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甲狀腺癌真的可以不算癌症了嗎?

大家好,病友們都叫我東姐!

去年,美國甲狀腺學會提出建議,將“非浸潤性包裹性濾泡型甲狀腺乳頭狀癌(EFVPTC)”更名為“具有乳頭狀癌核特徵的非浸潤性濾泡性甲狀腺腫瘤( NIFTP)”。消息傳到國內,即便這只是個建議,也是贏得一片歡呼聲,病友圈裡更是瘋狂轉發,好像自此之後自己就不是癌症患者了。

當時東姐就寫過一篇文章說不要高興太早,因為首先這只是一個學會的建議,並沒有納入任何有關甲狀腺診療的指南里,現階段並沒有實質意義。

其次,我們要注意到建議中的兩個關鍵詞:“encapsulated,包膜內”、“Noninvasive,非浸潤性”,也就是說只有非浸潤性包裹性濾泡型甲狀腺乳頭狀癌才是建議的主體,而這一部分在甲狀腺癌群體中的比例並不高。

甲狀腺癌真的可以不算癌症了嗎?

建議的依據是什麼

非浸潤性EFVPTC預後良好

美國甲狀腺學會的這個建議來自於匹茲堡大學醫學院的Yuri E. Nikiforov於2016年4月14日在《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雜誌上發表了一項對EFVPTC的研究。

該研究對109例非浸潤性EFVPTC隨訪10~26年,患者均獲得無病生存。而浸潤性EFVPTC患者則出現了復發和進展,其中5例遠處轉移,2例死亡。

研究者因此提出,可以認為非浸潤性EFVPTC患者的預後良好。建議將非浸潤性EFVPTC重命名為NIFTP。

NIFTP這個稱呼中不再含有“癌”這個字,但是特別強調了兩個關鍵詞:“encapsulated,包膜內”、“Noninvasive,非浸潤性”。

甲狀腺癌真的可以不算癌症了嗎?

NIFTP是哪方神聖

病理診斷標準嚴格

1. 包膜邊界清楚,與周圍甲狀腺組織有清楚的界限

2. 濾泡性生長,30%生長方式為實性/梁狀/島狀生長,乳頭結構<1%,無砂礫體

3. 核評分 2~3(符合以下每個 1 分)

(1)大小和形狀:核增大 / 重疊 / 擁擠,核拉長

(2)核膜不規則:輪廓不規則、核溝、假包涵體

(3)染色質特徵:染色質邊聚、核透明 / 毛玻璃樣核

4. 無血管或包膜浸潤

5. 無腫瘤壞死

6. 核分裂活性低:< 3/10 HPF(400×)

東姐仔細地反覆地研究了這個標準,越看越像自己的那個癌灶,因為1、4、5就是我的那個結節的模樣,2和6就完全不懂了。

書歸正傳,研究者認為如果NIFTP符合診斷,在診斷後的15年內腫瘤複發率可能<1%。降低癌症分級,可以讓患者不必接受甲狀腺切除術、放射性碘治療等過度治療,減少併發症和醫療花費。

哈哈,甲狀腺切除術、放射性碘治療這些就是東姐經過的治療。不過東姐並不後悔,就像給一個對自己主刀的術式和後續治療提出質疑的病友的回覆:醫學就是在不斷探索改進中發展的,現階段醫學是這樣我們就這樣,你不能用未來可能的變化來解讀現在的然後就說是過度了。

甲狀腺癌真的可以不算癌症了嗎?

低風險但並不等於零風險

理解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小秋教授曾在一篇文章中說:

需要強調的是,NIFTP這一術語儘管沒有出現“Carcinoma”的字樣,但仍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良性腫瘤,因為有學者認為少數具有典型核特徵的NIFTP病例仍有侵襲和轉移的風險,所以NIFTP使用了相對中性的“Neoplasm”。

李教授認為,近些年甲狀腺癌特別是PTC的發病率迅速增長,一方面與高分辨診斷技術應用及早期診斷有關,另一方面,部分具有乳頭樣核特徵的濾泡性腫瘤被過度診斷為PTC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此,NIFTP的命名將降低PTC的絕對發病率和相對構成比,在有過度診斷EFVPTC傾向的歐美諸國尤為如此。相比之下,我國病理醫師對於PTC和EFVPTC的診斷通常採用較為嚴格的標準,過度診斷EFVPTC現象並不普遍,所以更名所帶來的影響可能也相對較小。

甲狀腺癌真的可以不算癌症了嗎?

李教授也特別指出,病理醫師在進行甲狀腺腫瘤診斷時應嚴格遵循診斷標準,不宜「情人眼裡出西施」式的濫用「NIFTP」這一「新名詞」,更要避免將具有部分一定乳頭樣核特徵的濾泡性腺瘤過度診斷為EFVPTC。從醫生角度出發,更要通過宣教使患者和公眾充分認識到這是一類低風險但並不等於零風險的疾病,從而理解臨床診療實踐的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才是解決這一“進&退”難題的根本。

點開下面標題看東姐其他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