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一年1000本“變態”閱讀量背後的14條心法

一年1000本“變態”閱讀量背後的14條心法

文 | 丁布

來源 | 書聲(zhongguoshusheng)

/ /

意外在混沌大學的思維模型比賽上奪冠,變態的語速和思維展開過程,估計讓很多人抓狂,所以在登臺領獎時向大家道歉,並坦言背後的原因是變態的閱讀量所致,一年一千本書,導致我的思維速度和語速不斷生長。

一如既往,這件事引起無數人好奇,一年閱讀1000書是如何做到的?以及無數人有讀的太慢、不太讀的下去、不太記得住等問題。

之前寫過一篇《超級快速閱讀的背後》,那麼還是重新寫一篇《一年1000本書的閱讀量的背後》來統一回復。算是一個解密,僅供參考,但不值得推廣,因為這只是個變態(或者極度變態)的愛好。

先從零散的點講起,日後再重新整理成個系統的書稿分享給大家。

/ /

三個小前提

1、數字。

數字不可取,閱讀因人而異。這個1000本數字純粹是個人的變態愛好,不值得效仿,標榜閱讀量的自豪感並不是種良好的社會現象,好比視多賺錢為成功一樣是一種畸形價值觀。

閱讀量大未必是件好事,適度適量就好,有人一年就認真讀幾本書,有人一年百本書,都好,不必追求數量。

同時,“讀書不在於多,在於少而精”、“讀書就要讀經典”或“在於學以致用”,也是另一種清高和狹隘,博覽和精深一樣重要,非經典一樣值得讀,讀書未必非要功利等等。

2、目的。

個人不喜歡這個詞,讀書未必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有人就是打發時間和消遣,有人是修身,有人是學習成長。如同跑步,有人為減肥,但更多人就是跑步跑的爽(大汗淋漓的酣暢),保持健康。

《如何閱讀一本書》把閱讀的原因分成獲取知識、獲得思考、娛樂消遣(並且作者最看不起第三種)三種,把閱讀和滑雪作比,“會”的人可以觸及一種優雅,“不會”的容易摔跤,這本書就幫大家拆解基礎姿勢先(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越讀者》把閱讀比喻成思維飲食,閱讀的種類也就與目的很相關,主食閱讀(生存能力相關)、美食閱讀(思想類)、蔬果閱讀(工具類)、甜點閱讀(消遣類),還有維生素(教科書)。

每個人閱讀的目的(或原因)不一樣,沒有那個好那個不好,不必過於追求高雅或有用。

3、快慢。

因人而異,快不是好事,慢不是壞事,不同人習慣不一樣,不同人適應的模式不一樣。

比如有人就喜歡看書來思考,有人更適合聽書來思考,有人則需要塗塗寫寫畫畫來思考,有人追求邏輯性,有人追求發散性,有人追求整體結構,有人追求線性體驗。

快的人可能是因為閱讀速度本來就比較快,也可能是沒有耐心、急功近利、不求甚解;

慢的人,可能攝取信息和閱讀速度就是慢,喜歡細嚼慢嚥、細細品味(跟有人五分鐘吃完飯,有人吃一個小時的差異一樣)。

當然也可能就是還不得閱讀的方法而讀的吃力和“笨拙”。如同書目本書的多樣性,閱讀意義也有多樣性一樣,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也有多樣性,這種差異性和多樣性本身是好的。

以上是幾個小前提,至於我如何能夠一年閱讀1000本書的——

/ /

如何做到一年讀1000本書?

1、好奇心。

對我而言,閱讀純粹是滿足自己的好奇心(不管是管理類、人文類、社科類、工具類、思想類閱讀都是如此),就是想知道那個話題(書名)作者到底說了啥,他是怎麼解構這個問題的,這個方面到底有哪些可能,等等。

並且,如同很多深度閱讀者都很熟悉的事,就是一本書將我們引向另一本書,閱讀如同一個尋寶地圖,如一張網,閱讀不斷構建我更強的好奇心和閱讀欲。

直到我在《第五項修煉》一書看到一句“學習就是不斷構建自己學習興趣和慾望的能力”,讓我釋然,原來對我而言,真正的財富(或者說我的閱讀能力)是不斷構建自己更強閱讀興趣和慾望的能力。

至於變態到什麼地步,我2011年年度目標是讀100本書,結果讀了200本,然後到2014~2015年平均500本,2016~2017年平均800~1200本,我是嚴重興趣和情緒導向型的人,部分年度目標就是達不成,部分就是超額完成。

然後還有個變態的背景細節是,我的閱讀量其實幾乎總是年度買書量的一半,閱讀能力有限,跟不上買書量(好奇心,想讀啊)的增加,但一方面這個好奇心的增加倒逼了閱讀能力和速度的提升(忍不住啊),和一方面為了減輕買書那麼多的罪惡感,好歹看掉一半至少吧(這樣後面才可以稍微心安理得的買)。

所以,其實我年度閱讀量1000本的一個背景是我這兩年買書2000~3000本每年......

