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風景路上迷失的風景(一)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縮水的時間

過去,做一件純棉衣服,第一次洗滌之後長短肥瘦都要陡地小了不少,老百姓管這種現象叫做“縮水”。

如今,會縮水的純棉衣服基本見不到了,可這兩個字的應用範圍卻越來越廣,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其引申意義也越來越耐人尋味。比如:買一隻白條小雞,往公平秤上一放分量不足,叫斤兩縮水;購一套預售樓房,實際空間比合同上籤的少了幾平方,叫面積縮水;選一套名牌傢俱,顏料和材料都大不如前,叫質量縮水……等等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

然而,時間也能縮水,恐怕很多人就聽所未聽聞所未聞了。

此次,我和妻子到雲南、廣西、北京一帶遊覽了兩個多月,真是眼界大開也長足了見識。其中,就包括知道了時間也會縮水。

第一次深切體會到時間縮水,是上瀘沽湖。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瀘沽湖是摩梭人的集聚地,也叫“東方女兒國”。不熄的塘火,浪漫的花樓,神奇的走婚習俗,獨特的家庭結構,我們早就想探個究竟了。何況,途中還要遊覽大理、麗江、香格里拉。充滿詩情畫意的蒼山雪、洱海月、上關花、下關風,也令我們魂牽夢繞神魂顛倒了許久。

於是,我和妻子商量,一定要選擇一條景點最多、時間最長的線路,儘量看個夠、玩個透。

公元2010年3月30日23點,我們按照旅行社的安排準時乘火車從昆明出發,忽忽悠悠到公元2010年4月7日清晨4點返回昆明,用旅行社的廣告詞說,就結束為時九天的夢幻之旅了。

要說夢幻還真夢幻,我從未感覺到九天時間竟然過得如此之快。

起先,我還以為是應了一位哲人的名言:愉快的時光總是顯得十分短暫。掰掰指頭仔細一算,就發現不是那麼回事了。名為“九日遊”,實際連來再去滿打滿算還不足175個小時,時間整整縮水了四十多個鐘頭。啟程那日23點到零點,一個小時就算一日;歸來那天零點到清晨4點,四個小時也算一天。我們大呼上當的同時,也不得不佩服旅行社,把數字的算盤打“到家”了,把文字的遊戲玩“成精”了。看旅程安排ABCD地一天不少,即使你發現受騙上當,有理也說不出,人家沒有按小時,而是以“天”為單位計算的!

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我和妻子認真地總結了一下經驗,一致認為此次上當,有可能是交通工具沒選擇對,火車可惡的發車時間,讓他們鑽了空子佔了便宜。

事實上,我們又低估了旅行社的智商。

上西雙版納,我們乘坐的是豪華大巴車。沒想到他們打的也是這個時間差——貪黑去、起早歸。名為五日遊,實則也不到四天。

倘若說,旅程縮水讓你有口難言的話;那麼,景點縮水就讓你欲哭無淚了。

近日,我在互聯網上讀到一篇文章。有位記者接到遊客舉報後,微服暗訪了一個旅行團。該團在漫漫十幾個小時的“上海一日遊”活動中,只走馬觀花地看了不到兩個小時的景點,其他時間都是左一個店右一個店地忙著引導遊客購物。最後,他通過調查得知,這是一個導遊沒證件、旅行社沒執照的非法組織組織的非法活動。

