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有哪些可以說是完勝的戰爭或戰役?

邪惡V叔


講兩個吧,一個現代的,一個古代的,都是意義重大的完勝之戰。

現代:1962年的中印自衛反擊戰,從過程到結果,堪稱近代戰爭史上完勝的戰爭。

戰爭背景

戰爭的背景是歷史遺留下來的邊界糾紛,由於英國統治印度時期擅自劃定的“麥克馬洪線”,成為隱患。中國從來沒有承認過“麥克馬洪線”,但到了印度獨立後,變本加厲,繼續蠶食,中國嘗試和平解決無效,眼看印軍咄咄逼人,開始備戰。

戰爭過程

戰爭其實只持續了30天。10月20日,印軍發起進攻,早有準備的中國軍隊開始自衛反擊,勢如破竹,到了28日,反擊已實際上停止,因為進度太快超出預料。印度並不甘心失敗,繼續集結兵力,在11月14日,再次在邊境發動全線進攻,結果仍然是慘敗,到了11月21日,中國主動停火後撤,釋放被俘人員。

戰役結果

印軍被殲滅3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殲滅印軍3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殲滅印軍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斃傷印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以下4885人,俘印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

中國邊防部隊陣亡722人(其中軍官82名、士兵640名),負傷697人(其中軍官173名、士兵524名)。

以上是戰爭概況,為什麼叫完勝?來分析一下。

戰爭前,印軍集結了2.2萬餘人兵力,連續向中國邊防部隊挑釁,打死打傷47人。

大兵壓境之下,印度自信滿滿,在與中國政府談判時,開出了:麥克馬洪線以南全部歸印度,中方在此基礎之上另行割讓10萬平方公里左右的領土。這樣比八國聯軍還要無理的條件。

此時中國早已不是彼時大清,如何能忍?中國雖不情願打,又不得不打!

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再也忍無可忍,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終於打響。

第一階段的作戰,最重要的是克節朗河谷戰役,這是中國軍隊的當面之敵。

克節朗河谷戰役中,中國邊防部隊面對的是號稱印軍王牌的第七旅,這個旅在二戰中曾和軸心國三國軍隊都作戰過,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有著100多年的歷史,歷經百戰,功勳顯赫。其中一營官兵是第九廓爾喀聯隊,廓爾喀僱傭兵是世界聞名的外籍僱傭兵團,以悍不畏死著稱,作戰非常勇敢,直到現在,印度和英國每年都還要招募廓爾喀僱傭兵。

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少將參加了二戰,對日軍作戰取得過戰績,是在軍事學院畢業後從低級軍官一步步鍛鍊上來的,當時正當壯年,年初剛剛調任第七旅旅長,看中的就是他的軍事經驗,被認為是印軍中的軍事人才。

對這樣的對手,解放軍也很重視,對敵人戰鬥力的預估是:大致相當於國民黨普通嫡系部隊的戰力。

可是等戰鬥打完,評價變成了:略強於國民黨保安團。

為什麼?因為戰鬥過程出人意料的順利。

解放軍在三個小時內就拿下了第七旅固守的克節朗河谷,24小時內就全殲了號稱王牌的印軍第七旅,旅長達爾維准將被活捉,整場戰鬥,甚至沒有空軍的掩護。

這當中,固然有解放軍戰術得當,將士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原因,也有印軍部署失當,間距過大,缺乏掩護等戰術失誤,但如此順利的作戰,出乎戰前的預判,難怪戰後對印軍的評價從中央軍嫡系變成了保安團級別。

克節朗河谷戰役,葬送了印軍的王牌旅,直接把印軍打懵。這只是其中一場經典的閃擊戰,之後的戰爭中,解放軍還是勢如破竹,印軍精銳盡失,印度政府甚至已開始準備新德里防禦戰。。

中印自衛反擊戰,維持了中印之間50年的和平,如果不打這一仗,則相當於要在北面西面和南面同時應對軍事威脅,確實有點吃力,而有了和平的基礎,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才能變得愈加強大,它的意義是深遠的。

劉伯承元帥的一句話,講得非常好:打的時候,要以“雄獅搏雞”之勢來打。這場戰爭,堪稱是中國完勝的經典之戰。



以上是現代的,再講個古代的。

萬曆三大徵中的抗倭援朝戰爭,一大批日本戰國名將灰頭土臉,侵朝日軍損兵折將,志得意滿的豐臣秀吉被狠狠打臉,憂憤交加,最終病死,原本稱霸日本的豐臣氏就此衰落,最終被保全實力趁機崛起的德川家康族滅,德川家康由此開啟江戶幕府,統治日本200多年,這都是由於這場明軍的抗日戰爭所導致。

