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0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酒吧女招待》1882

歷史通常只會記住首倡之人,而對其後的二三四五往往敷衍了事。

但說來奇怪,對於現代中國人而言,當提起西方藝術時,印象派可謂是大眾口味的選擇。

從莫奈、到塞尚、直至梵高,近些年所謂大師展的風行可見一斑(就不吐槽展品質量了)。

然而印象主義的精神領袖、繪畫由傳統轉向現代藝術的關鍵人物:馬奈,卻在大眾環境下少有人提及,在當時,他對傳統藝術帶來的衝擊、官方保守勢力對他的打壓,可謂是變革中的法蘭西藝術最核心的颱風眼。

對此,福柯的評價是:“現代藝術之父。”

但他本人,卻始終向他所挑戰的東西靠攏。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愛德華·馬奈

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史中的女性形象都是以宗教、神話題材為主。繼承古希臘、羅馬的傳統,要麼是優雅、莊嚴、永恆的女神,要麼是貞潔、端莊、順從的女性,皆是符合當時男性社會對女人理想化的要求,但這到了19世紀時,已經不那麼真實了,你如何能讓藝術家永不睜眼看現實。

彼時的法國,可謂是”賣淫的黃金時代”。根據史料記載,當時註冊的妓女有20萬之多,而除了這些社會底層的妓女,家庭教師成為資產階級有錢男子的情婦也非常普遍,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自然會產生反應這樣顯示的藝術作品,如《娜娜》、《茶花女》、《羊脂球》等。

可能越是骯髒的時代,越需要高大全來掩飾。於是在官方學院派的“指導”下,人們紛紛熱衷於借用宗教與神話來做遮羞布。最受歡迎的便是冠冕堂皇、極盡美化之能事的神話與捏造出來的歷史畫,而成為一種程式化的流水線作業。官方為了維護統治,控制文化發展,也選擇這樣的畫作收購,媚俗的作品被冠以“我想得是古代的維納斯”之名。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奧林匹亞》 1863年 奧賽美術館

在這樣的現實背景下,馬奈的《奧林匹亞》和《草地上的午餐》橫空出世。

奧林匹亞,這一古希臘聖地,學院派藝術家所遵循的正是源自古希臘時期的美學標準。因此,這一世俗的裸體女人,卻諷刺的以這一神聖名稱為名,並且,畫面中的女人沒有做任何以往描繪女人體所必須的美化,所謂“優雅風格”“理想化的人體美”,也沒有假借神話中的人物,而正是描繪真實的人體。“《奧林匹亞》是一份戰爭宣言,它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種新的觀察事物的方式和一種把觀察到的事物描繪下來的新的手法。”

此畫在官方沙龍相對的,落選者的沙龍展出,以顯示法王“高雅”的品位,及這些落選者們“低劣”的作品。然而恰好是這落選者的沙龍,推動了藝術走向現代,從中誕生了印象派。

但在當時,至少有60位評論家對馬奈發起了惡毒的攻擊,說:“她根本沒有一個人類的形態”。他們還為畫中的模特起了各種外號,如床上的母猿、非洲維納斯等。

顯然,以往繪製女神的地方,怎麼能變成巴黎街頭隨處可見的妓女呢。

這無疑是對大眾審美趣味的挑戰。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草地上的午餐》1863年 奧賽美術館

《草地上的午餐》,更是揭露了現實生活的虛偽,幾個衣冠楚楚的紳士,卻與一個全裸的女性同堂,隱喻著巴黎生活私下的混亂。兩個紳士似乎完全不介意她的存在,而女性也與紳士沒有任何交流,她似笑非笑的望著畫外的觀眾,在此,她已不再是一個被欣賞的角色,而是給觀眾以“觀察者”之感。

但在千百年中,男性都是作為女性的觀察者存在,因此,當站在這幅畫面前,迎著裸女審視的目光時,看到裸女與紳士坦然相處,無論是觀賞者還是代入畫中人的身份的男士,極易生成一種被戲弄的心態。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馬奈早期的作品 還是典型的沙龍畫

誠如史密斯對這幅畫的評論:“一旦真正的觀者接受了畫中觀者的心理, 他看到的就是眼前的‘真實’的模特。他再也不能從一個舒舒服服的遠處來看藝術作品中的女人體, 再也享受不到在現實中觀看藝術作品時的安全感。於是畫作就使觀者不得不面對這樣一種觀點, 即觀畫時並不能只像過去普遍認為的那樣以純粹的、無利害的眼光審視這幅裸體像。”

