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雍正王朝中孙嘉诚到底是什么人?为什么冒死也要弹劾年羹尧?

八零后勇往直前


个人觉得孙嘉诚就是一个工具!雍正利用孙嘉诚的忠君,让他去西北推行新政,一方面钳制和监视年羹尧,另一方面是想借年羹尧的手除捏孙嘉诚,为雍正除掉年羹尧找到借口。

汉人大臣善于内斗的传统,自古君主善于从中掌握达到政治平衡。满清统治者非常了解汉人大臣的这一秉性,他们心里对这些汉人大臣极度鄙视,但御臣之术却轻车熟路,炉火纯青。

年羹尧平定西北功勋着著,却开始骄横跋扈不可一世。年羹尧入京百官郊外跪迎,年羹尧心安理德,令百官议论纷纷,朝野哗然。而年手下将佐只尊将领,不听皇命令雍正大为恼怒。只是年羹尧刚立下战功还不是惩治时候,否则会被天下人说滥杀功臣。

这时孙嘉诚率先弹劾年羹尧。说年羹尧是天下最大的奸臣。百官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孙嘉诚全说了。雍正帝心里对孙嘉诚十分赞赏,但却最终将他派到政敌年羹尧手下去推进士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新政。其目的无非是想在年羹尧身边安放一把利器,让年羹尧坐立不安。通过推行新政,削弱和分化年羹尧在西北的势力,

果然,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的年羹尧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了孙嘉诚令朝野震惊。雍正帝也找到了处置年羹尧的借口,从而除掉了这一心腹大患。

当然,孙嘉诚只是《雍正王朝》里一个虚构的人物。真实的历史上的孙嘉诚即是“孙嘉淦”山西人,有哥三个在朝廷为官,孙嘉淦是康熙朝进士,历经雍正、乾隆三朝并在乾隆朝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孙嘉淦升任吏部尚书一职,乾隆三年孙嘉淦调任直隶总督,六年湖广总督,后进京入值上书房。乾隆十八年享年七十一岁的孙嘉淦去世。





锋枫2016


既然题主问的是雍正王朝中那个虚构的孙嘉诚,而不是真实历史中的孙嘉淦。那么我这里就单以孙嘉诚来说,而不考虑有关于孙嘉淦的任何事迹。记得当年我看《雍正王朝》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孙嘉诚这一个人,就是这么一个忠君爱国,无任何私心的人为什么雍正就一定要送他去年羹尧那个必死的地方呢?难道雍正就不知道以孙嘉诚的性格,他去年羹尧那里几乎就是等同于送死吗?而孙嘉城难道就不知道雍正这是拿他来当诱饵吗,他为什么还要去呢?即使去呢?为什么还要如此的大义凛然呢?难道就不知道苟且偷生吗?说实话,那个时候我真的不理解,我不理解雍正为什么要那么狠,我不理解孙嘉臣为什么会那么傻。

直到现在我或许慢慢明白了,雍正其实知道孙嘉城的忠,但是也恰恰因为孙嘉城的忠,再加上孙嘉城作为清流党领袖的身份,才让雍正决定让孙嘉城去年羹尧那里试行“火耗归公”,他知道年羹尧不会让“火耗归公”在自己的地盘推广,他也知道孙嘉城一定会至死不渝的为他推广这项政策,所以年羹尧一定要杀了孙嘉城,但是这却恰恰是雍正想看的,孙嘉城一死那么清流党的官员们就一定会弹劾年羹尧,而天下的百姓也会一致的反对年羹尧,因为孙嘉城的忠与廉是天下皆知的事情,也只有这样雍正才能杀掉年羹尧,也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落了个滥杀功臣的坏名声。所以在雍正的眼里虽知道孙嘉城的忠,但是与自己的王朝的稳定相比,孙嘉城却又算不得什么,而这也完美的窥视了什么才是“最是无情帝王家”。

那么此时的孙嘉城难道就不知道雍正的用意吗?我想他知道,但是他却还是去了,为什么?我想正如他当年与张廷玉所说的“衡臣大人,我笑您小瞧了我,就我这么一个小小的京官,苦巴巴的熬资格,到老不济也能混个三品顶戴,我孙某若想吃这份安生衣食,又何必和阿灵阿大司徒翻脸,几乎身陷不测之地?张大人,你知道,皇上准了我的条陈,得益的是亿兆生民,受损的是墨吏脏官,就为这一条,孙某死且不惧,还怕这么一点小小处分?”是的孙嘉城知道去年羹尧那里自己必死无疑,但是如果能让雍正杀掉年羹尧,这无疑得益的是亿兆生民,受损的是墨吏脏官。

