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7 这东西一开始遇冷,现在却火了……

世界变得实在是太快。

2015年,银行大额存单刚推出来的时候,几乎无人问津。原因很简单,收益太低了。

可是最近,据说大额存单又开始受到了青睐。我估计,这都是因为担心风险而被赶回银行的储户。

什么是大额存单?就是一次性存一大笔钱,然后银行给你一个存款凭证。目前国内银行大额存单的起步门槛是存入20万元。

利息有多少呢?具体各家不同,但是差别不是很大,1年期的2.1%,3年期的3.85%。

比如我存20万,3年期,那么每年的利息就是20万*3.85%=7700元。它计算的是单利,而不是复利,所以第二年、第三年利息还是这个数。

大额存单,最早出现在美国。发生的背景,是金融危机,没人愿意存款。但是银行又不能随便提高存款的利率,因为政府限定了利率的上限。

这就是非市场化带来的尴尬。大额存单,就是为了既规避政府的限制,又适应市场的需求。因为它并不是面向所有储户,而且这种存单是可以转让的,属于有价证券的一种,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存款,所以它名正言顺地可以突破政府对存款利率的限制。

中国为什么在2015年推出这类产品呢?因为它是利率市场化的先头部队,可以探探路,积累一些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根据市场供需关系自主确定利率。这个改革比较漫长,但是早晚会实现。到时候,利率不再是常年固定的,有可能你家门口的华夏银行上半年是6%利率,下半年就变成了4%。

问题来了,大额存单有没有风险?是不是存款?

答案是,它属于存款,风险与普通存款一样,安全性低于国债。

实际上,如果考虑存的时间长一些的话,它的收益是不如国债的,目前3年期国债的收益是4%,5年期是4.27%,明显高于大额存单。

与国债比起来,大额存单的优势,显然就是周期可以更短,比如3个月或者6个月。

实际上我不是很理解买大额存单的人,因为如果一定要短期的话,那么货币基金不是更好吗?安全程度是差不多的,货币基金的周期更为灵活,近似于活期,而且收益在4%左右;而3个月的大额存单,年化收益才1.54%,有什么理由买大额存单呢?

也许,货币基金带了“基金”两个字吧,以致于很多人怕亏损。

这让我想到了银行最近同样火爆的另一个产品:结构性存款。

之前其实就已经详细说过,结构性存款并不属于存款,它是有收益风险的。比如我可以告诉你预期收益是4%,但实际可能只有2%。因为结构性存款实质上是属于理财产品。

没有一种选择是完美的。国债收益看起来比存款高,但是时间同样是一种潜在风险。眼下因为去杠杆力度空前,市场的避险意识开始上升,但是如果2年后风向又变了呢?到那时候,人们又会后悔自己的收益低了。

推荐一本已经被人推荐了几百万遍的老书——《货币战争》。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有时候任何选择都是错的,货币的神奇处在于它可以让全民买单。只是这种买单,有时候是有痛感的,有时候是无痛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