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 大凡能够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人,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大凡能够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人,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起毕业加入同一个单位开始职业生涯的人,不出两年,职业走向就天壤之别。

有的人一成不变,做着最初的工作,还要战战兢兢被新人取代;有的人如鱼得水,干得风生水起,找到了自己的比较优势。即使是机关事业单位,两年时间,绝对也是试金石,很快就会分出个三六九等。

每个人初入职场必然都是斗志昂扬、渴望出类拔萃、实现自身价值的,但大部分人却沉入了水底,日复一日做着毫无出头之日的工作。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如此差异,那些能够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人又具有着怎样的特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聊聊。

1 用心和主动

工作几年,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及观察身边人的成功和失败案例,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一点——用心和主动。

要知道这个世界谁都不傻,你所有的小心思、小九九都被旁观者看的一清二楚。因此,要想在职场中有所建树,首先必须要做到的就是用心做好本职。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ABCD四个人他们同一年进入同一家单位,尽管在不同部门,但单位就那么大,所有人也都是认识的。

A工作很努力用心,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唯领导马首是瞻,有小聪明,但工作干得严谨踏实、不出差错,因此工作几年,论资排辈轮到她,也成为了部门小领导。

B工作努力吗?反正他每天都在说自己很忙,每天也一直在加班,曾经以为确实是岗位太忙,可是慢慢接触多了,才发觉其他人干同样工作不会那么忙,干得也不会比他差,最后才知道原来他把更多上班时间用在了蹉跎和聊天中(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为了笼络人心),下班后表现出一副加班的样子。因此,尽管他忙着累着,却没有人认为他是必不可少的,群众基础也是just so so.

C很主动也很用心的在自己本职岗位中深耕,她不是被动的等待工作,而是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后,主动的去发光发热,为领导解忧,几年中找到了自己的竞争优势,也获得了许多认可,最后被选拔到上级部门。

D就是老黄牛,踏踏实实地领导让干啥就干啥,多一点也不会做,领导说1,他不会想出234...,照本宣科是个好手,目前的他还在原部门工作着,尽管作为部门里为数不多的男士,但早就被后来的女士所取代,职业生涯基本是看到了老。

通过他们的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出其中的门道,我体会到的就是,干工作倘若你不用心、不努力、不主动,那任谁也是挽救不了的。

一个人最好的品牌,不是说出来的忙累,而是干出来的成绩,用数字和业绩说话才是王道。

用心工作、主动开拓才是最好的职业教育。

大凡能够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人,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2 找准位置和精准施策

第二个层面我想说的是方法的重要性,过去我们总是赞美老黄牛,它任劳任怨、脚踏实地,被许多人表扬。

那么现在呢?现在,我觉得老黄牛固然要表扬,但永远只知道犁地,却不抬头看方向,不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的老黄牛,不应该过分被表扬。

当然任何工作都会有一个适应阶段,但是当全流程熟悉之后,倘若你不能够在其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能够跳出细节着眼全局,没有拿得出手的成绩,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地方,而只是在惯性中任时间流逝、每天累死累活心情不舒...,那职场不得志,真的怪不了别人,只能是自己的原因。

对自己,我一直非常自豪的一件事情就是,当环境发生变化,尽管某些时候会不适应、不开心,但我能够很快调整好自己,花点时间停下来思考和寻找,在新的岗位中,找准自己的位置,进而主动作为,去塑造自己,凸显出自己的职业优势和品牌力,最终令任何人不可小觑。

因此,我建议所有的老黄牛们变聪明一点,能干不如会干,抬头看看路。

不要事无巨细,想着把所有活儿都干圆满、漂亮,那是不可能的,累死也做不到。干工作要有松有紧、有取有舍,某些任务底线完成就好,某些工作要重点用力,做出亮点,形成自己可以说出口、引以为豪的重点业绩。这样的工作不用多,几个就足够你树立出自己的品牌,形成自己的竞争力。

此外,倘若你有明确的职业目标,那就像你的目标人物一样去思考。

倘若他关心的是项目布局,那么你正在负责的这些细节,又会为下一步发展提供怎样的经验?你有没有把自己的经验去提炼、拔高,做到举一反三,形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或汇报材料?你有没有多用一点心,在普通的岗位中,干出花来、干出彩...

不要抱怨环境有多么的不好,也不要说什么权钱交易,任何一个对自己有着清晰认知、找准了自己位置的人,都能够在普通的岗位中做出不一样的成绩,进而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哪怕不被提拔,也会有新机遇,遇到新发展。

很多人应该都读过这样一句话: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

这里也送给你一句话:停下来,看看自己在哪里,想一想如何做才能让自己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一个,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大凡能够在职场中游刃有余的人,都具有这样几个特征

3 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最后一点,我想到的是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这个世界一直在变,职场风云更是千变万化,但唯一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就是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倘若领导给你换了一个工作岗位,你不开心你拒绝,那结果可想而知;而另外一个适应力强的人,或许他会有情绪,但他能够很快调适好自己,重新定位、继续努力,那么他的前途可想而知。

学习能力,我认为排除禀赋差异之外,许多时候能力的悬殊体现在学习方法上。

那天听好朋友讲他家先生考注税的事儿,难度大、时间紧,除了每天利用下班时间加班加点读书外,最令她佩服的是,短时间内,他居然把几本书都看完了。

好朋友是那种读书比较细的人,遇到不懂的会死磕,直到全部掌握为止,因此她读书慢。

尽管我不知道他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但联想到自己,当我确定要去参与一个考试,当时间有限的时候,排除极个别情况,我一般不会令自己失控。

因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都会先去统筹自己的时间,以确保底线完成,而且一本书至少会看三遍,第一遍划重点(这时候可能记住的寥寥),第二遍提炼知识点画出框架图(这是我的核心优势,把书读薄),第三遍通过框架图基本就把整本书内容记住了(曾经在校园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课间时间看着课本目录去回忆书,目录在那里,然后每一章的内容就在脑子里转,不熟练的翻翻就OK)。

因此,我不会说读不完,第一遍划重点相比其他人效率会快许多,第二遍画图可能就是一两个小时的事儿,第三遍第四遍……依托框架图进行理解式背诵就更加容易了,几分钟就能通读全书。反之,许多人可能就是在死磕,第一遍看的太认真了,以至于时间不够用。

任何事情都要区别对待,不能一个方法用到底,要聪明、灵活、统筹,要对自己的时间、职业、生活有个整体的把控,这样才不会失控,也才能够游刃有余。

当然还需要补充一点的是,这样的学习方法一般得不了一百分,但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具体考试中,绝对是中上流水平。

因此,强烈建议那些努力却不得其法的人,不要太固执,遇到事情也不要急着去做,哪怕再急都可以抽出几分钟过一遍脑子,跳出来统筹规划一下,这样心里就有了底,就不会盲目着急,也不会被任何事或人牵着走了。这个过程熟练后,花不了几分钟,却会事半功倍。这就是方法的重要性,就是有大局观、聪明人的学习和做事方法。

工作生活中,请时刻提醒自己,有没有聪明的方法、创新的方法...,实在找不到了在吭哧吭哧做老黄牛,这样做,可好?

以上是我想到的三点,用心和主动、找准位置和精准施策、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职场中,你还有什么建议,欢迎一起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