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合肥:創新發展四十年,眾多“No.1”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12 月 18 日,一場全省科技創新盛典將在合肥拉開帷幕。在安徽省慶祝改革開放 40 週年科技創新成果展上,合肥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將集中亮相,它們將呈現合肥創新發展的改革歷程。

改革開放四十年,也是合肥創新發展的四十年。

從名不見經傳的 " 江淮小邑 " 到打造 " 創新之都 ",合肥絕對是一匹 " 黑馬 ",在科技成果方面取得了諸多歷史首創,頻頻引來全國、世界的關注。

隨著一批國家實驗室及大科學裝置全面啟動,一批重大前沿及產業創新平臺加快建設,合肥的創新以科技創新為先導,城市經濟體量和綜合實力不斷壯大。

站在歷史新的起點,合肥改革再出發,全力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從幾間鐵匠鋪起步的 " 江淮小邑 "

合肥:創新發展四十年,眾多“No.1”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合肥是一座有著 2200 多年曆史的古城,剛解放時還是一個僅有 5 平方公里、5 萬人的小縣城。文學作品中曾描述," 入夜時分,依稀聽見南淝河邊鐵匠鋪裡錘子的叮噹聲。" 有人形象地說,當時的合肥,就是 "5 平方公里、5 條馬路、5 盞路燈和 3 個鐵匠鋪 "。

然而,這座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長期默默無聞、名不見經傳且缺少先天優勢的中部城市,如今卻爆發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迅速崛起的合肥以 " 跨越式 " 的發展速度引來許多矚目。

為何?答案不言而喻——創新!

新中國成立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合肥市致力於科技創新,成為創新型城市,其間歷經數次嬗變,發展定位愈加高端、發展前景愈加廣闊。

四十八年前,合肥人張開懷抱迎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南遷至合肥,讓合肥獲得了衝擊前沿科學技術的科教資源。在 20 世紀 70 年代中後期,隨著國家支援內地建設、科研機構佈局調整等政策的實施,合肥抓住機遇,又爭取中科院合肥分院以及中電集團 38 所、16 所、43 所等一大批科研院所搬遷至合肥。水泥院、化三院、通用機械院等一大批中央部屬研究機構在合肥生根發展。

這些國內外著名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為合肥科技創新打下了堅實基礎。也就是說,合肥在科技創新上所作的一系列基礎的且長遠性的佈局,為改革開放之後合肥突出以科技創新為先導提供了基本條件。

" 開掛 " 的合肥劍指 " 創新之都 "

合肥:創新發展四十年,眾多“No.1”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在安徽省慶祝改革開放 40 週年科技創新成果展上,十大展廳中的序廳將以大屏、牆面燈箱等形式展示安徽省科技創新曆程和成就,其中合肥的歷程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積跬步方能至千里。

從原先的 " 江淮小邑 " 到如今踏上打造創新之都的新徵程,是合肥幾十年來,厚積薄發,堅持科技創新為先導,重大原始創新成果不斷花開結果,高端產業集群競相崛起的必然之路。

1978 年至 2003 年,隨著科教資源的聚集和科技人員積極性的充分發揮,合肥大力實施 " 科教興市 " 戰略,一批批科技創新載體在這一階段初步建立。

在此期間,1999 年,合肥與北京、成都、西安一起被確定為國家四大科教基地。2001 年,合肥市被正式接納為世界科技城市聯盟會員。2003 年,原中國科學院合肥分院及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固體物理研究所批覆合併為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2004 年至 2010 年,合肥進入科技創新試點探索階段。2004 年 11 月份,經國務院同意,合肥被批准為全國唯一的 " 國家科技創新型試點市 "。2010 年,合肥成為國家科技部、發改委確定的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之一。

2013 年 9 月,合肥被確定為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2014 年 9 月,《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將合肥與南京、杭州一起,列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城市。2016 年 6 月,國家批覆在合肥、蕪湖、蚌埠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7 年 1 月,合肥獲批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這是繼上海張江之後,全國第二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2017 年 12 月,中共合肥市委十一屆五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合肥市委關於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 加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奮力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合肥篇章的決定》,打造 " 創新之都 " 正式列入日程表。

2018 年 6 月,合肥又成為 G60 科創走廊節點城市。

2018 年 10 月,合肥濱湖科學城(國家級合肥濱湖新區)正式掛牌,正在全面開展加快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的建設。

……

如今,合肥不僅要在科技創新上繼續突破,還要代表國家,在更高層次上參與全球科技、產業、文化等方面的競爭與合作,建設制度創新、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和文化創新等相協調的升級版創新型城市,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之都。