2、閱讀能力。

這個自然是跑不開的基礎部分,一如《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提及的四個層次,基礎閱讀(基礎的閱讀能力)、檢視閱讀(快速掃讀一本書)、分析閱讀(精讀)、主題閱讀(針對一個主題的系統閱讀多本相關書)。

幾乎是一套組合拳,大量閱讀者、深度閱讀者幾乎是基本功,多數是不知不覺養成的,但也可以根據學者提出的這個結構來訓練。

不要認為第一個基礎閱讀傻,讀外文原著的時候就知道了。檢視閱讀、分析閱讀,確實是套組合拳,因為不是什麼書都值得自己讀、或值得自己精讀,所以要有檢視閱讀的基礎,甄別出來的好書(標準因人而異)那就是需要分析閱讀(也就是精讀)。

這裡一個重要的缺失是一種甄別能力,這必須成為閱讀能力的一部分。但這個能力還少有人能解剖的好。然後如同《如何閱讀一本書》提及,閱讀越主動越有效,在“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之上就是一種更主動的探索能力,對自己感興趣或需要搞清楚的主題,自己來搜尋出相關書籍、構建書單,和找來那些書看掉,哪些精讀、哪些檢視閱讀(泛讀)、哪些需要看完、哪些不需要看完,就都是前面“檢視閱讀、分析閱讀”所積累出來的功夫了。

對於我而言,是無意中讀了大量書之後才遇到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發現深有共鳴。這些是基本功。尤其是最後一個,主題閱讀,這個幾乎是深度閱讀者、大量閱讀者,的看家基本功一樣。換句話,沒有主題閱讀,就幾乎沒有深度閱讀可言,大量閱讀也沒有意義

3、基礎。

這裡指的是已經讀了的很多書的基礎積累。這是盲目追求閱讀量的壁壘所在。

但凡大量閱讀者、深度閱讀者,都是有了海量的積累在先。這樣遇到很多書的時候,不管是因為自己的閱讀能力已經比較強,還是因為對於內容已經一定比例比較熟悉,所以雙重原因之下,同樣的書(比如管理類、社科類、思想類)就是看的更快。

4、博覽+精深。

也就是廣度和深度,當然主要是強調後者作為支柱的存在。我個人的支柱是職業能力相關的,“項目管理”書籍500本的基礎,“精益”300~400本的基礎,後來又長出來“閱讀”200本等其他主題。

好比看家手藝一樣,自己的支柱閱讀構成自己閱讀興趣閱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基礎支柱,沒有這個的閱讀就容易很盲目,不容易有種踏實和長期累積發力的方向。持續閱讀後,或主動或被動,需要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思維體系,“博覽+精深”是基礎入口

我並沒刻意整理過自己的知識體系,不過幾根主的支柱和周邊關聯的十來根支柱的體系支撐是無形中作為了基本功,這基本成為了我閱讀時可以快速化解一本書的基本功,好比丟一塊糖進一杯水一樣。

5、思考。

無數人會關心一個問題,我看過那麼多書,我記得多少。我很想反問調侃一下:我們看過很多電影,記得多少;我們去過很多地方,記得多少細節;我們吃過很多年飯,多少留在了肚子裡?

看書的過程,就是一種探索和思考的過程,過程即意義。從積極心理學的視角看是如此,從閱讀的意義本身看也是如此,思考要比知識和信息本身更進一層。思考本身,是我閱讀的極大樂趣之一,閱讀過程是和作者對話的過程。

王強老師說他有個習慣,看到精彩處,有個好問題的時候,會合上書,想想自己會怎麼回答,然後打開書看看作者怎麼回答,如果作者的回答和自己一樣或不如自己,這本書後面可以不用看了,如果超越自己,才更值得看下去。

這次混沌遊輪上呂世浩老師的課程中,他也是說教歷史就是應該這麼教,合上書,想想自己會怎麼想怎麼做。

我不會這麼做,但閱讀全過程也是和作者對話的過程,什麼地方驚歎,什麼地方寫下思考和我的問題,什麼地方覺得作者在扯淡(會寫下粗口),所以我只能看紙質書,因為在上面寫東西是極大意義,不寫寫畫畫就看不下去。

