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近日,山东泰安72岁的刘爱慧患肺癌死亡后,被转入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这是继展文莲之后,我国第二例人体冷冻,为未来科技发展“起死回生”保留了可能。家属说,患者生前希望尝试探索如何能够延续生命,为社会做贡献。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2018年6月19日下午14:30分,在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一场特殊的离别探望是隔着玻璃窗匆匆看上一眼,然后再目送一位慈祥的老人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来探望她的是至亲家属——有与她相守相爱53年的丈夫,有她含辛茹苦养大成才的四个儿女,还有她视若珍宝的小孙女等十几人。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家属探望被低温保存的刘爱慧

这位被深低温保存的老人叫刘爱慧,今年72岁。她的丈夫周老先生今年73岁,在看到刚刚程序降温结束、安详躺在睡袋中即将被液氮保存的妻子时,周老泣咽难抑,“老伴儿,你的愿望实现了”。

这是今年3月28日获得山东省卫计委批复的遗体接受站资质后,银丰研究院第一次应用“ECMO”技术完成捐献志愿者异地转运,并实现人体低温保存的成功案例,是生命延续研究计划中最完整、最全面、最具挑战性的典型案例。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2017年夏天,刘爱慧的小儿子从网上看到了“山东银丰完成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的消息,然后告诉了父亲周老先生——他和父亲都知道,已经罹患肺癌多年的母亲,一直念叨想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

同年11月,刘爱慧老人的小女儿联系到该研究院,通过现场参观和咨询了解了人体低温保存研究计划、参与条件和法律程序等;随后,小女儿又陪同周老先生和哥哥来到银丰研究院进一步沟通具体实施的步骤和细节,签署了参与研究计划的相关文件。

“我和老伴生活了五十多年,她曾是个普通工人,一辈子不讲吃不讲穿,朴实善良”,周老先生说,在他们居住的区域,提及老伴的名字,知道的人不多,但是很多人都知道那个乐于帮助别人的“刘大辫子”。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刘爱慧和她的爱人周先生

“她一直乐于助人,懂得奉献,做善事,捐献遗体用于科学研究是她想做的一件善事”,周老先生表示。妻子一直有这个想法,曾与他商量,“我也和孩子们商量了,一致支持这个重要的决定”。“老人对生命科学有信仰,也有信心”,小女儿说,

“我们几个孩子都非常孝顺,老人的意愿,也是我们全家人的意愿”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进行病情评估后的半年来,老人的各项生理指标一直相对稳定。直到2018年6月13日,老人的个别生理指标出现异常。当天下午,专家赶赴泰安市中心医院进行临床病情评估,综合主治医生的病情介绍,专家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评估后,准备启动临床响应。

与“中国首例人体低温保存”展女士情况不同,刘爱慧老人一直在泰安市中心医院ICU病房进行救治,若想实现生前转院,涉及捐献程序、病情稳定、出入院条件和家属接受等复杂因素。经过深入讨论,专家决定志愿者临床死亡后应用“ECMO”技术进行异地转运,这需要严密的计划和准确的实施,容不得一点差错。

顾及到周老先生的情绪和心理,小儿子一直不忍心同意专家团队提前进入医院进行准备。专家一面与医院ICU病房医生密切沟通,适时关注病人各项指标的变化,一面讨论拟定详细步骤和手术方案。

6月15日,包括人体低温保存专家阿伦·德雷克(Aaron Drake)、心外科专家孙文宇、麻醉专家侯跃东、体外循环师赵芬和其他成员在内的临床响应团队集结完毕,进入“24小时”临床待命阶段。

目的地银丰研究院距离高速公路入口仅仅3公里,距离泰安市中心医院100公里,临床响应团队决定在研究院待命,这样可以快速出发并最快到达病人所在医院。

“集合,出发!”6月16日晚22点40分,银丰研究院临床响应微信群里突然弹出一条大家“一直等待却又不愿意接到”的信息。这是团队负责人根据泰安市中心医院ICU病房医生告知的最新生命指征数据,发出的紧急指令。

几分钟后,包括救护车在内的临床响应车队载着专家和各种仪器设备快速驶出,直奔泰安市中心医院。6月17日零时整到达医院,专家团队还来不及与家属进一步交谈,病房就传来病人血压迅速下降的急迫呼救电话。阿伦·德雷克和侯跃东等第一时间奔向ICU病房,其他团队成员则快速地搬运各种仪器设备。此时,病人的生命指标正在逐一归零、消失。

7分钟后,主管医生宣布病人临床死亡,专家就在医院的ICU病房开始展开一次特殊的手术。银丰临床专家迅速向其体内注射各种药物并采取降温措施,进行人工心肺支持以维持病人的血液循环,通过股动静脉建立“ECMO”体外循环。凌晨3:30分,在生命支持系统的保护下,其身体被小心地转移到救护车上,并赶赴济南。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专家为刘爱慧进行手术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全国第二例人体冷冻全纪实!“起死回生”未来可期?

随后的数十个小时中,专家先后进行了血液置换、冷冻保护剂灌注和程序降温等步骤。19日下午14:30分,是刘爱慧老人被转移到液氮罐中的最后程序,十余位家属隔着玻璃窗见证她被转移到-196℃的液氮罐中的过程。

周老先生双手撑住玻璃流着泪轻声呼唤老伴的名字;小儿子颤抖着手,用手机记录下这短暂的瞬间。多年为妈妈求医问药四处奔波的大女儿流着热泪说“妈妈,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这是她最好的归宿,我还可以再看到她”,周老先生喃喃自语。

平复了情绪,周老先生回忆起刘爱慧此前常对他说的话,面对在场的媒体记者说,“人走了,一把灰儿,也就那样了。如果对科学、医学有贡献有好处,才更有意义。不管什么事儿,总得有人走到前面去,你也不走,我也不走,科学是不会发展的。失去了她,我很悲痛,同时我也佩服她、崇敬她,更想念她。”周老先生在向专家团队表示感谢的时候说,“既然老伴来了,将来我也会选择这条路。”

小女儿说,“我们对低温医学研究取得巨大的进步和人体组织器官低温保存与复苏研究很认同,科学有成熟的一面,有不确定的一面,有人投入进去,才有发展。母亲爱我们的这个家庭,是小爱。如果(现在做的)对科学有帮助,这是大爱。”

“您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但因为脑放疗的原因,你有时也忘事,我还是提醒您一下”,母子情深,滴血为约,小儿子为了不让母亲忘却现在的记忆,含泪写下期盼唤醒母亲未来记忆的信,信中写道,“家里一切如常,您的手机,我一直交着费呢……”

备注:刘爱慧和周老先生育有两儿两女,应家属要求,隐去其真实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