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为什么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

琅琊小少爷


这个数字我不知道怎么统计出来的?

首先说,抗日战争中,主要的杀伤武器是炮火和手中武器,以及枪榴弹和手榴弹等。其它辅助的武器杀伤忽略不计。

八路军的武器装备少的可怜,团以上的炮兵群很少。营属炮兵也很稀缺。所以,他们的手中武器基本就是枪支,战士所携弹量更是少之又少。国民党部队情况要好一些,但也是正规部队有比较充足的弹药量,一些杂牌军情况也是捉襟见肘。

步枪和自动步枪以及机枪在战斗中使用的作用是不同的。抗日期间单兵武器,主要是机枪和步枪。机枪的主要任务是压制,迟滞,和掩护。通常是对敌火力的压制和对集团目标的杀伤。步枪对单个目标进行杀伤。根据火力配置和任务,以及协同,机枪使用的弹药量要大许多。另外防御作战由于是相对静态的战术动作阻击敌人的行动,所以防御作战使用的弹药量要比进攻使用的弹药量大。战场上杀伤一个敌人需要多少弹药没有准确的数字。上军校时学习过战场管理,其中有个学科是武器装备的战场管理其中有对弹药的管理,发放,补充的内容。但任何一个军事教材也没有对抗战期间评论多少子弹杀伤一个士兵的统计。

但我对几万发子弹射杀一个对手,这个统计一直保持怀疑。我曾看过一篇文章,说抗日战争期间2万多发打死一个士兵,具体数字不记得了。他的统计依据是,抗战8年一共使用了N子弹,士兵死亡n然后计算。我当时就说这是个滚蛋统计。不懂军事,请问炮火杀伤的人数是不是在n里面?再有,所使用的子弹量N是不是都在战场上使用?训练用弹,储备用弹都统计了吗?任何一个部队不可能经常在战场上。打过一次战斗或战役。部(分)队是要修整的,每次修整都要补充兵员,进行训练。这些训练使用弹也统计到实战中了吗?很多战役开打前都要根据作战进行作战演练,也叫演习。小规模的战斗也要临战训练。这个时候使用的弹药统计了吗?战争中打击对方弹药库销毁的弹药统计了吗?

所以,把整个战争使用的弹药量和死亡士兵平均的算法是不科学的。训练用弹量也是个不小的数目。

我可能孤陋寡闻,但我对这个统计一直保持怀疑。所以,没有自己的结论。我会在一些资料和战例中,找找某次有代表性的战例资料里看看物质消耗以及战前作战方案里物质派发的资料中查找一下。估计不会有准确的答案。


ZHAOFEi196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多人受以往宣传的“每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思想,认为过多消耗子弹是错误。

其实,这种思想是不对的。

作为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在子弹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只能强调节省子弹的精确射击。

但即便是游击队,如果永远充足的子弹,他们的弹药消耗量也是巨大的。

实际上,从机枪发明以后,各国作战的子弹消耗量就是很大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其中抗战中,击毙1个日军要消耗2000发子弹,已经是全世界大国中的最低。

越南战争,平均消耗12万发子弹,击毙1名敌人;

最夸张的是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美军每消耗25万子弹才击毙1名敌人。

为什么战斗中子弹消耗量很大?

主要是一个火力压制的问题。

现代战争中,胜利的一方往往是能够通过火力将敌人压制住的。

也就是说,胜利一方的子弹投射量,要强于敌人。

只有火力压制住敌人,对方才能不能从容还击,我方才会占据主动。

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阿甘正传》。

在丛林中,阿甘他们的1个排突然遭遇北越军队伏击。

交战开始,就是双方机枪的激烈对射。在美军机枪疯狂扫射的时候,阿甘他们并没有落下风。
大家注意,由于双方都不太看清楚丛林中的对方,机枪是朝着敌人可能存在方向胡乱扫射的,并不是精确射击。

随后美军机枪突然卡壳停止射击,没多久又被北越军队用火箭筒打掉,美军排就一溃千里了,只能逃命。

如果不是阿甘勇敢的回来救人,这个派最终只会活一个人。

即便如此,最终阿甘救出的伤员也不过只有区区几人而已,其他人都被干掉了。

实际作战,也是如此。

所谓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不是不存在,只是难以和强敌对抗,还必须采用特种的作战战术。

比如粟裕回忆,他们红军建立初期,只能依靠近距离伏击战和肉搏的方式,打击国军。

为啥?

