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商周之仇,周伐商是復仇之戰不是天意仁義

一部《封神演義》,通過極盡鬼神之事描述了西周伐商的歷史。在書中西周是天命之主,仁義聖者,是正義的化身。反之商朝則是腐敗沉淪之所,殘暴不仁之地。其實真實歷史上的商周之戰根本沒有什麼天意仁義,純粹是一場復仇與爭霸之戰。

周人早期其實居於豳地。古公亶父時周人受到薰育戎的侵襲,不得不離鄉遷徙。他們歷盡艱辛,遷到了渭河岐山以南之周原,就此形成了周國。

商周之仇,周伐商是復仇之戰不是天意仁義

遷到周原後,周與商有了聯繫,並建立了穩定的同盟關係,卑事商王武乙,在商王朝的保護下積聚力量,並且接受了商朝的文化體系,周國正式成為中原之國。據《後漢書·西羌傳》的記載:古公亶父傳位季歷,季歷不僅與商聯姻,娶妻商室,還被商王文丁封為"牧師" ,成為商王朝在西方最為重要的一位方伯。

周的日漸強大引起了商的不安。商王文丁為了遏制周族勢力,以封賞為名,將季歷召喚到殷都,名義上封為"方伯",號稱"周西伯",實則軟禁了一段時間後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商周矛盾陡然加劇。

商周之仇,周伐商是復仇之戰不是天意仁義

但是周國的國力還不足以與殷商對抗,周文王姬昌只能暗隱仇恨,繼續臣服於商。但是殷商依舊對周不放心,商紂王一度囚禁姬昌於羑里。但是當時商朝的征伐目標在東方,西邊還需要周國為其鎮壓四方,因此商紂王也不敢輕易的殺害姬昌,後來周人以寶馬、美女賄賂商紂,求得釋放文王。

文王歸國後,謀商之心並無鬆懈。他一方面倡導發展生產,制定"有亡荒閱"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隸,防止勞動人口流失,增強周族實力,使周國附近一些部落歸附。另一方面進行武力擴張,根據《尚書》記載,周國首先討伐西方犬戎、密須等小國,以固後方,接著東伐耆國(在今山西長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陽),最後伐崇國,深入到商朝勢力範圍。此時周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便遷都於豐都(今陝西省西安市戶縣灃河西岸),準備進取殷商。

商周之仇,周伐商是復仇之戰不是天意仁義

當然姬昌並沒有等到滅商的時機就去世了,其子姬發即位後,趁殷商國都空虛之際,聯合諸侯發起滅商之戰,周軍大勝,商朝滅亡。在姬發的手中,周國終於報了殺其君囚其領的大仇。

商周之仇,周伐商是復仇之戰不是天意仁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