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草根”蝶变:两座民营经济大市的对望

<table> “草根”蝶变:两座民营经济大市的对望

当下,泉州正推动传统产业就地升级,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图为泉州企业恒安集团智能化车间。泉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table>

在泉州南安石井镇,连片山头岩石裸露,石材随处可见。这里离大名鼎鼎的“世界石材之都”水头镇不远。在这片石材遍布的土地上,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分园区正加快建设步伐。其聚焦发展的是高端半导体等高精尖型创新产业。而它引入的不少项目资源,都能填补国内相关产业空白。

泉州,一度是传统产业城市的代名词:发端于乡村工业,从“三闲”(闲房、闲资、闲置劳动力)起步,支柱产业几乎是清一色的传统轻工业。尽管连续20年稳居福建省GDP第一大市位置,但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动能不足、研发比重过低的痼疾,一直困扰泉州。

而近两年,泉州却站上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新消费潮流的风口。成为国潮领军者,迎来多个投资过百亿元的高精尖项目落户,泉州传统的产业大地上刮过蝶变的新风暴。

在距泉州700多公里的佛山,引导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是其近年来最重要的中心工作之一。同样面临产业家底传统、“高新”色彩不足的难题,打造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佛山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题方法。

两座靠传统制造业发家的民营经济大市,其产业新动能到底从何而来?是就地升级所得,还是“无中生有”之果?管窥两座城市样本,南方日报调研组尝试解码制造业打响高新技术突围战的奥秘。

南方日报记者 吴欣宁 见习记者 王蓓蓓 统筹:赵越

1 两座样本城市背后从传统走向风口的制造业新故事

泉州丰泽区,匹克集团旧厂区,成堆的运动鞋充斥着工厂的每一个角落。

这是匹克创始人许景南奋斗了30年的地方,是其白手创立的早期民族鞋业品牌的诞生地,更是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场景最典型的写照。而在不远处,匹克新的研发办公大楼正加速建设。上千平方米信息数据机房、科学实验室、数字化智能研发中心等配置,彰显着一个现代科技型企业的气派。

匹克新旧厂房并立的景象,更像是泉州这座民营经济大市产业蝶变、从最传统的土地迈向最当潮风口的一个隐喻。

坐拥安踏、匹克、361度、特步、恒安等众多国内知名品牌的泉州,曾是传统工业城市的代表。改革开放后,泉州选择了以发展纺织、鞋、食品、建材等门槛低、工艺成熟的传统轻工业为主。在民营经济占大头的泉州,传统产业板块占民营企业比重超60%;其拥有的七大千亿产业集群,无一例外都是传统行业。

光是泉州的一个县级市晋江,就年产16亿双运动休闲鞋、占据国内40%的市场份额;而晋江的陈埭村更是包揽了全球70%制鞋的原辅料生产。制鞋、制衣小作坊遍布村镇,被贴上劣质低价标签的“三天鞋”流向全国,成为泉州讳莫如深的过去。

如今,传统的泉州却站上了时代的风口。

今年“双十一”,匹克态极Plus1.0在天猫旗舰店6分钟销售额超去年同期全天,1小时内单品销售破千万元。“态极”是匹克去年底推出的,这已不是一项简单的制鞋技术,而是能在装备制造等多领域掀起产品革命的核心科技。

而搭载这一黑科技的匹克跑鞋,让国产潮牌在鞋迷心中有了姓名。它在一些潮鞋二级市场价格被炒到上千元一双,很多外国人甚至会托国内朋友购买态极鞋后寄给他们。

立在新消费主义潮头的泉州,同样也站上了新产业的风口。

泉州打造的泉州半导体高新技术产业园,成为地级市中颇具竞争力的半导体产业集聚区。它聚焦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和LED高科技产业,将形成涵盖半导体制造、设计、封装测试、制造设备开发、关键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立在风口、寻找新机的不只有泉州企业。

在佛山南海,周建新同时管理着一家线路板铜材生产厂和环保处理厂。周建新在2017年接棒父辈管理承安铜业时做了一个决定:改变单一产品路线,超越已见天花板的磷铜阳极领域,自主开发环保处理设备,跨界掘金环保产业。

如今,生产铜材、卖给线路板厂、为客户提供环保处理服务提取贵金属、再将其重新用于铜材生产,这使承安铜业这家传统铜材生产企业打造了新的产业闭环,并从传统行业潜入新兴产业蓝海,提取新价值。

而在广阔的佛山大地,更多勇敢探索转型的企业集结成群;一座座主打环保、氢能、机器人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园区拔地而起。

从传统走向风口,“旧”产业中开“新”花,泉州和佛山是怎么做到的?