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7年,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戰爭,在第一次戰爭中,明軍的表現尤其突出。

這場戰爭,如果改寫成電影劇本,那也是相當精彩。

介紹一下反派的大BOSS,豐臣秀吉,以為自己是類似滅霸一般的存在,只要打個響指,就能統一世界。

1590年,統一日本,成為日本實際統治者的豐臣秀吉把目光轉向了朝鮮,朝鮮只是他一個小小的目標,他真正的目的,是想要滅亡大明,稱霸世界。

為此,豐臣秀吉經過一年準備,發動16萬大軍登陸朝鮮,他的算盤打得很響,滅亡朝鮮後,下一個目標就是大明。

大BOSS不會輕易出手,出場的都是他手下的小BOSS,當時日本經過戰國洗禮,湧現出了一大批戰國名將,比如加藤清正、小西行長、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島津義弘、上杉景勝等等,都是久經沙場的名將,各有各的綽號,名頭一個比一個響亮。

電影開場。

地點:朝鮮
人物:朝鮮軍民和日本侵略軍
畫面:日軍揮師疾進,勢如破竹,朝鮮大大小小城池接連陷落,軍隊潰散,百姓流離失所,慘不忍睹。

朝鮮當時承平日久,已200多年不知兵事,在如狼似虎的日軍面前節節潰敗,漢城、平壤先後被棄守,朝鮮國王已逃到鴨綠江邊,向大明請求“渡江內附”,意思就是國家我不要了,讓我過來當個難民就好。

這就是一般電影中開場的反派肆虐,燒殺捋掠的場面。當然,開頭都是渲染氣氛,因為正派還沒出場。

地點:北京大明皇宮
人物:萬曆皇帝與群臣
畫面:御前會議上,萬曆一錘定音,下令發兵抗倭援朝。

自己的屬國朝鮮遭受如此摧殘,正義之士再也無法容忍,正派迅速做出反應,大BOSS大明萬曆皇帝做出決斷,派大明天兵入朝平倭。當然,正派大BOSS更加不會親自出手,他指派名將李如松領大軍出馬,要將這群小丑趕下大海。雖然還有宋英昌經略軍務,不過李如松才是實際上的主角。

兵力是多少呢?4萬多人。

4萬對16萬,是不是有點懸殊?很正常,電影裡的情節都是這樣,正派永遠是人少的一方,不然怎麼表現出孤膽英雄的實力。

4萬明軍就這樣雄赳赳氣昂昂地開過鴨綠江,保家衛國打倭寇。

按照一般電影情節,正派會先受到點挫折,事實也是如此。

地點:朝鮮明軍大營
人物:副總兵祖承訓,提督李如松,及賬下諸將。
畫面:祖承訓自請處罰,李如松為穩定軍心,向朝廷建議允許其戴罪立功。

明軍第一批入朝的副總兵祖承訓由於輕敵冒進,在平壤吃了敗仗,損兵折將,兵敗而歸,差點被軍法從事,幸虧諸將苦苦哀求,主帥李如松才免其一死,戴罪立功。

不過隨著李如松抵達,這一切都變了,相當於正派終於拿到了神器或者是集齊了龍珠,明軍有了主心骨。

地點:平壤城下
人物:明軍及日軍
畫面:明軍完成集結,準備攻城。

李如松第一仗,進攻日軍名將小西行長第一軍團的駐城平壤,小西手下第一軍團有15000人左右,明軍是4萬多,人數上明軍是佔據優勢,不過這是攻城戰,平壤是朝鮮重鎮,防守嚴密,易守難攻,對攻方而言,並不輕鬆。

李如松使用巧計,擺出陣勢強攻南北門,卻由祖承訓率領手下套上朝鮮軍服進攻西門,守城日軍被麻痺,祖承訓一舉破城,日軍崩潰。最後戰果,一萬五千多人的日軍死傷一萬一千多,潰不成軍地跑回朝鮮王京,也就是漢城。

