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前文在講《聊齋》時說到了張道一,此人也不是《聊齋》中杜撰的人物,他是與劉洞九同一時期的萊蕪名人,也算得上是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張道一(1603 - 1695),名四教,字芹沚,萊蕪市張家臺村人,從小聰慧好學,清順治三年考中進士,任山西平陽府推官。張道一一生為諸生20年,歸休40年,居官僅10年,卻"名在世、澤在人、樂在身"。張道一是一位傳奇式人物,他一生詼諧,萊蕪人稱他“張鬧玄”,在萊蕪及周邊地區,留下他許多軼聞傳說。他曾為張家臺題詩:金錠山,銀錠寨。 二龍戲珠鳳凰臺。大興橋,萬丈高。 銅邦鐵底擔山橋。

張家臺村隸屬萊蕪市萊城區和莊鎮,位於萊城東北35公里、鄉駐地東南10公里處,地處山區。北鄰淄博市博山區石馬鎮蘆家臺村,東與淄博市博山區沙井村接壤,南鄰苗山鎮北文字村,西與嗇泉、左家峪地接地為鄰。據村碑記載,張家臺村原名南臺,明初張姓遷此前已早有人居住。張姓人丁興旺,清初遂改為張家臺村。村中現有張、王、李、郭、龐、陳、周、閆、丁9姓,張、王二姓居多。原姓氏薛、楊、瞿不知去向。自建村以來,村民世代和睦相處,耕讀傳世。

現在,張家臺村還遺留有張道一讀書的“大榆山房”,有古院落,古井,大興橋,鳳凰臺和黃姑頂上的大鐵環等人文自然景觀。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張家臺村牌坊(此處原有鐵環)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村內的古街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張家老院子內的古宅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張家老院子內的古宅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古井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石板路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大榆山房前的石板路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民國石碑

張道一在本家出錢資助幾次未考取功名的情況下,不好意思在此居住,離開了張家臺,搬到南文字村居住,南北文字的張姓家人又出錢,他才進京考中進士。

狀元徒弟陳廷敬

俗話說:‘有狀元徒弟無狀元老師’。張道一任山西提學道時,曾收了個書生陳廷敬,京城趕考,中了狀元。陳廷敬沒有辜負張四教的厚望,成為清朝傑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理學家、語言文字學家、編輯家、書法家、音樂家、詩人,是曠世明君康熙皇帝一生所最倚重的大臣,為開創“康乾盛世”作出了重要貢獻,一直為後世所景仰推崇。

有一年,湖南舉子陳廷敬進京趕考,途經山西地面時不幸染疾,住在一家客店中養息。這客店與一舉人家為鄰,介牆中有一洞可以互相看見兩邊的情形。一天,舉人的妹妹從洞中看到陳廷敬,見他生得風流倜儻,舉止不凡,心中暗生愛慕之意,只是無緣接近,無由表達,不免著急。苦苦思索終得一計。於是,她裝做在牆洞邊洗衣,等陳廷敬從牆洞邊走過時,猛地將一盆洗衣水潑過去,潑了陳廷敬一身。陳廷敬正待發作,卻見一年輕俊俏的女子正瞧著自己笑,那火氣便先自消了一半。只聽那女子又陪禮道:“不慎失手,請相公海涵。”鶯語嬌聲更撩動他的心絃,趕忙說:“不慎失手,何足為怪。”說完就要走,那女子卻又叫著他說:“相公稍候,你出門在外,必然缺少換洗衣裳,我哥哥現有成衣在家,待我取來給你。”那女子說完回房,片時便拿來一身新衣,從牆洞裡遞給陳廷敬,又叮囑道:“相公快拿去換了,免得耽擱久了著涼。”一個有意,一個有心,自此之後便常常借牆洞相會。不料此事被舉人窺見,便以“行為不軌”將陳廷敬送進縣牢。

陳廷敬身陷囹圄,眼看考期已近,心裡著急卻沒有辦法。身在異鄉舉目無親,找誰去訴冤呢?這時候他忽然想到張道一,便即刻修書一封,將自己的冤情全部寫明託人送去。張道一拆書看後,很為陳廷敬的文才所折服,又知是舉人仗勢將他繫獄,他本來愛管不平事,便當即趕到那裡,親自到大牢將陳廷敬放出來,並送他踏上赴京大道。臨別時又對陳廷敬說:“你既同那女子有意,我願做個月下老人,你可於大考之後來此找我。”

陳廷敬進京一舉奪魁,名列榜首。然後,他趕去山西找張道一。張道一便親自主婚叫他與那舉人的妹妹成親。陳廷敬十分感恩於他,以後便尊他為師長。

張道一看不慣官場的腐敗,便辭官歸裡,授徒度日。他做官時廉潔清正,歸裡後窮愁潦倒,常常是草帶束腰,破鞋露恥,不象教書先生的模樣。他所教的學生也大多是窮苦人家的子弟,同他一樣的破衣襤衫。地方上那些有錢有勢的人都不把他放在眼裡,背後叫他“髒先生”。

有一年,陳廷敬做了欽差,奉命巡察各地。到山東後,先來萊蕪探望恩師張道一。他知道張道一正在開館授徒,便叫地方領他去學館。這裡原有兩處學館。彼此相鄰。那地方瞧不起張道一,便把陳廷敬領到富豪子弟讀書的學館去了。那學館的先生見了欽差大人自然拼命巴結,阿庚奉迎之後又大擺筵席。陳廷敬不見張道一很是納悶。剛在首席坐定,忽聽隔壁有讀書之聲,再三追問,地方才如實相告。說那裡有個髒先生,只教著六個窮學生,又髒又邋遢,故未相告。陳廷敬立即作色道:“非也,人不可貌取,唯才者為尊;學生無論窮富,皆國之棟材。”立命請髒先生相見。張道一來到後,陳廷敬即刻延為上座,口稱恩師,伏地叩拜,眾人都目瞪口呆,自此再不敢小瞧髒先生了。

陳廷敬又問及學生狀況,張道一喟然嘆曰:“惜哉!三年有餘,‘也’字尚不會挑勾呢。”

翌年,山東鄉試,陳廷敬為總督考,張道一所教六個學生前去應試,結果得中七名。原來鄰館一個學生見他們“也”字不挑勾便也模仿,於是也得中了。

早年,蒼龍峽畔有一小屋,泥牆草頂,獨處孤伶。這便是張道一的“樂飢齋”。樂飢安貧,雖飢猶樂,其豁達之狀可見,這也正是他人生哲學的真實寫照。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樂飢齋


萊蕪這個村出過萊蕪歷史上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

蒼龍峽

有一次,陳廷敬專程到“樂飢齋”看望他。

這時的張道一已是年逾古稀,貧病交加了。陳廷敬見狀大動惻隱之心,忙問他有什麼困難,一定滿足恩師需要。張道一淡淡一笑,依然豁達地說:“上有藍天麗日,下有青山綠水,中有不貪之心,還復何求?足矣!”他毅然拒絕了陳廷敬的一切饋贈,最後老死在“樂飢齋”中。他的屍骨也埋在了蒼龍峽附近的山坡上。

關於張道一的故事,萊蕪人亓學貴曾蒐集整理民間文學《張道一的傳說》並出版,這本書被列入萊蕪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這也是萊蕪市第一本以傳說的形式描摹張道一生平事蹟的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