實際,正規旅行社組織的合法活動,在這方面也好不到哪裡去。

以前,在遊客中流傳著這樣一個順口溜:上車睡覺,下車撒尿,商點購物,景點拍照,稀裡糊塗回到家,一問啥也不知道。後來,有人對這個順口溜不滿意,便對第三句和第四句做了一下補充。即:商點沒完沒了購物,景點火燒火燎拍照。我覺得這一補充真如神來之筆,就把當今旅遊界的現狀和遊客的遭遇反映得無比真實了。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景點縮水,大致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解說縮水。多數導遊介紹名勝古蹟風土人情都惜墨如金甚至敷衍了事;而介紹起定點商店的商品來卻揮金如土甚至誇誇其談。兩者之間佔用時間比例的懸殊,令人瞠目結舌。知道的是導遊,不知道的還以為是某商品的代言人、推銷員呢。一方面是;遊覽縮水。小景點走馬觀花,多則十幾二十幾分鐘,少則三五、七八分鐘。不要說面對美景發發感慨舒舒豪情,碰上游客高峰想拍一張理想的照片都是一種奢望。大景點以車代步,車有電瓶車、電纜車,車費當然自理。應該半天游完的地方,就變成了仨倆小時,應該仨倆小時游完的地方,就變成了幾十分鐘。你如果想步行也可以,導遊有言在先,誤時不待後果自負。言外之意就是說,你要掂量掂量自己的兩條腿,倘若覺得追不上“電”的速度就乖乖地上車吧。否則,步行的就不僅僅是這一個景點了。而到了定點商店卻是另一幅景象,他們也給規定時間,但這個時間卻寬鬆得很,都是以小時計算的,有的一、兩個、有的兩、三個,假如你覺得不夠,還可以無限的延長。總之,只要你口袋裡有錢又不怕上當,幾萬幾十萬都不愁沒工夫花出去。

旅行社自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地發明了“時間縮水”。實際,旅客早已心知肚明:旅程縮水,無非是想節省幾夜宿費和幾頓飯費;景點縮水,無非是讓旅客騰出更多的時間去購物。

儘管這種縮水,目前還不能像斤兩縮水、面積縮水、質量縮水那樣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比法律制裁還可怕的是,他們已經或者正在失去遊客的心。我想,如今悄然興起的自駕遊、自助遊和房車的迅速走俏,與此絕對不能沒有一點關係。

雜亂的團費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一分錢一分貨”,是貨幣交易的普通規律,也是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而當今的旅遊市場,卻大膽地打破了這個規律。一樣的景點,一樣的時間,一樣的賓館,一樣的菜飯,一樣的交通工具,一樣的行走路線,甚至連導遊都是一樣的,報價卻五花八門千差萬別,少的相差好幾十,多的相差好幾百。既讓遊客無所適從久久舉棋不定,也給和諧的社會平添了不和諧的音符。

剛入住昆明出租屋的時候,圍著一大堆街頭巷尾散發的小廣告和從國旅、私旅諮詢來的信息,宛如面對同樣牌子卻標著不同價碼的商品,先是愕然,繼而茫然。緊接著,我和妻子就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

妻子主張報最貴的,理由是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

我主張報最便宜的,理由是物美價廉的事也常發生。

那一刻,雖然我們都在堅持自己的觀點,其實心裡也都沒有數。報貴的吧,怕挨宰;報賤的吧,怕受騙。

正在爭執不下猶豫不決的時候,同事的一個國際長途為我們解了圍。

我的這位同事,是幾年前嫁到昆明的。此次雲南之行,她幫了很多忙,替我們租房子、籤契約,準備工作做得十分精細。可是就在我們即將成行的時候,她申報了幾個月的尼泊爾之行也成行了。她很歉意地將接機、接風的任務委託給了愛人之後,仍覺得不放心,又千里迢迢地打來了電話。

在電話中,她讓我們先在市內轉一轉,瀏覽一下滇池、金殿、世博園、民族村……需參加旅行團的景區,一定要等她回來再報。最後還反覆強調,這裡的旅遊市場不是很規範,千萬要小心謹防上當。

看來,也只能這樣了。

同事回來後,立刻聯繫了一個女孩。這個女孩在一家大旅行社負責組團工作,她們之間曾打過一次交道。

同事跟她講,我們將在昆明逗留一、兩個月時間,要輻射性地遊遍雲南所有的景區。你們如果合作得愉快,以後他們就不報別的團了。

女孩聽後很興奮,立刻甩出來一個令我們不敢相信的價格。比那些最低的報價,每個人還低了近二百元。但是有個前提,必須守口如瓶。籤合同的時候還千叮嚀萬囑咐的,就差列為一款讓我們畫押了。

