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槟榔会致癌,为什么还可以生产呢?

倾城141079716


我是黔东南非典型农民,以乡下人的身份进行自己的解答槟榔的存在。

老实话,我没有实际接触过槟榔,也只是试吃过槟榔。网上讲槟榔树上结的槟榔果,将新鲜的“青果”分成两半,去果核,加石灰,就制成了大家常吃的槟榔,工厂规模化生产应该是另外一个模样。虽然味道又苦又涩,但令口舌生津,神清气爽,随之满口鲜红,别有一番风味。

现在在青少年之前比较流行,尤其是司机群体中,他们认为可以解困。最初嚼槟榔主要流行于台湾、湖南、海南、福建等地,后来由于人员大量外出打工,将这个习惯带遍全中国。其实,广泛流传,也只是近几年的时间。

在医学上,槟榔被认为是一类致癌物。为什么致癌,不懂?只是想讲讲按照自己的想法说一下槟榔致癌,可是为什么还可以生产呢?

1、一是习俗问题,在台湾,早有流传嚼槟榔的习惯。常有称为”槟榔西施“的妹仔,在半路上到处推销槟榔,名字很是让人想入非非。既然槟榔已经流传很久了,一直存在,我们就当是存在即有理吧。

2、槟榔的危害性还至于像毒品一样严重。有毒性的东西多了去,但事物都是两片性的,总有好的坏的,是药还三分毒呢。适量嚼槟榔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对于长期工作的人员确实具有提神作用,有如另一种便携的干咖啡,呵呵。

3、槟榔是一个产业,涉及很多人的就业。如果随意禁止,将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就有如众所周知,吸烟喝酒有利于身份健康,但是酒厂烟厂比比皆是,尤其是烟草行业还是垄断行业,这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至少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呗。两相权衡择其重,应该是槟榔行业一直存在的原因吧。

凡事适可而止,适当食用。为了自己与家人,请注意。


构洞潘启智


从题主的这个问题,可以确定题主对“致癌”有着深深的误解。食物并不是只有“致癌”和“不致癌”两种状态。所谓“致癌”,并不是吃了它或者接触了它就会得癌症,而是“长期吃它会增加癌症风险”。

所谓“增加致癌风险”,是指得癌症的可能性增加了。举个例子来说,加工肉制品(比如香肠、火腿、培根等等)跟槟榔一样也是1级致癌物。如果从来不吃加工肉制品,得大肠癌的风险大概大约是2%,每天都吃50克以上的加工肉制品,得大肠癌的风险变为2.4%,我们说癌症风险增加了20%。实际上,这两种情形下得癌症的几率,只是2%和2.4%的差别,而不是得不得癌症的差别。

另外,这个从2%到2.4%的增加,是几十年每天都吃50克加工肉制品的结果。如果实际上吃得比这少,那么增加得风险会比这小;如果吃得更多,增加的风险会更大。

基于这种“剂量和风险”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人觉得不吃这些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所以愿意承担这个风险,毕竟完全不吃也有2%的可能性得癌症,而吃一辈子得癌症的可能性也不过是2.4%。而有的人觉得“风险再小”也想要避免, 吃不吃肉并不重要。

法律是为所有人服务的,并不能因为后一种人的态度就“禁止了加工肉制品的生产”。那是对前一种人的公平。

槟榔的情况跟这完全一样的。所谓的“槟榔致癌”,其实是“长期经常嚼槟榔会增加口腔癌的风险”,而口腔癌的发生率本来就比较低,增加了风险之后也还是比较低。如果禁止槟榔,对那些为了享受嚼槟榔的愉悦而甘愿承担风险的人,是不公平的。

之所以这种“愿意承担风险”的愿望可以得到满足,是因为这个增加的风险并不大,并没有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也不怎么损害他人的利益。如果一种风险增加得太大,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或者伤害他人,那么才有必要使用公权力来禁止。典型的例子,比如吸毒。

实际上,如果“XX致癌,所以就不允许生产”的话,那么会有大量的东西不能生产,比如所有的加工肉制品、烟、酒、烧烤食品、油炸食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