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自2018年下半年《幸福三重奏》《我家那小子》起,承接慢綜藝基因的情感觀察類綜藝成為了如今國綜市場的主導品類。節目聚焦親密關係,設置棚內觀察員,希望弱化劇本干擾,從而記錄嘉賓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情感生活。

情感觀察類綜藝有其自帶營銷點和討論度的主題。節目中的細節描繪出人和人之間每一種關係的不同形態,發生在不同場景和情境裡的瑣碎生活又會進一步衍生出層出不窮的話題。

因此理性分析來看,現實生活中可被觀察的關係均有其發展空間搬上綜藝舞臺,即便是帶有強烈「八卦」色彩的情侶關係和婚戀話題,也具有非常多值得結合現實問題深挖的角度,而不應僅僅侷限於「催婚」和「道德綁架」。

這便是同為情感觀察類節目,《女兒們的男朋友》為什麼能夠引起筆者關注的原因——節目雖然依舊遵循著「展示生活」與「分析生活」兩條故事線同步進行的敘事策略和展現形式,但卻精準找尋到了類新聞「訴求式」的主旨立意之法和敘事之道,嘗試在情感主題下拓寬觀察視角,將更廣泛的家庭關係融入其中,多角度探尋生活相處的意義。

在細分領域題材之下,差異化表達才是突出重圍、進一步在呼聲正高的市場下拓寬類型藍海的核心。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何為「訴求式」敘事之道?

訴求,顧名思義,指在需求與期望的前提下製造出或理性、或感性、或道義的認同和共鳴。

將這一概念應用於綜藝節目表達,借鑑了用戶思維的邏輯,指要既精準又不狹隘地找尋社會、觀眾與嘉賓的訴求和痛點。簡言之,「訴求式」的定題策略,重在探尋到輸出的文化產品與輸入的所處時代二者之間的共同條件。

《女兒們的男朋友》以「看你幸福的樣子」為主題,邀請到秦沛與姜麗文、張潮與張曄子、黃日華與黃芷晴、范志毅與範斯晶四組父女參與,基於父親和男朋友這女人們一生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雙線展開,通過父親對女兒戀愛的觀察視角,展現多種代際觀念的差異。

「代際」是這檔節目拓寬情感關係題材的重要入口,也是節目雖呈現了多樣不同的戀愛擇偶觀,卻仍能夠以其「共性」實現更廣泛共鳴的原因。

筆者將《女兒們的男朋友》的「訴求式」主題尋找歸納為以下五點:

第一,婚戀問題的社會背景。

中國正在經歷著第四次單身潮,據統計顯示,截止至2017年,中國單身人口逼近3億,「一人經濟」市場暗湧的背後是長輩們的花式催婚和經濟壓力升級之下的戀愛慾望降級。婚戀問題已成為最易觸動整個社會情緒痛點的話題,也是聯繫家庭代際之間最核心的話題之一。這同樣解釋了為什麼這一題材會出現同質化上線市場現象的原因。

第二,父親角色的社會呼籲。

數年前《爸爸去哪兒》大火便是倡導現代父親的角色轉變和家庭融入。在《女兒們的男朋友》中,不論是主嘉賓張潮與張曄子,還是觀察員王子文,都沒有逃開單親離異家庭中父女相處的問題。張潮在節目錄制現場被問及上一次與女兒視頻對話的時間卻一時語塞,進而在主持人鼓勵下與女兒展開即刻對話,完成一次成功的情感交流。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第三,父親與男朋友之間的微妙關係。

余光中曾有文將女兒的男朋友比作「假想敵」,節目首期的首個鏡頭便是「父愁者聯盟」四位父親的方桌會議,張曄子也在節目中表達父親年幼時自然吃掉自己披薩餅邊的一個日常舉動成為了自己日後選擇男友的標準……基於自帶衝突點的翁婿關係,話題場景被自然搭建起來。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第四,原生家庭的熱烈討論。

電視劇集《都挺好》的熱播,將「原生家庭」從帶有社會屬性的網絡流行詞變成大眾議題。全民都在這個社會轉型時代反觀和討論自己在階級分化中的家庭作用。婚戀問題看似聚焦的是二人相處之道,實則是兩個家庭的性格作用力。詞條#範斯晶奶奶有梗#也成為微博話題點,奶奶時髦犀利的風格為節目增添了不少笑料。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第五,「她視角」與「她經濟」的興起。

女性向依舊主導著國綜市場,她們有著最大的收視慾望和最強的消費能力。女性邏輯攻佔綜藝,在藝人與觀眾兩個群體間同步進行。《女兒們的男朋友》有兩個潛在作用鏈,一方面,觀察員王子文扮演著明面上的女性視角,分享自己的戀愛經驗和家庭背景,並與觀察室裡的父親們進行討論;另一方面,女性觀眾群體會在看了節目後進而反觀和影響自己的伴侶和家庭。「弟視角」觀察員範丞丞的加入也讓節目搭上了「粉絲效應」的東風。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如何實踐「訴求式」敘事之道?

