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為什麼南水北調沿途的“蒸發與損失”嚴重,卻不採用管道運輸呢?

導語:為什麼南水北調沿途的“蒸發與損失”嚴重,卻不採用管道運輸呢?

由於我們的國土非常遼闊,南北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差異是非常明顯的。同時一些地區因為地域的關係也遭受著很大的困難,比如極度乾旱缺水,不適宜生存等等。因此為了緩解這種狀況,讓一些困難地區的人民也能過上有水喝不愁吃的日子,從上世紀的50年代開始政府就已經計劃起了南水北調的任務。但這個任務受到科學技術的侷限,一直到2000年左右才正式開始動工。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兩條線路建成,由水資源豐富的南方地區一直輸送到偏僻的西北地帶。但整個工程基本都是一些露天的河道,很多朋友就在疑問,這麼多露天的區域,雖然不斷地輸送著水資源,但也會因為氣溫和陽光的關係蒸發,這樣不是效率很低嗎?

為什麼南水北調沿途的“蒸發與損失”嚴重,卻不採用管道運輸呢?

對地理知識稍微有所瞭解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國家是橫跨兩個地勢階梯的,從北到南地勢是越來越低,因此違背自然的“水往低處流”規律將地勢低的地方的水運輸到北方本來就是比較困難的。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工程隊伍修建了許多蓄水站,作為水源運輸的中繼點。到了這些水站,由水泵將水抽上來。但建設管道的成本要遠遠超過利用原有的河渠建設水泵的成本,而且管道運輸需要的水泵數量更多,因此就放棄了這種做法。

為什麼南水北調沿途的“蒸發與損失”嚴重,卻不採用管道運輸呢?

還有一點原因就是,作為水資源運輸的管道規格非常高,而南方到北方的地理環境和氣溫是有很大差異的。尤其是在一些高緯度的北方地區,很有可能冬天管道全部被凍住了,甚至可能會出現管道破裂,造成嚴重的後果。萬一在一些地形中沒辦法合理建設管道,又要臨時改道,耗費的成本是非常巨大的。而河道天然形成,降低了人工建造的成本,同時可以用人工的方式來改變河道的路線,即使冬天封凍了也很容易化凍。

為什麼南水北調沿途的“蒸發與損失”嚴重,卻不採用管道運輸呢?

而南水北調工程在建設的過程中基本都是同時開始作業,所以在建設的過程中萬一線路比對之下產生了誤差,採用天然河道的方式也比較好調整,但建設管道就必須要拆除重建了,相對來說更加複雜。露天河道除了可以輸送水資源之外,在一些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充當運河來使用,因此從多方面比較看來都是天然的河渠要優先於管道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