因为他们每人只有3到5发子弹,无法远距离射击,只能近距离精确开枪。

伏击战时,双方距离几十米甚至十几米,以保证射击精度。伏击中,每人只能开2到4枪,还得留下1发子弹追击时候用,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肉搏拼刺。

这种打法非常危险,也是不划算的。

肉搏战从来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神仙也不能保证自己下一秒不会被刺死,即便获胜我方伤亡也不会小。

这种打法需要部队不断的胜利,不断的补充。

如果不能胜利和补充,部队就会很快消耗殆尽。

这种打法不能碰很强的敌人,也不能碰有丰富反伏击战经验的敌人。

如果伏击战没有胜利,不能缴获到敌人的子弹,那么红军就没有子弹了,枪支成为烧火棍。

说通俗点,都是逼急了无奈奈何的打发。

即便这种特殊的伏击战,红军机枪的火力还是要持续的,机枪的子弹也是比较多的,伏击期间可以大量射击,作为火力支柱。红军也特别注重轻机枪手的培养和训练,说明他们也是知道火力的作用,只是客观实在缺乏弹药而已。

很多作战,红军其实也耗费了不少子弹。

比如红军长征期间,攻打甘肃腊子口鲁大昌的区区2个营,就消耗了3万多发子弹!!!

鲁大昌的部队利用碉堡和重机枪封锁腊子口山道,红军没有其他办法,只能使用强大火力将其重机枪压制,然后派步兵冲上去强攻。

如果红军火力不能压制敌人重机枪,步兵冲上去就等于送死。

当时红军机枪手回忆:趁着暮色,我看见木桥两头的碉堡和附近几座炮楼里隐隐约约闪现出微弱的灯光,看清楚了碉堡和炮楼上的窗口射口,我知道,每个射口和窗口都架着机枪,正瞄准我们的方向。敌人居高临下,我们稍有失误就可能前功尽弃,伤亡巨大。

当前面的连队败退下来的时候,杨信义就命令我和其他几名机枪手,分别对准腊子口上的碉堡和暗堡口射击,我们瞄准轮番扫射,子弹像下雨似的倾泻在敌阵地上。

这时,敌人的一个射击口开始不断地向我们这边扫射,只听得子弹簌簌飞舞的声响,子弹打在岩石上胡乱飞舞,溅起一串串火花。我隐蔽在一块大岩石旁边,子弹贴着我的头顶上飞来飞去,溅起的岩石碎片直砸在我们的身上,钻心地疼痛。我们打了一阵,敌人的炮楼和碉堡却丝毫无损。原来,敌人的碉堡和炮楼都是巨大的岩石做成的,冲锋枪、机枪子弹根本打不穿它,而且从河沟里向上扫射,很难打进敌人的射口。相反,敌人的机枪却异常猛烈地向我方阵地扫射,几个机枪手被敌人的机枪击中牺牲。

我不得不停止扫射。

战斗中,六连连续发动了6次冲锋,都被敌人凶猛的炮火压制下来。这时,杨成武指示六连停止进攻,所有战士隐蔽撤退。

最终红军消耗了3万多发子弹,缴获的枪支和子弹极少,而且都是甘肃土造的不能使用。


萨沙


抗战时期,在正面战场,每击毙一名日军,平均需要2000发子弹,而在苏德战场,苏军每消灭一名德军需要4000发子弹,而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平均击毙一名日军需要3吨弹药。

到了越战,平均打死一名越军需要5万发子弹。平均打死一名敌人的弹药消耗量,从火绳枪,燧发枪,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一直到全自动突击步枪,其实消耗弹药量是越来越多了。

首先是,这里所说的弹药量是包括了训练弹药量的。美军训练开枪,都是打腻了为主,一次打靶一个新兵身边就能堆起一大堆弹壳,而且要经历若干次打靶训练。这次二战,新1军,新6军在印度接受美国军训,那些老兵的回忆录可以看出来。

包括,正面战场击毙1名日军平均2000发子弹,那是使用抗战总消耗量计算出来的。实际上也包括了训练抗战入伍的1400万新兵的弹药消耗量,还有,因为其他各种原因损失的子弹在内的数字。

在战场上,弹药不仅仅是打掉了,还有很多弹药是引发爆炸,从而被消耗。交通线遭到袭击损失,以及遗落在战场上等待各种原因。另外就是,现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动突击步枪,本身射速就超过二战时期步兵几十倍。毛瑟98步枪的射速才一分钟10-12发子弹,士兵的手腕还要累的半死。M-16突击步枪一分钟射速750-900发子弹。