想想看,就是因为年羹尧在西北按兵不动,就是因为年羹尧在西北搞了什么年选,大肆提拔那些只知道贪赃受贿、鱼肉百姓的污吏。百姓才会生活的如此苦难,因为年羹尧国库早已空空如也,那么国库没有钱了怎么办?只能向百姓再征税,百姓哪有那么多的钱的啊!最后被逼的连自己的口粮都被那些当官的拿走了,你说让百姓怎么活?所以孙嘉城明知必死,他依然慷慨赴义,只要年羹尧死西北的战事就能快速平定,只要年羹尧死,那些贪官污吏就彻底的失去了靠山,这样百姓的日子就能慢慢的好起来了,也正是因为此孙嘉城去了。

“为民而生,为民而死”我想这是对孙嘉城最好的诠释,他这一生是那么的刚正不阿,是那么的廉洁奉公,又是那么的忠君爱国。不管朝廷如何亏待于他,曾经的朝廷因孙嘉城长相丑陋就硬生生的将他从一甲探花降为二甲,这对于那些为科举考试奋斗一生的学子们无疑是最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孙嘉城却好似不是什么。也许在他的心里,他考科举不是为了自己,也不是为了当大官,也只是为了能够为天下的黎民百姓说句话,做些事情,所以即使被降为二甲他也依然在兢兢业业的做着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事情,他也依然忠诚的对待着皇帝和朝廷,他也依然在做着自己那廉洁奉公的清官。

可以说为了黎民百姓,孙嘉城可以毫不在乎自己的性命,只求为民办事。他可以以小小户部主事的身份,就敢为铸钱之事与自己的主官打架,甚至敢公然的顶撞总理王大臣,为的是什么?是普通下的百姓,钱币的偷工减料只会让贪官得利,受损的只会是百姓,所以他哪怕知道皇帝不一定会听他这么一个小小的主事的话,但他只求问心无愧,只求为天下的百姓争取那么一丝丝的机会,所以他去了,最终他用自己的性命为百姓争到了那一丝的机会。而到后面当百官都不敢去触怒此时如日中天的年羹尧年大将军的时候,只有孙嘉城站出来了,他又再一次用自己的性命去弹劾年羹尧,说出了那些王公贵族都不敢说的话,那就是年羹尧是大奸臣啊!为什么?为什么他明知道此时的年羹尧的权势足以让他死,他为什么还要去说真话呢?无他,因为他知道此时的朝廷国库早已被年羹尧弄的空空如也,如果再继续下去大清不知道会走到何处,百姓不知道又会遭受什么样的苦难,所以他再一次站出来了,最终他也用自己的诚心跪在烈日的太阳下长达数小时,感动了上天,上天降了一场大雨证明了孙嘉城说年羹尧是奸臣。



最终孙嘉城还是死了,他死在他忠心了一辈子的雍正手上,他是死在了自己呵护了一辈子的百姓手上。但是孙嘉城死的是那么的心甘情愿,他知道他的死最终能够拯救天下的亿兆生民们,也能让那些墨吏脏官纷纷下台,所以他明知必死却还是去了,所以他明知雍正是想让他死他也还是去了。或许他在意的根本就不是朝廷的安稳与否,他在意的只是他心中的那份正义,他在意的只是他心中的那个“民”字,这或许就是孙嘉城吧。


澳古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中有个人物的死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个人就是孙嘉诚,也正是由于他的死,点燃了年羹尧灭亡的导火索。

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冒死都要弹劾年羹尧,又为何被年羹尧所杀呢?

一、

谁是孙嘉诚?

孙嘉诚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原型是孙嘉淦,他是康熙帝五十二年进士,历经三朝而不倒,官至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这个人跟剧中的人物性格一致,就是以直谏著称,在《清实录》中雍正帝称他为直谏第一人:

“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

在剧中,孙嘉诚变成康熙六十年一甲的第三名,与状元、榜眼合成三鼎甲!

由此可见孙嘉诚的学问绝不是盖的,从后来他参年羹尧列的那些罪状来看,思路相当敏捷,语言着实犀利,措辞十分得当,是一个文化水平极高又极其聪明之人。

孙嘉诚在剧中有著名的三大谏:

第一谏,谏新朝铸钱不合理,作为一个小小六品户部主事的孙嘉诚,就因为此事跟户部尚书阿灵阿当着众臣之面打起来了,最后闹到雍正帝面前评理,最后虽然雍正帝当面斥责了他,但随后就派张廷玉升孙嘉诚为三品官。

第二谏,谏张廷璐科场舞弊,当然这个案子并不是孙嘉诚一个人死谏的,这个案子的关键在于张廷玉这里。孙嘉诚深夜拜访张廷玉,替他写好了谏折,不卑不亢,肝胆相照,可以说此举是他挽救了张廷玉的性命!

第三谏,谏年羹尧是个奸臣,说正是由于年羹尧的飞扬跋扈,目无王法,才导致京师大旱。结果惹得雍正帝心中不满,派他去求雨,没想到孙嘉诚竟然求下来了雨,后来在雍正帝的撮合下,年羹尧跟孙嘉诚暂时化解了矛盾。

二、

他为什么这么喜欢直谏?

