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8 蒙古大汗讓學者給中亞人寫信,學者在信中命令道:不準欺負蒙古人

察合臺汗國是蒙古人於十三世紀初期在中亞建立的一個汗國,到了十四世紀中葉,汗國分裂為東西兩個部分,西察合臺汗國後來被帖木兒帝國所取代,而東察合臺汗國一直延續到1509年才宣告滅亡。察合臺汗國的分裂也使汗國境內的蒙古人變成了兩個民族,西部河中地區的蒙古人自稱為察合臺人,而東部的蒙古人則被稱呼為蒙兀兒人。

蒙古大汗讓學者給中亞人寫信,學者在信中命令道:不準欺負蒙古人

察合臺汗國是成吉思汗次子的封地

察合臺汗國分裂後,生活在河中地區的蒙古人被當地居民同化,並且放棄了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成為了城市中的定居民。而東察合臺汗國的蒙古人一直保持著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習俗,過著遠離城市的生活,並且對河中地區已經定居的蒙古人非常鄙視。

到了公元1361年,東察合臺汗國的大汗禿忽魯率軍遠征河中地區,打算將察合臺汗國重新統一,可是在禿忽魯凱旋而歸後不久,勝利的成果被帖木兒奪走,代表著察合臺人的帖木兒成為了河中之王。不過禿忽魯在這次遠征期間,皈依了伊斯蘭教,他回到東察合臺汗國後,立即讓境內的蒙古人信奉和他同樣的宗教,在那段時期,大約有16萬蒙兀兒人成為了穆斯林。

蒙古大汗讓學者給中亞人寫信,學者在信中命令道:不準欺負蒙古人

禿忽魯的陵墓

不過東察合臺汗國的蒙兀兒人雖然成為了穆斯林,但是仍然保持著遊牧民族的傳統習俗,和河中地區的察合臺人仍然區別很大。因此禿忽魯去世之後,河中地區以帖木兒和其後代為代表的察合臺人,仍然不願承認蒙兀兒人是穆斯林,他們在帖木兒家族成員的帶領下,不斷排擠和歧視蒙兀兒人,甚至將被俘虜的蒙兀兒當成奴隸販賣到各地。

直到羽奴思汗統治時期的出現,才使這一現象發生改變。羽奴思汗出生於公元1415年,是禿忽魯的後代,羽奴思汗長大之後,在一場爭奪汗位的鬥爭中被兄弟也先不花擊敗,失敗後的羽奴思汗被迫流亡到河中的撒馬爾罕,受到了帖木兒之孫兀魯伯的庇護。

蒙古大汗讓學者給中亞人寫信,學者在信中命令道:不準欺負蒙古人

帖木兒

羽奴思汗來到撒馬爾罕後,兀魯伯指派《帖木兒武功記》的作者歇裡甫丁為羽奴思汗的老師,傳授羽奴思汗波斯的文化和科學知識。羽奴思汗師從歇裡甫丁長達十二年,他跟著老師在中亞和伊朗地區的城鎮中四處遊歷,使羽奴思汗徹底迷戀上了定居民的生活的文化,因為在文學和詩歌上的造詣十分突出,羽奴思汗被那個時代的人尊稱為羽奴思大師。

歇裡甫丁去世後,羽奴思汗在兀魯伯的幫助下奪回了東察合臺汗國的王位,此時的羽奴思汗無論是穿著還是談吐都非常像一位波斯學者,讓東察合臺汗國的蒙兀兒人感到非常陌生。在羽奴思汗統治時期,他致力於讓蒙兀兒人走向定居化,並且開始讓蒙兀兒人建造房屋和種植大麥。

蒙古大汗讓學者給中亞人寫信,學者在信中命令道:不準欺負蒙古人

帖木兒武功記

可是當時的蒙兀兒人非常仇視定居的察合臺人,他們並不願意接受察合臺人的生活方式,而察合臺人則和波斯人和突厥人一起排擠蒙兀兒人。當蒙兀兒人的騎兵進入河中地區的爆發戰爭的的時候,被察合臺人俘虜的蒙兀兒人會被當做奴隸來販賣,從這一點就能看出當時的河中居民並不認為蒙兀兒人是穆斯林。

羽奴思汗對這種現象感到十分痛心,於是他請求一位名叫奧貝都拉的學者給中亞的察合臺人國王和貴族們寫了一封信,讓他們停止對蒙兀兒人的排擠和歧視。而這封信的大致內容如下:“我已經和羽奴思汗和他手下的蒙兀兒人接觸過了,他們是和你們信奉同一種宗教的民族,並且正在嘗試著走向定居化,所以你們以後不準再欺負和排擠蒙兀兒人,絕對不能再將蒙兀兒人當做奴隸來販賣,因為這是教法所不允許的。”

蒙古大汗讓學者給中亞人寫信,學者在信中命令道:不準欺負蒙古人

影視作品中的蒙古人

由於這位學者是一位非常德高望重的人,他的這封信被送給中亞的國王和貴族的手中後,中亞的定居民開始向蒙兀兒人伸出了橄欖枝,並且開始相互通婚。而這封信成為了蒙兀兒人歷史的轉折點,標誌著蒙兀兒人開始走向定居化,也標誌著蒙兀兒人被早已定居的察合臺人所接納,而這距離蒙兀兒人接受伊斯蘭教已經過了近一個世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