这样在战场上的压力火力,就必须要增强。在二战,对方开一枪,你开一两枪就能压制对手。但是,现代战场,所有人都是全自动步枪,弹雨纵横。所以,你也必须火力全开才能压制对手。从射速和武器来看,以同样的方式战斗,M-16突击步枪本身弹药消耗量也会比二战时期的毛瑟步枪,增长70-90倍。


深度军事


随着现代战争的模式和武器装备的革命,单兵用轻武器在现代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小。受枪械的射程、精度、单兵防护和战场因素的影响,在战场上子弹杀伤敌人的效率是很低的

有人统计过;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人击毙一个日军需要500~1000发子弹。

二战欧洲战场:击毙一名德国兵盟军需要1500~2000发子弹。

越南战争:美军击毙一名越南武装人员需要15万~20万发子弹。

自卫反击战:我人民解放军击毙一名越南鬼子需要5万~7万发子弹。

伊拉克战争:美国大兵每打死一名伊拉克武装人员则需要20万~25万发子弹。

美国大兵受伤

据相关统计,在战场上子弹消灭的敌人只占10%,而炮弹、炸弹、导弹产生的破片和冲击波是主要杀伤敌人的主要“功臣”

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世界上主流轻武器的性能;

1、解放军配备过的56式冲锋枪:口径7.62毫米,有效射程300米,射速600发/分钟,弹匣容量30发。

56式冲锋枪

2、解放军的现役装备95突击步枪:口径5.8毫米,有效射程400米,射速650发/分钟,弹匣容量30发,可配备75发弹鼓。

95突击步枪

3、俄罗斯的装备AK12自动步枪:口径7.62毫米(另有5.56毫米、5.45毫米口径)射速800~1000发/分钟,弹匣30发和60发两种。

AK12突击步枪

4、美军的M16步枪:口径5.56毫米,有效射程600米,射速700~950发/分钟,弹匣30发。

M16步枪

目前,单兵武器射速最快的是;美军的M134加特林射速枪,理论射速6000发/分钟,口径7.62毫米,有效射程800米,初速910米/秒。被称为“射速狂魔”“子弹神兽”!

M134射速机枪


东义义


在现代战争中,很多人都是死于炮弹和炸弹,而不是子弹

目前美国军方使用的是5.56mm口径子弹,配备的是STANAG弹匣,一个弹匣能装30发子弹,美军单兵共携带6个弹匣,也就是180发子弹。假设消灭一个敌人需要10000发子弹,那么一个士兵需要至少55个弹夹才能消灭一个敌人。这似乎看上去是不符合逻辑的,因此很多人都质疑这种说法。

但在实际战场上,子弹的消耗量确实惊人,并且觉大多数子弹都打不中目标。

(正在伊拉克执行任务的美军士兵)

目前,美军还没有一个官方的数据显示打死一个敌人到底要使用多少子弹,因为美军每年消耗的子弹有很大一部分是用于平时的训练。

当然,在现代战争中子弹的消耗量是非常大,因为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是神枪手,大多数子弹是用来进行火力压制的,打不着人。但是这不能算是浪费,因为如果没有猛烈的火力压制,那么敌人早就冲到你面前了。

二战时日军就是一支崇尚“环保”的军队。鉴于国内铜矿资源贫乏,日本军方十分重视节约子弹。日军的口号是:如果一发子弹就可以解决敌人,那就绝不开第二枪。为此日军枪支在设计上也偏重于射击精度和射程,于是就诞生了著名的三八式步枪。

为了保证精度和射程,三八式步枪的枪管设计的非常长,这导致三八式步枪全长达到了127.6厘米,这个长度冠绝全球。

平心而论,三八式步枪的设计精度和射程都是极为优秀的,但是这种“唯精度至上”的理论也限制了日军半自动和全自动步枪的研发。以至于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经常遭到美军M3式冲锋枪的火力压制,这导致日军的伤亡率远远高于美军。

而且在二战后期美、英、苏、德等国就发现,枪支射程太远根本没有用。由于坦克的大规模使用,彻底地让堑壕战走进了历史,步兵通常是伴随着坦克往前推进的。而等到需要双方步兵短兵相接的时候,双方的距离已经很近了,完全用不着很远距离的射击。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在巷战中士兵更加希望手中的步枪能为其提供强大的火力输出,而不是毫无用武之地的高射程。