2 追溯蝶变之路解好传统与高新的“冰山论”命题

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的泉州,选择的是一条就地升级的道路。

“我们始终把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传统制造业当作‘传家宝’,不搞另起炉灶、产业代替,而是立足本地优势,选择符合自身条件的最佳方式,在现有产业基础上转型升级。”泉州工信局技改科副科长庄诗滢说。

如果说像匹克这样的成品鞋服龙头企业大举革新尚在意料之内,那么一些处于产业链上游更加“原始”的面料企业的转型,则多了一丝令人意想不到的果敢意味。

全球叫得出名字的鞋服品牌的供应商,大多来自泉州。福建龙峰纺织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下称“龙峰”)就是这样一家供应商。以传统面料起家的龙峰,为了从鞋服行业洗牌中突围,主动向创新端靠拢,练就自主研发石墨烯为原料的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绝活”。

靠着政府补贴和企业每年不少于5000万元的技改投入,龙峰与行业上下游企业联合研发,攻克石墨烯材料转化技术。

“石墨烯是纯净的绝缘体。经过工艺改造,我们将其融入智能穿戴设备,能屏蔽电流,保护人体。这让我们的产品获得业内同行难具备的安全和环保性。”龙峰执行董事翁志涵说。

泉州的产业蝶变之路,还是一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并重的道路。而政府的超前布局与顶层设计,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一直注重处理好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关系的‘冰山论’,前瞻布局新旧动能转换。”庄诗滢告诉记者,泉州政府从政策与决策层面,会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大力调存量引增量,谋划存量和增量的调整,改变以往传统产业单一支撑。

据泉州发改委营商信用科科长余菁介绍,在布局发展传统产业时,泉州就为新兴产业发展留有余地。

2016年以来,泉州先后出台了纺织鞋服、石油化工、机械装备等18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其中光电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有意识地指导该产业向半导体产业转型。这让泉州成为地级市中率先布局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的城市,一度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当然,这样的抢先布局也与泉州产业家底有关。“泉州的高端半导体产业发展并非‘无中生有’。”余菁说。

泉州是国内最大的对讲机生产基地,其对讲机销量占全国近八成。泉州企业宝锋电子包揽了全球大部分对讲机生产,是名副其实的隐形冠军。这些对讲机内的电路都由泉州企业自己生产。包括对讲机在内的光电产业本身具有底子,这也为泉州发展半导体产业奠定了基础。

有了顶层设计和产业基础的加持,泉州开始在配套政策和载体规划上下细功夫,谋划更多空间和政策红利。

早在2016年,《晋江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福建(泉州)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5)》等规划相继发布。晋江还编制了全国首份《集成电路人才认定标准》。

泉州的政策注重落地和细节。去年,泉州出台“关于加快泉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七条措施”,对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购买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开展高端芯片研发,给予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购买直接费用50%的补助。

同样在推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佛山,和泉州的转型思路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注重利用原有产业优势发展新兴产业,并推动新旧产业的融合。氢能产业就是一个典型。

依托深厚的汽车产业基础,佛山率先以技术创新、推广应用为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以氢燃料电池汽车的相关项目为核心,致力打造涵盖整车及燃料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氢能产业集群。

同时,佛山建设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省级实验室平台,与高校联合攻克氢能产业共性难题与本土应用痛点。南海更是建成全国第一个商业化运营的加氢站,并出台全国首个加氢站建设运营及氢能源车辆运行扶持办法。从基础设施到政策的配套,让佛山在破解氢能产业商业化难题上走在全国前列。

3 跨出舒适圈 创新闯关开辟民营经济新赛道

其实,传统产业大市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新动能,关键的一点是要摆脱对发展旧产业的路径依赖。泉州的探索透露着这个信息,佛山同样如此。

佛山是全国的改革先锋地,而民营经济则是佛山改革探索背后的重大功臣。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佛山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无论是企业家长期练就的草根创业拼搏精神,城市注重利用和发挥市场主体活力的举措,还是正确把握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的探索,这些都让佛山成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样本城市。

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以传统产业起家的佛山民营经济也在主动跳出舒适圈,并摆脱产业传统、动力不足带来的限制,在产业的创新驱动上寻求更大突破。

创新突围从高目标开始。佛山提出打造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并重视填补基础研究上的空缺,攻坚“卡脖子”问题。抓住建设季华实验室的重大机遇,佛山努力推动其成为国家实验室“预备队”的重要一员,针对佛山乃至广东、全国的民企需求进行重大创新。

去年,季华实验室主体工程动工,引进新加坡半导体仪器等研发团队,并先后自主启动了三批共16个“顶天立地”科研项目。

创新闯关逐渐深入。5月,佛山市政府今年的一号文《佛山市全面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促进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发布。文件聚焦科技创新,更提出了建立市财政科研资金跨境港澳使用机制等新政策。

