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南繁让我的梦想落地生根

提起南繁,从事育种工作的人都很熟悉,行业外的人也许觉得陌生。其实,南繁与每个人的吃饭问题都息息相关。南繁,就是利用南方冬春季节气候温暖的优越条件进行作物加代繁殖育种,大大缩短了新品种选育周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育成的28500多个农作物新品种中,超过70%经历过南繁的洗礼。


袁隆平:南繁让我的梦想落地生根

南繁硅谷,坐落在海南岛南部,其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该地区成为中国育种中心。


我国南繁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走过60多年风雨历程。现在每年有来自全国 29个省份、700多家单位的近 7000名科研人员从事南繁工作,先后培养了袁隆平、李登海等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育种专家。60多年来,南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杂交水稻的成功,一半的功劳应该归功于南繁。南繁可将育种周期缩短50%,使超级稻单产不断取得突破,时间至少提前12年。”在海南举行的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暨南繁硅谷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海南气候独特,特别是位于三亚、乐东、陵水等地的南繁基地,是冬季育种制种不可替代的宝地,为我国种业发展特别是保障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南繁让我的梦想落地生根

在南繁事业走过的60多年风雨历程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都收录在了《中国南繁60年》,袁隆平、李登海等长期从事南繁育种、对种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以个人名义撰写从事南繁育种的回忆录,下面我们来看看袁隆平院士和他的南繁故事。

我搞了一辈子杂交水稻育种,在南繁基地也度过了48个年头。从野败发现,到提出杂交水稻三系法、两系法,再到超级稻的育成……水稻杂交优势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和充实,每一阶段都绕不开南繁这片火热的土地。

海南三亚发现“野败”

1968年,我和李必湖、尹华奇两位助手一起来到海南岛南端的三亚进行不育系的培育,我们将试验田选在三亚的南红农场。

1970年10月,我们在南红农场找到了野生稻的雄性不育株,为杂交稻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希望。

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获得成功

1973年,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从东南亚一些品种中找到了具有较强恢复力和较强优势的恢复系,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取得圆满成功。

千军万马下海南

为加速推广杂交水稻在生产上的应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全国27个省份均参与到杂交水稻的南繁工作中,每年到海南的有18000多人,杂交水稻制种面积多时能达6万亩。杂交水稻以世界良种推广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在中华大地上迅速推广开来。

难以忘怀的南繁情

1968年,我和我的科研团队第一次踏上海南岛,至今已经有49个年头了。南繁初期,我们到海南单程一趟就要一周时间。路上,凌晨买票是常有的事,票紧张的时候,我们得连续站上好几天。

当年,育种基地住宿和生活条件都是极为简陋的,一张木床、一顶破蚊帐、两把椅子、一张瘸腿的桌子就是我们全部的家当。我们白天在田里搞试验、观测,晚上整理记录数据和材料,期间还要自己做饭。那时候,没有多少生活费,没钱买肉吃,就从老家带点腊肉,每周吃一点,10斤腊肉三个人能吃上两个月。

就是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我们坚持下来了,先后在这里育成了数十个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其中有10多个品种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种植。

南繁的这些年,我们像候鸟一样,每年冬天带着种子从湖南转移到温暖的海南,来年的4月份,带着新繁育的种子和试验示范的成果回归,年复一年,几乎没有间断过,这里已经成了我们第二个家。2001年,我有幸被三亚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南繁基地是目前我国最重要的育种基地,放眼全国,这里的自然条件独一无二,即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南繁在我国农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几乎所有的好品种都源于这里。作为我国农业科研的宝地,我们要全面提升南繁的管理水平,保护好这片农业科研的天堂。

袁隆平:南繁让我的梦想落地生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