小BOSS初試鋒芒,就震動中日朝三國,李如松因克復平壤之功,被推為一時名將。

地點:朝鮮王京(漢城)
人物:日軍諸大名
畫面:各名將愁眉苦臉,束手無策。

反派不可能被一場失利打服,眾反派小BOSS被嚇破了膽,又怕被一一擊破,紛紛從各自的駐城聚集到漢城,打算與明軍決一死戰。

地點:礪石嶺
人物:明軍查大受部,日軍立花宗茂部
畫面:兩支小規模部隊遭遇,立即開始作戰。

碧蹄館之戰是一場不在預料中的遭遇戰,起因是明軍查大受、祖承訓等率領的偵察部隊與日軍巡邏隊立花宗茂部遭遇,兩軍在距漢城不遠的礪石嶺大打出手,結果是號稱“西國無雙”的日軍勇將立花宗茂被無情擊敗,他本人盔甲上掛滿了箭支,大敗而歸。王京城內的日軍得到消息後,傾巢而出,查大受等明軍來不及撤退,被兵分幾路的日軍包圍在碧蹄館。

地點:行軍途中
人物:李如松
畫面:李如松接到查大受派人報告,在礪石嶺擊敗日軍,請求李如松速速進兵。

鏡頭切換到李如松,查大受取勝後派人報告,漢城日軍不堪一擊,加上朝鮮方面有流言,漢城的日軍已撤退。李如松藝高人膽大,不等大軍開拔,帶著自己手下4500餘人直奔漢城,中途,作為名將的李如松作出了棋高一著的部署,分出1000人由楊元帶領,留駐開城。

行軍路上,李如松再次接到報告,數萬日軍出動,查大受來不及撤退,將要被包圍在碧蹄館。BOSS光環這時候出現,李如松沒有停下來等待援軍,而是快馬加鞭,趕到碧蹄館,與手下一起對抗日軍,這時候的兵力對比是明軍4500多人對日軍5萬多人,英雄本色顯露無疑。

地點:碧蹄館戰場
人物:李如松、查大受、祖承訓等明軍4500餘人,日軍5萬餘人

畫面:面對絕對優勢的日軍,明軍浴血奮戰。

李如松調度有方,進退有度,真名將也。

《徵韓偉略》:而如松兵有節制,進退自在。

明軍個個爆發出了強大的戰鬥力,依靠重型火器,節節抵抗,忙而不亂。

畫面:日軍一大力武士,在在交戰時用鋒利的太刀砍中一名遼東騎兵三次,但都被明軍的盔甲彈了回來,無法傷到對方,差點被對方反殺,幸而被同伴搭救。

日軍畢竟人多,重重包圍之下,明軍逐漸不支,出現了危險的場面。

畫面:日軍中也有悍不畏死之輩,一員金甲倭將率所部直逼李如松帥旗,試圖斬將奪旗,這是立花宗茂軍中勇將小野成幸。明軍人少,顧此失彼,在他萬歲衝鋒之下,竟然一時無法抵擋。眼看李如松情況危急,護衛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一箭將小野成幸射於馬下,被士兵搶回後傷重而死,李如松得以轉危為安。

畫面:李如松的愛將李有升,為了保護李如松,被日軍的鉤子鉤下馬來,慘遭肢解,為國捐軀。

畫面:關鍵時刻,日本背後出現騷動,原來是留駐開城的楊元得到李如松被包圍的消息,等不及匯合大軍,率領自己手下1000騎兵火速馳援戰場,從日軍背後殺入,打開了缺口,日軍腹背受敵,不明情況,趁這個機會,趁這個機會,李如松指揮部隊突圍,得以全身而退。

日軍以十倍兵力包圍明軍,卻還讓李如松得以全身而退,一幫子戰國名將的臉都沒地方擱,此後日軍再不敢出戰,開始與大明議和。

入朝後耀武揚威的日軍,經受接連兩次打擊之後,縮手縮腳,雖然還是有兵力優勢,卻再也不敢出動,綽號震天響的諸位戰國名將,也成了縮頭烏龜,以四萬兵力對近十六萬兵力,明軍完勝。


小院之觀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策並指揮的“三大戰役”,是取得全勝震驚世界的著名戰役!