首先,就像刚才提到的,他是饱读诗书且科举考试第三名,一般书读到这种程度的人,都比较认死理,当然刘墨林这个特例我们后面会分析到。正是因为孙嘉诚学业扎实,对大清律了如指掌,所以才能在几个关键时刻跳出来指出问题,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是做不到有理有据的直谏的。

其次,他的相貌决定了他的人生,在剧中可是把他刻画成了巨丑的一个人,一般这种外貌上比较奇怪的人,都是大才。要想刷存在感,靠正常的途径是刷不出来了,想一下网红界的大姐大凤姐。所以,孙嘉诚最引以为傲的除了自己的才学以外,就是敢于直谏的性格了,对看不过去的事情就要说出来!

当然,最重要的是孙嘉诚所作所为完全是为国为民,不管是指出铸钱的弊端,还是挽救了张廷玉,甚至是弹劾年羹尧,每一步都是为国为民,尤其是对雍正帝绝对忠诚,这才是他敢直谏的底气。

大家想象一下,一个堂堂的大清国探花,竟然委屈的在户部当小小的主事。而雍正朝的探花刘墨林,一出来就是朝廷要职,后来雍正帝还跟他一起喝酒,直接任命内阁学士、军机章京上行走,只不过被刘墨林拒绝了,他死后,雍正帝可是加封苏舜卿一品诰命夫人。

而孙嘉诚就没有这么好运了,但是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怨天尤人,一直忠于雍正帝。直谏铸钱弊端,被雍正帝当庭斥责,郁郁寡欢的孙嘉诚打算去自尽的,被李绂救下,后来又被张廷玉夜访,马上恢复斗志。弹劾年羹尧,被雍正帝派去晒太阳,幸亏他的身板还硬朗,不然小命就交代在那里了。

可是即使雍正帝这样对他,他仍然不忘初心,即使跟年羹尧和好了,年羹尧劝他改改脾气,结果他一句话就怼过来了:

“军令,孙某是不会犯的。脾气也是不会改的!”

三、

雍正帝为什么反感孙嘉诚参年羹尧?

年羹尧确实该参,主要理由孙嘉诚也说出来了:

虽然有功,可是那是雍正帝运筹帷幄,百官和天下百姓的支持才打胜的仗;年羹尧虽然为了打仗需要,斩了违反军令和耽误军粮的官员,但是他草菅人命的行为本身就是错误,尤其罢免一省巡抚,这是年羹尧具备的权力吗?

进京后百官竟然跪迎,他却视而不见;在大殿上雍正帝让军士卸甲,结果无人敢动,年羹尧竟然说出他们不知有皇帝的话来;最后任免官员,年羹尧更是上了一个名单,这把皇帝放到哪里?

首先,但是他说的这些问题,虽然是问题,但是没有相应的罪名,年羹尧这些行为并没有触犯到律法的底线,都是一些主观上的判断,不能为凭据。

其次,雍正帝即位以后一共办了几件大事,先是追缴户部欠款,结果弄出来个诺敏案,让雍正帝大失脸面;其次科举舞弊案,雍正帝寄托了太多希望在里面的,结果最终杀了主考张廷璐;第三就是铸钱一事,雍正帝可是大加赞赏的,结果孙嘉诚一过来就巴拉巴拉说了一通,显得自己很牛逼,这让雍正帝脸面往哪放?岂不是显得雍正帝很无知?

这也是为什么雍正帝后来跟老十三胤祥下棋的时候,问他是不是看不起朕?

唯独西北战事,年羹尧打赢了,这也正是给主子雍正帝长脸的时候,可以说雍正帝指望年羹尧回京巩固自己的皇位的,结果孙嘉诚不分青红皂白,也不分场合,就蹦出来大加评判,难道雍正帝是傻子,看不出来年羹尧飞扬跋扈?用得着你孙嘉诚指出来吗?

后来雍正帝气的扔笔给他,让他写年羹尧罪状,这二货拿起来就问纸在哪,还是张廷玉提醒他,御笔是你能用的吗?

尤其是最后在雍正帝的撮合下跟年羹尧和好了,雍正帝还指望着他们两个推行新政呢,结果孙嘉诚一副欠揍的样子:

“脾气也是不会改的!”

四、

孙嘉诚为什么会被杀害?

可以肯定的是雍正帝面对年羹尧也是非常不爽,不然的话他也不会回宫后不停地让年秋月“卸甲”了。

只是,雍正帝还没有足够的理由杀年羹尧,而面对顽固不化的孙嘉诚来说,正好是一枚非常棒的棋子,孙嘉诚是忠臣,这句话一点都不假,如果他被年羹尧杀害了,那么不是趁机把年羹尧也拿下吗?

所以,雍正帝明知道孙嘉诚跟年羹尧不合,但仍然把他派往了西北!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吗?

