他先找來工匠計算一下得花多少錢。最後算下來,大概要花費一百金。

常見的鋪張浪費的皇族風氣

對於皇帝來說,一百金當然不算什麼,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一百金已經是十戶中等人家家產的總和,所以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一百金就是天文數字。

其實,西漢時期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是有嚴格區分的,農業稅和人頭稅歸國家財政,山林漁澤之利以及礦產、商業稅等歸皇室財政。

漢文帝想造露臺,只要不侵佔國家財政,從他本來就有權力支配的皇室財政中撥付,應該不會遭到很大的反對。

漢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即便這是力所能及的事,最終還是決定不去做。

如果今天造一個抵得上十戶中產人家資產的建築,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那明天就不會把一百戶中產人家的資產放在心上,必然越來越奢靡。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達官貴人一定爭相效仿、相互誇耀,一步一步走向把所有民脂民膏用來支撐上層社會的浮華生活,從而積累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盪,

節儉皇帝的代表劉恆

“露臺之金”的故事被後人作為著名的政治典故,不停地用以告誡後世帝王戒奢戒侈。《資治通鑑》也是把它放在漢文帝去世的時候敘述,用這個故事來為漢文帝蓋棺定論,體現漢文帝在治國上的過人之處。

總結漢文帝的為政之道,重在三條:

所以享樂主義很大程度上和擾民政治是共生的,只有克服享樂主義,才能把時間和財富還給人民,不打擾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從而維持國家社會的安定。

人無完人,其實漢文帝並不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

比如漢文帝蓄養男寵鄧通,漢文帝接見大臣的時候,鄧通老在身邊,很不嚴肅。丞相申屠嘉一度想斬殺鄧通以嚴肅朝廷綱紀,最終還是被漢文帝攔下來了。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但在治國的大方向上,漢文帝把握得非常好。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缺陷更多,但他們父子創造的文景時代,老百姓家給人足,天下太平,後來的人們都景仰嚮往,關鍵在哪裡?

司馬光說,其實很簡單,

司馬光改寫了《史記》中的一段話,放在《資治通鑑》裡,對漢文帝的治國特色做了總結:

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資治通鑑》卷十五)

凡是需要用金錢來鋪墊的奢侈生活,一概不取。皇家活動、命令妨礙到老百姓生活的,一概向老百姓讓步。

此外,

漢文帝不僅是個體貼百姓的皇帝,他對於權力平衡也處理得非常好。上任之初,面對四股勢力——

6月23-24日,且聽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為你詳解。

喜歡的朋友可以添加關注哦,小編會定時給大家更新精彩的內容,並且會在粉絲中抽取粉絲髮送一些福利。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刪除)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