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5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有一段時間,郭德綱的“被雷劈”說,頗受年輕人的追捧。

他說,“不瞭解事情原委,一味叫你大度的人,最好趁早遠離他,免得他被雷劈的時候連累到你。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曾幾何時,我也對那些勸我“大度”,低頭認慫的人特別反感。

為何要認慫呢!你們又不瞭解情況,為何要勸我認慫呢!

因此,郭德綱這句話,以及對這句話認同的夥伴,讓我感到並不孤獨。

然而,隨著經歷和年歲增長,卻愈發感到郭德綱這句話並非完全正確。

生活告訴我,審時度勢後的“認慫”才是更正確的選擇

而有些勸你“認慫”的人,可能比你更看清厲害,他們其實在幫助你避免被雷劈

1

鄭媽和萍萍的“認慫”

鄭媽最近憂心忡忡。原因是她正在名牌大學讀大二的女兒曉箐鬧著休學。鄭媽託人找到我,想讓我這個心理諮詢師跟曉箐談談,看看能不能勸阻女兒,不要放棄這麼好的學習環境,“自毀前途”。

曉箐一開始對我這個媽媽“派來的人”也心有牴觸。不過,當我願意傾聽她的心聲,她告訴我,她確有一套休學的理由:

從小表現優異的她,在身邊都是從小脫穎而出的同學裡,並不出彩,甚至還面臨掛科的危險。她性格沉悶,和同學的關係也不睦,總是一個人去上課,和同學們玩不到一塊。最近,一直親近的一個男孩子,也婉拒了她的追求,更讓她感到自己“不可愛”。休學實在是她暫時逃避面對人生困境的一種方式,然而媽媽又強力反對,種種壓力之下,她其實已經有輕生的念頭。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可這些,她都不敢告訴那個對她期望甚高的母親,所以母親一直以為她只是不夠成熟,所以鬧脾氣,因此對她自暴自棄的做法甚為不滿。

徵得曉箐同意,我把她的實際情況告知了鄭媽。

鄭媽難過的說,難倒你是要我認慫,跟她妥協,就讓她這樣休學嗎?

我說,難倒你希望的是她真的不管不顧,就這樣自殺?

鄭媽嘆了口氣,說道:看來我不認慫,也不行了。

我暗暗地鬆了口氣。我也好擔心強勢的鄭媽在情緒之下,誓不罷休,一定要跟曉菁對著幹!這可怎麼收場!幸好她選擇了“認慫”。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萍萍的好友伊伊,是個很有主見的女孩,因此,她看不上公司領導阿郎,覺得他盲目自大,又好高騖遠,時常跟他對著幹。其結果,不免被阿郎找機會修理,馬上就要掃地出門了。

萍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她跟伊伊是同年進的公司,兩個人是“死黨”,下班後也一起逛街、購物、做頭髮,她對阿郎也有很多不滿,不過只是伊伊時常衝在前線罷了。

開小組會的時候,阿郎猛烈地批判伊伊,把伊伊的工作說得一無是處,並且要大家表態同意。萍萍很想為伊伊說兩句。她在腦海中幻想了這番場面:她走上講臺,把阿郎攆到一邊,隨後慷慨激昂地替伊伊申辯,痛斥阿郎的種種不是,讓大家瞭解這件事的前因後果,轉而也開始批判阿郎!

不過話到嘴邊,她卻不敢說出口:她自知這份工作工資不錯,又能準時上下班,再去找一份同樣的工作並不容易,如果替伊伊出頭,她也可能難逃掃地出門的命運。

所以,最終她還是什麼都沒說。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萍萍找我傾訴,她感到羞愧不已,覺得對不起伊伊,更覺得自己實在是太慫了!

我倒是覺得,幸虧那時候,她的理智戰勝了情感,沒有“揭竿而起”,否則她現在找我傾訴的恐怕就是丟工作了!

2

不願意“認慫”,都是基於這兩種心態


鄭媽和萍萍對自己的“認慫”,都心有不甘。這其實也很能理解,有誰會心甘情願地“認慫”呢?