其实并不是!

雍正帝真正要把孙嘉诚派往西北的原因是为了破坏他的同盟!

我们看他在太阳底下暴晒的时候,都是哪些人陪着他?

都是一群清流,这里面就有后来被砍头的李绂好友谢济世和陆生楠,还有就是刘墨林。

实际上孙嘉诚此时就是清流的领袖,也是大哥,正是在他死后,李绂才真正成为清流党的老大哥!

如果雍正帝再让他参赢了,那么还有谁能阻拦他们这一批人,他们得理不饶人,即使没理,也能给整出理来。比如参年羹尧,竟然把京师大旱的理由也用上,清流一党,特别善于利用天象发挥,这也是历朝历代清流参人的惯用伎俩,关键这玩意是玄学,好坏全凭一张嘴,雍正帝哪里顶得住?

孙嘉诚好歹还有点是非观念,后面的李袚还有谢济世和陆生楠就完全没有是非观念了,完全只考虑个人利益!逮到谁就参谁,刘墨林就是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他们连刘墨林也不放过,说他望风梯荣、取媚皇上,要一块参他!

而这股歪风,就是从孙嘉诚开始的,显然,雍正帝也看出了这一点。

所以,后来的孙嘉诚之死、李绂之被罢官、谢济世和陆生楠被砍头,都代表着清流一派被雍正帝在逐步打压。

所以,孙嘉诚的死,错就错在一件事上,他不该发动大家一起参年羹尧,如果仅仅是他一个人参,反而更让雍正帝信赖!

而他弹劾年羹尧,也正是他的性格使然,这是骨子里的,改不了的!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简单点说,孙嘉诚是个铮臣。历朝历代,都有铮臣,比如唐朝的魏征,明朝的海瑞。

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是认死理,二是不怕死。

他们认为对的,就会坚决维护;他们认为错的,就会坚决反对。只管对错,不看利益,不怕得罪人,不计较一切后果。

孙嘉诚就是典型的这种人。所以,雍正说他是御史的材料,确实有识人之明。

孙嘉诚在弹劾年羹尧之前,还顶撞过八王胤禩,而且是在雍正和几位上书房大臣面前当众顶撞,根本不给胤禩留一点颜面。

雍正当面斥责了他,但是心里对他很是欣赏——中国人最喜欢搞这套,比如宋江总是斥责李逵,其实和他的关系最铁。

这件事之后,孙嘉诚就从户部调到了都察院,做了监察御史。

像孙嘉诚这类人,本身很难做大事,但可以被做大事的人所用,成为一枚勇往直前的棋子。雍正重用他,就是看到了他身上的这一点特质。

年羹尧从西北得胜归来后,在欢迎仪式上过分嚣张,面对众臣跪迎不下马,面对皇帝亲迎不下跪,很有僭越之嫌,失了人臣之礼。所有大臣都很气愤,但只有孙嘉诚当场扬言:我要参他。

说到做到,孙嘉诚真的参了年羹尧。虽然雍正从大局考虑,袒护了年羹尧,但孙嘉诚在雍正心中的形象更加光辉了。

此后,雍正把孙嘉诚派到了西北,本想利用他的刚正不阿,在年羹尧的地盘上杀出一条血路。可惜,他被狂妄的年羹尧给杀了。

如果孙嘉诚不死,未来前程无量,他必将是李卫、田文镜这样的封疆大吏。


趣谈国史


电视剧里面的户部主事孙嘉诚,是编剧虚构的一个角色。在原著小说中,这个角色的名字叫孙嘉淦。而原著中的孙嘉淦,在历史上确有其人,他是康熙五十二年的进士,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拜都察院左都御史、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以敢言直谏而出名。雍正皇帝就曾经评价过他,说他是自己登基以来,第一个敢于向自己直言进谏的人。

朕自从继位以来,敢于直言进谏者,只有孙嘉淦一人。——《清实录》

电视剧中由于对原著中的人物关系做了一定的修改,便删除了孙嘉淦这个历史真实人物,改成了孙嘉诚这个虚构角色。



电视剧里面的孙嘉诚,他是康熙六十年的一甲第三名,探花郎出身。他第一次出场,是因为新君登基铸造新钱币的事情,跟廉亲王允禩当面对质。雍正皇帝当时虽然骂他了一顿,但其实内心里面还是很喜欢他的。在后来的故事情节中,孙嘉诚也发挥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对于他这个人,我总结了六点。其中优点有五个方面,缺点有一个方面。

先说说他的五个优点——

第一、学问扎实,逻辑清晰!他是科举一甲第三名,探花郎出身。虽说不是状元,但是他的学问一点毛病都没有。从他后来弹劾年羹尧就可以看出,他在骂人的时候,条理清晰,分析全面,是个逻辑性很强的人。

比如雍正质问他,凭什么弹劾年羹尧?孙嘉诚理直气壮的回答道:西北打胜仗,是因为皇上运筹得当,将士用命,各级官员鼎力支援。不是年羹尧一个人的功劳,他凭什么独揽所有的奖赏?一句话,点醒了雍正!

