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8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如今众多影迷都把“港片已死”的论调挂在嘴边,讽刺之余,还夹杂着深深的惋惜。那么,不妨我们今天就谈谈香港电影,在“黄金时代”的二三事。

香港电影最为辉煌的时代,是由邵氏影业和嘉禾影业两家电影公司共同打造的,他们共留下了1600多部作品。在这之中,有广为流传的经典佳片,也有粗糙制作、只图“快钱”的烂片,但无论哪一种作品,难以复制的时代风貌都注定它们必将成为艺术瑰宝。更何况,这1600多部电影不仅代表香港电影的巅峰,曾经还使香港电影一度成为继好莱坞之后,世界级第二大电影产地。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东南亚观众都是香港电影的忠实粉丝;经由种种途径传播到西方的香港电影,亦能收获一大批观众的好评。因此,观众对影片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香港的电影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稳赚不赔的现象。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此外,张国荣、周润发、王祖贤等人在日本、韩国也累积了很多粉丝。《请回答1988》中,香港电影还以画中画的形式出现在剧情当中;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韩国人用“长得真像王祖贤”之类的话称赞年轻貌美的女子。

由此看来,香港电影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就连昆汀·塔伦蒂诺都是港片的忠实影迷,无论是邵氏影业的动作片还是周润发的枪战片,都是他的心头好。为此,他在《落水狗》的剧本首页列举了对他产生巨大影响的电影人,而周润发和吴宇森都赫然在列;由他执导的《低俗小说》、《杀死比尔》中,也不乏香港黑帮电影的影子。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香港所产出的电影数量几乎超越了所有欧洲国家,成片量仅次于美国好莱坞。大卫·博德维尔是著名的美国电影学者,他曾将港片誉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故事”,还认为香港电影人为电影制造了“艺术技巧。”何为技巧?既是娱乐大众的情怀。

1988年,香港电影的发行量已经超出一百遍,香港电影人正式开启捞钱模式。那么,鼎盛时期的香港电影,究竟有多辉煌?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01

李小龙去世后,香港涌现出无数个模仿他的动作明星。虽然至今都没有成功的案例,但他的接班人成龙却接过了票房冠军的接力棒,正式开创了喜剧功夫片的先河。

而王晶凭借一部《赌神》与整个嘉禾影业分庭抗礼之后,又有无数人热衷于赌片。赌王、赌霸、赌侠、赌神......但凡与“赌”有关的词语,香港人都用作电影名拍过作品。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程小东拍了一部《倩女幽魂》,不仅捧红了张国荣,还掀起了拍摄古装鬼片的热潮。其中的女主角王祖贤,在此之后也接拍了多部鬼片。

除此之外,还有僵尸片、三级片、黑帮片、警匪片......无论哪一个题材,都会经历一个迅速蹿红,然后被新题材取代的过程。可香港电影人总能挖掘出新花样,拍出脍炙人口的影片。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02

不过,相较于同期的好莱坞,香港演员的片酬却少得可怜。在男星当中,身价最高的当属张国荣,可他的片酬也不过500万港元。至于其他的演员,只能通过疯狂接戏的方式养活自己。

那个时候,盛传“郑九祖”、“刘十三”、“王七组”。这是什么意思呢——郑裕玲同时在9个剧组拍戏;刘德华一年能拍13部电影;王祖贤一天拍过7组戏......与如今动不动就上替身、靠抠图拍戏的明星相比,他们的工作量非常可观。据港媒爆料,由于高强度的工作,王祖贤在拍戏的过程中突然得了胃病,还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与此同时,幕后的工作人员也非常忙碌。那个时候的香港,只要有人肯投资,就有人出来拍片,最后片子拍成了,不仅能回本,还能赚个盆满钵满。

