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5 养鹅用心?养鹅无心?

养鹅用心?养鹅无心?

养鹅难免遇到鹅病,一旦遇到鹅病,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治好它。一说到治病,所有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药。这是常规的想法,是大众思维,因为所有人都是这么做的,所以我们也这么做,看起来无可厚非。

疗效误判、这也是在少数养户当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不懂得药物的作用是要有一个时间过程的。在用药正确的情况下。用药后一天半天.发现鹅只还继续死亡或死亡增加,就片面认为所用药无效;其二,当原来的用药正在起效而未从根本上好转时急于求愈改用他药。结果一用就“灵”,误认为他改用得很对,后来的用药很灵。疗效误判对养户十分不利,势必给日后治疗同种疫病带来用药错误,人为造成经济损失。

比如治鹅病,大家都认为鹅有病了就给鹅用药,无可厚非。然后我们就经常听到有人问:我的鹅有病了,吃点什么药啊?而很少有人问:我的鹅养的不好,我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对于大家的提问,假如你简单地回答:吃点XX药就行,他听到很满意,立刻就去用药了。假如你说:不能简单地考虑用药,我们要仔细分析一下问题的原因,排查一下疾病的根源。他听了会说你啰嗦,嫌你话多。

然后,用药吃好了,就大赞药是神药,用药吃不好,就大骂药是假药。他们从来不考虑别的问题,不去研究饲养管理,不重视鹅群的生理特点,认为药物可以解决一切,认为世上一定有一种可以解决一切的药。

鹅病的形成很复杂,不是一个简单地词语能够概括。有时候,鹅病是有一种病原体引起的,有时候是由多种病原体导致的。有的时候,鹅病是由外界的传染生成的,有时候是由内部的管理疏漏造成的。鹅病有病毒性的,有细菌性的,有寄生虫,有营养代谢性的,而且鹅群得病,往往是从单个鹅开始,逐渐引发大群鹅发病的。我们给鹅用药,都是群体给药,一个鹅得了病,就要给一大群都吃药。不像大动物,是个体给药,谁得病就给谁吃药,不得病的不吃。

所以,在治疗鹅病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周到,谨慎对待,不能断然用药。我们更多的考虑应该是“制病”,而非“治病”。“制”的意思是制约,控制,限制,“治”的意思是治疗,惩治。在实际应用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我们要制约鹅病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做到不让病来,来了不让它扩散。我们平时要搞好饲养管理,要消毒,要防疫,我们要理解鹅的生理特征,要了解鹅的感受,要给予鹅群良好的生长环境,干活时要操作得当,不得粗鲁。同时,也要给予鹅群合适的营养配比,适当的预防用药和保健,增强鹅群的体质。这样做下来,一方面制约了鹅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增强了鹅群的抵抗力,即使鹅病发生了,也显得好治,也有药可治,也就显得药品管用了。

退一步讲,若是真的遇到了不可制约,或者无法治疗的鹅病,我们要理性的对待,科学的处理。处理的意思,除了用药之外,还包括通风管理,转群管理,选择性淘汰,紧急免疫,消除病原菌,隔离病死鹅等等一系列的措施,所以我们说处理,而不说治疗。

我们要认清鹅病的本质,到了一定程度,真治不好就不要硬治了,不要钻死胡同,毕竟我们要的是经济效益,而非医学突破,全群淘汰,从头再来也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药物是整个饲养过程中最后一道关,我们不要把它弄反了,只有前面的所有都做到位,药物才会显出效果。

惜本误医 、少数养户在购药时斤斤计较“成本”。认为药越便宜越合算,贵药会增加成本投入,到时会使鹅群赚钱少。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说得确切一点,他们计的并不是成本,而是价格。事实上.无效或效差的药才是最贵的药,疗效高的药表面虽然显得贵些。但比无效或效差的药实在划算多了。我们在计算药费支出的同时,最好算一算疗效差死鹅增加的损失和病治不好鹅不长大(或不产蛋)白耗饲料的冤枉开支以及再次投药的多重药费。养鹅的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成本不仅仅是药费。治疗鹅病时,如果我们舍质求廉。定会贻误治疗。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

敬告养殖户:

当家禽出现以下症状:

1家禽突然或者零星死亡,翅膀下垂;

2咳嗽,呼噜,眼肿流泪,张嘴呼吸;

3黄,白,绿稀便,打蔫,无精打采;

4胡肛,包心包干,大肠杆菌,浆膜炎;

符合以上症状用药无效,或者反复发作不能治愈的,请找我们!详情点击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