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天津話幹哏倔脆、活潑俏皮,更重要的是沒廢話,

一個“嘛”字,就能把天津人的喜怒哀樂各種感情都表達出來。

很多外地朋友也以學天津人說話為樂趣,一句“結界”的梗就夠他們玩好幾年的。

但如果您只認為天津方言僅僅是語調詼諧,那就大錯特錯了。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咱就聊聊天津話裡的那些知識和典故……

01

椽[chuán]兒亮

辦事兒椽兒亮

是有裡兒有面兒

咱們全是文化人兒誒最懂禮貌

——李亮節《天津娃娃》


“椽亮”的“椽”,就是“椽子”,指蓋房子時,

放在房檁上架著屋面板和瓦的木條。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椽亮”最早是建築術語,是指屋頂開天窗、屋頂敞開或半敞式的房屋建築。有個詞叫“明椽亮瓦”,就是形容房屋大氣、亮堂,尤其突出一個“亮”字。後常用“椽兒亮”這個詞來形容某人幹練、敞亮、識時務、會辦事。


02

串皮不入內

“串皮不入內”,比喻不論怎麼提醒某人改正錯誤,他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冒,不往心裡去。

話說在舊時,江湖人有很多種,比如“金皮彩掛評團調柳”就各自對應他們八種行當,當然這八種只是其中一部分,這裡不做討論。而其中的“皮”就是行醫賣藥的,俗稱“賣大力丸”、“賣狗皮膏藥”的。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連闊如的《江湖叢談》中詳細介紹了各行業江湖人的伎倆

他們賣藥之前,一般要先練一通武術拳腳以此招攬圍觀群眾,等人上的差不多了,就開始兜售膏藥了,但他們這種藥幾乎對病情沒有任何幫助,但也治不死人,貼在人身上只走皮上,而不入病灶,這就叫“串皮不入內”,之後成為天津乃至北方的常見土語。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03

熬鰾[biào]

熬鰾,天津話念“撓鰾”

高英培、範振鈺兩位先生曾有一段相聲,叫《不正之風》,高英培介紹自己的外號時,說自己叫“萬能膠”,範振鈺說自己也有外號,叫“化學鰾”。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化學鰾和熬鰾裡的“鰾”,就是魚鰾,就是咱常說的魚泡兒,魚鰾膠就是用其熬製成的,這種膠在中國已有1000年的製作和使用歷史,粘性很高,尤其是對木器的粘合作用很好,但溫度一高就會開膠,可靠性差。但“雲中之鹿鰾、吳中之鰾膠、東阿之牛膠”早在唐代就被稱作中國的三大名膠了。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魚鰾膠的熬製過程很難,而且味道極其難聞,隨著發展逐漸被化學膠代替。但是熬鰾這個詞卻保留了下來,這個詞的用途有褒貶兩種,一種是形容某人做事專心致志,另一種是形容起膩糾纏。

熬(二聲)鰾雖然沒了,但是熬(一聲)鰾還在,我以前吃過一次熬魚泡,味道還行,我這嫌河魚土腥的人都能吃兩口。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04

扛著

天津人見面打招呼,多愛問一句:“吃了嗎?”

回答的人也有意思:“吃嘛?不吃了,今兒減肥,扛著!”

所以這個“扛著”多用於表示餓著了,還沒吃飯。

這個“扛”是“扛刀”的縮語,和三國有關係。


《三國演義》中關二爺千里走單騎路經臥牛山,遇到裴元紹率眾搶馬,周倉令裴元紹率部回山,獨自追隨關羽,成為了關羽身邊的武將,周倉對關公忠心不二,跟隨關公南征北戰,為關羽扛刀一世。至今很多關公廟內,除了關二爺外還要供奉周倉和關平,倆人一個扛刀,一個捧印。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話說關公應魯肅之邀過江赴宴,周倉扛著關公的青龍偃月刀在一邊站著。有士兵為了討好周倉,問他吃飯了沒有,周倉說:“吃飯?沒看我扛刀呢嗎!”自此才戲稱捱餓為“扛刀”、“扛著”。後來“扛著”這個詞不再單指捱餓,生活、工作中遇到什麼困難事人們都愛說一句:“沒轍,扛著吧!”