另外在电视剧中一共有两个探花郎,一个是孙嘉诚,另一个是刘墨林。都是电视剧里面一顶一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实干,不迂腐。电视剧里面的孙嘉诚是清流党的领袖,但是他跟清流党中的其它人不一样。别的清流都是纸上谈兵,往往都是重名利、轻实干。孙嘉诚也看重名声,但他更注重实干。从他在御前公然敢跟廉亲王允禩争辩新钱铸造就可以看出,他更关心国家的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

因为古时候有一条硬规矩,叫:父死,子不改道三年。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在三年里是不能更改父亲定下来的事情。关于铸钱的铜铅比例,康熙的时候就是这么定的,雍正刚继位不能随便改。孙嘉诚不管这些啥子道理,他就是认定了这么干不对,所以一定要管。

第三、做事得体,以理服人。电视剧中有两个人,时时刻刻都占着一个理字,一个是雍正本人,另一个就是孙嘉诚。他们两个人办事,每次都能用道理击倒对手。张廷璐舞弊案时,他既坚持了原则,又充分尊重了张廷玉。甚至可以说,张廷玉的前途就是被他挽救的。

当时所有人都看着张廷玉,言官甚至早就准备好了,如果张廷玉敢偏袒张廷璐,他们就弹劾张廷玉。搞不好张廷玉的前途都会毁了。其实张廷玉选择沉默,孙嘉诚没有必要掺和,他大可以旁观。但是他管了,说明他是一个有原则的人。该弹劾就弹劾,该挽救就挽救。


第四、身心健康、性格顽强坚韧。电视剧里支持雍正改革的人,基本上都是病秧子。就算不是病秧子,陪着雍正那么狠干,没病也会累趴了。但是!孙嘉诚的身体非常好,而且干劲也强。弹劾年羹尧的时候,雍正罚他到大太阳下面晒了几个时辰他都没晕倒。这身板儿,杠杠的啊!如果他不死,起码也是督抚级别。就跟历史上的孙嘉淦一样,能帮助雍正分担很多工作。

第五、对雍正的忠诚。纵观孙嘉诚干的每一件事,除了为国为民外,对雍正的忠诚也是他的动力之一。他的忠诚度,可以说是仅次于李卫的存在,比田文镜还要高。因为田文镜是因为得到了雍正的赏识才会那么卖力的干活,雍正可是什么好处都没有给过孙嘉诚。但是不管雍正怎么磨砺他,他的初衷始终没有变。



说了很多孙嘉诚的优点,再说一个关于他的缺点。这个缺点非常不讨雍正的喜欢,甚至可以说是给雍正后来的新政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这个缺点就是——结党!

孙嘉诚他的作风正派,又是探花出身,办事还认死理。因此,他的身边肯定会跟着一群跟他有相同政治抱负的人。这一类人,在历史上通常被称为清流党。关于清流党,要分两方面来看。如果他们有一个好的领袖引导,那么通常清流党的形象还算是比较正面的;但是如果由一两个老鼠屎引导,多半就要坏大事。

就比如孙嘉诚带出来的清流党来说,他们在早期弹劾年羹尧、弹劾诺敏,都是比较正面的形象。但是孙嘉诚被年羹尧干掉后,领导人变成了谢济世和陆生楠,这群人就算是彻底一条道走到黑了。完全就没有是非观念,就像是一群蝗虫,谁跟他们政见不合就往死里咬。刘墨林当年也是跟他们一起混,后来改投宝亲王门下了,就因为替田文镜说了几句公道话,立马被群体而攻之,搞的里外不是人。



孙嘉诚时期弹劾人,往往都是以理服人;谢济世和陆生楠时期弹劾人,往往都是靠人数欺负人,用唾沫星子淹死人。但是号召大家一起弹劾,这是孙嘉诚带起来的风气。因此可以说,雍正后期跟清流党的翻脸,孙嘉诚是要负有责任的!



说清楚了孙嘉诚这个人的特点,再来解释他为什么要弹劾年羹尧,也就顺理成章了。

首先,年羹尧本来就应该被弹劾。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用孙嘉诚的话说:西北打胜仗是大家伙的功劳,凭什么就只有年羹尧一个有功?他又凭什么不把满朝的文武百官放在眼里?还不把雍正放在眼里。这简直就是大逆不道嘛!不参他,没有天理。

其次,这是他的职责。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是御史嘛。御史就是干这事的,谁有错都要弹劾。而且年羹尧本来就是嚣张跋扈,目无君父。孙嘉诚弹劾他,完全没有问题。


