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無錫,到底有沒有錫:無錫地名的由來及其美好寓意

無錫,到底有沒有錫:無錫地名的由來及其美好寓意

王山陽整理

無錫,到底有沒有錫:無錫地名的由來及其美好寓意

無錫

在當下的語言環境中,很多城市在自我表達中喜歡使用“某城”來指代,上海稱“申城”,南京稱“寧城”,武漢稱“江城”,廣州稱“花城”,福州稱“榕城”,成都稱“蓉城”。無錫也有這種喜好,自稱“錫城”。每見到這種表述,就有些怪怪的感覺,你都沒有錫,怎敢稱錫城。是誰,給你這膽量和勇氣?

記得多年前,網上流傳一篇報道《無錫,除了沒有錫,還缺少什麼》,指出無錫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些問題,頗具真知灼見。今天,我們來談無錫地名的由來,還是要問一個問題,“無錫,如果沒有錫,她有什麼?”

無錫到底有錫嗎?

無錫,到底有沒有錫:無錫地名的由來及其美好寓意

錫山龍光塔

相傳,古時候無錫西郊的錫山產錫。《錫金縣誌》載:周秦時代,錫山發現鉛錫,附近居民,競相開採。至西漢初年,錫礦挖掘殆盡,就被命名為“無錫”。到了王莽專政時期,錫山又有零星錫礦可以開採,於是又將“無錫”改為“有錫”。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恢復漢制,又改回“無錫”。

然而,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誌》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再者,無錫的地名早在戰國早期就已經出現。據史料記載,無錫地名來源於楚國春申君黃歇,“立無錫塘,治無錫湖”。東漢班固、班昭所著《漢書·地理志》,正式載有“無錫縣”地名,並將它列入西漢會稽郡所屬的26個縣中。歷代無錫縣誌所記無錫建縣年代,都依《漢書·地理志》為準,明確記載為西漢高祖五年置無錫縣。

錫山之礦是否有依憑呢?顧一群所著《無錫山水》一書言,“20世紀60年代,為了驗證錫山是否有過錫礦,曾開鑿了長300多米、寬高約4米的山洞,(即今龍光洞。)其間將岩石標本與土壤送至安徽地質局物探隊光譜室進行分析。……錫山岩石和土壤中含有11種元素。其中包括鉛錫,但含量極微,與一般岩石都含有多種礦物一樣,不能作為礦石進行開採。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者對錫山南麓進行調查,亦沒有發現採礦痕跡。

如此來講,無錫錫山可能是沒有錫礦開採史的。而無錫,大概也是與錫無關的。

無錫,一個美好的願望

無錫,到底有沒有錫:無錫地名的由來及其美好寓意

黃埠墩

錫是大名鼎鼎的“五金”——金、銀、銅、鐵、錫之一。遠古時代,人們便發現並使用錫了。據考證,周朝時錫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了。錫對人類歷史有直接的影響,主要是因為青銅。當銅與約百分之5的錫鑄成合金,它就會產生青銅,不僅會使熔點變低,也能使其更易於加工,但生產出來的金屬則會更堅硬,是工具和武器的理想材料。所以,錫的發現及其應用,說明人類進入文明階段;錫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戰略意義。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只要錫源源不斷的開採,天下就要發生戰爭;而錫礦枯竭,反而天下安寧。《東周列國志》中,這句話則被藝術加工成一則動人的故事:

戰國末年,群雄逐鹿,秦王贏政令大將王翦率軍討伐楚國,駐軍錫山。士兵在埋鍋造飯時,掘出一塊石碑,碑上刻著十二個字:“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王翦召當地人詢問,當地人回答說,“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洛,此山遂產鉛錫,因名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竭,近日出產漸少。此碑亦不知何人造。”王翦聽了,道:“此碑露出,天下由此漸寧矣。今後當命此地為無錫。”

茶聖陸羽在《遊惠山寺記》中記載,(惠)山東峰當週秦間大產鉛錫,至漢興,錫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後漢有樵客山下得銘雲:“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沴,天下弊。無錫乂,天下濟。”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錫縣,屬吳郡。

千百年來,說起吳地,就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就是“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就是吳儂軟語、溫潤如玉。要知道,“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早前的吳地卻也是驍勇善戰的。在無錫鴻山南麓,有兩位吳地大刺客專諸要離的墓地。唐雎不辱使命,曾如是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布衣之士如此,政府亦是如此。吳王闔閭、夫差,哪一個也不是躺在溫柔富貴鄉里消磨時光的。

無錫,無兵,無戰,這是一種多麼美好的願望。無錫,即使真的沒有錫,也不妨礙她的美好寓意,以及她對生命的珍視、敬畏之感。

無錫,究竟有何得名?

