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殘暴的童年——墨索里尼的“修煉”之路

貝尼託·墨索里尼於1883年7月29日出生在意大利弗利省維亞村一個破產的小土地所有者家庭。 其父亞歷山德羅·墨索里尼是個鐵匠,從事農具的生產和維修,但是對政治很感興趣,崇拜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並參加了意大利社會黨。 其母羅莎·馬託尼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和受人尊敬的小學教師。 墨索里尼是父母的長子,他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 墨索里尼小時候不但淘氣,而且霸道,在全村都出了名。 他同別的孩子玩耍時,總是充當指揮的角色,說一不二。 假若有誰不服從他的命令,輕者一頓臭罵,重者一通惡打,就連他的弟弟妹妹也不例外。

有一次,母親帶他去教堂做彌撒。 到了教堂門口,母親特意把他留在教堂外邊,囑咐他老老實實等著,不要胡鬧。 誰知母親剛剛離開,墨索里尼就爬上教堂外邊的一棵橡樹,先從樹上的鳥窩裡捉到四隻小鳥,然後坐在樹杈上,用樹枝將小鳥的眼睛全都戳瞎。 當人們做完彌撒從教堂走出來時,他便居高臨下,用橡樹果實和被折磨死的小鳥投打這些虔誠的教徒,人們都罵他殘暴,缺乏教養,墨索里尼的母親感到既羞愧又生氣,而他卻得意地哈哈大笑。

墨索里尼9歲那年,父母省吃儉用,特意為他選擇了一所離家較遠但較有名氣的學校。 開學那天,父親套上車,親自送兒子上學。 一路上,千叮嚀萬囑咐,告誡兒子要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同學打架鬥毆。 墨索里尼默默地坐在車上,一聲不吭。 在家鄉野慣了的墨索里尼對學校生活很不習慣。 他隨意破壞學校紀律,更不懂得尊敬老師,班裡許多同學都捱過他的打。

有一次,他在課堂上把鄰座同學擰得嗷嗷慘叫。 老師批評他,他卻和老師頂撞起來。 老師一氣之下,打了他的手板。 他認為受了委屈,氣呼呼地回到座位上,抄起桌上的墨水瓶就向老師扔去,差一點打中老師的腦袋。 還有一次,他同班裡一位同學為件小事發生爭論,由於辯論不過那個同學,便用鉛筆刀把那位同學的手割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

殘暴的童年——墨索里尼的“修煉”之路

學校為嚴明紀律,決定將這個屢教不改的傢伙開除。 父母對他雖然非常失望,但仍然設法將他送進了另一所小學繼續讀書。

在新學校裡,墨索里尼仍然是個出名的鬧事者,哪件壞事也少不了他。 老師和同學一提起他沒有不搖頭的。 要不是他父母經常去學校賠禮道歉,他早就又被開除了。 就這樣,他勉勉強強地念完了小學。

上中學之後,墨索里尼好像變了一個人。 他人長高了,開始懂得認真學習,成績也較好,經常受到老師表揚。 課餘他閱讀了大量書籍,特別是文學著作,如但丁的《神曲》,雨果的《悲慘世界》。

他文筆犀利,有時寫些短文向報刊投稿。 節假日裡,他常常替多病的母親在本村小學代課,或幫父親抄寫社會黨的宣傳材料,一有空閒還練習演說。 母親問他要幹什麼,他說:“長大後,我一定要意大利聽我指揮。”

殘暴的童年——墨索里尼的“修煉”之路

1901年2月2日,意大利天才作曲家威爾第逝世。 在學校舉行的紀念會上,墨索里尼初露頭角,發表了非常感人的歌頌威爾第的長篇演說,博得了師生們的熱烈掌聲。

意大利社會黨機關報《前進報》特意報道了這次紀念會,墨索里尼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社會黨的報紙上。

墨索里尼中學畢業之後,在離家鄉不遠的地方當了小學教員。 在那裡,他無拘無束,酗酒嗜賭,還和一個丈夫在外當兵的女人鬼混,因而鬧得滿城風雨,不得不於1902年7月前往瑞士謀生。

在異國他鄉,他試圖找個理想工作,結果到處碰壁,不得不靠出賣勞動力度日。 他當過泥瓦匠、腳伕、縫工、幫廚,但都不能持久。 有時找不到活兒還得餓肚子。 傳說他當時曾以行乞和搶食為生。

殘暴的童年——墨索里尼的“修煉”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