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7 李慶華:山東萊蕪釀酒文化初探!

李慶華:山東萊蕪釀酒文化初探!

萊蕪,古稱“嬴、牟”, 地處山東省中部,大汶河的發源地。同時,歷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在這裡發生過“長勺之戰”,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曾在此發動了“萊蕪戰役”。同樣,萊蕪的釀酒文化也是獨具風韻,悠遠流長。

一、萊蕪釀酒文化的歷史探源。

“魯人喜釀,古已有之”。而萊蕪的釀酒歷史則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的歷史。1979年考古發現的牟國故城遺址,位於山東省萊蕪市鋼城區,經考古專家考察確認是周代至漢代時期的古城遺址。2013年,原萊蕪市文物局與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考古探明:位於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羊裡鎮城子縣村的嬴城遺址,是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遺址。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嬴城遺址發掘過程中出土的三件青銅器均為酒具。其中斝為溫酒器,爵和觚為飲酒器。由此,萊蕪的釀酒歷史因此而成為有據可考的。

歷經朝代的更迭,萊蕪的釀酒文化綿延不斷,並日益發展光大。直至民國初年,萊蕪境內便出現許多著名的釀酒村和釀酒作坊。清末民初,萊蕪地理溝村的釀酒業就興盛一時。當時家家戶戶都會釀酒,他們在自己家中釀酒並開酒店,真可謂"十室之聚必有糟房,三家之村亦有酒肆"。民國時期,萊蕪楊莊的楊俊培所經營的“全盛享號酒坊生意十分紅火,僱傭釀酒師傅40多人,每月生產20多天,“全盛享”號酒水銷往泰安、泗水等地。”

二、萊蕪釀酒文化的物質條件。

據史料記載:山東釀酒以高梁燒酒為數最多。"酒,以麥造麴,和高梁釀於池,上用錫釜,下用鐵釜甑之"。據《山東古國考》記載:“萊蕪是因萊族與牟族雜居得名,古讀牟為重唇音,聲與蕪相似,轉寫為蕪。”《炎黃氏族文化考》也說:“釋來牟,小麥之種,相傳自天而來,故呼日來。最早種小麥的部族,自稱萊族。大麥之種,其呼日牟者,以原為牟族所播植,因以族名稱大麥為裾。此兩族之後混處山左各地。今之萊蕪,即來牟兩族合名。”由此可見,萊蕪是國內最早培育、種植小麥的地區之一,為釀酒制曲創造了良好的物質條件。另,萊蕪的高粱種植也十分普遍,且質量優良,為釀酒文化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生產原料。

自春秋戰國時期萊蕪就是重要的冶煉中心,境內豐富的煤炭銅礦鐵礦錫礦資源為冶煉歷千年而不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重要的冶煉遺址有口鎮渣子洞、銅山礦、南冶煤礦、黃石山礦坑等,在這些遺址中發現的大量鐵渣、錫石、,就足以見證萊蕪鍊鐵和錫製品加工的悠久歷史。也為釀酒所必需的錫釜和鐵釜的加工製作提供了生產技術和物質保障。

三、新時期萊蕪釀酒文化的新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萊蕪的眾多小酒坊都走上了公私合營的路子,萊蕪政府也領頭組建了“萊蕪釀酒廠”。萊蕪釀酒廠在廠長徐君基的帶領下,大搞改革創新,一舉發展成為集白酒、啤酒、葡萄酒、礦泉水生產經營於一體的國家大型一檔企業。1986年,“萊蕪姜酒”被國家輕工業部推薦為五大新名優酒。同年9月,國家輕工業部在萊蕪召開“萊蕪姜酒”研製技術鑑定會,出席會議的中國釀酒協會名譽主席的秦含章等57名專家一致通過了部級技術鑑定意見。會後,秦含章大師揮毫潑墨寫下了“生薑產地萊蕪城,制酒本草早有名。醫學工藝相結合,新樣企業自興盛”的讚美詩篇。2007年1月6日,中國白酒著名專家沈怡方、高月明、胡永松、莊銘揚、劉友金、賴登嶧、楊明、楊柳,以及山東白酒鑑評組組長黃業立,彙集萊蕪釀酒廠,對萊蕪白酒進行了鑑評,並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萊蕪釀酒廠幾經轉手現已處於停產狀態。為了把萊蕪釀酒文化發揚光大,萊蕪著名企業家王吉慶投資興建了山東鳳城酒業有限公司,秉承“堂堂正正做人,實實在在釀酒”的發展理念,現已成為萊蕪規模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優、服務最好的釀酒企業,該公司生產的嬴城系列白酒、姜酒深受萊蕪人民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