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韩信为何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的师父究竟是谁?

用户65866815560


我先说结论吧,韩信不一定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师父,而主是要靠自学领悟的,我们一直都有这样的一个误区,名师出高徒,很厉害的人肯定是很厉害的人教出来的,但是这个真的不好说,名师未出能出高徒,而高徒未必是由名师教出来的。

我们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刘备的老师是卢植,卢植很厉害,刘备也很厉害,那么这个是符合名师出高徒的,但是刘备还有两个同学,一个是刘德然,还有一个是公孙瓒,公孙瓒自然算是不错,而刘德然,后来就没消息了,显然就不怎么样了。

那么,这个例子就说明了名师有可能出高徒,也有可能不出高徒,然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例子,那就是孔子门下三千,而贤人却只有七十二位,那么显然名师也很难出高徒的,出高徒的机率也是很小的。

像我们一般认为姜维是诸葛亮的弟子,诸葛亮教会了姜维很多东西,而姜维也是秉丞相遗志继续北伐的,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姜维的才能并非是诸葛亮教出来的,而是姜维碰到诸葛亮的时候,姜维已经是一个人才了,否则诸葛亮为什么要收了姜维呢?

那我们再来看韩信,韩信这个人很有可能是韩国贵族后代,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韩国被灭的时间是公元前230年,而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的时间是公元前209年,也就是这个只有相差21年,而我们知道韩信出生于约公元231年,那么也就说韩国被灭的时候,韩信差不多出生。

第二,韩信姓韩,而韩国贵族都姓韩,比如韩王成,韩非子,韩王信,正如魏王咎,魏王豹都是魏国的贵族后代,而刘邦所在的丰沛,有很多是韩国贵族为了避秦而迁徙过去的,而韩信家也可能是韩国贵族迁徙过去的。

第三,韩信不会耕种,也不会做生意,就是因为是贵族后代,所以才不会这些,而且韩信在南昌亭长寄食,很有可能这个南昌亭长是韩国的故吏,所以才会让韩信吃白食。

另外,那个漂母之所以给韩信饭吃,她是这样说的,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看你是王孙才给你东西吃的,这个王孙,显然就是指韩国贵族后代。

还有那个淮阴屠夫之说韩信长得高大,好佩刀剑,显然佩刀剑是贵族才会做的事情,那么种种迹象表明,韩信就是韩国贵族后代,只是因为韩国被秦国所灭,韩信家道没落,所以没有一门手艺,但是却喜欢配戴刀剑。

那么我们可以得知,韩信小时候是有受到良好的教育的,而韩信又喜欢读兵法,军事,兵书,地理,天文方面的书籍。所以韩信主要是自学成才,当然,韩信的天资也十分的不错,是百年一遇的军事奇才。


历史简单说


韩信没有固定的老师。

以司马迁治学的严谨,如果打探到韩信师从何人,没理由不写出来,之所以没写,当然是因为韩信没有受过名师指点了。

其实,楚汉之际崛起的英雄之中,不曾受过名师指点但竟而称孤道寡的将帅极多,陈胜、彭越、英布无不如此,因此,在这被曾被名师指点的名单里,多个韩信也不算多。

但人非生而知之者,韩信能从一个无名小卒一跃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帅才,肯定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与积淀的。

如果没有经过足够的学习并确定自己的才华已世所罕见,不会在少年埋母时便展现出与家乡少年不一样的志向;如果不是确定自己将来必然出人头地,也不会惜身到宁受胯下之辱也不与人斗殴;如果不是确定自己毕竟成为风云人物,也不会寄食人家,不会在漂母面前夸下海口。

果然,韩信一到汉营,很快展露头角,为刘邦提出击败项羽的策略,如果刘邦打进彭城时不疏忽,该策略会直接让项羽从秦末消失。

那么,韩信是怎么学习,跟谁学习的呢?

司马迁不曾记载韩信的学习之法,也不曾记载韩信游学、拜师,更没有记载韩信受过别人指点之类,因此可以肯定,韩信的学习之法是自学。

孔子曾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

韩信没有固定的师父,也不曾读固定的兵法,但每次与敌作战,都能采取最恰当的策略,把敌人击败,从结果反推原因,我们发现,韩信是把兵法融会贯通了。

在韩信大败陈馀之后,汉家众将大惑不解。

汉将拿《孙子兵法·行军篇》中的文字来询问韩信,他们说——

兵法上说,行军打仗,要背后是山,有依傍,右边是山,不用顾及右翼,前边是水,让敌人无所依傍,左边是水,让敌人无处逃脱。
为什么我们反着兵法上的操作,依旧能战胜陈馀呢?