並且不同時期重讀,留下的足跡(思考)不一樣,有本書裡稱這樣的書為一種時間膠囊,記錄了不同時期的思考痕跡。

我很喜歡書翻開前後有空白頁的書,很好的寫思考和提問題的地方,書的封皮更是寶貝,背面的空白處就是基於書展開思緒的樂土。所以,前後沒有空白頁也沒有封皮的書,少了很多樂趣。

6、關聯。

看書時候對我而言的極大樂趣,就是這本書和其他書或其他我已知的東西產生關聯,交叉聯結思考才有一種共鳴、驚奇、生長一樣的思維之網的織就過程的感覺。

一方面,這是主題閱讀的核心能力之一,另一方面這是創造性思考、批判性思考的核心能力。

並且,更直接的,關聯能力越強,就是對已有思維的調用能力越強,而在《超級快速閱讀》和《如何高效學習》等書之中作者都著重強調了“頻繁調用”對記憶的促進超越直接去記憶的效果。

調用也要有所原因,關聯思考就是極佳觸發點。所以交叉看很多書時的不斷關聯思考,就不斷直接夯實了被調用部分(也就是以前閱讀的書籍和思考)的記憶。

分析閱讀裡提到要搞清楚作者解決了什麼問題,沒有解決什麼問題,什麼地方說得有道理,什麼地方沒有道理,在批判一個作者之前先確保自己理解了作者說了什麼和什麼地方有道理,這些都需要較強的關聯思考能力。

批判性思維更是如此。以及所謂的創造性思考,如同跨界容易帶來創新,交叉關聯很容易帶來新思考。也如同腦神經裡本身就是網狀結構,關聯是天性。

7、主題閱讀。

針對一個主題一起深挖數本相關的書,整體的效率和效果都是超過單獨一本本單獨看的。這是大量閱讀者、深度閱讀者到後面閱讀量飛速上漲的原因之一。

我個人是因為有一次一天消滅了十幾本執行力的書而酣暢淋漓了一次而停不下來,類似一種曾經蒼海難為水的感覺,一旦體會到過深度系統挖掘(閱讀)過程的深度樂趣,那種快感會讓人慾罷不能,會不斷成為一種深度閱讀習慣。

而怎樣一天滅掉十幾本執行力的書的,首先我是基於強烈的好奇心,我次日要出差,我就是忍不住(等不及回來再繼續看),就是忍不住想挑戰一下,能不能一天想盡一切方式搞清楚,這執行力是個什麼鬼?

所以先一小時檢視閱讀掃下所有書,挑出最精彩的兩三本,各幾個小時來精讀(分析閱讀),然後剩下的十本就都是水了,要麼重複,要麼找亮點,要麼看結構等等。

系統閱讀之下,一天對執行力以及有所瞭解,這種系統構建的閱讀的思考,效果反而更系統,超越一天一本書的讀法,唯一的問題就是也容易遺忘,那過幾天再翻一遍就好了。以及,大腦要扛得住的這一天的深啃,並且,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的基礎過硬的能力是基礎。但,還是不夠。

8、環境。

找到適合自己的環境很重要,不是小資和舒服問題,而是大腦的狀態可能很受環境所影響,而導致大腦的效率天壤之別。

我是個嚴重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直到一本書點醒了我,說人的大腦在熟悉的環境中容易處於偷懶的狀態(所以呆在家裡不好),在陌生環境下容易處於緊張的狀態反而容易集中注意力和高效(所以很多人喜歡咖啡館和旅行)。

好像找到救星的我,將信將疑地去了次星巴克,結果一屁股坐了三小時沒動,我驚訝壞了,原來我不是注意力不集中,是需要特殊的模式的環境(大家喜歡安靜的Costa多些,我是在吵的星巴克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從此我就開始了幾年的瘋狂專注力的時代,曾經注意力無法集中的人,可以做到一口氣7-10小時的連續專注度。

合適自己的環境對大腦的刺激,很有影響。這個在和腦科學專家(華師大心理學院的周院長)溝通的時候,他也強調了這種環境對閱讀的影響的一致性。

9、心流。

就是專注到忘記時間的那種沉浸狀態,打遊戲的人、深度閱讀的人、認真做一件事的人都容易出現這種狀態。而對於大量閱讀者、深度閱讀者而言,如果出現不了這種狀態,幾乎可以說根本就沒有真正找到閱讀的感覺。

心流在諸多積極心理學書籍裡有描述,以及單獨的《心流》《心流發現》等書。其中一個圖我印象很深,就是心流往往發生在挑戰程度和技術熟練程度的平衡點,挑戰不夠或太大都不行,技術太弱或太強也不行。