眾多 "No.1" 科技成果

相繼誕生

合肥:創新發展四十年,眾多“No.1”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將 " 創新 " 化成一種氣質融入城市,由內而外迸發出強勁發展動力和活力。合肥從製造走向智造,科技創新綻放出 " 領跑者 " 的姿態。

高分五號衛星載荷、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EAST 全超導核聚變裝置模型 …… 在本次展會上,來自 " 科學島 " 的多款展品將展出。

" 科學島 " 是合肥的科技 " 網紅 "。就在不久前的 11 月份,一則新聞引來各方關注:我國大科學裝置 " 人造太陽 ",實現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 1 億度等多項重大突破。

這條有些拗口的科技新聞,背後有著重大的科學意義。

" 人造太陽 " ——東方超環(EAST)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它的科學目標是讓海水中大量存在的氘和氚在高溫條件下,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此次成果的取得,為人類開發利用核聚變清潔能源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只要方向是對的,就不怕路途艱辛與遙遠。回看合肥的科技創新之路,眾多具有引領意義的科技成果在肥相繼誕生。

潘建偉團隊取得多項世界領先的量子通信成果,實現世界首次洲際量子通信;

汽車變速器、集成電路等核心技術打破國外壟斷;

江淮汽車首次發佈自主研發的液冷技術,實現國內新能源汽車電池熱管理技術重大突破,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科大訊飛與哈工大聯合實驗室再次在由斯坦福大學發起的機器閱讀理解領域權威評測中登頂;

" 中國聲谷 ",已形成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到應用的語音及人工智能產業鏈,去年實現產值超 500 億元。

如今,合肥已形成人工智能、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創意文化六大產業集群,2017 年以來產值平均增速近 20%,培育了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

創新森林引來

" 鳳凰 " 紛落巢

合肥:創新發展四十年,眾多“No.1”科技成果相繼誕生

在本次展會上,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將帶來自己的展品——量子芯片與量子測控。

今年 26 歲的孫偉成是這家執行董事。與他的年齡一樣,這家公司的發展方向同樣很 " 新 " ——量子計算機的研發、推廣和應用,正努力成為量子計算行業的引領者。

九年前,孫偉成還是中科大的一名大一新生。本科畢業後,他進入中科院量子信息實驗室,研究方向為量子信息。2017 年 9 月,本源量子公司成立。這家公司由中科院量子信息實驗室博士團隊創立,是國內第一家以量子計算機的研製、開發和應用為主營業務的初創型公司。

" 合肥對我們創業給予了很大支持,高新區給我們提供了辦公場所等扶持政策,讓我們這家年輕企業有了發展的底氣。" 孫偉成說。

蓄水育魚,活水不斷。

在科技創新扶持方面,合肥從來不分項目 " 大小 ",致力為科技創新企業培育成長的沃土,營造良好的發展生態,逐步形成一片枝繁葉茂的科技 " 森林 "。

合肥市在全國率先創新科技投入機制。"1+3+5" 政策體系,即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 1 個若干規定、3 個管理辦法和 5 項具體政策。扶持方式上,通過基金、" 借轉補 "、財政金融產品和事後獎補等多種投入方式,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跟進,發揮財政資金放大效應。

目前,合肥市已設立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投資參股成立集成電路等多個創業投資基金,通過引入風險投資,逐步形成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社會資本廣泛參與的多元化風險投資體系和投融資擔保體系。

在探索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進程中,合肥市聚焦體制機制改革,協同推動科技、產業、資金、人才政策,在全國率先改革科技投入體制,逐年加大財政科技投入,構建形成具有合肥特色的自主創新政策體系,努力打破創新資源條塊壁壘,初步構建形成 " 源頭創新—技術開發—成果轉化—產業創新 " 的創新鏈條。

梧桐樹上鳳凰棲," 養人 " 的合肥讓創新人才找到屬於自己的舞臺。

在被譽為世外桃源的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並非安徽人的 " 哈佛八劍客 ",卻接連在此安了家。在哈佛大學醫學院博士後王俊峰看來,好的前景與好的平臺是最吸引他的一點。" 用一句話打比方,合肥是吸引人才的強磁場。" 中國科學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劉青松如是說。

當前,合肥擁有高等院校 60 所、在校生 60 多萬人,擁有各類研發機構超過 1400 家,合肥已擁有各類人才 173.3 萬人,其中兩院院士 108 人。

一座崇尚創新的城市,必然是一座開明開放的城市。

站在改革開放 40 週年的節點上,展望新時代,合肥正充分發揮國家創新戰略平臺疊加效應,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把合肥打造成為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策源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