📒朋友!可曾記得,人民解放軍經兩年的奮戰,消滅國民黨200多萬軍隊,其主力收縮到瀋陽、北平、徐州等要地,主力決戰時機已成熟。

📔毛澤東和軍委抓住時機,連續性的發動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朋友!記得吧,1948年9月,毛澤東和軍委命令“四野”發起了“遼瀋戰役”。四野解放軍速克錦州,“關門打狗”,隨既“順手牽羊,揮師東進”,鏖戰遼西。被圍的長春守敵,一部起義,一部投降。11月2曰,攻克瀋陽,東北全境解放。遼瀋戰役,使解放軍第一次在數量上取得了優勢。

📔遼瀋戰役剛結束,淮海戰役打響。“二野”和“三野”,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廣大地區與蔣介石的主力決戰。歷時65天,殲敵55.5萬,奠定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在淮海戰役時,東北百萬大軍揮師入關,與華北解放軍聯合發起“平津戰役”:“先打兩頭,後取中間”,迫使付作義接受改編,北平和平解放。使華北全境解放。

📔三大戰役,殲滅和改編了國民黨主力150多萬人,大大加速瞭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毛澤東和中央軍委決策並指揮的“三大戰役”,是中外軍事史上的奇蹟!是古今所有戰役的“藝術傑作”!


笑看東籬


對印自衛反擊戰!

中印之間的衝突,可以追溯到英屬印度時期。那時候,英國人搞了一個“麥克馬洪線”擅自將中國的領土劃給印度。對於“麥克馬洪線”我國從來沒有承認過。不過,印度獨立以後,卻以此為藉口,侵佔我領土,並在邊界製造衝突。

初期,我國忙於應對抗美援朝等事務,印度趁此機會入侵西藏地區。我國之後雖然多次在外交層面提出交涉,印度置之不理。而中蘇在六十年代開始出現矛盾,印度自以為有蘇聯撐腰,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

於是,在1962年10月20日 - 11月21日 期間,我國對印度發動自衛反擊戰。

而此時,蘇聯正忙於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14日 - 11月20日)。我國趁著蘇聯沒有精力顧及印度,果斷出手,教印度如何作人。

1962年9月~10月上旬,印度率先進攻駐守在"麥克馬洪線"以北的我軍,造成我軍47人傷亡。同時,分東西兩段,對我軍進行炮擊,妄圖佔領我大片領土。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我軍開始第一階段反擊。當時的兵力配置如下:

我軍:西藏軍區集結了四個步團,新疆軍區集結了1個團,共計13000人。

印軍分兩段部署,在東段:部署了1個軍部、1個師部、3個旅部、15個步兵營,約1.6萬餘人。西段:部署了1個旅部、6個步兵營、1個機槍營及若十配屬分隊,約5600餘人。共計2.2萬人。

1962年11月16日---至21日,我軍開始第二階段反擊。兵力配置如下:

我軍西藏為8個步兵團,3個炮團,兵力約為26000人左右。

印軍為2個師,9個旅,炮兵和裝甲兵各一部,兵力約為30000人。

我軍都是百戰之師,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上層指揮官大都是老紅軍,作戰經驗豐富。而印度軍隊基本上沒有經歷過大戰,二戰時,也沒有實際參戰。所以,我軍以摧枯拉朽之勢,擊潰印度軍隊。

結果,印軍三個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被我軍全殲;三個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被我軍打殘。打死印軍旅長一名:第62旅旅長霍希爾.辛格准將;俘虜印軍旅長一名:第7旅旅長季.普.達爾維准將。

最終,我軍以1460人傷亡的代價,擊斃印軍4885人,俘虜印軍3968人。同時,還繳獲了大量印度軍隊物資。

此戰後,印軍被打出了心理陰影!

1,將整整一代印度軍人“打怕”,就算是到了1979年中越自衛反擊戰時,印軍都不敢趁機生事。

2,印度學會看我們的臉色。在之後的印巴矛盾時,我國的話很有分量,甚至可以暫時阻止印軍攻勢。

3,此戰,給中印邊境帶來了50多年的和平。我軍以最小的傷亡,趕在天氣變惡劣時,給與印軍致命打擊。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大家好,我是白齊光一個熱愛歷史的學生。下面由我來回答

在大北方戰爭時期瑞典和薩克森之間的弗勞斯塔德之戰(Battle of Fraustadt),可謂是一場完勝的戰役。

1.1戰前的準備

瑞典國王查理十二親自率軍拿下了華沙,這場戰役的決定性勝利導致了當時的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二世被迫遜位,回到了他的薩克森公國(他同時兼任波蘭國王和薩克森選帝侯),在這裡他有機會在次組織一支軍隊,和瑞典人一決雌雄。與此同時,沙皇彼得一世派出了一批遠征軍協助奧古斯都作戰,這一下奧古斯都的軍隊數量達到了兩萬人之多,他還有32門火炮作為輔助力量。比起之前他在波蘭的糟糕境遇,這下他真的是信心十足了。而他面對的瑞典人是有“北方的亞歷山大”之稱的蘭斯基爾德將軍,他這支遠征軍有5,700名騎兵和3,700名步兵組成,然而過快的突入導致他們並沒有帶火炮,雙方在今天波蘭弗斯霍瓦市南部的弗勞斯塔德交鋒