韩信给他们做出了解释: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

这两句也出自《孙子兵法》,只是篇章不同,由此可见,同样是读《孙子兵法》,韩信已到了融会贯通、出神入化的地步,而其他汉将还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呢。

因此可以说,韩信的老师就是他自己读书的方法,他读了很多书,读到融会贯通,所以才总是比敌人技高一筹。


遥望燕园


“生死一萧何,存亡两妇人”,说的就是韩信。

韩信乃西汉开国功臣,被封齐王、楚王、上大将军,后贬为淮阴侯,最后因功高盖主, 而自己又居功不傲,被刘邦和吕后设计除之。

韩信一生征战大小无数,破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灭齐,直至垓下一战最终消灭项羽,可以说西汉王朝的建立一大半功劳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就没有西汉王朝也不为过。

韩信灭了齐国后,自恃功劳大,向刘邦要求自己当假齐王,代理齐王好管理齐国之地,刘邦当时非常气愤,但是张良和萧何劝刘邦,现在需要依靠韩信,而且我们正在被项羽追击,需要他来解围,就答应他并且直接封他为齐王,从此韩信到达人生的顶峰,直至西汉建国韩信一直顶着齐王的头衔。

韩信如此厉害,又师出何处呢?很多人关心这个问题,因为战国时期至西汉王朝建立,每一个牛逼的人都有一个师傅:鬼谷子,孙武啊,还有什么称号:兵仙,兵圣啊,兵法:孙子兵法之类的,所以我们今天那段历史的时候,认为韩信这么一个厉害的人物,肯定拜师学艺,然后就想知道师傅是谁?但是历史上对于韩信的史料非常多,但是韩信身边人的留存史料很少,可以说几乎没有,唯一知道的就是他早年有个老母亲,死后无钱埋葬,其他就没有了,人生几十年,肯定经过不少事,遇过不少人,只是人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发生过什么事,遇到过什么人只有自己知道,其他人怎么知道了。

如果非要给韩信找出个师傅来,那也不是没有,这种师傅分阶段:

1.启蒙老师:私塾先生或者父母

韩信是韩国贵族后裔,韩国灭国后,逃亡在外,所以是一个落魄的额韩国贵族后裔,在小时候肯定有读书认字和看相关的历史兵书或者著作,否则大字一个不认识,就是要学兵法也学不了,韩信家很穷,或许上不起私塾,但是他肯定有学过读书写字看书,这个最可能的老师就是私塾先生或者父母了。

2.青少年时期老师:尉缭子

尉缭子是魏国大梁人,在魏国秦国都当过官,他看韩信聪明好学,教了韩信一些兵法之类,但是韩信又太要强了,所以没学多少,韩信就离开了,然后自学成才去了。

3.投刘邦时候的老师:李左车

此人也不算能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为他一直在韩信手下当谋士,只能说李坐车有才能,能够给韩信出谋划策,韩信虚心向他请教,但是随着韩信功劳越来越大,自认为能力越来越强时,李左车提的意见也未必都听了。

所以韩信真正意义讲是没有一个可以称得上“师傅”的,大都确实是因为自学成才,然后加上天生奇才,外加刘邦又给了韩信这个可以任其发挥的大舞台,一代名将就这么练成了。


阿拉美菜


韩信是个谜。历史上所有的大军事家要么出生名门,受过良好的教育;要么有一个了不起的师傅。但是韩信却出生在一个苦难的平民之家,也从来不知道他跟着哪个人学过本事。

(韩信)

当他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他全身都是苦难,要么爹娘死了,连埋的地方都找不到;要么去别人那里蹭饭,别人不给他吃;要么别人嘲笑他挂一把宝剑在屁股上装逼,让他从胯下钻过去;要么他四处找工作,没有人把他瞧上眼。总之,说到韩信的早年,满满都是泪!