第三,性格使然。

他就是这种性格,对非常之事不能忍。如果换作是别人,可能还要掂量掂量。毕竟年羹尧刚刚大胜回朝,这个时候弹劾他,雍正到底该不该管?如果不管,就是皇帝对御史不尊重。如果管了,别人又会闲言碎语,说雍正搞鸟尽弓藏,小心眼。总之就是一个结果,雍正里外不是人。所以雍正才会大怒,好你个孙嘉诚,你这不是给我挖坑吗?然后就下令把他给抓起来了。



当然了,雍正还是很欣赏他的,也不是真的要治他的罪。毕竟马屁精常见,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难得。

如果说孙嘉诚不死,他在后来的新政中肯定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孙嘉诚是主张进行改革的一类人。像他这种人,在清流中是非常少见的。而像他的小弟,比如谢济世和陆生楠这种清流,都是扯犊子的玩意。平时特别能装逼,真到了要动他们蛋糕的时候,翻脸比翻书还快。像这种没格调的事,孙嘉诚是干不出来的!


Mer86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孙嘉诚是一枚耿介忠直的铮臣。第一次出场就因为新钱铸造,顶撞了主管户部的总理王大臣。他自己喝多了回家等死,却等来了张廷玉代表雍正对他的褒奖和重用(实补三品的都察院监察御史)的消息。

然后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心为公,忠贞为民。在”张廷璐科举舞弊案”时,极力鼓励张廷玉参他弟弟,他这样做,一来为公,二来为保同样清廉为公的张廷玉。


当年羹尧气焰越来越嚣张的时候,“跪迎”、“卸甲”、“年选”等等,与雍正皇权发生冲突的时候,雍正一忍再忍,不允许言官参年羹尧。而最终这层窗户纸由孙嘉诚捅破,在满朝都对年羹尧的嚣张习以为常的时候。孙嘉诚站出来参了年羹尧。

而雍正则让孙嘉诚跪在殿外,电视剧用了个“诚感动天”的玄幻桥段。烈日炎炎,孙嘉诚几乎被晒晕,但老天终于被孙嘉诚感动了,先是有风,然后乌云闪电,最终瓢泼大雨。”这变天”其实在文学创作中,暗示了民心的变化。那一刻其实也暗示了年羹尧最终要走向覆灭。所有敢怒不敢言的人 ,内心都开始松动了。以铮臣+天意的形式来证明此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然而雍正念及其功,仍然给予年羹尧机会。雍正曾提三件事,皆被年羹尧一一否掉,其中便有将孙嘉诚调任甘肃, 协助开展火耗归公。

然而年羹尧此刻仍然没读懂雍正得用意,结果仍然屎糊了心,继续我行我素,这就和孙嘉诚起来冲突,然而年大将军根本不在乎杀掉一个小小的御史言官。结果,这次年羹尧彻底丧失了最后自救的机会。因为孙嘉诚虽然是一个小小的御史,却是百官的楷模,清流的领袖。 孙嘉诚死了,朝堂震怒。于是百官联名上书,雍正不杀年羹尧也没办法了。


孙嘉诚在电视剧里忠诚感人。而实际人物原型,孙嘉淦不但是一个敢言直谏的忠臣、清官,而且还是一个政绩斐然的能吏 ,并且历经康雍乾三朝,皆得重用。孙嘉淦进士出身,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小官,后受重用,历任国子监司业、顺天府尹、工部侍郎、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隶总督、宗人府府丞、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而且孙嘉淦也并非死于年羹尧之手,年羹尧和雍正都死了,他也没死,不但没死,还一直做着大官,直到乾隆十八年,孙嘉淦活了七十多岁才死,死后谥号文定。


炒米视角


文|小灿哥说历史

孙嘉诚弹劾年羹尧,主要是年羹尧飞扬跋扈

1.年羹尧从西北凯旋归来,面对百官的迎接,竟然坐在马上视而不见,飞扬跋扈到这种程度。

2.雍正命令年羹尧部下的卸甲,他们没有听,年羹尧竟然说出“士兵只知军令,不知有皇上”的不臣之话。

3.最关键的是年羹尧结党营私,在西北作威作福,连睡觉也要“翻牌子”,他奢靡的生活是国家财政支撑的,而当时国库并没有多少钱财。

孙嘉诚是一个谏臣,他弹劾年羹尧结党营私、生活奢侈,说年羹尧是奸臣,所以天下干旱,雍正当时还不想除掉年羹尧,就说,既然你是忠臣,那你去求雨吧。

烈日当头,孙嘉诚跪了几个钟头,眼看就要晕倒,却突然变天,落下大雨。

一个忠臣的行为感动了上天。

但是后来孙嘉诚被雍正派往西北,最终还是被年羹尧给杀了。

孙嘉诚到底是什么人呢?