1.2戰場部署

由於薩克森軍隊在步兵數量方面有絕對優勢,所以他們在中線佈置了兩層步兵,左翼是薩克森人的騎兵部隊,他們前方有一片冰凍的沼澤,右翼由俄國12個龍騎兵中隊和薩克森步兵組成,整個陣線如鐵桶一般,瑞典軍隊如果集中於一點突破就會陷入薩克人佈置的步兵陷阱。然而這個時候“北方的亞歷山大”便體現了他的奇才,他一眼看穿了薩克森人的把戲。

戰場的部署位置

首先他擴展了整個瑞典軍隊的陣型,組成了一個新月形的包圍圈,為了發揮騎兵的機動性,他把騎兵部署在了兩翼,而中路的部隊在4000人左右,他們是為了吸引中路的薩克森軍隊而準備的。騎兵儘量避免和薩克森步兵接觸,並以優勢力量擊潰敵人的騎兵,衝擊側翼,讓對方的戰線徹底崩潰,這下中路的大量步兵就會被包圍,而失去作用。

1.3戰鬥過程

瑞典的騎兵率先在左翼發起進攻,在冰凍的沼澤之上,瑞典騎兵遇到了一些小麻煩,他們有些人的馬陷在了沼澤地之中,這個時候薩克森軍隊並沒有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瑞典騎兵迅速重組,隨後發起了三次迅猛的衝鋒,因為當時起了迷霧,薩克森人根本不知道對手到有多少人,薩克森近衛騎兵被優勢的瑞典人擊潰了,隨後便是步兵遭到了合圍的滅頂之災,兩個小時內,左翼戰局以瑞典人徹底勝利而告終。

右翼的騎兵在卡爾斯瓦上校的帶領之下,成功藉著迷霧繞過了俄國龍騎兵,包抄到了薩克森人的後衛,這個時候蘭斯基爾德將軍親率步兵進入村莊和敵軍展開廝殺。瑞典卡洛林士兵展現了精湛的作戰技巧,在離敵軍非常近的距離之時迅速開槍,在這種毀滅性的輸出之後,他們迅速了發動刺刀衝鋒,打亂敵人的陣線,薩克森軍隊訓練嚴重不足一觸即潰,俄軍試圖有組織的撤退,這個時候上校率領的龍騎兵已經包圍了他們的後路。

中路的步兵混戰已逐漸明朗,薩克森二線軍隊在看到左右兩翼覆滅之後就開始動搖退縮,隨後就是一場追逐戰,瑞典兩翼的步騎兵瘋狂的組織包圍圈,而薩克森人丟盔棄甲,瘋狂逃竄。

這真是可悲,在戰場上有至少8000支步槍裡面裝好了子彈,未經發射就被扔在了地上——伏爾泰《查理十二傳》1.4結局

戰役結局可以稱之為“瑞典一蹴而就,薩克森一蹶不振”來形容,瑞典軍隊摧枯拉朽的粉碎了一切抵抗力量,7,000名薩克森-俄國聯軍被殺,另外有近8,000人被俘,而瑞典方面只不過有400多人戰死,1000人受傷,大部分都是被薩克森人的炮兵和中路步兵殺傷的。與查理殿下不同,蘭斯基爾德將軍可沒有慈悲為懷和善待俘虜,500名俄軍戰俘被殺,原因是對納爾瓦淪陷後俄軍殘暴行徑的報復。至此戰役以瑞典完勝而告終,甚至奧古斯都悲傷的給查理十二寫信。

“我的兄弟,我不在與你為敵了,把我的國土拿去吧,請善待那些百姓。”