05

折籮

折籮準確來說不能算天津特有的方言,北京、河北、山東等地也在用。

天津話裡的“折”是倒的意思,“這稀飯餿了,趕緊折了吧!”一般都這麼說,“籮”就是“笸籮”。早年間“折籮”在老百姓眼裡是好東西,一般都是大飯店出來的。富人們散席後,為了排場和麵子,一般不會打包剩菜,於是店內的夥計就把剩菜分類倒進笸籮裡,瀝出菜湯,留下乾貨,然後在路邊出售。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雖然折籮是舊社會的產物,但如今老百姓日子好了,也仍保留下了大年初四吃折籮的老年俗,這也是中國人會過日子的體現。


06

五脊六獸

最早知道這個詞的具體意思,是很多年前看過的一部馬志明先生的訪談節目,他當時只提了一句,說馬三立在世時,給他解釋過“五脊六獸”就是房頂子的五個屋脊,以及脊上的六個神獸。後來順藤摸瓜才明白其具體的意思。

五脊六獸其實是統稱,包括螭吻、望獸、合角獸、垂獸、戧獸、角獸、套獸、走獸、筒瓦、勾頭、滴水、正脊、垂脊、戧脊、寶頂等各種構件。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獸”裡最主要的叫螭吻,也叫鴟吻。各個朝代的螭吻長得不一樣,但大致就是下圖這樣。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說是五脊六獸,其實不一定是六個獸,這個要按建築等級和用途來確定使用數量,最多10個,最多的就是故宮太和殿了。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現在用五脊六獸來形容有的人整天無所事事。最早的脊獸有用途的,用來蓋住固定筒瓦的鐵釘,防止其生鏽,後來不用鐵釘固定了,它們也就作為裝飾物保留了下來,也確實是天天閒的沒事幹……


07

紅眼兒&白眼兒

老天津人對隔代人有一種特殊的稱呼,對孫子、孫女習稱“紅眼兒”;對外孫、外孫女習稱“白眼兒”。雖然現在孫子、外孫好像都一樣,但在封建社會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傳說早年間,天津東門外有個大爺,其子女都在外謀生,子女的孩子都由大爺帶著,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倆“留守兒童”。

一日,大爺帶著孫子和外孫去河邊撒網撈魚,腳下一滑掉進了河裡。小孫子見狀失聲痛哭,年紀大些外孫見了卻表現的很漠然,對錶弟說:“你爺爺沒了,我還有爺爺。”

慶幸的是大爺水性好,上岸後趕緊找回倆孩子,一旁的抄魚人告訴了他倆孩子剛才的反應,大爺一拍大腿道:“帶了這麼長時間,見我掉河裡也不落一滴淚,真是個白眼狼!這哭紅眼的才是我親孫子!”


08

燒包兒

燒包兒”多用於形容一個人剛脫貧就忘乎所以,窮人乍富,做出一些不合身份的炫富行為。

這個詞語來源於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即七月十五的“鬼節”。直到今天,每到鬼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給逝去的先祖親人燒點紙錢,以示哀思。但是按照舊俗,七月十五這天是要“化袱燒包”的,就是把冥幣放入一個紙糊的大信封中,上面書寫固定的文辭,然後焚化,以示孝道。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七月十五燒包信封上的文字格式

到了民國時期,曾有人把金圓券和冥幣一起放進信封燒掉,有人認為這種行為純粹吃飽了撐的,用真錢燒包實乃“燒包兒”至極。如此燒包便有了今天的意思。


09

結語

其實還有很多天津方言,像什麼“打鑔”、“黑地梨兒”、“打死賣鹽的”、麻將術語“相公”等等,其背後都有與之對應的典故和知識,能將這些事簡化成一個詞語並應用於生活中,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文化。


天津話,居然藏著那麼多典故...



所以說,別看咱天津話張口就來,但其實這些詞彙往深了說都可以算是天津歷史的活化石。這種情況不僅侷限於方言,包括咱天津的地名、小吃、建築等等……皆是如此。

校對|Cie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