其实,电视剧中的孙嘉诚只不过是雍正和年羹尧斗争的一颗棋子,做出了无谓的牺牲。

但是历史上确实有孙嘉诚的原型。

此人叫孙嘉淦,因为敢直言进谏而出名,历经康雍乾三朝,都受到重用。

早在雍正刚刚登基,正欲巩固地位,孙嘉诚就给皇帝提了三条意见,一是善待皇帝的兄弟,二是停止征收捐纳,就是不能用钱去捐官,三是停止西北用兵。

当时雍正正想借西北胜利来立威,却让他西北停止用兵,面对八爷党的势力,正想打击他们,却要亲骨肉,这不是摸老虎屁股,跟皇帝对着干吗?

幸亏雍正是一个比较明事理,他知道孙嘉淦的出发点是好的,正好他的老师为他求情,说“嘉淦诚狂,然臣服其胆。”

没想到雍正半开玩笑的笑着说,“朕也服其胆“,赦免了孙嘉淦的罪过。

孙嘉淦不仅能够直言进谏,也是一位有能力的人,办理案件,修河筑堤,事事做的漂亮,最后做到了工部和刑部两部的尚书。



小灿哥说历史


孙嘉诚这个人物设计的好,关键是给年羹尧的死起到了理由、爆发点。他以满清历史上的“孙嘉淦”的身份替代出现,代表着以清流、御史、谏言派支持雍正帝,给杀年羹尧加力

在《雍正王朝》这部剧中,孙嘉诚不过是五品监察院御史,第一次出现因为雍正制钱让雍正帝认识了这位相貌丑陋的孙嘉诚,但是由于他的直言与大公无私,雍正没有怪罪他,反而派张廷玉暗中嘉奖。

铮铮铁骨,第一位公开弹劾年羹尧的人让老天眷顾!

年羹尧是奸臣,语出惊人,朝廷上下王公大臣不敢说的话让孙嘉诚说了!原因是年羹尧君前失礼、百官跪迎、专横跋扈、恃宠而骄。

孙嘉诚对年羹尧的弹劾在朝廷引起轩然大波,洋洋得意的年羹尧没想到竟然还有这等不怕死的人。

虽然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已经引起雍正帝的反感,但对刚刚立下战功的年羹尧还没有到了要整治他的地步,孙嘉诚的不屈不挠弹劾使雍正帝把在一场巧合的大雨中救回来的孙嘉诚找到了掣肘年羹尧的一把利剑,那就是把孙嘉诚派去甘肃做巡抚以监视年羹尧并推行新政。


若倚功造过,必致反恩为仇

这就是雍正帝点拨年羹尧的十一个字,意思是;不要以你的功劳作过分的事情,如果是这样,必然会导致君臣之间的恩情反而变成仇恨。

雍正帝对年羹尧说的这句话在明白不过了,那知道利欲熏心,疯迷了的年羹尧还是没有醒悟。

私自杀掉三品巡抚,雍正帝的眼线孙嘉诚这就是年羹尧捅破天了!


就这样孙嘉诚死在了年羹尧的手里,只有孙嘉诚的死,坚定了雍正帝对年羹尧采取措施的决心。

那么孙嘉诚的到底是什么人?前文交代了,孙嘉诚是凭着正直无私取得雍正帝信任的,忠诚的钉子户。

真实的历史上的孙嘉诚即是“孙嘉淦”山西人,有哥三个在朝廷为官,孙嘉淦是康熙朝进士,历经雍正、乾隆三朝并在乾隆朝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历史上的孙嘉淦就是一位突出的能员干吏,在雍正朝由于提出上疏“亲近兄弟、停止纳捐、罢西兵”惹起雍正帝大怒,差点杀了孙嘉淦。


大学士朱轼的一句话不但救了孙嘉淦,还得到了雍正帝的赏识,朱轼是这样说的:“孙嘉淦虽然狂妄,但我很佩服他的胆量。”接着雍正帝大笑说道;“朕亦佩服他的胆量。”

真实的孙嘉淦在雍正朝最后任督察院左都御史兼着吏部侍郎。

到了乾隆朝,孙嘉淦升任吏部尚书一职,乾隆三年孙嘉淦调任直隶总督,六年湖广总督,后进京入值上书房。乾隆十八年享年七十一岁的孙嘉淦去世。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及网络)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互动、评论、留言!


