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除了金山雲,3億小米設備竟也跑在這朵雲上?

除了金山雲,3億小米設備竟也跑在這朵雲上?


經歷了開盤即破發之後,昨天的小米怒漲13.1%,收盤價19港元,也算是讓雷軍挽回了首日的顏面。

當幾乎所有媒體都在或恭喜、或譏諷、或分析小米本次IPO時,筆者這兩天卻發現了一個小細節,那就是小米的雲服務。

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 2017年全年,小米手機出貨量為9141萬臺;截止2018年3月31日,今年前三個月小米手機出貨量為2841.3萬臺
  • 截止今年3月31日,MIUI(小米手機系統)的月活躍用戶為1.9億,擁有5個以上非智能手機或筆記本電腦的小米互聯產品的“米粉”人數超過140萬。
  •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公司開發了38個月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的應用程序,以及18個月活躍用戶超過5000萬的應用程序;用戶每天使用小米智能手機的平均時長大約是4.5小時。

  •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IoT(物聯網)連接了超過1億臺設備(不包括智能手機及筆記本電腦)。
  • 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經過用戶事先允許,已在雲服務中累積收集了超過230PB的專有數據。

可能有些讀者對於這些數據沒有特別直觀的感受。簡單來說:

根據公開的數據統計顯示,小米目前是全球第4大手機制造商,同時是全球最大消費類IoT物聯網平臺。

如此巨大規模數量的終端連接、海量的用戶消費和行為數據,以及購物、內容等,背後都需要強大的雲計算基礎設施做承載。不誇張的說,小米,甚至是整個小米生態的命,都跑在它的雲上。

如此重要的雲,小米選擇了誰呢?

首先,小米作為金山系的重要角色,自家的金山雲自然是第一選擇。

有報道顯示,在前幾年,小米一度是金山雲的最大客戶,營收貢獻佔比最高時甚至超過80%。

不過隨著金山雲自身的業務增長,“去小米化”的效果也逐步顯現。截止2017年底,小米在金山雲中的營收佔比大約為25%。

除了金山雲,3億小米設備竟也跑在這朵雲上?


但我們必須承認,任何一項IT服務都有出現故障的可能性。

從保障業務連續性的容災角度來說,選擇第二家雲計算廠商,對於小米這種業務體量來說是必須的。

這第二家是誰呢?

目前在國內,IaaS雲服務提供商眾多,比較知名的包括阿里雲、騰訊雲、華為雲、QingCloud、UCloud以及三大運營商等等,其中市場佔有率阿里雲位列第一。

但意外的是,小米在國內的第二選擇並非上述雲商,而是選擇了微軟Azure的公共雲服務。

如果從可能的業務競爭角度來說,除金山雲之外,小米在國內第二家雲廠商選擇微軟Azure也無可厚非。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在國內,微軟雲是由世紀互聯運營的“中國版Azure”,而並非海外的“正版Azure”。

根據上個月,全球雲觀察發佈的報道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公有云廠商收入利潤綜合排名前三的廠商分別是阿里雲(112億元),中國聯通(110.2億元)和網宿科技(53.58億元);隨後是騰訊雲(45億元)、中國電信(35億元)、華為雲(32億元)。

而小米選擇的微軟Azure中國,在去年的收入利潤僅為14.5億元,甚至比整整晚其2年開放的亞馬遜AWS中國的19億元還要低上大約38%。

根據小米上市前的聆訊資料顯示,小米的數據存儲可在兩個雲中心(金山雲、微軟Azure中國)之間高效切換,系統基礎設施託管在國內多個城市的冗餘中心,備份存儲於雲服務供應商的獨立數據庫。

當然,從實際小米雲服務的運行狀況來說,這兩朵雲的表現暫時應該符合小米預期。

而在全球公有云市場,目前的主要玩家基本是3A(亞馬遜AWS、微軟Azure和阿里雲Alibaba Cloud)和Google。

世界其他地區,小米在雲方面的選擇沒有意外,選擇的是目前第一的亞馬遜AWS的Web服務。

另外,企服行業頭條還順便挖了一下小米的雲計算成本投入:

從2015年開始,小米在雲計算方面基本保持著每年大約3億元的投入增長。

2015年,小米雲服務、帶寬及服務器託管費

大約為3.14億元,2016年約為6.01億元,2017年大約為9.3億元。截止今年3月31日,小米目前在該項上的成本投入約為3.35億元。如果簡單按照該數字做倍數增長預期,估算2018年小米的雲服務成本將增長至大約13.4億元。

今年5月,金山軟件發佈第一季度業績,其中來自雲服務的收益為人民幣4.19億元。

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前文提及的25%比例計算,小米在今年第一季度投入金山雲的成本大約為1.05億元,在微軟Azure中國和海外AWS兩塊的成本投入共計大約2.3億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