但是,当韩信在刘邦那儿被封为大将以后,他的战略战术,他的排兵布阵,他的那些仗,都让天下人吃惊。他不但基本上没有打过败仗,甚至还直接把当时最强悍的巨无霸项羽摁倒在地,让项羽心服口服地自杀。

那么,韩信究竟从哪儿学到了这么大的本事呢?有没有师傅呢?也许有那么一个隐士,曾教过韩信本事。但是,因为韩信从来没对别人说过,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我个人倒是觉得韩信不像有师傅,他应该是看过一些兵书,然后凭着他过人的理解能力和天才的禀赋,自己融会贯通,最终实现了无师自通。

仔细分析韩信的军事思想,可以看出,他是博采众长,同时又能深悟打仗精髓的。为什么说他博采众长呢?

(胯下之辱)

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中国战争史的一个分水岭。之前的所谓战争,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人数不会很多,类似于械斗。二是打仗讲规矩,要师出有名,还要等量比拼。三是主要靠勇敢和力量,不讲阴谋。

但是当出现了孙武、吴起、孙膑这样一些军事家后,谋略就空前地重要起来,而且常常成为战争的决定性的力量。看孙膑和庞涓打仗,取巧的孙膑,怎么把强大的庞涓逗得团团转,我们就明白了。

韩信的军事思想,是既有春秋战国早期的讲纪律讲规矩拼勇力的打法,又有讲谋略的打法。比如他的背水一战,就是要激发士兵的勇敢,和项羽的破釜沉舟差不多。又比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又是械斗中以多打少的方式。再比如他的暗度陈仓,就是谋略家“兵不厌诈”的做法。再比如他的四面楚歌,又符合孙武等人“攻心为上”的思想。总之,韩信是一个集大成者。

(四面楚歌)

韩信除了是个集大成者外,他还深得打仗精髓。打仗精髓是什么,就是无套路,无招胜有招。赵括学兵书学得最好,套路最多,最终却打败了。韩信基本上没有套路,怎么好就怎么来,这就是最纯粹的最天才的军事家的做法。

除此外,我为何还说韩信没有师傅呢?因为他并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孙武、吴起、孙膑都有作品留下来,他这个了不起的军事家却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呢?并非他不识字,我觉得应该就是他没有系统的理论训练,而纯粹凭感觉,所以也总结不出来。


张生全精彩历史


韩信的身世一直都是个谜,关于他的身世,我相信是刻意的被人给隐瞒掉了。

因为《史记》上说他是犯了谋反的罪,是被吕后杀害的。

当时刘邦是去剿灭陈豨的叛乱去了,吕后听说韩信想和陈豨里应外合把刘氏江山给推翻,所以,吕后就把萧何诏到了宫中,两个人谋划了一番,决定把韩信给叫到宫中,在宫里韩信被吕后埋伏的刀斧手给捉了,就这样一代英豪韩信死于长乐宫。

韩信是被灭族的,他的妻儿老小无一幸免,全部被吕后给咔嚓了。这本就不是什么光明的事,所以,关于他家室的事,史书上也就没有记录了。

因为史料的缺失,我们也就无从得知更多韩信家属的事了,我们不知道他的妻子、儿子是谁?他的师傅是谁?他的祖父是谁?

史记上只记录了他一个人,孤零零的留在世上。

若是有必要的话,我相信吕后也会把韩信的名字给划去的,可是韩信的功劳太大了,韩信的名声太响了,吕后根本左右不了这件事,你可以从皇家中把韩信给除名,但是,你堵不住天下大众的口呀,韩信的事迹,肯定会被民间的人给记录下来的。因为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是被韩信攻打下来的,这份功绩,世人是知道。

韩信有没有师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但是,韩信肯定是读过兵法的。

他对兵法的熟悉度,应该达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这一事件在他率领三万人马,打二十万赵军的背水之战中。就可以看出来,这一战他之所以能打胜,也是按照兵法上的指示来的,兵书上说的这句话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

他就是读懂了这句话,所以,他最后打了胜仗。至于为什么他能打胜仗,因为韩信也读懂了人心。

要知道,当年韩信率领的三万人马都是临时拼凑的农民军。而且还会老弱病残,主力军队都被刘邦给抽走打项羽去了。

率领三万这样的人马,想去攻打手握二十万大军的赵军谈何容易?韩信想来想去,若是想打赢这个仗,也就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让这些人,都为自己活命而战。也就是说,他要把这些人放在绝路上,这是一条不归路,除了杀死敌人外,没有活路。