日尧居


有一种人,天生就是二愣子、硬骨头,原则性非常强,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这种人,不怕得罪人,一心只想做好自己的事业,《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就是如此。

孙嘉诚是康熙六十年的进士,因长相有碍观瞻,被分配到户部任六品主事,是清流党的后起之秀。雍正刚刚登基,需要铸造新钱,彰显新朝气象。孙嘉诚站在国家立场考虑,提出了要按铜四铅六的比例铸造。阿灵阿为了官员中饱私囊,提出了铜六铅四的方案。双方争执不下,闹到了皇帝那儿。


当着雍正的面,孙嘉诚据理力争,甚至不惜顶撞总理王大臣,捅出了铜铅比例之间的“猫腻”。面对这样耿直的员工,雍正为了大臣颜面,嘴上对他不满意,心里却特别欣赏。雍正先免了孙嘉诚的职,然后又任命他为御史,负责弹劾不法官员、针砭时弊。

雍正把孙嘉诚提拔为言官,看中的就是他的刚正不阿。他也没让雍正失望,在“诺敏案”和“科考舞弊案”中,坚定不移地站在雍正一边,从大局出发,要求严办当事人。在大领导眼里,不仅需要员工忠诚,还需要有办事能力,能够办领导不方便言明的事。


孙嘉诚不仅敢参雍正的对手,而且敢参雍正的亲信并且立下大功的年羹尧。

一、年羹尧在西北打仗,好事就干了一件,坏事倒干过不少。等到西北战事平定,年羹尧回京,摆出一副目中无人的架子。享受皇帝专用的《畅音阁御乐》,毫不避违;百官参拜,视而不见;下属只知将令,不知军令;面对雍正,丝毫没有人臣之礼。年羹尧劣迹斑斑,行为已经天怒人怨,御史孙嘉诚弹劾他是本职工作。

二、年羹尧功高盖主,孙嘉诚领会了雍正的意思。年羹尧平定了西北,帮雍正坐稳了皇位,成了雍正的恩人,但是他飞扬跋扈,不懂得急流勇退。人在大红的时候,往往危机四伏。年羹尧势力做大,尾大不掉,对皇权成了威胁,雍正心里肯定需要一个人出面敲打他。


三、“年选”破坏了官场原有的人才选拨机制,侵犯了读书人和清流党的利益。正常的官员选拨制度是,通过科举筛选人才,然后吏部安排职位。年羹尧却仗着军功,结党营私,到处安插“自己人”,俗称“年选”。这种方式阻碍了清流党这帮科举出生的人的上升通道,也挤占了读书人的录取名额。孙嘉诚即使舍生取义,也是维护知识分子的道统。

四、孙嘉诚个人的一点“小心思”。孙嘉诚弹劾年羹尧 ,顺了雍正的意思,被领导提拔栽培是迟早的事;顺应朝廷官员,尤其是清流党的呼声,可以为他巨大的声望,有望成为新一届的清流领袖。孙嘉诚其貌不扬又性格耿直,常规的官场升迁方式很难脱颖而出。俗话说“丑人”多作怪,孙嘉诚通过弹劾年羹尧可以刷出存在感,让自己名声大噪,得到高层领导的认可。

孙嘉诚忠勇可嘉,其为人处世之道也很容易被人利用。年羹尧的官足够大,大得雍正也暂时奈何不了,要弹劾也是张廷玉和李绂先出面。他们不出面,孙嘉诚却先跳出来了。雍正派他去西北,他还以为自己被重用不知自己被利用,一根筋地监视年羹尧,推行新政激怒年羹尧。

孙嘉诚的个性与年羹尧必然水火难容,其实他只是雍正清除年羹尧的替死鬼。狮子与老虎博弈的时候根本不会考虑牛马的安危,孙嘉诚不识时务忘了自己的角色,参与到上层的漩涡,激起一丝涟漪最终还是被吞噬。


秋媚读史


《雍正王朝》中的孙嘉诚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如果非要找一个历史原型的话,那么孙嘉淦比较贴近吧。

历史上的孙嘉淦也是康熙朝后期的进士,而且同样做过御史,但并未被杀,而是一直做官做到了乾隆朝,并担任过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等职。

当然,所谓的协办大学士也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职业,是对内阁大学士的补充罢了,需要的时候,权力不小,不需要的时候,便不设了,所以是个虚衔。但通过其担任直隶总督,也可知此人在历史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了。

雍正王朝中的孙家诚之所以冒死弹劾年羹尧,实际上与他的职责有关。御史是具有参劾百官的权利,凡是其份内之事,可参之事,皆可以参。当然皇上自己家的事是不能干涉的,比方说有一次御史上奏了关于内务府的一件事,嘉庆皇帝就勃然大怒了,说为什么要干涉内务府之政,还把他贬职了。

但外朝的官员,凡是有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的行为,无论其权力大小,御史皆可以参劾。按理来说,这是为了维持吏治清明而设,但如果御史不正直,甚至结党营私,那就没办法了。

不过,显然雍正王朝中的孙家诚是个正直到无以复加之人,以至于他不畏年羹尧权势,一而再,再而三的参劾年羹尧,誓死跟他斗到底。

情节虽然是虚构的,甚至被杀也是虚构的,但无疑是对清代御史这一官职的一个反映。

历史上的孙嘉淦也确实具有这种骨气。乾隆朝时,鄂尔泰和张廷玉两股势力争斗的不可开交之时,孙嘉淦没有倒向任何一方,而是凭自己的良心办事,的确是个好官。只不过最后也被乾隆皇帝的疑心过重给整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