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烏桓部族的興衰始末——烏桓(烏丸)

既然講完了袁氏集團的終結,那就有必要順便講解一下烏桓到底是怎麼回事,什麼由來,袁尚和袁熙兄弟為什麼能在走投無路的時候投靠過去,而且被烏桓欣然接納。

“烏桓”,我國古代民族之一。也叫作“烏丸”、“古丸”、“烏延”等,為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語言與鮮卑族相同,屬東胡語言的分支,沒有文字,通過刻木的方式來傳遞信息。東胡鼎盛的時候,烏桓和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

秦漢之際,也就是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部眾疏離分散,其中一支逃到了烏桓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山脈南端)。於是以山名做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東鄰挹婁、夫餘、高句麗等,西連匈奴,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鮮卑在北方,烏桓則在南方。

烏桓部族的興衰始末——烏桓(烏丸)

自從匈奴擊破東胡後,烏桓勢單力孤,成為了匈奴的藩屬。匈奴單于每年向烏桓徵收牲畜、皮革,若逾時不交,就沒收其妻子為奴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將霍去病擊破匈奴的左地,從而遷徙烏桓到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五郡塞外,即今天老哈河流域、濼河上游及大小淩河流域之地,為漢朝偵察匈奴的動靜,並在幽州設置了護烏桓校尉的職位,來監督和管理烏桓。

王莽執政時,下令烏桓不得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匈奴則率兵侵擾劫掠烏桓人畜。王莽又驅使烏桓進攻匈奴,但是卻以烏桓妻子為質,以殺戮立威,使得烏桓不滿,起來反抗,叛漢朝,投降匈奴。

后王莽的政權被劉秀推翻,建立了東漢,在此期間,烏桓常與匈奴聯兵侵擾代郡以東各地。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漢將馬援率軍前往討伐,但是不能取勝。次年,匈奴發生了內亂,並且遭遇了旱災和蝗災,烏桓見匈奴衰落,便乘機攻擊,匈奴戰敗轉而遷徙到了漠北。漢光武帝劉秀則以金、帛賄賂烏桓的“大人”,與烏桓聯合。


二十五年(公元49年),遼西烏桓大人郝旦率領烏桓的“大人”和酋長等九百二十二人,來到洛陽朝覲,進貢奴婢、牛馬及虎豹、貂皮等,並表示願意歸化,請求南遷入漢,留在中國境內。漢光武帝劉秀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封其渠帥、大人共八十一人為王侯、君長,允許他們內遷,讓他們帶領他們的部眾搬到長城以南,與漢人雜居。讓他們居住和放牧在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雁門、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內,其地大約相當於今東北大淩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內蒙南部、鄂爾多斯草原一帶。並在上谷寧城(今河北宣化)重新設置了烏桓校尉,掌管賞賜、質子、關市等諸項事宜。並藉此利用他們來和匈奴之間形成了一個隔離帶,來抵禦匈奴的不時侵擾,或者蒐集有關匈奴的情報。


烏桓在兩漢時先後的這兩次南遷後,逐漸發展壯大,但受漢護烏桓校尉管轄,分成若干部落,各自為政,一直沒形成統一的部落聯盟。

烏桓南遷後,也深感光武帝劉秀的恩德,經過了漢明帝、漢章帝、漢和帝三朝,一直不曾鬧事,與漢朝相安無事。


到了安帝以後,漢朝不修內政,政治腐朽,官吏腐敗。朝廷中央的腐敗之風迅速擴大到全國各地,尤其是邊疆地區,腐敗更加嚴重,邊疆的官吏對百姓和羌胡人以及烏桓人的壓榨和盤剝更為殘酷,深受壓迫的烏桓民族則逐漸開始自立反抗。邊疆的官吏能力也逐漸下降,逐漸失去了對外族部落的管理和統治能力。


烏桓便時而恭順,時而叛亂。到了漢靈帝即位之時,烏桓的勢力已經足以威脅漢朝邊疆各地各郡的安全。

烏桓部族的興衰始末——烏桓(烏丸)

當時烏桓各部的勢力分佈大致是這個樣子的:在(易縣一帶和河北省懷來縣一帶的)上谷郡的烏桓首領,叫做難樓,有九千個部落聽從他的指揮;在(河北北部的)右北平郡的首領,叫做烏延,率領著八百多個部落。在遼西郡的烏桓首領叫做丘力居,統領著五千多個部落;在(遼寧省的)遼東郡的烏桓首領叫做蘇僕延,掌管一千多個部落。