所以,韩信在布阵的时候,他是选了背水而战。士兵身后就是滚滚的江水,向后退就是死路一条 。前面是拿着刀枪的敌人,但是只要你能把身前的人杀死。你就有活命的可能,这些人被逼无奈,别无选择,只能鼓足勇气杀向敌军。

他们无一不是以一敌百,杀的敌人吓破了胆寒。最终也迎来了胜利。韩信每一次打仗之前,他都会很巧妙的运用外部的地里环境。尤其是遇到水,只要是有水的地方,韩信打仗就不会输,背水之战是这样。

打魏国的时候,韩信也是利用水作为诱因来战胜魏豹的。在齐地韩信杀龙且的时候,还是利用了水。那条埋葬龙且的河就是潍河,在和龙且打仗之前。

韩信先是派人到了潍水的上游,让士兵把装上泥土的袋子扔到潍水上。装满泥土的袋子堆积起来,把潍水截断了。下游没有水流的时候,韩信派士兵把龙且等人引诱到潍水河里。

当龙且大军通过潍水的时候,韩信命令人把上游的袋子挪开。这时候上游的潍水滚滚而下,几乎淹没了龙且的一半的兵力。趁着敌军混乱之际,韩信派人围剿了龙且军。此战又是大胜。这就是用兵如神的韩信。


史学达人


我们去仔细看看历史,似乎那些军事大家们基本都是出身名门或者就是有一个非常好的师傅。古人干什么都喜欢讲究个出身,韩信这么厉害,被后事尊为战神,兵仙,按照古人的思维,韩信肯定有个很厉害的师傅了,可是事实是史书上没有提过韩信的师傅。

据我自己猜测韩信应该是个贵族,史书说韩信自幼贫穷,吃不饱也穿不暖,如果不是街坊四邻救济他早就饿死了,而他的母亲死后,韩信丧事都办不起,只是找了个空地将母亲安葬了。但是史书却记载了这样一件事,韩信喜欢佩戴刀剑,在中国古代是有配剑文化的,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规定了不同的地位用剑的规格等级不同。

可以说剑在那段历史中,没有身份地位的人是不能佩戴的,而韩信喜欢这个,并且随身也带着剑这一点就很有问题,在韩信受胯下之辱的时候,屠夫说他喜欢佩戴刀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韩信很有可能是个没落的贵族后代。韩信一开始投奔项羽的时候被任命为了中郎将,而且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可惜的是一次都没有被采用,有人说韩信是跟着项羽学的兵法,可他这个时候已经开始献计了,说明并不是跟着项羽学的。

综上所述,韩信应该是以前就读过关于兵法的书籍,自己也很有这方面的天赋,至于一些人说韩信的师傅是某某,没有一个有确凿的证据。最有可能的是韩信是无师自通,本来就接触过这方面的东西,而且他有这方面的天赋,他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所以才会大放光芒。

其实说白了就是大家受到了古人的影响,认为这样的人肯定得有个师傅,而且那些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的确都有师傅,出现韩信这样一个没师傅的人等于是个另类,其实不要受这种固定思维的影响,凡事无绝对,韩信没有师傅,自学成才也不是不可能的,大家怎么看呢?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每一个人都有启蒙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不一定每个人都上过学,小学老师多半忽略不计了。比如说,刘邦和卢綰是一起上过学的,但是他们的中小学老师叫啥名字,史记也没有记载。那么韩信的中小学在那上的,老师叫啥名字,这些都不知道也就不奇怪。

虽然韩信的父母早逝,但是韩信一定是上过学的。韩信出道之前,一是乞食于漂母,二是胯下之辱。当时的韩信是背着剑的,一身剑侠的打扮。漂母给了韩信饭食的之后,也教育了韩信几句。韩信胯下之辱的原因,就是韩信背着剑。这说明一个问题,韩信是崇尚剑侠之道的,胯下之辱后,韩信消失了很多年,他去干啥了?

