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我在慢慢長大,等等我!

我在慢慢長大,等等我!

與你又一次見證奇蹟

3月,在天氣回暖,萬物復甦的時候,子崟回來。我見到子崟時,開心地抱起他,感覺有點沉甸甸的,仔細觀察,發現他臉色變白皙,前胸後背長肉了,四肢肌肉變結實,我開心地對子崟媽媽說:“子崟能量起來了,真好!”

回想3月之前,第一次見他,是在2017年10月底。第一次抱起他時,發現他前胸後背除了骨頭,沒有長一點肉,四肢的肌肉特別軟。

當時,我剛入職惠心千愛,還沒正式學習感統專業知識。通過測評師培訓,我瞭解到子崟雖然5歲多,但是感統年齡還不到1歲。

繼續學習後,知道子崟說話聲音蚊子般大小是因為內腔不足;明白他訓練經常躺下耍賴是因為能量不足;理解他還穿著紙尿布是因為整個身體通路很少,沒有尿意,或有尿意也不懂表達。

我在慢慢長大,等等我!

6歲前是孩子感統發展的優勢期,子崟已快6歲了,我非常希望他在6歲前能更進一步,但是看著他感統失調嚴重,又能量不足。我只能按壓下心中對孩子百害而無一利的成年人的慣性期待(高要求),按照生命成長規律,鼓勵媽媽堅持給孩子按摩,幫助他建立觸覺通路,調理身體,先把能量養起來。

媽媽學過感覺統合訓練師和測評師課程,能深刻了解按摩與能量的重要性,也明白四大基本元素的意義所在,所以很贊同我的建議。

在孩子沒有能量的時候,她堅持按摩,堅持調理孩子的身體,堅持每天足量的感統訓練,訓練時間的量和強度根據孩子的能量而作相應調整,以孩子為中心,當孩子能量足時,訓練時間長一點,能量不足時,訓練時間縮短。

在子崟成長的過程中,我發現他在用行動告訴我:我現在正在向內長,在紮根,等我準備好了,我會向外發芽、長葉、開花、結果。在這個向內長的過程中,我發現他眼神開始漸漸地生動起來,神采一點點多了起來,我相信他只要紮根夠深了,一定會破土而出。驚喜總喜歡不期而遇,年後抱起他的那一刻,我知道他準備好了。

他開始喜歡吃不同的食物,飯量很大,發音變多,每天堅持訓練的時間變長,主動性提高。看來,口腔觸覺和內腔觸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也有能量了。

我在慢慢長大,等等我!

這樣情況持續到剛好一個月的時間,子崟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他開始大聲地無緣無故地哭泣,眼淚嘩嘩啦啦地流,一天當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哭,整整哭了3天。

他在訓練室裡面哭時,我在辦公室都能隱約聽到,我很開心,心想,他內腔有力了,哭聲變大了,表現出來給大家看呢。

我跟他媽媽說:“他小時候沒有能力哭,現在要把哭補回來。”他媽媽自言自語地感嘆道:“你說,他會哭多久呀?”我說:“這要看他生命的需求,他覺得夠了,就會停止。你現在做好長期的準備,保持心態平和,在愛與尊重的環境下,每天堅持足量的感統訓練,孩子才能快速度過。”

第4天,子崟又出現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他在玩自己的聲帶,不停地大聲地發出“嗯嗯”“啊啊”“嗚嗚”的聲音。我當下跟她媽媽說:“他哭了足足三天以後,發現自己可以哭得那麼大聲,自己的聲音可以那麼洪亮,就轉而開始玩自己的聲帶,也是玩到他不想玩才行。”

這次,子崟的“叫”比哭更離譜,他可以半夜不睡地在嚎叫,嚎得媽媽和奶奶睡不了覺。想睡又不能睡的感覺很痛苦,但是為了子崟的成長,媽媽和奶奶溫柔地陪伴著堅持著。連續幾天,奶奶狼吞虎嚥地吃完午飯就去補覺,而媽媽呢,繼續陪著,即使戴上了熊貓眼鏡,也依然溫柔地堅持著。

我在慢慢長大,等等我!

在如此安全溫暖的港灣中,子崟嚎叫了4天后,終於平靜下來了,聲線變得雄厚。在嚎叫的這一週裡,他單一的手部動作(不斷地搖手)減少了許多,可以說基本沒有了,這是感覺通路變多後,子崟能感知到自己身體的其他部位了,所以無需通過搖手來知道自己的存在。

我跟他媽媽說:“他開始知道自己的身體除了手之外還有其他部位可以使用,當他去玩身體其他部分時,比如聲音,他就不需要再去玩手了。”

子崟的“哭”和“嚎叫”剛好達一週之久。安靜下來後,他的手部動作,從單一變得多樣化,拍、捏、打……不過,他很調皮,一週後,又開始嚎叫,而且比之前更大聲,持續時間更長,又剛好嚎叫一週,隨即安靜下來。這時,他的疊字發音變得多樣,且更加清晰大聲,

可以自己盪鞦韆(以前都是要媽媽推),甚至會鬆開雙手,伸直雙腿,閉上眼睛享受飛起來的感覺,還會表達情緒和不滿。

我不得不感嘆生命的神奇——孩子即使過了成長的優勢期(6歲前),不能快速地成長,但是,只要我們不放棄、不拋棄,堅持給足生命成長的四大基本條件,當孩子準備好後,就一定會主動發芽、長葉、開花,而不需要我們去拔苗助長。

生長的泉眼一旦被打開,驚喜就會源源不斷地到來。媽媽不斷地向我們報喜:

子崟會聽指令了;

會有自己的主見了;

學會捏住吹好的氣球不讓他漏氣了;

會舉一反三了,當媽媽在手機上指著一張紅色的凳子說“凳子”時,子崟就跑去指著房間的一張黑色凳子要媽媽看……

可愛的子崟,你還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驚喜呢?

注:中心真實案例,為保護隱私,孩子姓名均用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