因此,著名导演王家卫就凭借大好的市场形势,诱导台商投资《东邪西毒》。这部文艺片几乎请来了全港的明星,可是由于没几个人能看懂,最终还是扑街了。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之后,刘振伟作为王家卫的好友鼎力相助。他为了弥补《东邪西毒》造成的商业损失,又请原班人马拍了一部《东成西就》,最终大卖特卖,这才挽回了王家卫的口碑。从此,香港影坛便有了“拿奖王家卫,赚钱刘振伟”的说法。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那时候拍戏的环境多么恶劣,每一位电影人都很是敬业。邵氏影业的写手能在三天之内完成一个剧本,想必这也是在不眠不休不吃不喝的前提下创造的战绩;后来为了让效率更高,还出现了“集体创造”的现象——新艺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为了尽快在电影市场站稳脚跟,集结了黄百鸣、曾志伟、徐克和施南生夫妇等人通宵构思剧本。

此外,徐克为了赶进度不睡觉,还要逼着其他人一起陪他拼命。不过当时的小年轻也很能吃苦,舒淇从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写剧本,而成龙、吴宇森、李修贤等人25岁就能同时担任导演、演员的重任。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那个时候,即便是已经荣获了“影帝”、“影后”的演员也没有特殊待遇,甚至还常受人摆布。拍摄《辣手神探》时,周润发出演一场从大火中逃生的戏,导演吴宇森为了追求效果,竟然提前按了爆破按钮。当时周润发的头发都被烧焦了,跑出来直呼“丢了半条命!”可是在吴宇森面前,却还得说一句:“吴导,刚才效果怎么样呀?需不需要重来一次?”

当时所有电影人都在拼命赚钱,想在1997年之前狠捞一笔。然而,没等香港回归,影视行业就出现了下滑的迹象。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03

首先,过剩的存片导致香港民众审美疲劳,对电影的狂热大不如前;其次,产量高了,质量难免下降,由于影片的质量参差不齐,所以票房一路狂跌;最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盗版公司出现在市面上,流入内地的碟片基本都是盗版货。

在这样的状况下,导演们拉不到投资,演员们无戏可拍,而周润发等人只好去好莱坞发展。一段时间后,大大小小的电影制造公司关门了,成千上万的影视从业者也消失了。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随着《侏罗纪公园》和《泰特尼克号》的上映,香港民众渐渐意识到西方的好莱坞早已超过本土的影视作品,因此他们彻底摒弃了对香港电影的盲目追捧。最终,香港电影一步一步走向没落,呈现出今天的局面。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春光乍泄》正式上映,可票房却十分惨淡;而内地首次出现了贺岁片——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亮相北京,以3600万的好成绩荣登票房观众宝座。

2002年,一部《无间道》给衰亡的香港电影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却因为种种原因没能在内地上映。这一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问鼎内地票房冠军榜,掀起了香港艺人“北上”的热潮。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04

从这个层面来看,“港片已死”似乎存在着一定的道理。正如林燕妮曾向张国荣提出的那个问题:“你介意年华老去吗?”张国荣如是说道:“我非常介意。作为演员,艺术生命必然是期限的,年纪大了之后在银幕上不好看了,有何必出现呢?”

我们不知道如果张国荣还活着,是否还会演戏;但比他年长一岁的周润发如今已经64了,却依然是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

港片已死?不如谈谈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那些事儿


在《无双》中,周润发再度用香烟点燃钞票,然而与年轻时的他隔了整整30年的光阴。发哥老了,香港电影也老了,如今的杜琪峰迟迟没有新作品,周星驰与张柏芝重复当年的经典动作才勉强引起一些讨论;当记者问道:“你为什么不再演戏”时,他黯然的说:“你觉得我还能演什么角色呢?”

我想,这便是生活吧。真实的生活永远比影片精彩,也永远比影片艰难。不过,时光可以让辉煌成为历史,却永远抹不去几代人的青春回忆。70后、80后、90后曾见证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这是我们的荣幸,也是香港电影的荣幸。大家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