刘邦在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剑侠,刘邦的精神教父是信陵君。刘邦18岁时(前238年),就背着剑北上魏国追寻信陵君,可惜信陵君已经死了,信陵君的门客张耳在外黄招赘富户女婿,就扛起了信陵君的大旗,刘邦就追随到张耳的门下,成为一名剑侠,直到前224年秦军攻破大梁,秦始皇通缉张耳陈余,刘邦回到沛县老家。张耳就是刘邦的老师加朋友,刘邦称帝之后,把张耳封为王,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耳的儿子。

韩信一定是有老师的,但是韩信一直不肯说老师是谁,肯定有难言之隐。韩信的老师一定是秦始皇通缉的要犯,陈胜吴广起义之前,韩信不能说出老师是谁,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刘邦项羽灭秦之后,韩信仍然不告诉别人他的老师是谁就难于理解了。

韩信背剑受胯下之辱后,就消失了十多年,直到陈胜吴广起义。这十几年,韩信去了哪里?真的是一个密,一个背剑的韩信,不可能出去打工,漂母所言“大丈夫起码要养活自己,不能无所事事”。一个背剑的韩信,不可能打工当苦力,那么韩信一定是投到谁的门下,或者是那个高人看中了韩信,做了别人的弟子或者他人的门客。

那么韩信的师傅到底是谁呢?有人说,韩信的师傅是鬼谷子。冷清认为,这不可能,鬼谷子早韩信两百年,早死翘翘了。张耳陈余也不可能是韩信的师傅,因为刘邦在张耳处混了十几年,也不认识韩信。韩信的师父一定是兵家之祖。而秦末时期的兵家虽然很多,但是知名的兵家并不多。冷清个人觉得,韩信的师傅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

黄石公这个人,历史上是有记载的,那就是他传授给张良传说中的《黄石兵法》,其他的事情就一概不清楚了。黄石公这个人很神奇,他早就知道张良,特意设计了一场偶遇,并测试了张良,遂传授张良兵法。注意,只传兵法不收张良为徒,所以假设韩信被黄石公收为徒弟,张良也不可能认识韩信。并且,黄石公传张良兵法不图回报,也不期望留名来看,这个黄石公的确是把功名利禄看的很淡泊,他自己因为年龄关系也不想出山,但是,黄石公又不想把自己的本事荒废,所以必须找几个人来传授自己的学问,张良和韩信是黄石公看中的几个人里的佼佼者。

冷清个人认为,韩信的师傅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黄石公,黄石公不让韩信说出自己,韩信自然也就不说了。而且,黄石公也并非是他的真名字,也许这位高人,告诉张良叫黄石公;他告诉韩信叫王石公,也未可知呀。


冷清先生


韩信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位传奇人物。他为刘邦战胜项羽可谓是立下汗马功劳,却还是因为功高盖主的嫌疑被皇帝猜忌,被自己最相信的朋友设局陷害,最后被赐死。

他的一生充满神秘色彩。他出身卑微,靠接受别人的接济为生。早期的他可谓是平淡无奇,就是社会最底层人士。早期,最著名还是属于胯下之辱,一名屠夫看他整日背着剑一副胸怀大志的样子,结果日子过得像个混混,故意刺激他,问韩信敢不敢拿剑杀他,不敢的话就乖乖地从他的胯下爬过。韩信思虑了一会,放下自己的剑,在众目睽睽之下爬过屠夫的裆下,引得路人的大笑。

之后,他也想找个舞台施展自己的才能,他先选择投奔当时势力最为强盛的项羽。但是,项羽的帐下能臣众多,更何况项羽自己就是一个有用有谋的武将,项羽经常亲自挂兵出征并且能够娶得胜利,他在项羽这里根本无法施展自己才华。

在项羽这里一直郁郁无为,后来经自己的好友萧何介绍到刘邦帐下,终于在这里他开始自己开挂的征程。当时刘邦对他也是很不信任,戏问他能够执掌多少兵。他那时可谓是雄心壮志,豪迈道,多多益善。众所周知,数量越多的兵团越难掌控,一方面要考虑兵种的协调,另一方面要考虑各个兵团的优劣,是具有极高指挥才能的大元帅才能胜任的。