最後附上作戰序列


龍帥林vlog


關注世界是必須的,但重點是中國的事,要做好中國的事,更要發揚繼承下去。牢記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國的近代史,要說完勝的戰役應是:中國紅軍時期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反"圍剿″戰役,那時的紅軍很弱小,無論是武器裝備,後勤保障,兵員,兵員素質等都不如蔣軍,真正是以弱勝強的典範。反觀世界軍事史有嗎?風光的拿破崙沒了後勒就知道逃跑,逃飽,再逃跑。兇悍的德軍沒了後勤只有挨餓受凍疲於奔命的應負戰事投降了事。再看美國軍隊它只能打教條式的戰役,它只能打後勤有保障的戰役,以至於美軍有四個投降的理由:子彈打光可以投降,被敵軍包圍可投降,灬(還有兩條不記得了)這些那有以弱勝強的影子,那有意志頑強的作風,再看紅軍的第五次反"圍剿"雖然說失敗了,可紅軍硬是憑著 頑強的意志血染湘江衝出蔣軍的包圍,四渡赤水擺脫蔣軍的包圍,爬雪山過早地走完二萬五千里長徵打破蔣軍的包圍。毛澤東硬是樂觀地把失敗說成了一朵花,"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宣言書”。這在世界軍事史上有嗎?一個撤退不流血的敦刻爾克被西方吹上了天它能與二萬五千里長徵比嗎?即使有點榮耀的諾曼底登陸也比不上解放軍的百萬雄師過長江。要說完勝的戰役中國軍人更應該記住並研究紅軍反"圍剿"勝利的戰績,更要研究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強奪瀘定橋的戰例因素,以史為鏡可以明前進的方向,中國紅軍五次反"圍剿"的勝利就是中國解放軍的軍魂,也是解放軍敢於向強敵亮劍的軍魂,二萬五千裡的長征萬歲!中國人民解放軍萬歲!


一寧134471779


乀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一世1453年5月佔領東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的圍城戰是一次意義深遠的完勝。

奧斯曼蘇丹為了鞏固自己的君主地位,證明自己的天佑神助,急著用一場大勝給暗裡活動的老臣和反對派一個說法。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宮鬥比清朝八王奪嫡勵害多了,對其他王子直接刀劍亂舞,一或下毒。蘇丹也是為了以後攻擊巴爾幹半島和維也納方向側面能無後顧之憂。獨佔東西方絲調之路的商業利潤,今天的土耳其最好的商品是絲製品和毛迠,紅、茶。

蘇丹一取出自己的錢找歐洲最好的造火炮技師烏爾班製作了大炮,如果東羅馬帝國有錢顧客是上帝,也就會不一樣了,打仗就是打錢,東羅馬帝國前5O年一直內訌,讓小亞細亞的土耳其人坐大丁,康斯坦丁十一世和歐洲的主教們關係也不是足夠好,沒有像小布什總統發動反恐戰爭一樣,爭取到全球的支持。只有威尼斯人出了700個全甲武士,十艘戰船。

蘇丹以城裡的全部家當都給你了的豪言壯語鼓勵部隊破城可大索三日,無數金銀,美女領導都不要,伊斯蘭勇士或者說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不顧一切,生死度外三個月苦戰終於在夏天來臨前的5月攻下了牆高城厚的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的皇帝戰死,奧斯曼帝國從此封鎖了勃斯普魯斯海峽,東羅馬帝國劃上了句號。東羅馬帝國的公主流亡到俄羅斯🇷🇺,使沙皇有了聖戰的口實。以後幾百年的戰與和都圍繞著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之間的聖戰,打的天翻地覆,車臣戰爭和九一一,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的爭鬥,都沒有繞過去!


user4210272105487


二戰時的中途島海戰可以說是美國海軍對日本海軍一次完勝的戰役,這場戰役後。日本海軍一厥不振,從此失去了太平洋上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成為它走向滅亡的轉折。

事情要從珍珠港說起,日本偷襲珍珠港後,美國對日宣戰。美國在偵聽日本的密電碼時經常見到“AF”兩個字母。有一天,譯電員忽然想起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提到“AF”,經過仔細分析,美軍認為“AF”是指中途島。於是,美軍就發了一份誘餌電報,說:中途島的淡水設施發生了故障。結果,不久就截獲了日軍的一份電報:AF可能缺少淡水。

美國海軍尼米茲上將決定將計就計,引日本上鉤。日本由於在珍珠港沒消滅了美軍的航母,正計劃發動中途島戰役。6月2日,由山本五十六率領的八支特混艦隊,分三個方向向中途島開來。第一支由南雲中將由西北方向進攻;第二支由第七艦隊擔任警戒,掩護和助攻;第三支由山本五十六率第八艦隊,守侯在中途島西北海面,指揮作戰。