而在一片已经充分发展多年的传统产业土地上,佛山还为民营经济培育新动能创造了新空间。

此前,佛山启动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今年佛山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努力将三龙湾建设成为引领创新发展的重大引擎;同时,佛山实施“一环创新圈”战略规划,构建“一核五平台多节点”创新体系,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

南海、顺德分别获批广东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释放更多土地和政策利好,从更高的区域层面向改革和发展要民营经济转型空间。

而民营经济主体——一批佛山企业也以既有主业为基础,进行一定程度的关联技术和关联市场的多元化,以“多次创业”开启自我革新。

家电龙头企业美的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库卡,从造家电跨入造机器人领域,谋划着创新跃迁。此后,美的与库卡在顺德建设智能制造科技园,累计投资约5亿元人民币。截至8月1日,科技园出售机器人300台,产值达到3000万元;预计2019年全年产值2.4亿元。

同为佛山民企巨头,碧桂园去年宣布投资800亿元打造机器人谷,尽显其跨界做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的雄心。碧桂园还斥重金开启“博士战略”,大规模招揽博士。

主动挖掘新空间和动能解转型命题,佛山民营经济正在新赛道上努力奔跑。

■聚焦

让传统产业变得不传统:

制造业龙头企业的高科技“逆袭”

泉州晋江,信泰集团厂区,一个新成立的大数据中心就设置在车间旁边的大楼内。这座大楼是信泰这家传统面料龙头企业开启大数据服务的心脏。

在位于佛山顺德的格兰仕工厂内,多台自动化装配、检测机器等三五成堆地摆放着。这些自动化设备均由格兰仕一线工人自主研发生产。不久前,格兰仕更是发布了其首款自主研发芯片。

民营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其主体——民营企业,尤其是龙头民企的探索。在泉州和佛山这两座民营经济大市,龙头企业发挥着发展探路人的作用;而从其探索中也能窥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最新趋势。

老牌传统企业纷纷掘金数字经济

一家传统的鞋面材料生产企业专门构建大数据中心大楼,这样的做法在业内并不多见。而信泰集团恰恰就做了这件事。

信泰集团是阿迪达斯、斯凯奇、锐步、安踏、李宁等众多国内外知名运动鞋面材料的供应商。这样一家深耕传统产业的企业,却开始跨界掘金数字经济,推动着“不传统”的创新转型。

其成立的大数据中心和原本的信息部一道,深入开发各种大数据技术服务。这些产品技术既用在信泰自身的面料生产和企业运营中,也会卖给同行开启盈利新渠道。信泰集团总裁办副主任许剑飞说,转型探索下,信泰近几年的营收增长保持在20%—40%。

同样在创新上取得突破的,还有佛山家电龙头企业格兰仕。不久前,格兰仕发布了其与芯片企业SiFive China合作研发的首款物联网家电芯片“BF-细滘”。据介绍,格兰仕计划将芯片、边缘技术、无线电力三者融为一体,打造物联网技术解决方案。

曾被称为“价格杀手”的格兰仕,通过不断延伸自己的产业创新链条,演示着从一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的蝶变。

步步为营的创新跃迁探索

这些企业的华丽蝶变并非一夕之功。率先谋划、提前做好技术储备,并且扩大创新协作,是必须修炼的功课。

在进军大数据领域前,信泰在自动化制鞋设备开发上的探索也已超过8年。

“鞋面材料的生产工艺复杂多样,我们在市场上找不到一家适合我们工艺变更的软硬件改造服务商。所以我们决定自主开发ERP系统和生产设备。未来一定属于数字驱动型的企业。”许剑飞说。

除了开发信息化技术,信泰的大数据中心大楼内还入驻了其新近成立的智能穿戴设备开发团队。由信泰自主研发的智能穿戴设备已进入内部测试阶段,将在明年面市,掘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另一家泉州面料企业龙峰纺织,则在十年前开始探索智能化,并投资近20亿元建立智能纺织科技园。在业内都对穿综机不抱投资意愿的情况下,龙峰纺织却大胆和瑞士企业合作改进自动化穿综机,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吸引大量同行前来取经。

与两家泉州企业的步步为营相类似,格兰仕在从造微波炉挺入造芯片前,就开始了发动内部员工造机器的长期探索。

“格兰仕大致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从外购自动化设备学习使用阶段到改造瓶颈工序和工装技改阶段,再到独立研制自动化设备、完成自动化革新阶段。”格兰仕集团车间主任熊智康说。

熊智康曾带领团队研发出行业领先的罩极电机和转盘电机自动化生产线。这一自动化设备曾被视为业内硬骨头。近年来,格兰仕还在智能家电解决方案开发上持续钻研,这些都为其向智能化、数字化的创新跨越提供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