這是個神奇的概念,如果有了這個平衡,其實可以串聯到閱讀是動態迭代這件事。

《閱讀整理學》提到只讀熟悉領域的阿爾法閱讀不算真正的閱讀,走出舒適區的觸碰自己不熟悉和不喜歡的領域(挑戰性突破性)的閱讀才更是真正的閱讀,跟這個挑戰與技術程度平衡出現心流有一定想通之處。

或者說,閱讀的本質,深層的本質,不只是粗淺的攝入和消遣,而是不斷的探索、生長、突破。

10、約束感。

這個是一種類似“Deadline就是第一生產力”的倒拉機制,約束時間下讓專注力、效率針對結果導向的飆升,比如,就是挑戰自己一個小時看本書(不值得效仿)。

除了有足夠的閱讀能力打底之外,就算這樣一般一本經管社科類書籍還是需要兩三個小時,挑戰一個不易達到(但又容易嚮往和容易統計和希望成為節奏的一個目標,比如一小時一本)的目標,讓這一個小時就類似“Deadline就是第一生產力”的狀態,這種超越普通心流的深挖狀態,約束感之下的Deadline導向的深挖狀態,會是超越心流體驗的巔峰狀態。

目前我還沒有在書籍裡看到對這種狀態的描述,但這是我熟悉的項目管理與設計思維兩個領域的“約束”狀態下的產物,也是我變態的閱讀能力和閱讀慾望的一個核心因素所在,如果沒有人定義這個,就未來我寫本書來解剖它的意義。

假如給個直觀的感受,就是一口氣星巴克十小時啃十本書的節奏。別問我怎麼可能一小時一本,要關注的是:

首先,有這種自信(參考《創造力自信》對結果的影響);

其次,一小時看一本的深挖能力;

第三,一小時一本的節奏感;

最後,是深度愉悅產生的反饋。

不能觸碰不會懂,這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一口氣十小時的變態專注(而且不是放鬆狀態,是燒腦聚焦狀態),不管是看一本書還是十本書,這專注程度本身,已是巨大的財富,遠超看的幾本書本書。

所以閱讀對我的意義在此處意義已變。如同《消遣時代的閱讀樂趣》提及,閱讀就是幾個小時的一段寧靜時光

只不過我這個寧靜是刀光劍影般的深挖式寧靜。

所以,換句話,當別人在思考我看1000本怎麼可能記住的時候,對我真正的財富有兩個,變態的好奇心和閱讀欲,和,一千本書就等於一千次超級專注的約束式深挖

如果要問為啥要約束式深挖?很簡單啊,項目管理和設計思維裡的“約束”都是現實條件的約束。我的現實就是約束就是一年時間就那麼點,買兩三千本只能有讀一千本的時間,每本只能給一小時(包括英文),如果哪本超時了,就需要在其他本上追趕回進度,為啥追趕進度?因為我更想讀其他許許多多的待讀書籍啊!(尤其是書店買的比網站更想讀)。

11、記憶力。

很多人記不住,看過後,這個問題不解決幾乎不可能大量閱讀的持續堅持下去。《超級快速閱讀》等書都提到是需要頻繁調用。所以嘗試記憶本身,就不是好的方向。

以及,還有很多非常奇葩但是非常深的思路,比如,到底是理智容易產生記憶,還是情緒,很顯然,從腦科學的角度是後者,情緒就是人腦更原始的記憶能力,人更容易留下情緒的深刻印象。

我天生情緒控,本來是缺點,但間接導致我看書的時候的思考很容易關聯上場景和情緒,並且我們六年來千場活動的大部分場次都記得是什麼時候在哪裡誰講了什麼書和有哪些主要觀點,甚至也值得分享了什麼帖子在什麼群,有點變態的記憶能力,其實都是記住了情境和情緒。

事實上我2004年車禍撞了頭是導致記憶力受損的(但是腦科學家證明了大腦是持續生長的)。頻繁調用、主動思考、關聯思考、情境、情緒等都是極佳助力。以及圖像化(思維導圖,或《塗鴉思考力》《一頁紙創意思考術》等簡筆畫),極強用右腦來補充左腦記憶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工具。

12、選書。

這個能力被很多人忽視,其實這個對閱讀能力產生不小的影響,越會選適合自己讀的書越容易出現一種正向螺旋和節奏,持續增強閱讀體驗和閱讀興趣和慾望。大多人是根據推薦或書單選書,不做評價。

大多大量閱讀者和深度閱讀者很會自己選書,《越讀者》把閱讀比喻成思維飲食很貼切。選書的能力其實必須成為閱讀能力的一部分,而很多人可能誤以為閱讀能力只是讀書的能力本身。

