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9 乾县的锅盔:以"干、酥、白、香"著称

锅盔,陕西乾县的一种传统面饼。因该县

古称乾州,当地有商家就注册了"乾州锅盔"商标,把这种面饼推向了更大的市场。那么,这种锅盔有何特色呢?笔者进行了走访。

在乾县县城,听说这里的锅盔好吃,我们就开始寻找这种面点。找了半天,也没找到。路上经人指点,才知前面小街的最深处,就有经营锅盔年代最长的一家店,也是最正宗的一家锅盔店。

这条街并不长,沿街步行不到二十分钟,我们便抵达这家锅盔店。

乾县的锅盔:以

乾县锅盔

它店面并不大,外观很古朴,隔着很远就能闻到烤制的锅盔散发出的面香味。店面旁边的墙上,有乾县锅盔的广告。其中写道:

"乾县锅盔,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锅盔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即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乾县锅盔,历史悠久,既是日常方便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的礼品。"

这时,锅盔店内有一个大约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在不停地翻转着鏊子上的锅盔。店内还有两个大约二三十的年轻男子,据年长者介绍,他们三人是父子,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做锅盔的。他说这乾县锅盔,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据一些资料记载,可以追溯到乾陵的时候。

他说,那时,唐高宗李治已经驾崩,武则天派人去选适合修建陵墓的地方准备安葬唐高宗。当时的乾县名为奉天县,派出的方士最初选中的地方是奉天县东北25公里的五峰山,后因穴位风水不吉利,又改选在奉天县城北3公里的梁山上。由于奉天县所在地处于"八卦"中的乾位,因此,将陵墓称为"乾陵",奉天县也改名为"乾县"。

乾陵的修建,因工期紧急,工程浩大,所以征用了数万名匠人和民工。据说当时,有个叫冬娃的小伙子,从小丧母,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他聪明、勤劳、朴实,也非常孝顺父亲。因父亲年老体弱,家里的活儿都是他独自承担。虽然他年龄不大,但在修建乾陵征用民工时,他自告奋勇顶替父亲去做工。因参与修乾陵的劳役太多,饭食往往不能按时供应,因此,劳役们的生活是困苦不堪。

乾县的锅盔:以

正在鏊子上烙制的乾县锅盔

说着,店老板已经把烙到色泽金黄的锅盔从鏊子上拿下来,递给我们几个。然后接着说,有一天,冬娃饿得实在撑不住了,就悄悄在路边支了一个简易的火灶,架上自己的头盔,把面和匀后,放在头盔内烤制,过了一会儿,他从头盔内取出烙成的馍一尝,酥脆可口。他高兴极了,就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同伴,让大家改用铁锅去烙,结果吃着酥、闻着香,人们都非常喜欢。很快,一传十、十传百,就形成了这种独特的锅盔。这种锅盔香味异常,既耐饥、又久放不馊,民工和士卒非常喜欢。后来,这种烙锅盔的方法,就逐渐流传下来了。听着老板讲着故事,看着他有条不紊地在演示着烙锅盔的手艺,不知不觉间,多半个锅盔已经下肚了。鏊子上又放置了一批面坯,但是在炉火的烘烤下,散发着另一种香气,便忍不住问道:"这锅盔是不是还分好几种口味呢?"

店老板看着我笑笑说:"是的。锅盔只是一种简单的面食,能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传承下来,也得跟着时代有所发展。"

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老板接着讲道:"最早的锅盔,是在柴火为燃料的小锅中烙的,后来燃料改为煤了,小锅也变成鏊子了;而制作锅盔,也从最早的手揉面改成了用木杠压面。而做出来的锅盔色泽金黄、皮薄膘厚、酥脆味香、能煮耐嚼、存放期长、方便快餐、吃法多样。除此之外,锅盔的味道上也做了变换,有原味锅盔、椒盐锅盔、葱香锅盔、五香锅盔、香椒叶锅盔、咸甜锅盔、夹酥锅盔、油酥锅盔等。"

乾县的锅盔:以

包装出售的乾州锅盔

随着这些年旅游业的发展,来此地的游客越来越多,人们总要带几个回去赠送亲朋好友。而这么朴实可口的锅盔,不仅是人们味蕾的享受,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老板说,乾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除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就连饮食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比如有名的"乾州四宝"中,"酸汤挂面"就很有特色,他还特地向我们介绍了当地人公认的最正宗的"酸汤挂面"店铺。

故事听完了,我们买了些刚出炉的锅盔也要找个下榻之所了。休息好了,明早去老板推荐的那家店,再尝尝"酸汤挂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