因此在二战后,各国都开始大量装备全自动步枪,以求更加强大的持续火力,并且射程也从以前的八九百米,下降到五六百米。

全自动步枪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子弹的消耗量,但是击中敌人的几率却要比半自动步枪高很多。毕竟一枪一发子弹,打30枪你也不一定能击中一个敌人。但一连打出30发子弹,你就有更大地几率命中目标。

所以在现代战争中,单兵消耗的子弹不一定就比以前多。但是武器的提升都是相对的,你的火力提升了,对方的火力也会很快跟上来。敌我双方近距离交战,若没有持续的火力压制,敌方就会迅速压缩己方阵地,因此你必须保持自己的枪口“火舌”不断。

(假如你面的这片丛林里想起了枪声,但你却受限于树木的遮挡而看不见敌人,你会怎么做?没错,你会先冲着枪声的方向给他一梭子子弹,对敌人进行压制,虽然一梭子子弹不一定能打中对方,但是这些子弹却迫使敌人躲到掩体之后,暂时放弃对你的射击,你的安全系数就会提高了)

而且随着大量机枪的应用,更加剧了子弹的使用量。相比于士兵而言,机枪才是真正的子弹消耗大户。

不过在现代战场上,子弹打死的人其实相对更少了。举个例子:

在二战时,美军分别于1945年3月10日和5月25日对日本东京进行了两次大轰炸,造成了近10万人死亡,但这其中美军并没有发射一发子弹。

(在电机的驱动下,现代机枪轻轻松松就能达到1000+发/分钟射速,打光一万发子弹很easy)


千佛山车神


大家在一些电视剧里都能看到,我们的士兵和日军对射,在掩体里互相放枪,各有伤亡,这是很现实的,但为什么会有人说战场上平均上万发才能打死一个人呢?

首先,我们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个口号,这就是“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这个愿望是美好的,但是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这个口号的真正意义是用尽量少的子弹杀死敌人,但即

(我军和国军当时装备量特别大的汉阳八八式步枪,也就是俗称的老套筒)

使如此,我们平均杀敌所用的子弹也高达上千发一个敌人,但是这相比其他国家需要上万发一个敌人可有效率多了,这个结果实际上也是被逼的,我们的军工业实在产出子弹不多,更何况老蒋还不给后勤补给,我们每个士兵的手上只有几发子弹,所以只能提出这个口号进一步节省子弹。

下面来说说各场战争中的弹药消耗。

苏德卫国战争中,苏联军队击毙一名德国士兵需要四千多发子弹,而太平洋战争中,弹

(上面是苏军的主力半自动步枪,SVT-40,下面是美军的加兰德半自动步枪)

药根本不缺,大量装备了半自动和自动武器的美军,更是平均用数万发子弹和炮弹打死一名日军。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呢?后装枪的射程和准度不应该要用数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敌人啊,实际上这也不奇怪,不是每一个士兵都是神枪手,不可能给他多少子弹就能打死多少敌人,这是不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士兵的枪总有放偏的时候,所以各国训练士兵的枪法时也只是希望士兵不要过度消耗弹药去乱打一气,而是尽量把枪打准。

而且平均数万发子弹打死一名敌军,这数万发子弹反而还不是栓动步枪或者说半自动武器打出去的多,而是新兴的自动武器打出去的,也就是自动步枪,冲锋枪,轻机枪,重机枪

这种自动武器打出去的多,这些武器的作用就是压制敌方士兵的火力,从而使我们的士兵可以探出掩体去更精准的射击每个敌人。


战斗机解说家


关于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打死一个人的数据,纵横是没有方法和能力去统计的,因此大部分数据都是从一些网文中提取出来的,权威性肯定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在文中有质疑,欢迎大家补充数据,说明统计方法和出处。

提取数据如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1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平均消耗2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越南战争中,击毙一名敌人需要消耗12万发子弹,在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消耗60亿发子弹击毙了2.4万人,也就是25万发子弹击毙一名敌人。

步枪和自动步枪以及机枪在战斗中使用的作用是不同的。抗日期间单兵武器,主要是机枪和步枪。机枪的主要任务是压制,迟滞,和掩护。通常是对敌火力的压制和对集团目标的杀伤。步枪对单个目标进行杀伤。根据火力配置和任务,以及协同,机枪使用的弹药量要大许多。