當日艦到達指定區域內,“赤誠”,“加賀”,“飛龍”,“蒼龍”四艘巨型航母在拂曉打開燈光,15分鐘內108架飛機向東南飛去。緊接著,升降機提升飛機上甲板,準備第二波攻擊。但,他們沒想到:美軍早己作好了應對準備。當他們距中途島還有30英里時,25架野貓式戰鬥機攔截了它們。日軍護航機與野貓戰鬥機纏鬥時,日本轟炸機飛臨了中途島上空,投下了重磅炸彈。但,由於美軍早有準備,所以並沒炸到美軍的飛機。

當南雲下令第二次攻擊時,美軍的斯普魯恩斯海軍少將早已作好了襲擊日本航母的準備。南雲的第二批飛機尚未起飛,4架美國魚雷機就出現在南雲航隊上空,南雲剛打下了三架,又有7架出現向航母發射魚雷,但都沒成功。南雲決定5分鐘內讓所有飛機起飛,但,當第一架剛起飛時,3架美軍無畏式俯衝轟炸機出現在上空。

赤誠號航母中了兩顆炸彈,引爆了艦上的汽油和彈藥,又引起飛機掛載的魚雷爆炸,整個航母千瘡百孔,山本只好下令炸沉赤誠號。日本的“野分號”驅逐艦執行這個任務,7分鐘後赤誠號沉沒。野分號沒想到:炸沉自己的航母會是自己的第一個目標。

幾乎就在赤誠號挨炸的同時,加賀號也受到了9架美國俯衝轟炸機的進攻,加賀號中了6顆炸彈,一片火海燒的只剩船殼,二聲巨響,也沉入海底。蒼龍號也中了5顆炸彈,部分人被驅逐艦營救,剩下的700多人連艦長隨艦沉入了海底。

山本五十六見三艘航母見了龍王,知道大事不妙。但日本人的性格是要頑抗到底的。他命令艦隊向他靠攏,然後讓山口海軍少將率領的飛龍號航母進行報復。18架日本俯衝轟炸機向美軍的約克城號航母衝去,炸沉了約克城號,終於扳回了一局。

飛龍號在向約克城號進攻時,它自己也受到了79架美機的進攻,它成功地躲過了20多顆魚雷和70多顆炸彈,最後還是中了4顆炸彈,飛龍成了火龍。山口命令用魚雷擊沉飛龍,自願與艦共存亡的山口少將與400名艦員沉入海底。此時,日本的4艘航母全完了,但美國還有兩艘與它對峙。



中途島海戰以日本失敗告終,日本損失了4艘航母,1艘巡洋艦,330架飛機,數百名飛行員,數千名艦員。而美國只損失了一艘航母,一艘驅逐艦和147架飛機及相應的飛行員和艦員,美軍完勝日軍。從此,在太平洋上只有美國的航母完虐日本了。


天太2


說到完勝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戰役,這場戰役的結局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甚至連德軍最高統帥部也沒有料想到這樣的結局。德軍在數量和質量都不佔很大優勢的情況下竟然以微不足道的代價全殲了法國、荷蘭和比利時軍隊,英軍主力雖然從敦刻爾克撤退了,但是丟掉了所有的武器裝備。此戰德國一舉奠定了歐洲大陸的領導地位。



德軍在此戰投入了132個師,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兩個用於主要進攻,另一個負責牽制進攻(牽制馬奇諾防線),其中93個師投入最初的進攻,39個師作為德軍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由於戰事特別順利,這些預備隊大部分都沒有投入戰鬥。德軍的總兵力在300萬人左右,擁有坦克2400輛,飛機3800架。其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就是德軍的10個裝甲師和6個摩托化師,儘管它只佔德軍總兵力的十分之一。

聯軍則擁有134個師,分別是93個法國師、22個比利時師、10個英國師和9個荷蘭師,包括6個裝甲師和24個摩托化師,總兵力330萬人,坦克3100輛(算上老式坦克則是5000輛),飛機2800架。聯軍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大量的炮兵部隊,尤其是重炮部隊,擁有大約14000門火炮,幾乎是德軍的兩倍。額外需要指出的是,法軍在後方已經動員了400萬軍人,正在組建更多的部隊,但是投入前線需要時間。



從兵力對比上來看,德軍除了在空軍方面擁有較大的優勢外,其他方面基本都不佔優勢,尤其是在陸軍方面,德軍一半左右的師都是新組建的單位,訓練水平很低,戰鬥力較差,難以擔負進攻任務,所以德軍徵召了大量參加過一戰的老兵,佔到了總兵力的四分之一。而聯軍大部分都是現役師,訓練充足,即便是預備役師的訓練程度也要比德軍的新建師好很多。德軍地面部隊唯一的優勢就是裝甲部隊,不同於聯軍將坦克分散給步兵使用,德軍的坦克都是編成裝甲師、集群以集中投入作戰,這使得德軍具有遠比聯軍強大的快速突擊能力,這成為德軍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