萍萍覺得自己伸張正義,本來就沒做錯什麼,在這種關頭“認慫”,好像是默認對方是對的,自己才是錯的,這點她很不能接受。

鄭媽覺得女兒曉菁實在是太作,還要用“休學”、“自殺”來威脅,向她低頭的話,做媽媽的實在太沒面子。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她們兩個的想法,其實也是很多不願意“認慫”的人普遍的心態。在他們看來:

1、認慫就是認輸,自己堅信正確的,符合自身價值觀的,統統在這一慫之後,就化為虛無。

2、認慫就是跪倒,自己的尊嚴,自己的節操,在這一慫之後,就統統被踩在地下。

捍衛自己認為的正確和捍衛自己的尊嚴,這是兩個多麼強大的動力。歷史上,多少戰爭和殺戮,也因此而起。

普希金幹嘛要在冬日裡在街頭與人拔劍,歐洲為何要為信仰哪個教派打了幾百年的戰爭?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可想而知,當人們感到必須要為自己正確和尊嚴而戰之時,決不能認慫,大概是很多人的心聲。

而在這個關頭勸喻他人“大度一些”,也就是低頭認慫,多半是不討好的。畢竟,這個時候,你其實也在變相讓人放棄自己認為的正確,放棄捍衛自己的尊嚴。哪怕只是暫時的,也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所以回敬一句“你又不是我,不瞭解我”,也實屬情理之中。

然而,即便如此,我還是要勸喻你:審時度勢的“認慫”,可能才是正確的選擇,請你務必保留自己“認慫”的權利。

3

“認慫”的三種心理能力


一個能夠審時度勢“認慫”的人,至少具備了這三種能力:

一、現實檢驗力。

這種能力指的是一個人的主觀世界是經得起現實世界檢驗的,也就是主觀世界和現實世界差距不大。

主觀是我們腦海中對世界的建構,現實是客觀真實的狀況,兩者未必是一致的,甚至在有些情況下,可能截然相反。在一段關係中,有的人覺得兩人相處得不錯,而另一方卻覺得很糟糕,這就是因為他們都在用自己的主觀建構所致,而現實的情況,很可能是並沒有那麼好,也沒有那麼壞。

我們每個人都是依靠這種現實檢驗力思考問題、判斷形勢、作出決策的。可以說,如果自己的主觀世界與現實世界更貼合,我們的思考會更清晰,對形勢的判斷也更準確,當然作出的決策也會更有利於自己。

對鄭媽來說,她感知到的現實就是女兒曉菁選擇自殺“玉石俱焚”是很可能真實存在,所以她作出了退讓。對萍萍來說,她感知到的現實就是在阿郎面前自己就是螳臂擋車,所以她也作出了退讓。

如果說,他們感知到的現實是女兒曉菁根本不會自殺,同事會為自己的振臂一呼“倒戈相向”,那麼他們也會就此作出自己的完全不同的選擇。當然,作為讀者,我們在一旁,不禁要為他們捏把汗。

可以說,能夠審時度勢的“認慫”,其實不是在向某個具體的人“認慫”,而是在向現實“認慫”。

承認形勢比人強,並沒有什麼不好。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二、危險預判力。

這種能力是指一個人具有判斷自己做出一件事是否會危及自身的能力。

怎樣才能讓一個小孩不去玩火?有人說,要讓小孩去體驗一下被火灼傷的感覺,他們就不會玩火了。其實,人類是一種具有集體潛意識的動物,我們從遠古時期就積累了大量關於外部世界威脅的信息,存儲在人類的記憶之中,所以我們天然具有這種危險預判力,能夠即便沒有真正發生一件事,也能感知到這件事可能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這也就是,為何我們不會隨意亂穿馬路,不會往鐵軌上丟石子,不會隨便擺放易燃物品,這都不需要我們自己親自經歷一遍,我們就會感知到這麼做,是會帶來危險,可能會傷害自己和他人。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擁有良好的危險預判力,有些人甚至會認為自己具有某種“例外”、“天賦”,可以避免這些危險。往往這種人也缺乏現實檢驗力,所以他們始終會處於危險之中而不自知。即便僥倖逃脫,也終難免遭遇不幸。

對鄭媽來說,她是感知到女兒曉菁繼續下去確有不可挽回的危險,萍萍理智的一面也告訴她再這樣下去她和伊伊會有相同的結局,正是這種對危險的預判力,讓他們放下了試圖捍衛自己正確和尊嚴的念頭。

