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渦陽大王店的神奇傳說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大王店出土的東漢綠釉陶樓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大王店現僅存的三殿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位於大王街上的牌坊

大王店雖是渦陽縣城西郊一小集,卻與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和最後一次農民起義有關。該處原是一小過路店子,後因日趨繁榮為集。集上有廟,廟址為現在大王中學校園。省道S307線穿境而過,交通便利,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大王店歷史悠久,古蹟和傳說眾多。

大王店?代王殿?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大王店,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相傳,燕王朱棣,少年時受排擠,被洪武帝下令帶兵掃北,給的卻是五千老弱病殘兵士。當時軍中一員老將李麾,年已七旬,給朱棣出謀:領旨謝恩,請旨到鳳陽老家掃墓。李麾即主持,來到這裡駐軍十二年。燕王住在太清宮(即現在的天靜宮),李麾駐在城西大王店。燕王在此招兵買馬,聚草存糧。十二年內,老弱病殘,漸已逝去,新人輩出,燕王揮師掃北,勝利後駐燕州,後又從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取皇位。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永樂大帝除為道祖太上老君重塑金身,擴建渦陽天靜宮外,還賞賜功臣,加封李麾為代王,並建殿設廟立碑記其功。所以李麾駐軍的地方,為“代王殿”。因“代王”與“大王”諧音,“殿”與“店”,“代王殿”漸被“大王店”所代替,沿用至今。

大王店居渦水之南,天靜宮居渦水之北,湯湯渦河居正中,兩者遙相呼應,僧侶往來方便,利於中華經典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難怪有道教人士說:它與渦河北岸的天靜宮,遙相呼應,兩廟似陰陽魚(即太極圖的俗稱)兩隻黑白分明的眼睛,它的建制是太上老君所示,對天靜宮的保護極為有利。

該廟現僅存三殿,是座鬥式結構古建築,坐北朝南,自西向東。大殿二殿文革時遭破壞。大殿內有口井,放只鴨子可從渦河出來。三殿門前放著一個柱礎,是在原大殿遺址挖出來的。按照古代建築要求對稱的特點來看,大殿的另一邊應該還有兩個偏殿,整個廟的總佔地面積100畝左右。三殿拱形門楣上有兩個彩繪半圓,分別為紅黃兩色,打開三殿木門,房梁內兩根紅漆木柱頂著一橫樑。殿內原有明朝石碑一塊,高約兩米半,兩邊刻有四爪龍,並有文字記述李麾主持駐軍於此的事蹟。明代大鐵鐘一口,重約兩噸,不是毀於兵燹,而是毀於人禍,十分可惜。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大王店與最後一次農民起義——捻軍起義

大王店,多次毀於兵燹,又多次戰後重建為集。最後一次毀於1856年,清兵鎮壓捻軍起義。

當時清兵派僧格林沁剿捻,聯合河南巡撫袁甲三,集數十萬人軍隊發動進攻。當時捻軍在雉河集根據地,有八十多萬義軍。很多捻軍不願在自己家鄉作戰,盟主張樂行在戰與不戰之間徘徊不定。這時,捻軍中一員女將的一句話,終於使盟主下定決心與清兵決一死戰。講話者是杜金蟬,杜金蟬對張樂行說:“將軍擁兵百萬卻要棄戰歸田,清妖能要大家好好的回家種田嗎?”在座的捻軍將領聽到杜金蟬如此堅定與清軍作戰,群情激昂,共同請戰,盟主張樂行當機立斷。首先張樂行調黑旗軍旗主劉玉淵,放棄義門鄧圩的圩寨戰略預防中心到大王店駐守,因清軍從亳州向雉河集進攻,大王店成為清軍首當其衝的進攻據點。捻軍當時三萬多人,清軍約五萬人,先頭部隊的清軍就有六千餘人,多為騎兵,且武器精良,致使劉玉淵身受重傷,三萬捻軍戰死,於是清軍佔領捻軍“首都”尹家溝。義軍被迫退入雉河集,從而拉開史無前例的捻軍雉河集保衛戰。這場戰爭結果捻軍失敗,很多將領被殺,大王廟被焚燒,集被夷為平地,方圓十幾個村莊,人幾乎被殺絕。

戰後的雉河人在原廟舊址上修建“洪福寺”,寺西邊修建洪福橋,進而建成了現在的大王集。因為連綿不斷的戰火,人民期盼和平,希望皇恩浩蕩,賜洪福於民。清同治十一年《渦陽縣誌》記載:“洪福寺”這個古廟宇的名字。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大王店鼎盛時期有五百多僧侶,遊歷四方祈福行善。曾有一僧人,渦陽義門趙屯人,姓杜,活到一百零八歲。常來往天靜宮、石佛寺、曲水寺等廟宇。真不愧“天下寺廟是一家”!現在曹市鎮曲水寺一露天井口旁,一塊光滑的殘破兩截的碑石上,還有“洪福寺”三個字,記載的就是渦陽城西大王殿廟和尚遊歷於此,曾資助修廟的功績。

大王廟很神奇,除僧侶外,平民百姓只可去廟燒香祭拜,不可久居。清光緒年間,有一位教書先生不迷信,來到大王店,見廟空蕩便住下來,不久結婚生子,喜慶盈門。誰知來個風水先生說:這孩子是陰陽人,成不了氣候!果真不足兩歲夭折,後敬香搬出。另有一戶來自山東,逃荒欲安家於廟,不知何因一家六口突發眼疾,一夜間都瞎了。後大王人替他們全家燒香祈禱,眼睛卻都奇蹟般好了。

