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8 神話傳說——女媧

女媧,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又稱媧皇、女陰,史記女媧氏,是華夏民族人文先始,是福佑社稷之正神。

相傳女媧造人,一日中七十化變,以黃泥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人類社會並建立婚姻制度;因世間天塌地陷,於是熔彩石以補蒼天,斬鱉足以立四極,留下了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女媧不但是補天救世的英雌和摶土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自然之神,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她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本名 :女媧

別稱 :媧皇、女陰、女希氏、有蟜氏

所處時代 :上古時代

民族族群 :華夏族

主要成就 :造物造人,補天救世;社稷福神,先靈聖賢;女皇之治,制樂立媒

形象 :一日中七十化變

地位: 創世神、大地之母、陰皇

人物淵源

上古神話

女媧,據考古出土的文物遺址、遺蹟和彩陶紋飾提供的史前人類與洪水抗爭及對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跡信息,究其歷史文化根源,在於原始母系社會女性崇拜觀念的遺傳。

稱號亦有媧皇、靈媧、帝媧、風皇、女陰、女皇、女帝、女希氏、神女、陰皇、陰帝、帝女等,史記女媧氏,風(或為鳳、女)姓,是古代傳說中的大地之母。

一說她的名字為風裡希(或為鳳裡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對萬物救助巨大的一位上古女神。

相傳她是華夏族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神話傳說——女媧​ 造物造人

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還有傳說女媧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鍊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重立四極天柱,平整天地。

另外傳說女媧製造了叫一些叫笙簧、瑟、壎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記載中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也被傳為婚姻女神。

在古代宗法制下:父權、夫權、男權成為三座牢牢壓抑著女媧神話發展的大山枷鎖,使得其拆分為三類性質:

一、作為創世女神的女媧,肯定其作為人類之母與大地之母的身份;

二、作為上古賢王的女媧,肯定其作為補天聖女與三皇之一(伏羲血親)的身份;

三、祭祀供奉女媧所有神職業位:才是完整一體的創世始先神形象。

歷史地位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女媧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是史前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已經開展的中國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對象。

先秦文獻古籍《史籀篇》、《楚辭》、《禮記》、《山海經》、《淮南子》和秦漢以來的《漢書》、《風俗通義》、《帝王世紀》、《獨異志》、《路史》、《繹史》、《史記》等史料都有關於女媧的記載。

在整個古文化系列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人類發展史和民俗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價值:

神話傳說——女媧​ 補天救世

一是有突出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是傳承華夏文明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史料;

二是具有實現民族大融合、增強民族凝聚力、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

三是對增強創業精神、充實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促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四是體現了奇特的民間、民俗文化現象,對人生禮儀、人類生存、文化傳承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女媧的地位時有變化,有時在三皇之上,有時在三皇之內,有時在三皇之下。據說原因有三:

一、神話傳說中女媧化生萬物,地位非常高,在三皇之上;

二、傳說中伏羲、女媧既為血親又為夫妻,均為一家人,列入三皇時有時兩個人都選中,有時只選一人作為代表,具在三皇之中;

三、《尚書》在經書中的顯赫地位使得它所宣傳的伏羲、神農、黃帝三皇觀點為大多數人認可,而且女媧所在的是母系社會,之後是父系社會,以男為尊,所以在三皇之下。

軼事典故

創世神話

女媧神話中,從最初的女媧化神然後到女媧化萬物到女媧造人、補天,這一系列的功績都是在天地對立的狀態中展開。女媧之前是無天無地無人的狀態。自女媧誕生之始,她先以身化神,神的出現導致天的誕生,然後女媧以身化萬物,緊隨著萬物的出現,地也出現,這個時候天地一片祥和。

《山海經》、《楚辭》、《說文解字》等秦漢典籍對女媧記載可以看出,女媧自身化成了萬物與神族,與世界各民族創世神話中古神隕落後身體器官化為萬物(與諸神)的思路一致。由於後來的盤古神話及其它少數民族創世神話中也有身體化生萬物與諸神的內容,這項肯定也更增加了幾分可靠性。把女媧與各國記錄的古代創世神話進行比較,實則這種描述表示創世之始,未有一切之先,神用來創造的材料只能是自己的軀體。

學者們從《山海經》、《淮南子》、《楚辭》、《風俗通義》、《水經注》、《獨異志》、《太平御覽》等古籍的研究中得出結論,認為神話傳說人物之一的女媧,最突出的業績是“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制笙簧”和“置婚姻,合夫婦”等。但有一點卻往往被人們所忽略,那就是民間活態神話傳說中所反映的女媧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

