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阿里雲與中國數字經濟

2019天貓雙11,阿里巴巴全球首家將核心系統100%遷上公共雲,阿里雲的飛天操作系統成功支撐起新流量高峰:訂單峰值54.4萬筆/秒,單日數據量970PB。

受人關注的原因是,全球所有的雲計算巨頭中這麼做的,僅此一家。

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隨後表示:“為什麼講阿里雲跟其他雲不一樣?因為在中國只有阿里雲是完全從頭研發的一朵雲,從頭是從每一行代碼,從10年前開始寫,所以我們的雲有一個特別的名字,叫做‘飛天操作系統’。”“我們的雲完全是中國自研的一朵雲,其它很多雲從開源軟件改造過來,這是非常大的不一樣。”

2009年,阿里雲成立。當年,阿里巴巴正比其他公司更早遇到互聯網規模化的挑戰,無論是Oracle、Greenplum還是Hadoop這些早已成熟的軟件技術都在面臨海量數據時束手無策。

帶著解決大規模算力瓶頸任務入職的王堅,作出了重要決定:必須研發一套新的技術架構,才能換掉阿里巴巴的這些舊引擎。

力排眾議,王堅帶領工程師團隊從飛天操作系統的第一行代碼開始寫起。

數年攻堅,歷史性突破同一個集群5000臺服務器的侷限,成為世界上首個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科技公司。飛天的計算能力也不斷飛躍,很快接連打破六個世界紀錄,並最終將全球數百萬臺服務器連成一臺超級計算機。

到今天,不只阿里巴巴本身,阿里雲、飛天操作系統已經和中國的國計民生緊密相連。城市大腦在實時指揮杭州1300個紅綠燈路口、200多名交警。阿里雲的大數據處理技術在成千上萬家中國工業企業中運作,尋找上千個參數間的蛛絲馬跡,力圖提升中國製造難能可貴的“1%的提升”。浙江最多跑一次通過飛天操作系統歸集3066類、190多億條數據,成為數字政務的最新模板。

數字經濟時代,中國大有可為

阿里雲與中國數字經濟

時間回溯到1960年,中國第一次組建登山隊征服珠穆朗瑪峰,令人意外的是選擇從環境更為險惡的北坡開始攀登,以行動證明:別人能做到的、甚至做不到的,中國也一樣能做到。

在IT領域,阿里雲的10年奮鬥可以說是另一個時空的“北坡爬珠峰”。

移動互聯網時代,再難找到一個場景是完全離線的。很難想象,沒有自研的阿里雲、自研的飛天操作系統,如今的數字經濟生活該如何在舶來品的IT系統中掙扎。

當人口、土地、資本的紅利逐漸褪去,技術的紅利正在接棒。以阿里云為代表的技術正在成為中國下一個10年增長的關鍵因素。

前不久,國家統計局發佈前10個月國民經濟數據,數據顯示,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超14%。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有條件保持平穩運行,因為擁有足夠的韌性和巨大的潛力。

以阿里巴巴舉例,當西方仍把雲作為一種底層基礎設施,阿里雲已經和獨特的中臺模式、雲邊端一體的AIoT、順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移動協同一起,成為新的IT底座,植入公司內核,從IT系統開始突破,不僅支持新的商業模式,還要開闢新的商業戰場。

曾有業內人士分析,ERP、CRM這些IT系統只是幫助企業管理者更好地管理企業,降低管理成本,做到的僅是節流;而中臺等新的IT架構則是幫助企業管理者決策,做到的是開源。比較而言,開源帶來的增量更為重要,對成熟的大企業而言尤為如此。

過去10年,阿里雲解決了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的IT操作系統問題。未來10年,阿里雲及圍繞其產生的中臺、AIoT、移動協同將成為中國數字經濟新增長的核心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