綜藝節目的敘事構建,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與新聞架構相借鑑。主題確定是為了解決WHY的問題,具體的設計則是要完成5W其餘環節的填充。

人物是節目的核心。筆者認為節目有趣的一點是,名字雖為《女兒們的男朋友》,主要矛盾衝突點和觀察視角卻都在父親身上,雖是女兒的綜藝,卻站在爸爸的視角看待未來女婿,進而將兩個家庭之間的所有社會關係融入其中。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觀察類綜藝如何掌控好「鏡頭」的介入度?核心原則是在整體故事線的搭建下不打擾到參與嘉賓,尊重人物核心的宗旨,儘可能地通過前期調研和投入使畫面真實和自然,觀察類綜藝不是「鏡頭下的生活」,而應該是「生活被鏡頭記錄」。

《女兒們的男朋友》節目更像是一個對原生家庭關係和婚戀觀的整體微縮社會的探討和展現,而不單純是戀愛關係的「舞臺上演」。

我們可以從節目中看到極其瞭解女兒的爸爸秦沛、離異家庭的爸爸張潮、少女心爸爸黃日華和放養式爸爸范志毅,每一段女兒視頻小片前的「關鍵句劇場」猜測也是在考察父女之間的瞭解程度,隔離二者不僅為聚合同類,而是構建一個普世價值之下的公共空間和一次建立在觀點與價值觀層面上的家庭圖鑑。

故事線的流暢展現也順應著觀察類綜藝的整體邏輯。

《女兒們的男朋友》在雙線敘事的基礎之上,採用了懸念式推進的綜藝策略,觀眾們對於節目的訴求很大程度上被劇情好奇心所左右和影響著。每一段視頻片段都停在極具懸念的時間點,如柏豪為姜麗文過生日的送禮環節、張煒迅為張曄子熬藥引發父親擔心……並佐以主持人陳銘和張大大「不會停在這裡吧」類似的感嘆式串場,使得整體的節目構架得以完整。

而將上述整個五大「訴求」完整展現的關鍵,是節目儘可能多地以真實、自然的語態呈現出不同類型戀愛和相處場景——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歡喜冤家」張曄子與張煒訊的創業艱難、玩具衝突、超市矛盾、做飯鼓勵、公園遊歷;「簡單陽光」姜麗文與柏豪的妹夫大舅子「爭寵」、拳臺交會、生日驚喜;「童話風格」黃芷晴和陳一天從朋友到情侶的告白、房車約會、遊樂園衝突;「護犢子型」範斯晶與林宇航間的身高爭論、求生欲測試、手機注意力吸引、吵架分手邊緣、哄女友方式……

戀愛關係說起來複雜,卻也是簡單生活場景的組合,多樣化的展現促使觀眾忍不住對號入座地找尋到自己生活的蹤影,進而引發更多社會屬性話題的討論。

為什麼追求「訴求式」敘事之道?

「訴求式」敘事方法與一般意義上的「用戶思維」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不僅僅止步於對觀眾的迎合和大勢跟隨,而是在共鳴中挖掘更深層面的社會意義。

觀察類綜藝不僅是作為形式層面上「窺探」別人的一扇公共窗口,節目的核心是讓觀眾從綜藝中找尋自我並和解過去,是成全溝通和理解。

觀察並介入他人生活的核心意義,不僅應該停留在情感層面的共鳴,而應該通過這個窗口讓觀眾意識到世界的多元性,並通過這面鏡子實現親密關係各方的擁抱和理解。

因而在《女兒們的男朋友》,我們可以看到張曄子在與父親張潮現場視頻時會反過來安慰父親堅強,范志毅在評價女兒範斯晶戀愛時會認可選擇是孩子的自由……

由此可見,雖然《女兒們的男朋友》中呈現出的戀愛擇偶或家庭相處方式多種多樣,卻能以其根源共性打動每一個人。這也是筆者一直堅持的觀點——發展節奏更貼近熱點的綜藝節目,應該成為觀察整體社會的一扇窗口。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1號結語

「訴求式」敘事之道,是筆者為觀察類節目立題和敘事總結出的一條方法論。觀察類綜藝的節目核心遠比觀察和記錄更重要,如何在獲取觀眾共鳴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發更大層面上現實意義的實現才是核心關鍵。

掘進題材深度的同時拓展觀察寬度,擴大觀察樣本的範圍,發表有溫度的態度,引發有態度的共鳴,這才是觀察類綜藝進入到「後觀察時代」應該追求的責任方向和創新之道。


《女兒們的男朋友》:解讀觀察類綜藝的「訴求式」敘事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