最終的結果就是德軍僅以傷亡15萬人代價,徹底打敗了聯軍部隊,聯軍傷亡35萬人,被俘190萬人,與取得的勝利相比,德軍的損失簡直不成比例,這應該是二戰德軍取得的最完美的勝利,他們打敗的是號稱歐洲最強的陸軍的法國陸軍以及它的盟軍。尤其需要強調的是,這並非是一場類似對蘇那樣的突襲進攻,是在雙方都已經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取得的,這是德軍在戰略和戰術上的巨大勝利。


戰略論


在從古至今的戰爭中很少有什麼戰爭是兩方勢均力敵的,往往在很多侵略戰中,都是雙方實力極不平衡,從而造成的碾壓或者完勝。我們都知道在中途島戰爭中可以說是一次堪稱完勝的結果,但是在歷史長河中也誕生了其他一些完勝的示例,尤其是這一場可以說是當之無愧。

在公元1526年西班牙與印加的卡哈馬卡戰役中,西班牙方面以169戰勝了印加大約8萬的人數。與其叫做戰爭還不如說它是一場屠殺,西班牙人皮薩羅帶領著冒險隊是以貿易的理由來會面印加國王的,不過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按照正常貿易的流程來走。

西班牙人面對如此眾多的印加人還有些恐懼,伴隨著槍聲和大炮以及喇叭的聲音響起,西班牙的騎兵和火槍手一起出動,印加人從未見過如此大的陣仗,被嚇的紛紛扔下武器逃跑。即使少數的忠誠衛士,也難以拿著棍棒去抵抗現代軍隊。最終西班牙方面幾乎毫無損傷就戰勝了幾萬的印加人,士氣幾乎一觸即潰,而且大量的死傷都是來源於自身的踩踏。

還有一個堪稱全勝的案例就是中印邊境反擊戰。當時的印度以為背後有美國和蘇聯的支持,就在邊境頻頻挑起事端。在警告無效後,中國戰士正式前往邊境給予印度沉重的一擊,在環境異常惡劣以及高原反應的環境下中國戰士依舊拔掉了印度的37個據點,扭轉了戰爭的局勢,順利的完成反擊任務。

而在之後印度的陸軍精銳盡失,甚至在首都挖好了戰壕準備依靠巷戰和解放軍做最後的鬥爭,中國對印度戰鬥力的估計是相當於國民黨的普通部隊,略強於保安團,也就比土匪強一點的地步,在戰後中國收復了大量的領土。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例如平型關戰役,淞滬會戰等這些可以說是完勝的戰役,在這其中有一些是來自西方的侵略戰爭,也有來自中國的反擊作戰,戰爭無論對錯,只能說這些經驗也給了後人很大的啟發。


霹靂火防務


堪稱完勝戰爭很多,暫且截取幾個我印象很深刻的:


1、戚繼光抗倭之戰

利用大膽創新陣型和部隊的組織優勢,幾乎能做到每場戰鬥傷亡比控制在100:1,數年內將為患數十年的將倭寇一舉蕩平,可謂完勝。


2、清廷統一南北戰爭

滿清八旗,總人數雖不過6萬,但戰術和戰略使用得宜。對殘明軍閥大玩驅狼吞狗再屠狼之計,對士大夫階層因勢利導最廣泛吸收,十餘年間統一南北,瓦解近百萬明順大軍,可謂完勝。


3、中央蘇區前4次反圍剿

團結群眾,堅持運動作戰,四次打破國民黨圍剿。利用“誘敵深入”戰術,靈活運動遊擊作戰,把剛經歷過北伐戰爭洗禮的國民黨軍打得找不著北,堪稱完勝。

最終國民黨軍被“胖的拖瘦,瘦的拖死”。而且通過戰爭提煉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裡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的作戰思想,對之後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軍事實踐和理論基礎。


4、兩次美伊戰爭

雖然是被“主持正義”和“反恐戰爭”包裝過,但實質是侵略無誤。可是不能否認,堪稱完勝。

可惜勝之不武,老子打完兒子接著打,至於過程和意義就不過多贅述了。

最大的好處是驚醒了中國軍人。知道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仗還可以這樣打。並在十餘年間奮起直追,軍隊現代化建設初見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