另外防御作战由于是相对静态的战术动作阻击敌人的行动,所以防御作战使用的弹药量要比进攻使用的弹药量大。战场上杀伤一个敌人需要多少弹药没有准确的数字。上军校时学习过战场管理,其中有个学科是武器装备的战场管理其中有对弹药的管理,发放,补充的内容。但任何一个军事教材也没有对抗战期间评论多少子弹杀伤一个士兵的统计。

在实际的作战行动中,大量的射击并不是进行精确瞄准射击,最大量的是进行压制射击,尤其是机枪一类的自动火器,机枪最大用处是进行压制,尤其是到了二战,大家都知道机枪这东西火力太猛,密集队形冲锋就是找死,所以各国的步兵都是以散兵队形出现,

别说一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100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就很不错了。原来看过一个老鬼子的回忆拜访,这个老鬼子当时是机枪手,他打了大约2500发子弹打死了大约50名中国人,而且这些中国人还不是军人都是老百姓,不知道如何利用地形隐蔽自己。

在战场上,弹药不仅仅是打掉了,还有很多弹药是引发爆炸,从而被消耗。交通线遭到袭击损失,以及遗落在战场上等待各种原因。另外就是,现代步兵每人都有全自动突击步枪,本身射速就超过二战时期步兵几十倍。毛瑟98步枪的射速才一分钟10-12发子弹,士兵的手腕还要累的半死。M-16突击步枪一分钟射速750-900发子弹。


用户6734188521


作为一个上过实战演习的军人,我觉得应该可以有个比较稳点的看法。

第一,这个战场平均几万发子弹杀死一个人的说法,其实在整体军事使用中是被全球拉了一个平均值。各国的作战理念和习惯不同,消耗的弹药数量也会各有迥异。比如中东国家比较偏向于火力无限输出流,甚至有的土豪国家把弹药消耗作为每日的作战任务,几万发甚至十几万发才消灭一个人,实属正常情况。而非洲很多游击队和各类武装,越过头顶的信仰射击和只求爽快的火力压制,也是拉升弹药消耗比例的重要因素。当然,少不得美帝的重视人命不在乎弹药消耗的玩法,更是引领世界军事力量高消费的重要群体。

相比较而言,中国军人强调的“首发命中”和日本军人强调的“精确射击”,可以说在训练有素的情况下,利用携带的两三百发子弹击毙数名敌军,还是在理论之中的。并且不会被其他国家的消费习惯所影响。所以在亚洲大部分战场中,这种夸张的换算比,是很难出现的。

第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个几万发杀死一个人,也是被平均化了。这几万发的子弹,其实是己方损失的消耗,用子弹这种简单的计量单位作为一个粗略体现而已。因为这种损耗不单单是双方士兵对射时产生的损耗,还有军需物资被敌方大量损毁所产生的损失。比如双方一开战,指挥部、弹药库、仓库都是双方特种部队、导弹和飞机攻击的重中之重,大家看新闻也经常看到中东战场某某仓库被攻击命中,一旦仓库被攻击销毁,那就是几百几千万发子弹瞬间蒸发,却同样计算在战斗消耗之中,无形中就拉升了战场消耗比例。

而且,如果在战场上简单得能以几万发子弹就能换取一个敌人,那么战争相对而言居然还是划算的。因为一发子弹成本也就一两毛钱人民币,而从家庭出生就开始培养的一个男人成为一个合格军人,其中花费的代价超过百万人民币,再考虑到对家庭因素和对社会的潜在贡献,或者加上兵种的珍稀程度,甚至几千万都有可能,用几万发子弹也就是几千块钱来换取,实在是很有赚头。但是战争作为一个大家都不赚钱的无底洞,就是它的消耗并不是简单用子弹衡量的。它有大量国防物资消耗,有炮弹消耗,导弹消耗,油料消耗,经费消耗,枪械零件消耗等等,密密麻麻,涉及的品类多达数千种,而子弹消耗,只是放在纸面上最直观,也最容易冲击引起对军事领域涉及不深的人们的惊叹。

第三,随着各国军事水平的提升,杀伤一名敌军的难度也在不断递增。刨除军事水平极其低下的落后国家,各国都会不断学习现代化条件下的作战经验,见识和水平增长的士兵们,往往也学会了如何在战场上保护自己。一战二战时期那种大规模集团冲锋不再出现,配合着武器装备的提升,一个步军士兵的作战半径由之前的几十米和几百米,直接延伸数公里。以往三公里阵地需要一个团,甚至一个师的兵力进行攻防,现在可能仅仅需要二三百人甚至几十人就堪堪足够。彼此之间战斗少了过去战斗的热血拼杀和人在阵地在,更多了许多的胆战心惊和步步为营,多了许多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多了许多的相互试探和火力覆盖。这些军事技巧的提升,增加了战场击杀的难度和凶险,同样,也增加了许多的弹药消耗。


天下榜


现代战争中,几万发子弹也开始“不够用”了,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每杀死一名敌人,平均就需要消耗二十余万发的子弹,如果几万发就可以杀死一个敌人,美军也就不用深陷伊拉克与阿富汗两场战争中不能自拔了!