他一生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围剿项羽的垓下之战。他被刘邦许以异姓诸侯王,指挥三十万大军围剿十万的项羽势力。虽然自己的兵力占优势,但是他还是担心项羽的实力。毕竟,项羽没少干过以少胜多的战役,更何况哀兵必胜的威胁都有可能发生的。他只围不战,在晚间奏楚歌勾起战士的思乡之情,使项羽方的士气低落,最后心战至上,不费吹灰之力战胜项羽。

最后,关于韩信的师父,众说纷纭。其中最多人认可的还是韩信是自学成才,因为他的早期实在没有什么亮点,而且历史上兵家的传承往往都是有史记载,韩信没有钱去拜师,早期也没有才能引人注目,更何况胯下之辱很可能也是自己师门的耻辱,几乎没可能哪位兵法大家愿意收他为徒。所以,韩信最大的可能就是一个兵法奇才,通过自己多年的努力最后一战成名。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一拍惊堂木,震醒梦中人!大家好,我是有书君。现在正临伏天将至,大家不要犯困。


今天有书君和大家来聊聊汉初三杰之一、初汉三将之首——韩信。



韩信(约前231年~前196年),一生经历大小战役无数,未尝败绩,被后世誉为“兵仙、战神”。


但这样一位人物师从何方呢?是哪位世外高人能培养出如此勇猛精进的徒弟呢?我们不妨先从韩信的身世说起。


在早年时期韩信的生活条件很惨。他家涂四壁、缺吃少穿,靠着街毗邻居救济度日,自己老娘去世都没钱办丧事、买棺材,最后只能随便找了一处空地把母亲安葬了(韩信:孩儿不孝啊,还望母亲大人恕罪)。


他为人长得高大,喜欢佩戴刀剑到处闲逛,再加上性格自命不凡,让旁人看着很是不爽(韩信:你瞅啥?)


有一天,一个英壮屠户拦住他说:“你小子要真是个练家子,就一剑刺死我;如果只是胆小怕死的鼠辈,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看了看屠户(心想:不成!这家伙我打不过),伏下身子从他的胯下爬过去了。因为这个举动,更多的人认为他是装蒜,没有人看得起他。


后来项梁起兵反秦,韩信想去谋份差事儿,但他在营中默默无闻,犹如木桩一样的存在。项梁去世之后又被项羽接管,韩信开始初展头脚,给项羽贡献计策。但是因为之前给人留下的呆板形象太深刻,项羽并不采纳他的计策。



后来在萧何的帮助下,韩信跳槽到刘邦手下,并被重用,从此开启了开挂人生。



仅仅是被良主刺激了一下韩信就突然改变如此之大,令外人不免好奇在韩信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司马迁在《史记》里对于韩信突然间的爆发也给不出明确答案。不过民间倒是流传着三种说法:


1、韩信的师傅可能是魏缭


魏缭在历史上不算出名,以前是秦国国尉,精通兵法,是一位军事家。后来因为秦始皇偏心眼儿,自己不受重用,便叛离了秦国,下落不明。



2、韩信的师傅是李左车


这个说法就不太靠谱了,因为任何史料也没有李左车和韩信之间有师徒关系的记载和佐证,而且李左车只是韩信的一个谋士而已。


3、韩信是自学成才


对于这个说法是最受大众认可的。因为韩信本身是一个天生的军事奇才,自幼喜欢刀剑在身。仔细分析他后来的军事思想,可以看出他是集众家之所长。这就好比霍元甲的“迷踪拳”,没有固定套路,让对手无法破解。


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激发士兵们的勇气;他的“暗度陈仓”就是谋略家“兵不厌诈”的做法;他的“四面楚歌”又符合孙武的“攻心为上”思想,而且他敢直接在刘邦面前夸下“韩信领兵,多多益善”的海口。试问,哪个军事大家会深得如此广泛的打仗精髓呢?


另外韩信没有师傅还有一个证据就是他没有留下任何独立作品。像古代军事家:孙武、孙膑、吴起等都有作品留史,韩信如此了不起的一个兵仙、战神却没有,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一定是因为他的兵法理论不成体系,纯粹靠领悟,所以总结不出来的原因。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但这两种说法史上记载很少,最后一种说法就是他自身的天赋,悟事自通,他自己从实践中实践而来,同意这种说法倒是流传盛广,我感觉也许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自古乱世出英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