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8 林世香——做蒿粑

林世香——做蒿粑

林世香——做蒿粑

林世香——做蒿粑

下午要去掃墓了,為了帶上幾架給爹媽恰,早上一起來就忙乎開了。清明恰蒿粑是武寧人的習俗,爹媽在世時,媽媽每年都會做給我哩恰,而爹媽辭世多年了,好多年清明沒嚐到它的味道了。開始還不明白,記得我還是七八歲時,在臺灣的二爸來信講很懷念故鄉蒿粑的味道,我當時還不以為然,現在才懂了那情結。也是同樣的一份情懷吧,一大早起來去找蒿。說起蒿粑來歷,民間流傳一種說法。據傳每年清明,陰間的街市披紅掛綠,張燈結綵,大街小巷擠滿衣著華麗的鬼魂,舞獅、高蹺、唱戲、龍燈,其熱鬧非人間的春節可比,因而活人的魂魄受不了陰間的誘惑,紛紛去鬼市遊玩。有的喝酒聽曲,有的觀燈看戲,待到雄雞報曉鬼魂收市時,一些樂而忘返的遊魂就被閻王收去留在陰間了。翌日,陽間一片哭,他們為那些魂魄不歸的親人請來和尚道士唸經畫符招魂。因此,清明就成了人間恐怖不安的日子,被稱為“鬼節”。

不管人們如何恐懼,每年的“鬼節”還是照常光臨。為保平安,“鬼節”前夕,人們紛紛擁到親人墳頭燒香磕頭,祈求親人保佑。人間濃烈的香火,直衝蓮花座上的觀音菩薩,觀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們燒香的原委。一天晚上,觀音託夢給南嶽山下的一位老奶奶:“我是南海觀音菩薩,知道人間有難,特來拯救你們。贈你蒿草一株,用它和麵做粑粑吃下可以巴魂,清明保管無恙。”

老奶奶醒來,發現手裡果然拿著一珠青茸茸的蒿草,於是趕緊把觀音託夢贈蒿的事告訴鄉親,大家聽後忙去地裡採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說也奇怪,凡是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過了鬼節。這個消息很快傳開,每到清明,嫪子媳婦就成群結隊去地裡打蒿做粑巴魂。直到現在,這種古老的習俗仍在民間盛行

蒿武寧成年人沒幾人不識吧,因常住武寧的恐難有人沒恰過蒿粑的。找蒿武寧人是叫打蒿的。這蒿與武寧人喜歡恰的藜蒿炒臘肉的藜蒿極相似,葉幾乎相同,不同的是藜蒿桄上光溜溜的,這蒿桄部有細微毛毛狀。這蒿有毛毛狀大概與它常年生長旱地有關吧,藜蒿是生長在水邊的潮溼土壤中的。

蒿打來後是精挑細選了。把夾在蒿里的雜草,殘葉挑出來,老的挑出來……直到無一雜物。再拿去洗淨。洗蒿時要多搓,小心丫裡有泥沙,這蒿可是全恰下肚的。

洗淨後倒鍋裡煮。煮也有講究的:第一步加水,水不要太多浸到蒿的一半就夠了,因一煮滾就會榭的。水太多會淡了蒿的香味。第二步放點食用鹼下去。鹼不能太多,一點點,與平時放鹽差不多就夠了。為什麼要放鹼呢?暫賣個關。鹼加好後就可蓋上鍋蓋煮了。火先儘可猛火,等到鍋裡水沸,則可以文火來燜了。燜到什麼時候為止呢?這是有講究的。用筷子去夾蒿桄,一夾就爛了或用手去粘,一粘就吳,就可以了(別煮太多時,蒿會煮黃,還會變味)。在此有人或許要疑惑了,以前打豬草也打過蒿呀,重沒煮吳!是的,蒿本身是煮不吳,那是因為放了鹼的作用,放過鹼煮的就易吳

蒿煮好了,這時滿屋都飄溢著蒿的芳香,不由貪婪地使勁多吸幾下。就快要做粑了!怎麼做?別急,先揉粉。按1:2比例往大面盆裡倒入糯米粉和粳米粉。為什麼要1:2比例呢?是因為粳米太少了,做起來的粑太軟,熟了撿都無法撿,粳米太多就會揉不割。粉加好後,把先煮好的蒿瀝起來,加入粉裡。加多少,要看你粉有多少了,粉少蒿多,嗯會吳倒揉不鏡咯,粉多蒿少也會揉不割,不過還可以加點水。揉不鏡不就要添粉了。所以做時都要留點備用。揉時要喜歡吃甜味道,這時就可加些糖進去一起揉。要用暗勁,使勁揉,把蒿和粉揉勻,融為一體了,拿手裡,不軟不硬,也不粘手。現在就可以撮粑了,把粉撮成一小坨一小坨的,然後拿粑印來印。粑印是用木頭做的,裡面刻花紋,做出的粑也就好看。別急,還不能馬上把粉放進去要墊塊紗布,到時做好只要捏條紗布角,輕輕一提,粑就出來了。紗布放好了,家就可以放粉咯,把先撮好的粉坨按進粑印裡,(有的人這時會加些早已備好的料進去做夾心)再把紗布翻蓋過來,合上粑印,一蓋一架一蓋一架,粑就出來了。這是粑印,印的粑。也有好多人用這揉好的粉包各種玩物,或餃子,圓子、、、這就需要準備餡了。有的包酸菜筍的,也有包鹽菜臘肉的,也有地菜餡的五花八門。

粑做出來後,就是蒸粑了。蒸粑與蒸饅頭包子差不多,也可用同樣的籠鍵。不同的是,蒸饅頭包子,試是否熟,一是聞味,還一就是用手指來試,朝饅頭包子上按下去,看是不是馬上反彈起來;而蒿粑,是看粑是不是粘手,沒熟,粑會粘手上來的,粑熟了就不會粘,整屋都是蒿粑的香,叫人垂涎欲滴。拿架出來恰一口,桔綠的粑,奶軟、滿口芳香、、、不由又想起與爹,媽,哥姐圍桌吃蒿粑的情景,如是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