儘管正大光明的旅遊被她弄得像搞特務活動似的,心理難免有幾絲不解、幾分不快,我們還是信誓旦旦地答應了。

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旅遊市場,原來也和自由市場一樣,是講究薄利多銷,可以討價還價的。

有了第一次合作的愉快,第二次報團到西雙版納我也沒通過同事,就直接和她取得了聯繫。自認為,這也是對同事承諾的一個交代。

沒想到,第二次卻讓我們大失所望,她以恰逢潑水節遊客過多為由幾次拔高漲價。結果,我們不幸成了那個團裡唯一的天價遊客。

事後,我們算了一筆賬,這兩次團費平均下來,價格一點沒便宜不說,反倒多支付了近百元。

同事歡送我們的時候,在酒桌上我無意間把這件事和她說了。同事拍著大腿埋怨我,第二次你幹嘛還要找她呢?

我說,你不是許諾過嗎,總不能讓你失信呀!

她說,你這個人也太實在了。那是我給她下的誘餌。否則,她能給你那麼便宜的價嗎?誰料想,你倒被人家的鉤給釣了。

我忙為自己打圓場,買的沒有賣的精嘛,正常正常!

雖然嘴上如是說,心裡卻酸溜溜地不是滋味。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團費的隨心所欲,既使遊客對旅行社失去了最起碼的信任,也給旅遊業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據我和多個旅友聊天之後得知,不管是貴了還是賤了,組團者一概諱莫如深地讓你保守機密。可是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同吃同住了幾日,有的都產生了很厚的感情,就是閒聊天侃大山,不小心也聊出去侃出去了。何況,凡是人都有虛榮心和自尊心。佔便宜的,要炫耀;吃了虧的,要宣洩。其實,有時也不完全是錢的問題,人需要的是公平、是合理。

在我的旅程中,至少有三四次因此導致的遊客騷亂事件。有的出言不遜,有的嚷嚷投訴,更有甚者有氣無處撒,就在景區亂丟垃圾或亂寫亂畫。

儘管我一直保持著一個有點文化人的儒雅,心裡也捉摸不透,這千差萬別的團費他們到底是根據什麼制定的呢?

直至到了桂林,才找到了答案。

在桂林,我們居住在一個朋友的家裡。朋友幾年前在城郊結合部買了一套房子,裝修後始終沒入住,聽說我們要到那裡去,就讓鄰居把鑰匙交給了我們。

距離朋友家不遠,就是一家小旅行社。因為報的價格要比市裡便宜許多,所以我們遊所有的桂林山水,幾乎都是通過她們組的團。一來二去,和女老闆就熟悉了。

一次閒聊,我問她,旅遊的團費,上面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嗎?

她說,有啊,但根據淡季旺季和客源的多少,可以上下浮動。

我說,同樣的季節同樣的客源,你這裡為什麼要比市裡低得多呢?

她說,這裡是城鄉結合部,居住的人大多都是本地農民,旅遊的少,你要是住在城裡的賓館,這個價就下不來了,而且賓館的檔次越高,團費也就會越貴。

我說,這不是看人下菜碟嗎?也太沒有章法了!

她就笑。

我說,你們這樣做,遊客沒有意見嗎?

她說,我們都囑咐遊客不能亂講話,尤其對一個團的遊客更不能透露。

原來在團費方面讓遊客裝聾作啞,已經成了旅遊業的潛規則了。

我說,人多嘴雜,能瞞得住嗎?

這次她沒笑。

我卻笑了。

真是不敢相信,中國龐大的旅遊業,有一些(至少是有一些)竟靠“欲擒故縱”、“瞞天過海”之類的小聰明、小把戲、小伎倆,甚至是小陰謀維繫著、支撐著。

一個社會只有公平,才能和諧有序地向前發展,一個行業又怎能例外呢?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跟團遊裡的“潛規則”


作者簡介:李長春,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退休後定居威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