其实早期的战争都是力争“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在一战时候,都是以栓动步枪为主,各国之间的战争都是“阵地战”。双方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甚至还出现过两国士兵一同向天放枪,过节的时候还一起过节的情况。

所以一战的时候,子弹的消耗也都是比较少的,平均一万发子弹就可以消灭一个敌人,到了二战的时候,军事思想发生了转变,不再垂青“稳准直”的栓动步枪,而是希望以“弹幕”方式压制地方,为己方占领夺取优势。

所以这个时候,自动步枪开始问世,对于子弹的消耗也变成了小国接受不了的消耗,但这也更加的促进了大国之间的比拼,火力压制思想开始占据各个大国军事将领的作战思路。

而在这个思想上成绩最突出的可能就是美军了,美军的作战思想一向就是炮弹管够,子弹管够,火力攒射,一通炮火与弹幕扫过去,可能那个地方的海拔都被打下去几米。

而各国为了提高弹幕强度也想出了不少的强力武器,比如说“加特林”这个一分钟可以发泄出数千发子弹的神器。

随着各国之间军事实力的提高,子弹的消耗也被各国越来越不看重,因为就像是一战与二战,现在的作战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以精准打击有生力量为主,步兵因为负重问题,也在战争中越来越少见到。

随着军事技术的提高,战术思想的转变,步兵也会在战争中越来越少大规模出现,更多的就是以小股部队出现执行任务,像是以前的阵地战现在来说就是活靶子。

总的来说,就是时代的发展让子弹消耗量越来越大,可能杀死一个敌人只需要一颗子弹,但为了那杀死敌人的一颗子弹,有数十万发的子弹就被“攒射”过去了。


娱乐吃瓜主


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那是战争中的最高理想,是对最高效率和完美战绩的想象,现实中是不可能出现的。当然,这也是在弹药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激励下自己,提醒下大家,要好好珍惜子弹,不能浪费,因为浪费不起啊。

而战场上平均几万发子弹才能杀死一个人的说法,其实是来源于一份美军的报告,说得是五万颗子弹杀死一名敌军士兵。这虽然显得有点过于夸张,但背后还是有其特殊的逻辑和国情。


五万颗子弹杀一个人的说法的依据

应该是整个美国在二战中使用的子弹的数量,再除以消灭的敌军士兵的得出的平均数,这个使用的子弹,不但包括直接用于战场对轰的子弹,还包括训练时,侦察时等等各种情况下使用的子弹总和。


就好比美军在和日军打仗时,一支千人队伍,干掉了对方五百人。这里使用的子弹就包括了这一千人训练时的几十万发子弹,侦察时盲扫的几万发子弹,战斗时你来我往胶作在一起,火力压制打空的百万发子弹,以及直接命中的子弹。


实际上,二战中和美国人打的日本人,早就打油了,他们很擅长躲闪,也有了应对美国强大火力的经验,在实际战斗中,命中率其实是没有我们想象的高的。即使是冲锋好像等着你一排排扫,其实也不是电视里演的一片片来,而是分散进攻,躲避火力,讲究策略,不断移动,这样打中就更难了。

美国的弹药充足,打起子弹来比较土豪。

美国军工业很发达,战士弹药充足,他们打仗基本上可以做到相对敌人来说是无限量的持续活力,弹药堆过去都能把对方堆死,这个和抗美援朝时,他们用弹药将一座座山头直接轰平是差不多的意思。


所以,美军对弹药的使用相对于其他各国来说,基本上不会考虑节省的问题,更不会跟我们的游击队同志一样,一个士兵一 杆枪都配不齐,即使配齐,一年到头也配不了几颗子弹,大部分子弹都靠收拾战场而来。这个就是穷人和土豪的差距,说起来都是血泪啊。



不过,无论如何,战争都是生命的收割机,子弹就是死神的屠刀,卷入战争的人永远不知道会被那颗子弹击中,我们还是远离战争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