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怎麼理解“假亦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胡言亂語之瞎掰


這副聯應該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它是太虛幻境的一副對聯。《紅樓夢》第一回,甄士隱在炎炎夏日午睡,夢到了一個和尚一個道士,帶了通靈寶玉下得凡來,他主動上前搭訕,想看看這塊玉,拿過來,結果還不及細看,就被對方搶回,說是太虛幻境到了。於是,在太虛幻境大石牌坊兩邊,就有這副對聯。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意思並不深奧,簡單的說,就是如果你把假的當成真的,那麼真的也就成為了假的。也可以說,你把沒有的當成了有的,有的也就成為了沒有的,用成語去替換,則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無事生非,積是成非。

這副對聯,在《紅樓夢》一書中,至少有過兩次重現。後來,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也看到了這副對聯。曹雪芹這樣重複設置,意在提醒世人,一切都是幻景,一切都是幻影,勸世人懂得掙脫。同時,也是雙線設置隱喻,說明甄士隱的遭際,也會是賈寶玉的遭際,賈寶玉會重走甄士隱的路徑,將“真事”隱去,冠之於賈寶玉這個虛構的人物之上。再者,曹雪芹也在告訴我們,在閱讀《紅樓夢》的過程中,也要分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哪些有,哪些無。是否能看得真切,需要一雙慧眼。曹翁其苦心,可見一斑。

其實,對於天天在外打拼的人們來說,這副對聯也有著深刻的警醒。我們從俗世中來,到俗世中去,竭盡全力去追逐的,無非名利二字,何為名?不過想方設法吸人眼球;何為利,不過絞盡腦汁鑽山打洞追求額外盈餘。但是,我們殫精竭慮地去拼命,或許名也有了,利也盡收,然而,結果是,要麼白了頭髮,要麼垮了身體,甚至躺在醫院的病床之上,等待著上帝的召喚。

什麼是名?什麼是利?什麼是有?什麼是無?其實,當我們有的時候,我們身體本身所有卻在逝去。我們總是陷入名利的圈套,每每以假作真、以無做有。曹雪芹真正的偉大之處在於,他不僅自己看透了真與假、有與無的辯證關係,而且通過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告訴你什麼是真與假、什麼是有與無。

只是,面對迷局,大多數人仍然擺脫不了當局者迷的結果,以至於飛蛾撲火,前赴後繼。


帝國的臉譜


“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第一百一十六回“真如福地”裡:“假去真來真勝假,無為有處有非無”。這兩句話其實也是在講怎樣讀書。具體怎樣理解呢?

第一句解讀出來就是:你如果把假的(正面看)當做真的,那真的(反面看)就成了假的;本來沒有的(正面看)你把他當成有了,那真正有的(反面看)反而給搞沒了。第二句解讀出來是:只有把假的表像去掉才能找到需要的真的本來,一些表面看似沒有的,其實是有而不是沒有的。

怎樣才能才把假象去掉呢?

第十一回,批語人提醒我們:不要看這書的正面方是會看;緊接著又批曰:“此一句力如龍象,意謂正面你方才已領略了,你也當思想反面才是”。

第五十四回回後,批語人又一次提醒讀者:“會讀者,須另具卓識……,透過故事,看到其背後的歷史,將‘不近理之奇文,不近情之炒作’一齊抹倒……”。即透過現象,撥去不近情理的迷霧,看到事情的本質。


遼BX264


無論紅樓夢的作者是誰。

其實,我等也無法知道作者是誰,至於專家教授大師們的考證,恕我直言,既看不懂,也不知道誰是真的。

那麼,就不要用影射,索引方式去看紅樓。

我只知道,紅樓是貴族所著,是明末清初這個大範圍時期所寫。

作者出身富貴,經歷豐富,文采超人。他已經預感到勳貴階層沒落的必然,卻困於自身知識體系而茫然不知所措,最終只能讓主角出家尋仙求佛,以圖解脫。

所以,紅樓是悽美的絕筆,也是沒落貴族垂死前發出的最後哀鳴。更是頹廢的,逃避的,唯不是戰鬥的。

所以,紅樓的背景與故事,有,無,都是空虛的。不需要理會的。


四川達州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是“太虛幻境”石牌坊上的對聯,相當於《紅樓夢》大門的一把鑰匙。這副對聯,是整部作品的關鍵。作品曾兩次提到這副對聯,甄士隱夢遊太虛幻境時,首次看到這副對聯,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又再次看到這副對聯。作品以“甄”與“賈”以及“無”與“有”的關係,通過重點要害部位貼上“對聯”的方式,給出了一把能打開作品人物以及事件“真與假”、“有與無”之鎖的鑰匙。

但凡提到“假作真時真亦假”,讀者就會想到江南的甄家,就會想到與賈寶玉完全一模一樣的甄寶玉。小編依據對聯之意,結合作品人物與事件,得出個人的觀點:作者實則告知,江南甄家以及甄寶玉均是假貨,根本就不存在甄家,千萬別把江南甄家當成真人真事。尤其是把作品人物與事件往江南曹家亂套,就更不靠譜。