無錫,到底有沒有錫:無錫地名的由來及其美好寓意

黿頭渚

1.古越語音說

還有一種說法,“無錫”地名來自於古越族的語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消逝已久,無從考證。這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

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其原意已經失傳;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由來,往往望文生義,所以說成無錫就是沒有“錫”了。

2.民間傳說“無雪”說

在無錫有一句世代相傳的老話:沉落山陽縣,氽(tǔn)出無錫城。關於這句話,有著一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

傳說,三萬六千頃的太湖身下有一個山陽縣。山陽縣裡的人們不愛惜糧食,東拋西撒,糟蹋浪費。稻穀收場後,雨天也不收,天晴也不曬,黴氣越積越多,直衝天宮。玉帝聞到後,撥開雲霧朝人間一看,只見山陽縣的人民不把糧食不當回事,就下令懲罰,發大水淹掉這個地方。

太白金星擔心好人受到連累,變成了乞丐,來到山陽縣城。正好華孝子攙著母親走過來,乞丐背起華孝子的母親就跑。華孝子見母親被人擄走,一邊追一邊喊。乞丐只當聽不見,越跑越快。好心人聽到,紛紛從屋裡跑了出來,跟著華孝子一起追趕。

天空下起鵝毛大雪,地上就積了厚厚一層。乞丐見有一塊地方沒有雪,“這是塊好地方,就停在這裡吧。”說著,就把華孝子的母親放下來。等到華孝子與追趕的男女老少趕來,身後就傳來了嘩嘩的水聲。大家回頭一看,白茫茫一片,山陽縣被大水淹沒不見了,乞丐也消失了。於是,大家就在神仙指點的地方住了下來。

因為這塊地方沒有雪,大家就叫它“無雪”,“無雪”就慢慢叫成了“無錫”(在無錫本地的方言中,“無雪”和“無錫”的發音相同)。而這個故事,也就一直流傳到了現在。

3. 無錫封說

錫封,即賜封、分封。 漢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銘》:“考翼佐世祖,匡復郊廟,錫封茅土。”

《史記·東越列傳》,“東越將多軍,漢兵至,棄其軍降,封無錫侯。” 漢武帝封多軍為“無錫侯”之時,是其已位四十年。從武帝性格言,對於降將又似乎不能寬允。其治李陵罪最顯著,司馬遷僅辯解亦獲腐刑。若從其時漢廷對東越、南越尚未完全控制言,封多軍為侯可從越人治越而著眼。對一個有功降將,封英武之號顯然有違規矩,予以不加錫封侯給多軍可謂名實俱至。從多軍言,以降將得封,是無戰功得所封侯;從漢廷言,多軍棄軍而降,於減刀兵之苦、民之生靈塗炭、固漢之一統,功莫大焉。以無賜相封,既是懷柔,亦是大道,更是以越人治越,此如同當年武王封殷遺民。

歷代王侯封爵,先為王者後,再為有功之臣。《漢書》說,周爵五等,而王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伯子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滿為附庸,蓋千八百國。上述史料證明,在秦始皇立郡之前,或者更早,即武王滅殷後,以周厲王共和紀年向前推算的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在勾吳的地名之外,顯然還有一個周室王朝沒能直接錫封和無須錫封的說法,而對無錫稱謂及其意義即當在其時。

公元前11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如此,泰伯就成了沒能直接受到武王錫封的諸侯。歷史巧合的是,周章在武王尚未錫封前,已成為事實上吳國之君。而武王所封,則只有樹立周室一統的權威形式了。

無錫地名由周室到漢至今,除王莽一朝短暫更改外,至今如一。“子曰,太伯可謂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這其間蘊藏的微言大義,則是長子讓賢弟、賢侄,長子謙德萬古流芳。

不管是“無錫兵天下寧”,還是“無雪”,抑或是“無錫封”,無錫都在傳遞著“尚德務實”的城市精神。

部分材料參考《百度百科》 《無錫地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