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是否该暂时“遗忘”袁隆平?自媒体追求爆款别太过

【综合报道】近日,一篇“请暂时遗忘袁隆平”的文章在网上被大量转发并引起很多人的讨论。这篇名为《请暂时遗忘袁隆平,我们应该认识一下这些给我们米饭吃的人们》(以下简称《遗忘》)的文章,呼吁民众多关注水稻育种领域其他科研工作者。

由于文章引用了大量中国大规模种植的水稻品种、杂交水稻的发现过程等资料,也被一些人认为文章意指袁隆平的成就被过分夸大,掩盖了其他科学家的光芒。

是否该暂时“遗忘”袁隆平?自媒体追求爆款别太过

2013年8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到广西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示范基地调研。(图片来源:资料图/中新社)

“杂交水稻之父”称号名不副实?

《北京青年报》报道,在《遗忘》一文中,作者对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提出了质疑。

“我们特别去问了几位农业学的粉丝,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原来‘杂交水稻’根本不是袁隆平的发明啊。中国真正的水稻之父,堪称奠定了水稻这一门学科的另有其人。”在《遗忘》中,作者以此为引,介绍了许多在水稻育种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却不为大众所了解的科研工作者,如中国最早培育出“杂交水稻”的农学家丁颖、1963年就完成了第一个“杂交水稻”育种的美国科学家Henry M. Beachell。

针对这种说法,多位农业和育种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进行了解释。

几位专家解释说,《遗忘》中提及的丁颖和Henry M. Beachell培育的“杂交水稻”,通俗来讲并不是“杂交稻”,只是使用了“杂交”的手段选育的常规稻,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判断一个品种是常规稻还是杂交稻,不是看是否利用了‘杂交’,而要看是否直接用‘杂种优势’。”袁隆平团队核心育种专家邓启云介绍说,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在一次选育常规稻过程中,第一个发现了水稻的“杂种优势”现象。自此,中国才开始大规模研究杂交水稻。

“利用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并非中国首创,但最早在生产上实现这一技术的是中国。而这一技术能在中国变成‘生产力’和粮食,关键人物就是袁隆平。”安徽农科院研究员朱启升说。

为了写好文章,《遗忘》的作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中国实际用于大面积种植的水稻品种,鲜有袁隆平团队的产品。

文章提到,中国稻作史上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良种是“汕优63”,也被称之为“杂交水稻之母”,但这一品种却并不是出自袁隆平,而是由著名农学家谢华安所培育。

“不是袁隆平培育的品种,却未必没有‘袁氏基因’。”针对该问题,《科技日报》文章给出了解答:根据“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数据,目前中国推广面积前三的杂交组合品种“汕优63”、“汕优64”和“威优64”,都是三系杂交稻。而这三个品种的亲本,都来源于袁隆平团队最早发现的“野败”。

此外,不少人心中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袁隆平的超级稻名声在外,却很少出现在市场的货架上。

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吴俊介绍,民众在超市买到的大米,一般都是“复配米”,即不是由某个单一水稻加工成的大米,“因此,会产生没吃过超级稻,特别是袁隆平团队超级稻品种的误会”。

从销售方面来说,超级稻也并非没有市场竞争力。据《科技日报》报道,袁隆平团队研发的Y58S系列杂交水稻品种,已经连续三年每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Y两优系列品种,截至目前累计推广达2.5亿亩以上。

·观察:舞台留给其他科学家,也不能忘了袁隆平

【侨报特约记者司马琦8月13日北京报道】《遗忘》发出后,如自媒体运营者所愿,该文很快就成了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但是当公号运营者得意洋洋地宣布这一成绩的时候,或许也意味着当下自媒体的“爆款逻辑”又一次被坐实。而这种逻辑的背后,则充斥着种种令人不安的问题,比如哗众取宠,比如标题党,比如为了流量不顾其他等。

据此前媒体报道,由袁隆平领衔的技术团队培育出的一种耐盐碱水稻,即招致中国多名水稻专家公开质疑。据北京《科技日报》8月6日报道,有专家指出,海水稻名不副实,有“炒概念”嫌疑,与海水并不沾边。种种声音质疑着这位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纵观近年来袁隆平做出的贡献,袁老的历史功勋不容抹杀。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获得成功。2014年,超级杂交稻成功突破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大关。2017年参与“种三产四”丰产工程的30多个品种中,优质稻占比超过30%。

此外,袁隆平团队的水稻也对全球做出了贡献。在1999年联合发起设立的隆平高科,现也已成为了具世界竞争力的国际化种业公司。去年,已成功进入全球种业十强。过去这些年,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已为亚非拉6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5000余名农业技术人才。事实上,从1981年向美国公司转让杂交水稻专利算起,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走向世界,至今已有近40年时间。

然而近日,另一个新闻也引发人们关注。近期长沙高温不退,在我们都伴随着空调WIFI西瓜过夏天的时候,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的马坡岭试验田里,常常能看到一个老人在田埂查看稻穗。他就是88岁的袁隆平。袁隆平虽然每天像一位农民一样在田间劳作,但是他毕竟不是一位种地的农民,而是一位科学家,而科学家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思想。袁隆平的三系杂交育种最伟大的贡献,是解决了“思想问题”。他用自己的研究结果告诉大家,杂交水稻研究是否值得做。

其实,对袁隆平的尊敬,并不妨碍我们对其他科学家的尊重。应当明确社会价值的高低并不能仅以公众关注度来衡量,无论是袁隆平还是其他给我们米饭吃的科学家,他们的贡献都不会因关注度的高低而被泯灭。我们应该认识那些给我们米饭吃的科学家——丁颖、管相桓、赵连芳、黄耀祥等,他们为水稻事业做出的贡献青史可载,绝不会无人问津。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一定要暂时遗忘袁隆平。

自媒体时代的网民,应多些理性,少些跟风,多些自己的思考与求证,不要人云亦云,让自己的情绪被别人左右,最终成为了别人追求10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