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流傳著女媧正月初一造雞,初二造狗,初三造豬,初四造羊,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才造人的傳說。有的活態神話還說女媧的肉體變成了土地,骨頭變成了山嶽,頭髮變成了草木,血液變成了河流,就像創世的盤古大神一樣。這些活態神話傳說,乃是古老信仰在當今民間的延續,值得人們格外重視。

古人認為雞、狗、豬、羊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牛、馬代表地和天。所以班固《漢書·律曆志·上》中才說:“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這是把正月初七叫“人日”的來源之一。

許慎《說文》中也強調指出:“媧,古之神聖女,化育萬物者也。”這就是說,女媧不但是煉石補天的英雌和造人的女神,還是一個創造萬物的偉大的自然之神。而根據《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記載,女媧伏羲造物之時已有天地,但仍是一片荒蕪,於是伏羲娶女媧,生子四,命名萬物。

蛇身、形象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語出戰國中後期楚國詩人屈原《天問》之篇。關於《天問》對“女媧”的發問,東漢時人王逸注曰:“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其體,如此,誰所制匠而圖之乎。”而《天問》創作宗旨,王逸認為:“仰見圖畫,因書其壁何而問之,以渫憤懣舒瀉愁思”。

從屈原對女媧形象的發問及王逸的釋義看,表明在戰國中後期的楚地,女媧似乎沒有形成一個較為固定的外在形象;更準確的說,在是時人們的心目中,尚沒有出現一個被社會普遍認同的女媧形象。故屈原在“仰見”圖畫於楚先王之廟及公卿祠堂之中的“女媧”形象後,發出了“孰制匠之”的疑問。

而王逸對“女媧人頭蛇身”形象的解釋,儘管有所謂“傳言”之依據,可能更多反映的是漢人之看法。“人頭蛇身”的女媧形象,多與“人頭蛇身”伏羲的形象並存於漢代畫像石之中。顯然,這種畫像的出現,與兩漢時人將女媧與伏羲並列的觀念密切相關。

山東嘉祥武梁祠畫像石屬於東漢時期。迄今為止,最早出現可能是女媧形象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帛畫,上有一“人首蛇身”神像,郭沫若等學者認為是女媧像,但也有學者持不同意見。

屈原的《天問》,以“多奇怪之事”而見稱,射日的“后羿”,無夫而有九子的女神“女岐”等傳說中的人物事蹟,均成為屈原質問的對象。與女媧傳說相關的另一重要人物——共工,《天問》中亦有“康回(共工名)馮怒,何故以東南傾”之語;但在古史傳說中與“女媧”關係最為密切的伏羲,在《天問》中卻未置一辭;於此,王逸似乎有所察覺,故在釋屈原“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時注曰:“言伏羲始畫八卦,修行道德,萬民登以為帝,誰開導而尊尚之也。”由於女媧、伏羲並列的觀念在漢代已經深入人心,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的疑問,又置於“女媧有體,孰制匠之”句前,王逸作如是解亦在情理之中。

神話傳說——女媧​ 女媧蛇身形象

對王逸這一解釋,補註者宋人洪興祖不以為然,曰:“登立為帝,謂匹夫而有天下者,舜、禹是也。史記,夏商之君皆稱帝。《天對》雲:“惟德登帝,帥以首之”。(王)逸以為伏羲,未知何據。”洪興祖引唐人柳宗元專為《天問》所作的《天對》“惟德登帝,帥以首之”,來反駁王逸的“伏羲”說,以為是指“匹夫而有天下”的舜、禹。洪氏是說,較之王逸“伏羲”說可能更為合理,但亦有牽強附會之處。

現代姜亮夫先生認為,依據《天問》中的“文法組織”:“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當作“女媧有體,孰制匠之;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則辭義皆順遂矣”。此四句皆指女媧而言,“王逸不解此義,分“登立”二句屬之伏羲”。屈原如此發問,是因“自古皆以男子帝天下,女媧獨以女體,故疑而為問也”;而“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二語,姜先生則以為“文辭極奇僻生澀,疑有訛誤……則疑文中”有“字為”育“字之訛…”制匠“亦即上句‘育體’之義……蓋南楚有女媧化生萬物之傳說,故屈子以女媧之又為孰所生為問也”。姜氏之說,將伏羲等排除此四句解釋之外,顯較王逸等注家解釋為勝;但改字釋文,雖然使“奇僻生澀”的文辭立顯通暢,但無其它版本之支持,恐為不妥。屈原畢竟是對可以直觀的女媧圖像發問,儘管後人不清楚是否如王逸所說的“人頭蛇身”像,但“一日七十化”的說法,至少可以表明,在戰國中後期,女媧“人頭蛇身”的外在形象,在楚地並沒有得到如同西漢以降的普遍認同。如是觀之,王氏之解恐更符合屈原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