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元朝末年,一個西北政權改變宗教信仰,形成了現在的西北風俗

在明朝以前,中國的西北地區是主要信仰佛教的,而到了元末明初時,中國新疆地區有個國王改變了宗教信仰,並強迫其國民也必須接受新信仰,拋棄佛教,這種態勢保持至今,形成了現在的西北風俗。這個中國的邊塞政權叫作《東察合臺汗國》,那個國王是一個叫作《禿黑魯·帖木兒》的人(成吉思汗第七代孫)。下面就由小山同志給讀者們講解這段西北宗教變更史。

元朝末年,一個西北政權改變宗教信仰,形成了現在的西北風俗

現在的西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少數民族人口約佔全國少數民族總人口的1/3,主要少數民族有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蒙古族、俄羅斯族等。其中,除了藏族、蒙古族、俄羅斯族等,全部信奉伊斯蘭教,都是穆斯林。

西漢末,佛教從印度(天竺)傳入我國,此時,漢朝的河西走廊和西域(現在的西北地區)也開始有部分人信奉佛教。到了魏晉南北朝(五胡十六國),在崩潰與混亂的世道下,黎民百姓和官宦世家幾乎都陷入迷惘之中。就在此時,一些不辭辛勞,心懷大志的佛教徒們沿著河西走廊,小心翼翼進入中原。鳩摩羅什就是這些進入河西走廊的佛教徒中的一位。這個鳩摩羅什是個什麼人呢?

元朝末年,一個西北政權改變宗教信仰,形成了現在的西北風俗

鳩摩羅什,自幼天資超凡,半歲會說話,五歲開始博覽群書,七歲跟隨母親一同出家,曾遊學天竺諸國。他年少精進,既通梵語,又嫻於 漢文,佛學造詣極深。 是中國古代 四大譯經家 之首,翻譯學 鼻祖,語言學 大師。在他的影響下,中國的整個西北,加上內地中原地區都普遍接納了佛教信仰。直到元朝末年,中國西北地區的《東察合臺汗國》由一個叫《禿黑魯·帖木兒》的人即了位,他下令讓他的國民要跟他一起改變信仰。從此,西北地區走向了信奉伊斯蘭教之路。

14世紀,《察合臺汗國》分裂。河中地區的 《埃米爾.帖木兒》 統一諸部,創建帖木兒帝國。控制新疆南部的《 播魯只》 派人將遠在額爾齊斯河一帶的察合臺王子《禿黑魯·帖木兒》接回阿克蘇,於1347年在阿力麻裡(今新疆伊犁)扶上汗位,為東部察合臺汗國第一任可汗。

元朝末年,一個西北政權改變宗教信仰,形成了現在的西北風俗

《禿黑魯帖木兒》在即位前,有一次在《阿克蘇》行獵,偶然與當時伊斯蘭教《謝赫哲馬魯丁》相遇,接受其秘密傳教,表示願意歸信伊斯蘭教,但許諾必須在取得統治權力之後才可宣佈。

公元1354年,《禿黑魯帖木兒》正式宣佈信仰伊斯蘭教,並剪掉長髮,施行割禮。他說服其部王公、大臣歸信伊斯蘭教,並下令其臣民改宗,如有違抗,即處死刑。這是新疆察合臺蒙古人(即蒙兀兒人)信奉伊斯蘭教之始,其後代逐步融合於維吾爾民族中。他的後代在統治新疆的300年中,都極力傳播伊斯蘭教,先後徵佔了吐魯番、哈密,戰勝佛教勢力,確立了伊斯蘭教在新疆的統治地位。最終形成了現今西北地區的民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