辛亥革命前,大王廟有僧侶數人,靠種地為生,鼎盛時期有五百多名和尚。現在的大王小學東面,也就是大王韓莊叫它廟家後的地方,是那些和尚圓寂的地方,至今韓莊人種地經常挖出和尚坐缸。辛亥革命後,僧侶四散謀生,幾頃地的寺產充了公,廟成了寺院和學校。1934年,《渦陽日報》國民黨縣黨部機關報,第二任主編王石生,寫一篇《討倭奴檄文》,很鼓舞人心,被迫離社到大王店教書。抗日戰爭後,國民黨政機關和學校均設此地。在三殿西側房的牆壁上,現還鑲嵌一塊民國二十八年(1939),建校立的石碑。碑文部分被破壞,局部清晰可見。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大王店珍寶

大王店原有一明代大鐵鐘,於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慘遭人為破壞,毀葬“大躍進”鍊鋼爐中。生於斯長於斯的渦陽捻軍研究員趙玉昆老先生,告訴筆者說:在少時,大王店的明代大鐵鐘仍在大王廟,他曾親眼目睹過,相傳鐵鐘和天靜宮的銅鐘是一對“雙胞胎”,都是燕王朱棣派人特意鑄成。兩口大鐘底部邊沿有孔,頂上雕刻有獸,鐘身有字和圖案,均自京城沿河漂流至渦水,一路相碰“叮叮噹,叮叮噹!”分別抵達所去之處。大王店鐵鐘勝於天靜宮銅鐘,它們同時敲同時響,兩地同時聽到,所以渦河兩岸至今流傳:“鐵鐘碰銅鐘,渦河居正中,你去洪福寺,我去天靜宮。”

從大王店去焦堯村過洪福橋向前行約二百米,路東有兩個大土堆,大王人叫它煙孤堆、土孤堆。根據《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安徽卷渦陽分卷》中記載:渦陽縣大王店正南一節地的田野裡,有東西相對兩座大孤堆——西邊的叫土孤堆,東邊的叫煙孤堆。據說,這兩個孤堆是混沌初開時,楊二郎擔山攆太陽留下的。那時天上有九個太陽,只曬得禾苗枯死,江河干裂,生靈難活,玉皇大帝派楊二郎追攆太陽。楊二郎力大無窮,決心要把太陽都壓在大山底下。所以他肩挑兩座大山攆太陽。一日擔山飛步來到大王店南頭的胡溝岸上,感覺有點累了便坐下歇歇。他把扁擔東西一放,掏出菸袋吸菸。臨走時把菸灰磕在溝東邊成了煙孤堆;又脫掉鞋磕磕土,就成了土孤堆。電視劇《包青天》、《瓦罐記》就是根據焦堯村的故事改編,直到現在離大王方圓百里沒有姓焦的,所以焦堯村沒有姓焦的,也是因此故事。

至今這兩個孤堆遺址還在。其實是兩座大墳墓,文革時被考古挖去兩卡車文物。其中,現存放於中國歷史國家博物館的東漢綠釉戲劇陶樓,就是在1976年出土於渦陽大王店。此陶樓,被定為國寶級文物。分四層,上層為鼓樓,第二層是舞臺。舞臺三面封閉,分前臺和後臺,有上、下場門,前臺有五個伎樂俑正作表演或伴奏。東漢綠釉陶樓的挖掘出土,不僅把中國戲劇史的起點從公元10世紀的北宋提前到公元3世紀的東漢末年,而且打破了封閉式戲臺來自西方的觀點,推翻了三面敞開的戲臺是中國戲臺唯一傳統的方式,在中國乃至世界戲劇藝術發展史上都具有重大的價值。

渦陽陳大鎮大王充滿神奇傳說,牽涉歷史謎題


大王店與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

渦陽曆史研究者提出另一說,大王店最初是紀念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地方。《合肥晚報》、《亳州晚報》記者曾帶專家考證並報道。大王廟後有一條溝壕,屬廟前東西流向的胡溝的一條支流,它自南向北注入渦河,當地人稱“狐狸子”溝。相傳這“狐狸子”溝不僅直通渦河,還曾連接陳勝命吳廣效仿“狐狸”聲喊“大楚興,陳勝王”之溝壕。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以陳勝、吳廣為首的我國曆史上爆發的第一次農民起義,舉起反秦義旗,多次轉戰途經於此。最後一次自汝陰(今阜陽)至下城父聚轉戰時,御者莊賈擔心起義失敗,途經大王店時,忽然萌殺陳勝念頭,結果陳勝遇難。《史記》上說,陳勝被害“下城父聚”,下城父在蒙城縣西北,也就是現在的渦陽縣城。《渦陽史話》有文字指出“下城父聚即今渦陽縣城”。“大王殿”過去還叫“隱王殿”。可能是追隨陳勝的人為了紀念他,就將自己的姓改成了陳勝的官姓了。《史記》也有記載:劉邦稱帝后,追封陳勝的王號就是“隱王”。

渦陽城西尹溝(即尹家溝)是捻軍領袖張樂行發動農民起義的地方,後定為“首都”,尹溝也是張樂行率領百萬捻軍轉戰半個中國後的失敗之地。而大王店位於渦陽縣城的西郊,北臨渦河,是尹溝的西大門。1863年,春雉河集保衛戰,捻軍戰敗,結果張樂行被叛徒出賣,遭曾格林沁殺害。也許是天作之合,中國第一次和最後一次農民起義均轉輾經過激戰失敗於此,使這兩支推動中國歷史進步的起義軍首領也都慘遭殺害於此。

不管民間傳說,還是神話故事,甚或古籍史料,均是出於樸實的大王店人對古代英雄和農民領袖的敬重。亳州市著名文物專家、原市博物館館長李燦曾說“大王殿,是亳州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建築之一,如果不能將僅存的這個偏殿進行及時的保護,將是一個遺憾”。

亳州晚報(石芳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