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為什麼說“風林火山旗”體現了日本人的兵法智慧

岡田武彥研究《孫子兵法》多年,是與服部千春、守屋洋等人齊名的日本現代研究孫子兵法的代表性人物。但是,

岡田武彥的第一身份其實是儒學大師,對中國的哲學很有研究,因此他對《孫子兵法》的解讀難免會放到他所熟悉的中國哲學體系裡作比較,從而有很多有趣的發現,比如他認為兵家之“道”與儒家之“道”不同;《周易》中以“陽”為主,而《孫子兵法》以“陰”為主;兵法中的正與奇在《孟子》中就是禮的“經”與“權”,在宋學中就是理的“常”與“變”,等等。

這些有趣的發現岡田武彥在《孫子兵法新解》裡有較為詳細的論述,感興趣的話可以翻一下這本書。

讀完岡田武彥的這本書腦海裡時常無緣無故的想起兩句話,一句話是“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句話中國人很熟,讀起來一氣呵成,朗朗上口。另一句話是“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句話估計日本人比中國人熟,因為這句話被素有“戰國第一兵法家”的武田信玄用金泥寫在青色絹布上作為軍旗,而在日本歷史上赫赫有名。

為什麼說“風林火山旗”體現了日本人的兵法智慧

武田信玄,日本戰國時期甲斐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

這兩句有什麼關聯嗎?答案是,似乎沒有。“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這句話是說兩國千萬不要打仗,即使打仗最好也不要打得頭破血流,畢竟什麼事情都可以在談判桌上解決嘛,關鍵是誰“計”高一籌。“上兵伐謀”是全句的基調,這裡謀可以是 “積極的防守”,也可以是“消極的進攻”,本質上是一種不怕事也不惹事的“防守”。

“故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這句話火藥味就比較重了,意思就是打仗最好趁敵人不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敵人。這句話的核心含義就是兩個字“進攻”。

疾如風”,李筌註解說“進退也”,實際上側重的是進攻。岡田武彥解釋說:“軍隊行迅速行動時,要像無影無蹤的疾風。”風只能進而不能退,所以岡田先生的解說實際上比較準確的抓住了這句話的本意。用現代點的詞來解釋,有點像大家熟知的“閃電戰”,強調進攻就要像秋風掃落葉一樣消滅敵人。

徐如林”,李筌註解說:“整陳而行。”意思就是在進攻的時候,軍隊的方陣要像樹林一樣,這樣才能給敵人以威懾。岡田武彥解釋說:“緩緩行動時,要像肅穆寂靜的森林。”岡田先生的解釋也更接近這句話的本意,他注意到了“徐”字,從而強調了軍隊在進攻的過程中隱蔽的重要性。

侵掠如火”,這句話最為直白的表述了進攻的意思。岡田武彥認為當軍隊通過快速而隱蔽的行動接近對手,“發動進攻時,要像勢如破竹的烈火”。

“不動如山”就是軍隊不進攻的時候,也要像山嶽一樣不可撼動。這種守,無疑是進攻當中積極的防守,而不是兵敗撤退時消極的防守。岡田武彥不僅從字面而且從內涵的邏輯將這句話解釋的非常透徹。

為什麼說“風林火山旗”體現了日本人的兵法智慧

岡田武彥認為,孫子所闡釋的兵法是以進攻為主,防守則被包含於其中。以攻為主,以守為輔,這是兵法的秘訣。

這樣想來,武田信玄的風林火山旗所體現的積極進攻的兵法,無疑代表了日本人的兵法智慧。難怪老先生感慨,《孫子》十三篇,中國人最看重“智”,日本人最重視“勇”,在這一點上體現了兩國民族性的差異。


相關推薦

《孫子兵法新解:王陽明兵學智慧的源頭》

為什麼說“風林火山旗”體現了日本人的兵法智慧

[日]岡田武彥

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59.80元

  • 內容簡介

此書在一定意義上是日本人解讀《孫子兵法》集大成之作。岡田武彥對《孫子兵法》的原文做了極平易的翻譯,並從全新角度對《孫子兵法》進行了解讀,尤其對《孫子兵法》的原理和精神做了重點的解說和分析。不僅對中國古代諸如曹操、杜牧、張預等注評家關於《孫子兵法》各條目的觀點進行了分析和判斷,而且吸收和採納了日本山口春水、荻生徂徠、佐藤一齋等人的兵法研究成果,將孫子的兵法思想詮釋出了跨越古今的極新高度。

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對日本學者關於《孫子兵法》的研究和兵學思想以及王陽明的兵學智慧有更充分的瞭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