如何選書,書店是最佳場所,每週逛一次書店,每次買一兩本是最好措施,書店創造一種場域,去感受,書店創造一種場景,去偶遇邂逅某些書,書店創造一種情感,在摸過並買回的書上。我這種大量買書的人,原本肯定網絡買書,省,並送上門。

但這幾年愛上了書店買書,那種邂逅的感情絕對不是網絡能比,但為啥邂逅的還會書店買,一方面時間成本,回家再網上買花精力,以及書店買的書摸過就是有情感溫度一樣。並且主要的是幾乎摸到就馬上想當晚看完,所以無數次都是買書當晚想熬夜看完。

最近瘋狂的是八月底連續兩週的週四,現在南京先鋒書店買書50本,而後北京國貿Pageone書店(關門前折扣)英文書56本,瘋狂到神經。但是每本摸到手上就馬上想看,並清楚記得想看的情緒和原因。所以每天我到家或出門都好像翻牌子一樣。

13、正向反饋。

不管閱讀量是多是少,很容易堅持不下去,畢竟閱讀本身是反人性的事(人大腦佔體重2%,但耗費能量是20%,所以人能活到現在進化出來能不用腦就不用腦的習慣),我喜歡把閱讀比喻成思維的跑步,也就是思維的運動。(郝明義《越讀者》把閱讀比喻成思維的飲食也很好)

目的是想比喻跑步,什麼樣的跑步才堅持得成習慣?喜歡大汗淋漓、肌肉酸脹的酣暢,這樣對於跑者就是一種正向反饋。

閱讀一樣,思維的跑步,也需要出現一種“大汗淋漓、肌肉酸脹的酣暢”,“思維的肌肉”,這成為一種正向反饋(積極心理學用語),持續的“跑步”,持續的“正向反饋”形成“正向螺旋”。

那如何出現正向反饋?比如對我而言,我搞清楚這本書說了什麼了,滿足了我的好奇心,並且,哪裡還引發了我思考,哪裡讓我拍大腿,哪裡讓我覺得是顛覆了我原來的認知,哪裡和我以前看的哪本書形成呼應交叉,哪裡解決我納悶已久的問題等等。

也包括輸出(給人分享、推薦,或自己寫讀後感等)之後的成就感、共鳴、別人給的正向反饋而引發的自己的自豪感、與人切磋之後所引發的更多或更深思考等。

越是大量閱讀者或深度閱讀者,不斷獲得的正向反饋成為不斷構建更強更多閱讀興趣和慾望的推手。

14、內化。

吃多了會吐,閱讀如果是思維飲食,進食多了當然也要吐。所以必須要不斷持續持續提升內化能力和內化效果才可能有後續持續健康的進食(健康的閱讀習慣)。

閱讀要如何內化?

首先,前面提到的“博覽+精深”,需要有自己的精深的支柱領域;

其次,讓每本書成為一個思考過程,而不是“進食”過程,重點不是在於吸收所有,重點在思考的全過程;

第三,以及還有一個視角,《快速閱讀術》說的好,你看書是為了記住99%,還是為了邂逅那1%,並且還可以通過那1%來回憶整本書;

第四,整理自己的思考,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寫文章,一篇不過癮就幾部曲;

最後,非常讚的方式就是與人分享,在讀書會或分享會上講給別人聽,講之前的準備、講的過程、講時的互動討論、講後的思考和感觸,會直接內化深化很多。當然,用猶太人那種“三人辯出第四種思維”去與人討論辯論,或更觸及一種深度。

以上,只是部分,先行整理這些給大家參考,幾乎缺一不可,並且渾然一體擰成立一股力量

如果是現場面對面溝通,這7千多字內容估計我會是幾分鐘倒出來,聽到人吐。

一件簡單的《一年1000本書的閱讀量的背後》寫這麼複雜還只是一半不到,也是想表達,閱讀量上去後,思考的廣度和深度都跟著深化,任何一件事都一不小心思維分形展開去好多

但如果你要挑戰說能不能就一句話說出核心,那好,三個字:

好奇心。

✦ 今日互動

丁布同學的分享中,

哪一點對你啟發最大?

以及關於閱讀你有哪些心得?

歡迎分享你的想法,留言區見。

錯過了遊輪高光時刻的決賽現場,

不要再錯過全國十強巡迴演講。

TED式的演講風格+混沌特有的思維模型,

長按下圖二維碼免費報名 ↓

商務合作:[email protected]

企業團報諮詢:[email protected]

7天內免費學習研習社所有大課,

提升你的思維能力。

☟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