可以說,能夠審時度勢的“認慫”,其實不是在向某個具體的人“認慫”,而是在向危險“認慫”。

避險,是一種本能,這也沒什麼不好。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三、延遲滿足力。

這種能力是指一個人可以抑制自己即可想要達成的慾望,允許在以後的時期滿足的能力。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現在我們通常稱之為“棉花糖實驗”。這個實驗是在一間幼兒園進行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兒童,讓他們單獨呆在小房間裡,桌子上的托盤裡,有兒童愛吃的棉花糖、曲奇或是餅乾。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可以馬上吃掉棉花糖,或者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再吃,但是,等他們回來再吃,還可以再得到一顆棉花糖做為獎勵。實驗的結果是,大約三分之一的兒童能夠做到“延遲滿足”,等到研究人員回來再吃。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所謂延遲滿足,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忍耐”。為了追求更大的目標,獲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的誘惑。

對鄭媽來說,必須要“忍耐”,這樣才能給緩和女兒的病情、改善母女關係爭取時間,對萍萍來說,必須要“忍耐”,這樣才能在保全自己的情況下,獲得更多話語權。

相反,一個人如果任由自己即刻實現言語上的滿足,即自己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亦或者即刻實現行動上的滿足,即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其實是很容易的一件事。而想捍衛正確和尊嚴的衝動,對有些人來說,恐怕是最難“延遲滿足”的事情。

可以說,能夠審時度勢的“認慫”,其實不是在向某個具體的人“認慫”,而是在向慾望“認慫”。

自我控制,是一種高級心理能力,還真不是每個人都有。

4

誰是“雞蛋”,誰是“石頭”


有人會說“認慫”就是不做“以卵擊石”的事情。其實我不太同意這樣的看法,至少這種說法並不精確。

“以卵擊石”,是在說,一方自身很弱,而對方很強大,所以是一種“比大小”比不過的自然退讓

我卻認為,一個審時度勢之下的“認慫”,不是不拿雞蛋砸人,而是可以把雞蛋拿到廚房佐餐,而不會隨意丟向他人。

選擇“認慫”,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你知道自身真正的價值發揮在什麼地方更有用,而對方很可能不知道。

會跟你對著幹的人,他們並不具備上面提到的這些能力:

他們往往看不清現實到底發生了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繼續下去會有什麼樣的危險,更不知道有很多訴求是可以以後徐徐圖之的。

所以,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是“雞蛋”,但是他們眼中的“雞蛋”,只能砸向他人,不會想到可以拿到廚房,做蛋餅,做西紅柿炒雞蛋,做紫菜蛋湯,更不會想到除了“以卵擊石”之外別的可能。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他們甚至會為自己的“以卵擊石”,為自己的自我犧牲而暗暗地自我欣賞。

這種人,往往很激動,很容易走極端。

所以,也許你可能是對方心中的“石頭”,面對可能會發生的“以卵擊石”,如果“不認慫”,可能換來的只是她砸向你,把你的衣服弄的骯髒不堪。

然而,要知道,越是這個時候,“石頭”和“雞蛋”已經發生了質的反轉:

“雞蛋”已經無所謂了,而“石頭”是真的受到損失的那一方。所以,到底,誰是“雞蛋”,誰是“石頭”還真不好說。

我們常說“赤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是這種情況。

所以,即便你是“石頭”,也不要讓那顆抱著決一死戰之心的“雞蛋”真正砸向你。

他們腦子不清醒,要自盡,你可不能跟著一起跳啊!

5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


當然,必須指出,審時度勢的“認慫”,並不是真的“認慫”,而是有智慧的退讓,這種退讓的實質是“以退為進”。

這種“認慫”,也來自於古人的智慧:

《古文觀止》選的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於鄢》,很多人初中時都讀過,就是一篇精彩的“認慫”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面對弟弟和母親的多次挑釁,鄭伯一而再再而三的“認慫”,其目的是讓弟弟和母親的真面目為世人所知,“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不義不暱,厚將崩”,從而為真正一網打盡奠定基礎。

可以說,“認慫”本身是一種謀略。如果只是一味“認慫”,卻沒有“後招”,那就是真的“慫”了。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請你允許自己“認慫”


香港警務處總督察、談判專家林景升在接受專訪時,曾經引述過一句話,勸慰往往不願意退讓的年輕人:

“任何吵架之中,記得不要說最後一句話。”

我認為這是對是審時度勢的“認慫”,最簡單也最實用的一句註解,寫在最後,送給大家。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25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編輯 禾沐

聯繫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郵箱 [email protected]


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團隊。2012年在上海出發。組織咖啡心理公益諮詢、公益單身相遇活動、公益心理團體活動、公益心理諮詢師學習活動、心理類科普原創翻譯讀書文章不定期更新。助人自助,用生命影響生命。一杯咖啡,溫暖世界的內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