到了獻帝初平年間,丘力居的侄子蹋頓成為了遼東、遼西地區的三個郡的烏桓首領,蘇僕延和烏延都和他保持一致行動。他則和袁紹結盟,幫助袁紹攻打公孫瓚,作為報答,袁紹“承製”以獻帝的名義把蹋頓和蘇僕延及烏延都封為單于,而對於獨立勢力最大的烏桓首領難樓,袁紹為了拉攏,也將他封為單于。因此,實際上烏桓所有部落都是袁紹的盟友。

正因為如此,在被曹操擊敗後,袁尚和袁熙兄弟倆才會跑到柳城投奔蹋頓,而蹋頓也欣然接收了這對兒落難的袁氏兄弟。


曹操也正是基於袁氏集團在烏桓已經北方四州的深遠影響的考慮,擔心袁氏兄弟會在烏桓的支持下捲土重來,因此果斷決力排眾議,繼續追擊袁氏兄弟,攻打烏桓。


但是曹操想進軍柳城,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兒,那時候從河北省到柳城,並沒有官道,也沒有所謂的“驛道”。所有的只是山間小路,而且要穿越長城。普通的商人、小販,要走這些小路已經很難了,何況大軍行軍呢?至於運輸糧草,那就更加困難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曹操思慮了很久,最終決定開鑿兩條渠,用水道運糧,從而把糧食從河北省的中部,運送到河北省的北部。這兩條渠一條叫做平虜渠,從呼拖河(滹沱河)到泒水;另一條叫泉州渠,從坻河到潞河。這個泉州不是福建的泉州,而是位於今日武清縣南的漢朝的泉州。換句話說,平虜渠在今天滄縣之北;泉州渠在寶泃(ju)縣的東南。潞河就是今天的白河,因漢朝的潞縣而得名,潞縣在通縣的東邊。

終於曹操在建安十二年四月間到達了無終縣(河北省玉田),七月間雨季到來,遭遇到了大雨,幾乎所有的河流的泛濫了,海邊陸地的水也積水很深,曹操原本想沿著海岸繞到今天遼寧省錦縣一帶,再向北轉向柳城,但是大雨和河水的泛濫,導致這條“傍海道”不能通行了。


當時道路十分泥濘,根本無法行軍,將士們也疲憊不堪。曹操原想以無終為據點,沿海邊經山海關出關,直搗烏桓的老巢。但是現在看來,恐怕難以實現了。這樣下去,恐怕還沒到烏桓的老巢,軍心和戰鬥力都垮了。讓曹操糟心的還不僅僅如此,就連曹操最看重和信任的軍師和智囊郭嘉也病倒了。郭嘉本來身體就弱,連日勞頓加上水土不服已經病倒多日了。面對這種種困難,決心堅定的曹操也不由得有些動搖了。


恰在此時,終於有一個決定性的好消息傳到了曹操處。就是他派出去邀請當地著名隱士田疇的使者回來了,而且成功請田疇出山,來到了大營。

烏桓部族的興衰始末——烏桓(烏丸)

田疇向曹操提出:“沿海的這條道路在夏秋時節經常漲水,不利於行軍。然而過去從盧龍塞到達柳城有過一條路,雖然已經毀壞了有二百年,但是還是有小路可行。如果走這條“盧龍道”可以出其不意,一舉消滅蹋頓。”


田疇不僅僅是提出建議,而且親自做嚮導,帶領曹軍從這條盧龍道出塞,由薊縣之東越過白檀(今河北承德市西南古北口東北一百四十里灤河之濱)之後,經過喜峰口喀喇沁左旗,一直到達平岡(今內蒙喀喇沁左翼)才算進入平地,直抵柳城之西。


直到曹操率軍登上白狼城,距離柳城只有二百多里時,烏桓的敵軍這才發現,警覺起來。蹋頓單于趕忙率軍親自上陣,前來迎擊。曹操率軍交戰,終於大獲全勝,曹操大將張遼斬了遼西烏桓單于蹋頓。此戰過後,曹操收降了烏桓的胡人和漢人多達二十多萬人。


曹操將幽州、幷州各郡烏桓共萬餘落遷徙進入中原定居,徵精壯之人隨軍作戰,由是三郡烏桓號稱為天下名騎,成為曹操著名的騎兵虎豹騎的主要兵源 。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長城外的烏桓聯合鮮卑反叛,為曹彰、田豫所敗,實力再次被嚴重削弱。殘留故地的烏桓,因為其領地不久即被鮮卑所佔,因此便與鮮卑融合;而向南遷徙到中原的烏桓人則逐漸被漢人所同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