作品幾次提到甄家,如:送宮花結束之後,宴寧府寶玉會秦鍾,曾在兩件事中間提到甄家;探春理家時,提到甄家四個女人進了賈府送禮,甄家太太奉旨帶著三小姐進宮,還寫了賈寶玉夢遊甄家花園遇見甄寶玉;寫到賈敬死以及抄檢大觀園時,作品又提到了甄家。作者實際作出提示:甄家出現時,作品裡面寫的是史實大事件。但是,作品所寫的事件並非真事,讀者應注意從假事裡面發現所寫事件的真相。作品裡面設置賈寶玉和甄寶玉兩個角色,賈寶玉又出現兩個生日,原因就是賈寶玉扮演兩個角色,一個角色扮演作者身前事,另一個角色扮演作者身後事。第一回詩句:此係身前身後事,倩請記去作奇傳。這兩句詩在第七十回裡面,從寶玉的大魚、螃蟹、美人三個風箏,就明顯表現出來,這是作者身前的事。放風箏時,作品裡面並沒寫出作者身後未知的事。因此,史湘雲、賈迎春、賈惜春均未參加放風箏。

“假作真時真亦假”之句,套到賈珍的頭上就更明顯,更能說明涉及賈珍的事件有假。可見,不僅賈珍“爬灰”之事有假,就連賈珍家族長的身份也有假。作品裡面沒留下“爬灰”與“養小叔子”的任何證據,原因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可見,賈珍家族長的頭銜,也是假的。真的則是,賈家並不是大家族,而是皇家,屬是皇族。老太妃葬禮時,作者安排尤氏在肚皮上捆兩個枕頭假裝產育告假。作品特意弄出這樣離譜之事,作者之意很明瞭。除了皇家安排自己家人在家留守,曹家以及其他任何一個大家族,沒一家敢犯這樣的欺君大罪。

“無為有處有還無”之句,小編就個人的理解,再舉幾例。

秦可聊死時,賈母從得知消息起,就不再露面,就不再說話。原因:這時賈母的角色,已鑽進了棺材。寧國府的葬禮,演的就是史太君的葬禮。寧國公名叫賈演,寧國府演的就是皇宮的戲劇。

黛玉的原型人物早就已死,因此,秦可卿死前,作者就以林如海身染重疾為名,先讓黛玉迴避了。作者之所以讓黛玉迴避,並不是忙寫秦可卿葬禮就顧不上寫黛玉。賈璉偷娶尤二姐時幾回大文,作者同樣可以不寫黛玉。這就說明,秦可卿死時,作者刻意讓黛玉“無為有處有還無”,露出秦可卿、林黛玉、賈母、寶玉等人原型人物身份。

寶玉聽到秦可卿死時,急火攻心口噴鮮血,自己帶上小廝,丟下了家族眾男丁,獨自先跑到寧府停靈室嚎哭一陣。後來,又向賈珍推薦王熙鳳協理寧國府。這個時候的寶玉,已現出原型,不再是賈寶玉了,與黛玉談戀愛的賈寶玉就“無為有時有還無”了,黛玉須迴避秦可卿葬禮正是這個原因。如海與可卿巧遇同期去世,沒那麼巧合。賈母沒有派人前往揚州奔喪,賈府主子沒人傷心落淚,就連問一句也沒有,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大觀園兒女們重建桃花社時,李紈的這個社長,無緣無故就被撤了職,迎春和惜春兩位社領導,無緣無故就被開除了,就連招呼也沒打一聲。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很明顯對作品人物在兩個不同時期的“有”與“無”作出了明確劃分。

填柳絮詞是由史湘雲發起。大觀園兒女正在填柳絮詞時,外面突然飛來一隻風箏。於是,大觀園兒女填柳絮詞活動便轉化成放風箏。這個時候,憨湘雲那麼一個愛說愛笑愛玩愛樂的女孩,便“無為有處有還無”了,忽然沒影了。原因:放風箏隱寫的是作者身前的事,史湘雲沒參與,史湘雲、迎春、惜春等人的命運,還處於未知狀態,作者只得讓史湘雲暫時迴避,開除了史湘雲放風箏資格。


夜舞風花雪夜


這副聯出現在《紅樓夢》中的兩個夢中。看它的位置,一是夢,二是太虛幻境,就可以判斷它深刻的寓意。

表面看,是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宿命論,是書中人物註定的悲劇。

深裡看,是聰明聖人的智慧,是世外高人的處世哲理。即世上的是是非非別太在意,或別看表象。自己看到的,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看到真應該想到假,遇到假亦應想到真,或真假二者兼之。

見到衣冠楚楚的人,別以為是君子,遇到破衣爛衫的人,莫認為是小人。撿到一堆寶貝,極可能是誘餌。失去一匹駿馬,也許可得一群。千萬別一根筋,需要變通思考。

跳出“夢”,真假是真實世界的延伸,是作者控訴當時現實社會的顛倒。只有明白真假,才會倒著看世間萬象。

故而,人,只有徹底明白“真假”,才不至於最終“一把辛酸淚”。


碧水青山0



路遙lgy



善良總會給人帶來驚喜


難得糊塗,沒必要凡事都分的清清楚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求同存異。


用戶108655437910


形象的理解,黛玉為真,寶釵為假,黛玉為有,寶釵為無。引申開來,矛盾是會互相轉化的,你即使看透了也很無奈……


胡先生北京2018


我的理解的話,就是有時候假的東西放到真的位置上,假的也是真的,真的也是假的。有時候真假沒有那麼好分,或者是也不能分,分不了,揣著明白裝糊塗可能在某些情況更好點。

覺的我寫的有道理的話,可以給我點個小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