馬奈從一切可能的角度向權威、公眾提出了挑戰,以全新的方式踐行“唯當代可入畫”的觀念。馬奈的作品題材顛覆了藝術史上女性形象幾千年來的傳統,《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等作品也因此成為西方繪畫告別傳統、走向未來的分水嶺。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處決墨西哥皇帝馬克西米連》1867年

但說來奇怪,馬奈生前卻始終想成為一個由官方沙龍認可的藝術家,這也是為何他沒有參加印象派展覽的緣故。《處決墨西哥皇帝馬克西米連》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完成,彼時的法國,在拿破崙三世上臺後,國力慢慢恢復,也渴望在殖民地時代瓜分世界,除了入侵亞洲,他對美洲亦垂涎已久。

1858年,墨西哥爆發內戰,拿破崙三世以“討債”名義聯合英國、西班牙出兵,並與五年後攻佔墨西哥城,扶持傀儡政權,由奧皇的弟弟馬克西米連大公空降墨西哥擔任皇帝。而後迫於墨西哥人的反抗和美國方面的壓力,不得不退兵,傀儡皇帝則在墨西哥被槍決。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處決墨西哥皇帝馬克西米連》草圖

消息傳來,正值巴黎世博會期間,群情悲憤。馬奈尤為關注此事,《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雖然在後世影響巨大,馬奈畢竟生活在巴黎,架不住評論家如此高密度的侮辱,他也渴望通過學院派最為標準的、宏大敘事的歷史題材來證明自己,就像達維特、戈雅那般,出於重視,他甚至為這幅畫創作了3副草圖,以求在官方沙龍中展出。

但他畢竟是馬奈,不是那些學院派畫家。

傀儡皇帝筆直的站著,頭上的墨西哥寬沿帽如同聖徒的光環一般,為法國人的私慾與貪婪殉難。而行刑人也由事實的墨西哥人,改換成了身著法國軍服的士兵,這也是在映射所有的苦果皆有法國政府造成。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1808年5月3日夜槍殺起義者》 戈雅 1814年 266×345釐米 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這幅畫明顯引用了戈雅的槍斃起義者的形式,並運用了古典繪畫常用的隱喻手法,可謂是討好官方沙龍的作品。

於是再次遭到了拒絕。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聖拉扎爾車站》馬奈 1873年

他對沙龍的迷戀和對印象派的關係,始終處於一個複雜的關係,印象派奉其為領袖,他與印象派在技法上互相影響,但他本人卻從沒有在印象派展覽中參展。他的作品始終都處在一種挑戰傳統的狀態,卻又無比渴望來自官方沙龍的認可。他說:“沙龍展是真正的挑戰,只有在那兒才能分出個人的高下。”

而他又渴望打破沙龍展的保守,做出創新,因此,利普頓曾指出:”他堅持想要改變藝術圈的現象,首先要改變權威的想法,即沙龍的評審。”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藍色威尼斯》1875年

這種矛盾的性格或許從他的童年可見一斑,他的父親是一位法官,母親是海軍將軍的女兒,不折不扣上流社會。也因此,少年時代馬奈曾聽從父親的建議去當了一名海員,後來也曾學過法律。但由於自小對繪畫的喜愛,無奈之下,父親讓馬奈進入庫推爾畫室學習繪畫,但因與老師的教學模式產生了分歧,又再次退出,這也是為何馬奈的作品中會有浮世繪的影子出現。

他自己選擇的畫家之路,卻也渴望獲得家庭、來自官方權威的認可,但卻不滿於僵化的學院派教育,他採用的表現技巧完全背離了傳統規範。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有旗幟的街道》 1873年 馬奈

二十三年,馬奈向沙龍遞交了三十七件作品,其中二十六件被接受,但多件作品在展出時遭到時人的嘲笑,攻擊。但馬奈堅信自己的才華,他的藝術終將會被接受。

於是,他一直都在堅持自我的觀念表達,卻又在繪畫上無法擺脫對沙龍的依戀。

這也影響到了歷史對他的評價,他本能創作的更加自由。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馬奈:矛盾一生的“現代藝術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